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P15

  ..续本文上一页疏】此正明乐事也。栏楯围于树外。罗网覆于树上。重重相间。其数有七也。四宝者。七宝前四也。周匝者遍满。围绕者回护。言重重皆四宝所严饰也。

   【钞】栏楯者。横曰栏。直曰楯。此方花木。亦作栏楯。一防物损。二示美观。彼土虽牛羊绝牧。玩好无心。而万行功德之所庄严。任运成就也。罗网义同此。行树者。次第成行。无错乱也。七重者。一重栏网。围覆一重行树。故曰重重相间也。三事虽此方亦有。而质唯木石。彼纯以宝也。七宝前四者。金银琉璃玻璃也。周匝围绕者。如瑞相经云。无量宝网。皆以金缕珍珠。百千杂宝。庄严较饰。周匝四面。垂以宝铃。光色华耀。罗覆树林。大本云。其网柔软。如兜罗绵。则非世宝。必待雕琢矫揉而为严饰也。栏楯宝饰。例此可知。大本云。诸宝崖上。有无数栴檀香树。吉祥果树。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花花相顺。果果相当。如是行列。数百千重。是名为行。又云。七宝诸树。遍满世界。所谓金根金茎。枝叶花果。亦皆以金。则名一宝。金根银茎。枝叶花果。亦分金银。则名二宝。如是三宝四宝。其宝间错。辗转增多。乃至七宝。又云。诸佛净国。殊胜庄严。于宝树中。悉皆出现。犹如明镜。观经云。七宝行树。一一树高八千由旬。一一花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等。又云。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诸天童子。自然在中。又云。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涌生诸果。如帝释瓶。有大光明。化成幢旛。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亦于中现。又大本云。佛讲堂。阿罗汉舍宅。各各内七宝池。外七宝树。数千百重。据此。则三经详略为别。此但言七重。彼言数千百重。此但言罗网。彼言罗网之中。出天宫殿。此但言行树。彼言行树之中。现大千界。又此言四宝。彼言七宝。盖今经略示。彼经详陈。以简摄繁。取文省故。文虽不足。义实无欠。如灵芝云。七重栏楯。凡佛菩萨住处皆然。非谓一国只七重也。则知数百千重者。多种七重积而成之。七七相重。重重无尽也。余可例见。

   【疏】又皆言七者。表七觉支。七圣财等。

   【钞】七觉见后。七圣财者。一信。二戒。三闻。四舍。五慧。六惭。七愧。前五如宝。后二如人。善守财故。

   【疏】又大本言。阿弥陀佛道场树。高十六亿由旬。四布枝叶。八亿由旬。树本隆起。五千由旬。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复垂众宝。以为璎珞。复有宝网。罗覆其上。据此。则行树之外。别有佛道场树。今文省便。即行树中摄。又论中功德草。亦树中摄。大本其树有香。亦宝中摄。

   【钞】道场树。即菩提树。如释迦佛。亦坐树下而成正觉。是也。十六亿由旬者。王氏大本云。一千六百由旬。夫行树尚及八千。佛树何得反劣。今所引。宝积本也。即行树摄者。以道场树。亦复根茎枝叶华果。行行相次。故行树足以摄之也。功德草者。论云。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今不言者。以木摄草故。树香者。大本法藏愿云。我作佛时。国中华树。俱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今不言者。异宝必有奇香。以宝摄香故。

   ○二总结

   【经】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疏】结前例后。

   【钞】结前者。由此栏网行树。清净庄严。所以珍域别于泥沙。琼树异于荆棘。无一切苦。有一切乐。名极乐也。例后者。后文功德庄严下。虽无名为极乐之句。义则有之。此中名为极乐下。虽无功德庄严之句。义亦有之。文互见也。

   【疏】称理。则自性万德纵横。是栏楯义。自性包罗法界。是宝网义。自性长养众善。是行树义。

   【钞】纵横者。六度万行。不离自性。如自性本无悭贪。是名布施。以施为纵。施无染心。则横成戒度。施无傲心。则横成忍度。施无倦心。则横成进度。禅定智慧。亦复如是。余之五度。例上可知。众妙毕具。是即美观。诸妄不干。是即防损。包罗者。自性弥满清净。包法界故。长养众善者。如华严离世间品云。菩萨妙法树。生于直心地。信种慈悲根。智慧以为身。方便为枝干。五度为繁密。定叶神通华。一切智为果。又净名佛道品云。无漏法林树。觉意净妙华。解脱智慧果。皆根本于心地。而发生无尽者也。奈之何栏楯毁而斧斤入。罗网颓而荫覆疏。尚枯瘁其根枝。况发荣于华果。然而觉林如故。道种非遥。何不猛与滋培。重加整饰。便见庭前柏树。槛外药栏。行行般若真如。面面菩提佛性。

