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P15

  ..續本文上一頁疏】此正明樂事也。欄楯圍于樹外。羅網覆于樹上。重重相間。其數有七也。四寶者。七寶前四也。周匝者遍滿。圍繞者回護。言重重皆四寶所嚴飾也。

   【鈔】欄楯者。橫曰欄。直曰楯。此方花木。亦作欄楯。一防物損。二示美觀。彼土雖牛羊絕牧。玩好無心。而萬行功德之所莊嚴。任運成就也。羅網義同此。行樹者。次第成行。無錯亂也。七重者。一重欄網。圍覆一重行樹。故曰重重相間也。叁事雖此方亦有。而質唯木石。彼純以寶也。七寶前四者。金銀琉璃玻璃也。周匝圍繞者。如瑞相經雲。無量寶網。皆以金縷珍珠。百千雜寶。莊嚴較飾。周匝四面。垂以寶鈴。光色華耀。羅覆樹林。大本雲。其網柔軟。如兜羅綿。則非世寶。必待雕琢矯揉而爲嚴飾也。欄楯寶飾。例此可知。大本雲。諸寶崖上。有無數栴檀香樹。吉祥果樹。行行相值。莖莖相望。枝枝相准。葉葉相向。花花相順。果果相當。如是行列。數百千重。是名爲行。又雲。七寶諸樹。遍滿世界。所謂金根金莖。枝葉花果。亦皆以金。則名一寶。金根銀莖。枝葉花果。亦分金銀。則名二寶。如是叁寶四寶。其寶間錯。輾轉增多。乃至七寶。又雲。諸佛淨國。殊勝莊嚴。于寶樹中。悉皆出現。猶如明鏡。觀經雲。七寶行樹。一一樹高八千由旬。一一花葉。作異寶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紅色光等。又雲。妙真珠網。彌覆樹上。一一樹有七重網。一一網間。有五百億妙華宮殿。如梵王宮。諸天童子。自然在中。又雲。一一樹葉。縱廣正等二十五由旬。其葉千色。有衆妙華。作閻浮檀金色。如旋火輪。宛轉葉間。湧生諸果。如帝釋瓶。有大光明。化成幢旛。無量寶蓋。是寶蓋中。映現叁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亦于中現。又大本雲。佛講堂。阿羅漢舍宅。各各內七寶池。外七寶樹。數千百重。據此。則叁經詳略爲別。此但言七重。彼言數千百重。此但言羅網。彼言羅網之中。出天宮殿。此但言行樹。彼言行樹之中。現大千界。又此言四寶。彼言七寶。蓋今經略示。彼經詳陳。以簡攝繁。取文省故。文雖不足。義實無欠。如靈芝雲。七重欄楯。凡佛菩薩住處皆然。非謂一國只七重也。則知數百千重者。多種七重積而成之。七七相重。重重無盡也。余可例見。

   【疏】又皆言七者。表七覺支。七聖財等。

   【鈔】七覺見後。七聖財者。一信。二戒。叁聞。四舍。五慧。六慚。七愧。前五如寶。後二如人。善守財故。

   【疏】又大本言。阿彌陀佛道場樹。高十六億由旬。四布枝葉。八億由旬。樹本隆起。五千由旬。一切衆寶。自然合成。複垂衆寶。以爲璎珞。複有寶網。羅覆其上。據此。則行樹之外。別有佛道場樹。今文省便。即行樹中攝。又論中功德草。亦樹中攝。大本其樹有香。亦寶中攝。

   【鈔】道場樹。即菩提樹。如釋迦佛。亦坐樹下而成正覺。是也。十六億由旬者。王氏大本雲。一千六百由旬。夫行樹尚及八千。佛樹何得反劣。今所引。寶積本也。即行樹攝者。以道場樹。亦複根莖枝葉華果。行行相次。故行樹足以攝之也。功德草者。論雲。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今不言者。以木攝草故。樹香者。大本法藏願雲。我作佛時。國中華樹。俱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衆生聞者。皆修佛行。今不言者。異寶必有奇香。以寶攝香故。

