..續本文上一頁恐不及。故不待請。譬如有人。卒患惡瘍。命在呼吸。比有良方。依之修製。延緩日時。藥未及成。命已先殒。現有成藥。入口即活。有仁心者。即應速與。尚何俟其禮聘殷懃。然後投劑。佛救衆生。意亦如是。
【疏】問。諸經無論。只如本教二經。皆有發起。今經何獨不然。答。意彌切故。亦是不發起之發起故。
【鈔】本教二經者。十六觀經。與此經大本。皆專說淨土。故稱本教。觀經。則韋提傷子惡逆。厭濁求淨。而曰我願生清淨世界。不樂此閻浮提濁惡世也。是以阇王母子爲發起故。大本。則世尊一日容顔異常。阿難問言。我從侍佛。未曾獲睹威容。有如今日。豈非念過去諸佛。或念未來諸佛。故致然耶。佛言。善哉阿難。有諸天教汝來問。汝自問耶。汝所問者。勝布施一四天下聲聞緣覺諸天人民。乃至蜎蝡。經于累劫。尚百千萬倍。不可以及。所以者何。諸天人民。乃至蜎蝡。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是以如來顔容爲發起故。今難。諸經發起。且置勿論。只如二經。是淨土本教。皆有發起。此經不異二經。何以獨無。故爲此通。言佛說二經。雖亦大悲心切。特示往生。然而觀法精微。願門廣大。如前序中說。未若此經。但事持名。即生彼國。尤爲要而又要。故佛意于斯。亦複切而又切。爲諸衆生。作不請友也。不發之發者。現前衆生。樂著生死。不求出離。自能發起佛之大悲。說此經故。
【疏】獨告舍利弗者。例前唯智所信故。又一告一切告故。又淨覺雲。合四悉故。
【鈔】例前者。即首舉身子意。以甚深智慧。洞察于淨穢之機。融通于事理之際。方能信受不疑。如般若會上首舉須菩提者。以般若談空。須菩提解空第一故也。一切告者。告身子一人。即是告現前一切聲聞菩薩人天大衆。及未來一切諸衆生也。四悉者。一身子乃左面弟子。經多居首。法應爾故。是世界悉檀。二身子智慧第一。衆所宗仰。彼信淨土。衆亦信之。是爲人悉檀。叁爲不信淨土者。自鄙不如。轉其邪執。是對治悉檀。四爲令習小法者。效其向大。求生淨土。究竟成佛。是第一義悉檀。
【疏】又不獨智爲能信。佛果成就。皆由智故。
【鈔】華嚴二十二。經雲。一切諸佛莊嚴清淨。莫不皆以一切智故。則知阿彌陀佛。亦以此智成就淨土功德。而諸衆生修淨土者。以智生信。則爲正信。以智發願。則爲弘願。以智起行。則爲妙行。乃至成佛。恒必由之。蓋通因徹果。成始成終之要道也。豈獨爲信解之門而已哉。
【疏】稱理。則自性自然智。是佛自告舍利弗義。
【鈔】無緣而照。弗慮而知。妙性天然。不從他得。是故犍椎未動。啓請無人。熾然說。無間歇。
○二示法(二) 初總標二別釋
○初總標(二) 初標土顯依二標主顯正
○初標土顯依
【經】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疏】土是所依。名依報。佛是能依。名正報。今先舉依也。是者。指此界言。從此娑婆世界。向西而去。名過。佛土者。一大千界名一佛土。過如是佛土。至十萬億。言去此方遠之遠也。非壇經十萬八千之土也。若據事據理。亦未爲遠。世以時言。界以處言。極樂者。梵語須摩提。此雲安樂。亦雲安養。亦雲清泰。亦雲妙意。名雖小殊。皆極樂義。然土有多種。四土之中。今此極樂是同居土。而亦通前叁土。又受用法性變化叁土。亦同此意。又十種土。亦同此意。又佛雖無土。爲化衆生。不妨說土。
【鈔】依報者。身藉土居。故名所依。隨所作業。依有勝劣。故名爲報。言從是娑婆者。娑婆極樂。在華藏中。二土相望。今雲過者。從此西向橫亘而過也。一大千者。叁千大千世界也。至下六方中辨。十萬億者。從此過西之程。以億計之。當有十萬。謂過一佛土。十佛土。乃至億佛土。又從一億佛土。十億佛土。乃至十萬億佛土。故曰遠之遠也。然億有四種。十萬。百萬。千萬。萬萬。皆得名億。今之所指。未可知也。壇經十萬八千者。訛指今西域也。亦詳辨下六方中。言未爲遠者。自有二義。一者據事。法華明東方世界之多。而以抹土點塵計之。則十萬億者。特至少耳。華嚴一世界種。娑婆之外。圍繞十叁剎塵世界。今極樂止過十萬億土。何足爲遠。二者據理。則所謂十萬億者。對凡夫生死心量言耳。淨業若成。臨終在定之心。即淨土受生之心也。又謂分明在目前是也。亦何嘗遠。時謂過現未來。處謂四維上下。單時單處。世界不成。合時與處。名世界也。極樂譯有多名。而極之爲言。顯至極之樂。非人天一切諸樂之比。故特標也。四土者。一曰常寂光土。經雲。毗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是極果人所居。二曰實報莊嚴土。行真實法。感殊勝報。七寶莊嚴。具淨妙五塵故。亦雲無障礙土。以色心不二。毛剎相容故。是法身大士所居。叁曰方便有余土。斷四住惑。屬方便道。無明未盡。名曰有余。是叁乘聖人所居。四曰凡聖同居土。是四聖六凡之所共居。四土雖勝劣不同。亦可各分淨穢。今極樂國。既曰菩薩聲聞諸天人民。是與娑婆均名同居。而此方則土石荊棘。四趣纭纭。彼國則八德七珍。人天濟濟。是同居淨也。亦通前叁者。隨其機異。所見亦異。有于同居見寂光土。