   ○二池阁莲华(四) 初池水二阶阁三莲华四总结

   ○初池水

   【经】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

   【疏】又者。承上。不但陆地庄严。有如是栏网行树。池水庄严。亦复胜妙无比也。七宝池者。七宝所成。池中之水。亦七宝故。

   【钞】七宝所成者。拣异此方土石所成。故大本云。内外左右。有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犹如大海。一宝二宝乃至七宝所共合成。又云。若彼佛池。其方倍此。皆七宝成。今经不言佛池。总摄池中故。水亦宝者。观经云。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十四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又云。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今止言宝池。不言水亦宝成。及流注上下。总摄水中故。水本就下。从下上流。此方所无故。如下生经云。兜率陀天。有水游梁栋间。即其类也。

   【疏】八功德者。唐译云。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除饥渴。八长养诸根。具八种功德。利益众生也。观经疏开八德。与此小异。池底金沙者。金沙为底。无泥滓也。

   【钞】一澄净者。谓澄渟洁净。离污浊故。二清冷者。谓清湛凉冷。无烦热故。三甘美者。谓甘旨美妙。具至味故。四轻软者。谓轻扬柔软。可上下故。五润泽者。谓津润滑泽。不枯涩故。六安和者。谓安静和缓。绝迅泛故。七除饥渴者。谓水仅止渴。今兼疗饥。有胜力故。八长养诸根者。谓增长养育身心内外故。观疏八德者。一轻。二清。三冷。四软。五美。六不臭。七饮时调适。八饮已无患。与上大同小异。此合轻软。彼分为二。此无不臭。彼缺润泽。及与安和。然义则互见。以澄净清冷。必无臭恶。既轻且软。岂不安和。略少润泽。故云小异。又彼配六入。此则澄净色入。甘美味入。至云长养诸根。则耳鼻身意。皆摄之矣。又大本云。大河之下。金沙布地。有诸天香。世无能喻。随水散馥。杂水流芳。皆香入之证也。下文说法。是声入与法入证也。问。甘美轻软。除饥长根。此方所无。则诚然矣。凡水悉皆清冷。悉皆润泽。何彼水以二独称功德。答。此水虽亦清冷。逢日则炎。遇火则沸。彼纵劫火临之。清冷自如。终不炎沸故。此水虽亦润泽。日晒则干。火逼则涸。彼纵劫火临之。润泽自如。终不干涸故。金沙者。观经云。真金为渠。渠下皆杂色金刚而为底沙。大本云。纯一宝池。底沙亦以一宝。黄金池者。白银底沙。水晶池者。琉璃底沙。二宝为池。底沙亦二。乃至七宝。亦复如是。今止金沙。文省便故。

   【疏】又大本叙宝池水毕。复开三种殊胜妙用。一水能随意。二水能说法。三浴毕进业。

   【钞】随意者。大本云。诸上善人入七宝池。澡雪身体。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水即至膝。欲令至腰。至腋。至颈。及灌其身。悉如其意。欲令还复。水即还复。调和冷暖。无不顺适。开神悦体。涤荡情虑。清明澄洁。净若无形。是水本无心。能随人心意所欲也。说法者。大本云。微澜洄流。转相灌注。不迟不疾。安详徐逝。波扬无量自然妙声。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罗密声。十力无畏不共法声。诸通慧声。无所作声。不起灭声。无生忍声。乃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称其所欲。无不闻者。发清净心。成熟诸根。永不退于无上菩提。是水本无情。善能说诸妙法也。浴毕进业者。大本云。既皆浴已。或各坐于莲华之上。又云。有在地讲经者。诵经者。自说经者。授经者。听经者。念经者。思道者。坐禅一心者。经行者。有在虚空中讲经者。乃至坐禅经行者。各随其质而有所得。未得四果者。因得四果。未得不退转地菩萨。得不退转。是水不但以可浴为功。又能利益于既浴之后也。以上三种殊胜。皆摄宝池德水中故。又后出经偈云。但有河水流。音响如说经。是也。 

   【疏】称理。则自性汪洋冲融。是宝池义。自性悉备一切功德。是德水义。

   【钞】汪洋冲融者。汪。深貌。自性深玄无尽。如池底故。洋。广貌。自性广远无际。如池量故。冲融者。中和貌。自性非真非俗。纯粹至善。如池纯以宝成故。备诸功德者。自性无染。即澄净德。自性无烦。即清凉德。自性无恶。即甘美德。自性无我。即轻软德。自性无竭。即润泽德。自性无暴。即安和德。自性无乏。即除饥渴德。自性出生一切万善。即长养德。又自性顺万物而无情。上行则入圣流。圣无所增。下行则入凡流。凡无所减。不变随缘。周遍法界。所谓流注华间。及诸梁栋者也。永明云。水有十德。同真性故。意正如是。定水湛然满。浴此无垢人。无垢亦无净。是名八功德。

   ○二阶阁

   【经】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

   【疏】四边者。中为池水。周围四边为阶道也。金者。梵语苏伐罗。银者。梵语阿路巴。琉璃者。此云青色宝。玻璃者。此云水玉。砗磲者。此云大贝。赤珠者。梵语钵摩罗伽。玛瑙者。梵语钵摩罗伽隶。以斯七宝庄严较饰也。

   【钞】阶道者。离地曰阶。坦途曰…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往生集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