   ○二總結

   【經】是故彼國名爲極樂。

   【疏】結前例後。

   【鈔】結前者。由此欄網行樹。清淨莊嚴。所以珍域別于泥沙。瓊樹異于荊棘。無一切苦。有一切樂。名極樂也。例後者。後文功德莊嚴下。雖無名爲極樂之句。義則有之。此中名爲極樂下。雖無功德莊嚴之句。義亦有之。文互見也。

   【疏】稱理。則自性萬德縱橫。是欄楯義。自性包羅法界。是寶網義。自性長養衆善。是行樹義。

   【鈔】縱橫者。六度萬行。不離自性。如自性本無悭貪。是名布施。以施爲縱。施無染心。則橫成戒度。施無傲心。則橫成忍度。施無倦心。則橫成進度。禅定智慧。亦複如是。余之五度。例上可知。衆妙畢具。是即美觀。諸妄不幹。是即防損。包羅者。自性彌滿清淨。包法界故。長養衆善者。如華嚴離世間品雲。菩薩妙法樹。生于直心地。信種慈悲根。智慧以爲身。方便爲枝幹。五度爲繁密。定葉神通華。一切智爲果。又淨名佛道品雲。無漏法林樹。覺意淨妙華。解脫智慧果。皆根本于心地。而發生無盡者也。奈之何欄楯毀而斧斤入。羅網頹而蔭覆疏。尚枯瘁其根枝。況發榮于華果。然而覺林如故。道種非遙。何不猛與滋培。重加整飾。便見庭前柏樹。檻外藥欄。行行般若真如。面面菩提佛性。

   ○二池閣蓮華(四) 初池水二階閣叁蓮華四總結

   ○初池水

   【經】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

   【疏】又者。承上。不但陸地莊嚴。有如是欄網行樹。池水莊嚴。亦複勝妙無比也。七寶池者。七寶所成。池中之水。亦七寶故。

   【鈔】七寶所成者。揀異此方土石所成。故大本雲。內外左右。有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叁十。乃至百千由旬。猶如大海。一寶二寶乃至七寶所共合成。又雲。若彼佛池。其方倍此。皆七寶成。今經不言佛池。總攝池中故。水亦寶者。觀經雲。一一池水。七寶所成。其寶柔軟。從如意珠王生。分十四支。作七寶妙色。黃金爲渠。又雲。其摩尼水。流注華間。尋樹上下。今止言寶池。不言水亦寶成。及流注上下。總攝水中故。水本就下。從下上流。此方所無故。如下生經雲。兜率陀天。有水遊梁棟間。即其類也。

   【疏】八功德者。唐譯雲。一澄淨。二清冷。叁甘美。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除饑渴。八長養諸根。具八種功德。利益衆生也。觀經疏開八德。與此小異。池底金沙者。金沙爲底。無泥滓也。

