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P14

  ..續本文上一頁至于此。今釋迦雖滅。彌陀現存。但得往生。便能親炙。而不信不願。徒爲無益之悲。亦惑矣。

   【疏】又此現在。且據釋迦當時而言。實則徹于前後。亦複後後無盡。皆名現在。

   【鈔】前後者。釋迦未出世前。彌陀亦現在說法。釋迦既滅度後。彌陀亦現在說法。乃至今日。猶雲現在。後後無盡者。以釋迦說法。止于四十九年。迦葉而上。彌勒而下。縱年數多。亦有限量。未若彌陀說法。至爲久遠。諸佛莫及。是故不唯今日猶名現在。後後無盡。皆可名爲現在說法也。問。彌陀之後。次補觀音。安得無盡。答。彌陀住世幾劫。觀音補之。曾有數否。彼觀音尚雲。住無央數劫。無央數劫。不可複計劫。不可複計劫。乃授勢至。則彌陀可知矣。豈非亦是有盡之無盡耶。況勢至之補觀音。永無般泥洹時。雖雲勢至。實彌陀說法無異也。謂之後後無盡。夫奚不可。

   【疏】又此現在。且據釋迦對彼而言。實則彌陀現在。即釋迦現在。

   【鈔】智覺雲。總持教中。說叁十七佛。皆毗盧遮那一佛所現。謂遮那內心。證自受用。成于五智。自當中央法界清淨智。次從四智。流出四方四如來。其妙觀察智。流出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如來。則一佛而雙現二土也。故清涼雲。即本師也。

   【疏】然諸佛說法。多種不同。今是依正皆說。詳如此經。及大本觀經中說。

   【鈔】多種者。如言說瞻視。乃至香飯等。故極樂世界。不但金口說法。依正悉爾。如大本雲。阿彌陀佛。爲諸菩薩聲聞諸天世人。廣宣大教。敷演妙法。莫不欣然悅適。心得解悟。各有所得。又雲。東方恒河沙數諸佛。各遣無量菩薩聲聞。至阿彌陀佛所。聽說妙法。四維上下。亦複如是。是正報說法。此經水鳥樹林演暢妙法。及大本觀經。如後文中詳引。是依報說法。又大本雲。彼國蓮華出無量光。光中出無量佛。一一諸佛。皆說妙法。是依正俱時說也。

   【疏】有謂說法是應身報身。有謂叁身齊說。各隨機見。

   【鈔】應身說者。有雲。法身一向不說。報身具說不說。應身定說。則彼佛說法。當是應身。然亦兼報。如大本。高出一切世間之身。觀經。六十萬億那由恒沙由旬之身。則豈定丈六。然經雲。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何得定言法身不說。當是隨機所見。自不同耳。

   【疏】所惜者。萬裏百城。爲參知識。梯山航海。雲禮道場。豈可萬德如來現在說法。漠然不顧。甘墮城東。是則名爲可憐憫者。

   【鈔】萬裏者。僧問大隨。劫火洞然。未審這個壞不壞。答雲。壞。僧曰。恁麼則隨他去也。答雲。隨他去。僧疑不決。往還萬裏。廣參知識。始得大悟。百城者。善財南遊百一十城。參五十叁善知識。引此以況阿彌陀佛。是最上知識也。梯山航海。如峨嵋普陀等。引此以況西方極樂世界。是最勝道場也。然古之跋涉。蓋爲親炙聖賢。今日奔馳。只是遙瞻影像。而且備經險阻。不憚劬勞。何得現在慈尊。舍之不往。城東老母。與佛同生而不見佛。非此之流耶。過未之佛。勢所難逢。現在空過。故可憐憫。