有于同居見實報土。有于同居見方便土。有于同居但見本土。如法華雲。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像法決疑經雲。今日坐中無央數衆。或見此處山林地土砂礫。或見七寶。或見是諸佛行處。或見即是不思議諸佛境界。皆隨機異見耳。叁土同上者。一法性土。即是寂光。二受用土。複分自他。同乎實報。叁變化土。同前叁四方便同居。則極樂者。雖當變化。亦可受用及法性也。十種土者。棗柏所分十種權實。雖極樂是權非實。然是且據權實對待分別言耳。若論隨機。權實無定。所以者何。彼雲彌陀佛土。爲一分取相凡夫。未信法空實理。以專憶念。其心分淨。得生淨土。是權非實。則知就取相者。非就入理者。若理一心。即權即實。故雲無定。又上四土。亦法爾具足。不可但執寂光。若證寂光。于下叁土。隨心寄托。自不撥無。未證寂光。撥無下叁。則無複所居之土。錯之甚矣。故不信他方有金色世界。楞嚴所深呵也。佛無土者。十四科淨土鈔雲。八地以上。永脫色累。照體獨立。神無方所。用土何爲。況複諸佛。佛實無土。而言有者。以衆生解微惑重。故以福樂引之行善。蓋聖人接物之近迹耳。故曰不妨說土。
【疏】偏指西方者。定趨向故。西方偏指極樂者。如後文無苦有樂。及往生經中說。
【鈔】恐有難言。十方世界皆有淨土。何爲獨示西方。教生彼國。良由道以多歧亡羊。射以專注中鹄。心無二用。功戒雜施。上都儀雲。歸命叁寶。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以凡夫系心。尚乃不得。況離相耶。若夫遍供十方諸佛。還國猶在食時。是生西方以後事。所謂見卵而求時夜。何太早計乎。又問。然則華嚴何以普禮剎塵如來。答。華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若知此義。或普或偏。常異常同。無足疑也。無苦有樂。詳見後文。又隨願往生經言。佛國無量。專求極樂者何。一以因勝。十念爲因。即得往生故。二以緣勝。四十八願。普度衆生故。
【疏】問。觀經雲。極樂不遠。今言十萬億土。二經遠近。何以不同。答。以是即遠之近。即近之遠故。若依佛地。則淨土遠近。不可思議。
【鈔, 】去此不遠者。觀經雲。爾時佛告韋提希言。汝今知否。阿彌陀佛。去此不遠。今謂即遠即近者。良以去此不遠。是明過十萬億之極樂。去此不遠也。過十萬億。是明去此不遠之極樂。過十萬億也。心包法界。何近而非遠。法界唯心。何遠而非近。交互言之。固無礙也。不可思議者。佛地論雲。如是淨土。超過叁界所行之處。爲與叁界同一處所。爲各別耶。答雲。有說在淨居天。有說在西方等。然亦周圓無際。遍法界故。不可說言離叁界處。即叁界處。但隨菩薩所宜現者。或在淨居。或西方等。則知極樂淨土。超出常情。非方不方。無在不在。未可概以同居而爲定論。
【疏】稱理。則自性堅固清淨。是西方義。自性離障絕非。是過十萬義。自性橫該豎徹。是世界義。
【鈔】堅固者。西屬金體。有堅固義。即自性真常不易。萬古如如故。清淨者。複有二義。西當肅氣。有澄清義。即自性諸妄本空。體露金風故。西當白色。有潔淨義。即自性諸染不生。本來一色故。離障絕非者。自性本無煩惱。如十苦十惡。十纏十使等。並超越之。有遠過義。是知堅淨爲西。方盡西矣。豈必專標日落。迥絕爲過。無弗過矣。誰能更計途程。橫亘十方。豎窮叁際。非近非遠。絕中絕邊。則從是過不可說不可說微塵佛土。無世界不名極樂。何但有世界名爲極樂也。
○二標主顯正
【經】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疏】其者。承上。土必有人。指能依之人曰佛。佛必有號。出本佛之號曰阿彌陀。叁世皆有佛。揀過未之佛曰現在佛。佛皆度生。指度生之軌曰說法。現在說法。如大本及大雲中說。
【鈔】大本雲。彼佛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但以酬其志願。現在西方。其世界名曰極樂。佛號阿彌陀。大雲者。大方等大雲經雲。爾時世尊。熙怡微笑。從其面門出無量光。大雲密藏菩薩問故。佛言西方世界。有國名安樂。佛號無量壽。現在說法。告一菩薩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今說大雲經。汝可往聽。今彼菩薩將來至此。則正當釋迦說法時。彌陀亦在彼說法。故知非過非未。現在說法。
【疏】凡言現在。複有二義。如釋迦彌陀。均名現在。而小不同。
【鈔】小不同者。釋迦賢劫四佛。是名現在。而雙林示滅。相好難親。徒仰嘉名。僅存像教。阿彌陀佛。則今日今時。正于彼國。現在說法。是釋迦現在之過去。彌陀現在之現在也。古人雲。佛在世時我沈淪。今得人身佛滅度。懊惱自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感慕傷嗟。一…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