   【鈔】一澄淨者。謂澄渟潔淨。離汙濁故。二清冷者。謂清湛涼冷。無煩熱故。叁甘美者。謂甘旨美妙。具至味故。四輕軟者。謂輕揚柔軟。可上下故。五潤澤者。謂津潤滑澤。不枯澀故。六安和者。謂安靜和緩。絕迅泛故。七除饑渴者。謂水僅止渴。今兼療饑。有勝力故。八長養諸根者。謂增長養育身心內外故。觀疏八德者。一輕。二清。叁冷。四軟。五美。六不臭。七飲時調適。八飲已無患。與上大同小異。此合輕軟。彼分爲二。此無不臭。彼缺潤澤。及與安和。然義則互見。以澄淨清冷。必無臭惡。既輕且軟。豈不安和。略少潤澤。故雲小異。又彼配六入。此則澄淨色入。甘美味入。至雲長養諸根。則耳鼻身意。皆攝之矣。又大本雲。大河之下。金沙布地。有諸天香。世無能喻。隨水散馥。雜水流芳。皆香入之證也。下文說法。是聲入與法入證也。問。甘美輕軟。除饑長根。此方所無。則誠然矣。凡水悉皆清冷。悉皆潤澤。何彼水以二獨稱功德。答。此水雖亦清冷。逢日則炎。遇火則沸。彼縱劫火臨之。清冷自如。終不炎沸故。此水雖亦潤澤。日曬則幹。火逼則涸。彼縱劫火臨之。潤澤自如。終不幹涸故。金沙者。觀經雲。真金爲渠。渠下皆雜色金剛而爲底沙。大本雲。純一寶池。底沙亦以一寶。黃金池者。白銀底沙。水晶池者。琉璃底沙。二寶爲池。底沙亦二。乃至七寶。亦複如是。今止金沙。文省便故。

   【疏】又大本敘寶池水畢。複開叁種殊勝妙用。一水能隨意。二水能說法。叁浴畢進業。

   【鈔】隨意者。大本雲。諸上善人入七寶池。澡雪身體。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膝。水即至膝。欲令至腰。至腋。至頸。及灌其身。悉如其意。欲令還複。水即還複。調和冷暖。無不順適。開神悅體。滌蕩情慮。清明澄潔。淨若無形。是水本無心。能隨人心意所欲也。說法者。大本雲。微瀾洄流。轉相灌注。不遲不疾。安詳徐逝。波揚無量自然妙聲。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寂靜聲。空無我聲。大慈悲聲。波羅密聲。十力無畏不共法聲。諸通慧聲。無所作聲。不起滅聲。無生忍聲。乃至甘露灌頂。衆妙法聲。稱其所欲。無不聞者。發清淨心。成熟諸根。永不退于無上菩提。是水本無情。善能說諸妙法也。浴畢進業者。大本雲。既皆浴已。或各坐于蓮華之上。又雲。有在地講經者。誦經者。自說經者。授經者。聽經者。念經者。思道者。坐禅一心者。經行者。有在虛空中講經者。乃至坐禅經行者。各隨其質而有所得。未得四果者。因得四果。未得不退轉地菩薩。得不退轉。是水不但以可浴爲功。又能利益于既浴之後也。以上叁種殊勝。皆攝寶池德水中故。又後出經偈雲。但有河水流。音響如說經。是也。 

   【疏】稱理。則自性汪洋沖融。是寶池義。自性悉備一切功德。是德水義。

   【鈔】汪洋沖融者。汪。深貌。自性深玄無盡。如池底故。洋。廣貌。自性廣遠無際。如池量故。沖融者。中和貌。自性非真非俗。純粹至善。如池純以寶成故。備諸功德者。自性無染。即澄淨德。自性無煩。即清涼德。自性無惡。即甘美德。自性無我。即輕軟德。自性無竭。即潤澤德。自性無暴。即安和德。自性無乏。即除饑渴德。自性出生一切萬善。即長養德。又自性順萬物而無情。上行則入聖流。聖無所增。下行則入凡流。凡無所減。不變隨緣。周遍法界。所謂流注華間。及諸梁棟者也。永明雲。水有十德。同真性故。意正如是。定水湛然滿。浴此無垢人。無垢亦無淨。是名八功德。

   ○二階閣

   【經】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

   【疏】四邊者。中爲池水。周圍四邊爲階道也。金者。梵語蘇伐羅。銀者。梵語阿路巴。琉璃者。此雲青色寶。玻璃者。此雲水玉。砗磲者。此雲大貝。赤珠者。梵語缽摩羅伽。瑪瑙者。梵語缽摩羅伽隸。以斯七寶莊嚴較飾也。

   【鈔】階道者。離地曰階。坦途曰…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往生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