   【疏】稱理。則自性體自靈知。是其土有佛義。自性即今顯現。是現在說法義。

   【鈔】終朝侍佛側。不見金容。竟日坐法筵。罔聞妙道。遂使魔王混于佛殿。邪法亂乎真宗。但能返照心源。佛法一時雙足。

   ○二別釋(二) 初依報二正報

   ○初依報(二) 初總名極樂二別示莊嚴

   ○初總名極樂

   【經】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爲極樂。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疏】先釋依者。順上文故。亦令衆生生忻樂故。苦者。逼惱之義。爲四谛首。衆苦者。諸經論開有叁苦。八苦。十苦。百一十苦。又約二種生死。則變易亦苦。況其余者。以苦事非一。故曰衆苦也。諸樂者。如經所陳二種清淨莊嚴。亦以樂事非一。故曰諸樂也。極樂者。以諸國苦樂有其四種。有苦多樂少者。有苦樂相半者。有苦少樂多者。有無苦純樂者。今當第四故。

   【鈔】四谛者。苦集滅道。苦居最先。知苦。乃斷集修道證滅也。叁苦者。一苦苦。謂受有漏身。已名爲苦。更加種種逼惱。則苦而複苦也。是爲欲界苦。二壞苦。謂當樂壞時。不勝憂惱也。是爲色界苦。叁行苦。此苦處中。即不苦不樂。念念遷流也。是爲無色界苦。又欲界具叁。色兼後二。無色唯行。爲叁苦也。而彼國離欲清淨。則無苦苦。依正常然。則無壞苦。超過叁界。則無行苦。八苦者。生居胎獄。老厭龍鍾。病受痛疴。死悲分散。愛則欲合偏離。冤則欲逃偏遇。求則欲得偏失。乃至五陰熾盛。總成上七。名八苦也。而彼國蓮華化生。則無生苦。寒暑不遷。則無老苦。身離分段。則無病苦。壽命無量。則無死苦。無父母妻子。則無愛別離苦。諸上善人同會一處。則無冤憎會苦。所欲自至。則無求不得苦。觀照空寂。則無五陰盛苦。十苦者。菩薩藏經。謂一生苦。二老苦。乃至十生死流轉苦。百一十苦者。瑜伽論。一無差別流轉苦。二欲苦。癡苦。乃至五十五苦。次九種苦。于九種中。又次第疊開成五十五。合之爲百一十苦。今彼國皆無也。然約之不出叁苦八苦。攝種種苦。二種生死者。謂分段變易。分段者。四大所成。有分齊段落。如上八苦中說。變易。則二乘菩薩。雖離分段。未免四相遷流。因移果易。亦名爲苦。彼國蓮華化生。一生不退。何慮二種苦也。大本雲。彼國不聞苦名。何況實苦。故雲無有衆苦。二種清淨者。論明一者器世間清淨。二者衆生世間清淨。即依正二報。功德莊嚴。如下文中。及大本觀經詳辯。問。淨名雲。一切衆生。即寂滅相。不複更滅。則一切國土即極樂相。何更有樂。今開苦樂。似違彼經。答。賢首大師釋彼經意。謂是但以迷倒。妄見生死。名在此岸。悟生死空。本來圓寂。即名彼岸。今謂亦以迷倒。妄見五濁。名住娑婆。悟五濁空。本來清淨。即名極樂。國土常淨。衆生自迷。迷多悟寡。示苦示樂。不容已也。

   【疏】苦樂相對。正以彼此二土。較量勝劣。令生忻厭。如難易十種等。

   【鈔】相對者。以此極苦對彼極樂。一勝一劣。天壤較然。忻厭自生。取舍自定。十種者。慈雲忏主。開此土彼土難易十種。今以苦樂對之。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無之。而但有華開見佛。常得親近之樂。二者此土有不聞說法苦。彼土無之。而但有水鳥樹林皆宣妙法之樂。叁者無惡友牽纏苦。而有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之樂。四者無群魔惱亂苦。而有諸佛護念。遠離魔事之樂。五者無輪回不息苦。而有橫截生死。永脫輪回之樂。六者無難免叁途苦。而有惡道永離。名且不聞之樂。七者無塵緣障道苦。而有受用自然。不俟經營之樂。八者無壽命短促苦。而有壽與佛同。更無限量之樂。九者無修行退失苦。而有入正定聚。永無退轉之樂。十者無塵劫難成苦。而有一生行滿。所作得辦之樂。等者。如安國鈔。開爲二十四樂。群疑論。廣爲叁十益。皆舉樂明苦。舉益明損。大意同前。茲不繁載。

   【疏】四土苦樂。略如天臺教中說。

   【鈔】所謂見思輕重。同居苦樂。體析巧拙。方便苦樂。次第一心。實報苦樂。分證究竟。寂光苦樂。文繁不敘。

   【疏】問。菩薩捐棄五欲。雖輪王不以爲樂。憫念衆生。雖地獄肯代其苦。何得舍苦衆生。自取樂土。答。智者十疑論中詳明。又更有取舍多說。不可不辯。

   【鈔】論雲。菩薩未得無生法忍。不能度生。喻如破舟拯溺。自他俱陷。求生淨土。得無生忍已。還來此世。救苦衆生。乃克有濟。故初心菩薩。必先舍此苦處。生彼樂處。據此。則舍苦者。正欲拔衆生之苦。取樂者。正欲與衆生以樂也。自利利他。是菩薩道。豈二乘獨善之可俦乎。又多說者。圭峰釋圓覺。種種取舍。皆是輪回。謂如舍此娑婆。取彼淨土。而大梅亦雲。舍垢取淨。是生死業。故今辯雲。此等語言。非不極致。但得旨則號醍醐。失意則成毒藥。盡令而行。何但舍娑婆垢。取極樂淨。爲取舍也。縱謂我土惟心。而舍境取心。亦取舍也。縱謂我無取舍。而舍此有取舍。取彼無取舍。亦取舍也。亦輪回生死業也。甯知理無分限。事有差殊。理隨事變。則無取舍處。取舍宛然。事得理融。則正取舍時。了無取舍。故菩薩雖知一切法平等不二。而示苦樂境。開取舍門。權實雙行。理事無礙。斯論且置。今汝自審。果能糟糠臭腐以爲飲食。不異膏粱否。廁溷坑井以爲床榻。不異華堂否。木皮草葉以爲衣服。不異羅绮否。虎兕熊罴以爲伴侶。不異父母兄弟否。冬坐冰雪。不異缯纩否。夏暴烈日。不異涼風否。乃至地獄中锉燒舂磨。不異入第叁禅否。異類中行。不異遊戲否。如其不然。宛爾凡夫。何得妄以大聖人過量境界而爲己有。取快一時。流害無盡。應聞此語。生大悔恨。起大覺悟。涕淚悲泣。求生淨土。故苕水評圭峰疏。謂忻厭取舍。雖謂迷真起妄。亦能順教成功。但知全修即性。則忻厭本空。況安養一門。諸佛共贊。往來法界。彌顯唯心。托彼勝緣。速登寶覺。實生物歸棲之正路。乃聖人汲引之妙權也。

   【疏】稱理。則自性無染。是無有衆苦義。自性常淨。是但受諸樂義。

   【鈔】染是苦義。淨是樂義。自性無染常淨。是無苦常樂也。華嚴六地觀察無明。以無明至六入是行苦。觸受是苦苦。余是壞苦。我今此心。無無明。乃至無老死等。成無苦義。無此十二支。即真解脫。成受樂義。經雲。無上菩提覺法樂。無上涅槃寂靜樂。皆樂義也。以上且順經文苦樂對待。如實而說。染既不立。淨亦何存。淨穢雙忘。苦樂平等。如斯之樂。乃所以爲極樂也。聖解還成魔境。佛見早墮鐵圍。是故我觀極樂。實無可樂。若有可樂。與苦何別。

   ○二別示莊嚴(四) 初欄網行樹二池閣蓮華叁天樂雨花四化禽風樹

   ○初欄網行樹(二) 初詳陳二總結

   ○初詳陳

   【經】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

   【…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往生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