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道。楼阁者。重屋曰楼。岑楼曰阁。如观经言。黄金地上。一一宝中。五百色光。其光如华。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大本云。阿弥陀佛。讲堂精舍。宫殿楼阁。皆以七宝。胜于此界第六天上天帝所居。百千万倍。菩萨所居。亦复如是。诸天及人。宫宇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以一宝二宝。至无量宝。又佛地论云。且说七宝。其实净土无量妙宝。故知曰四宝者。文省便也。又华严入法界品云。危楼迥带。阁道傍出。栋宇相承。窗闼交映。阶墀轩槛。种种满足。一切皆以妙宝庄严。即斯义也。又大本云。是诸楼阁。有随意高大。浮于空中。若云气者。有不能随意高大。止在地上者。以求道时。德有厚薄所致。又云。楼观栏楯。璎珞覆上。皆作五音。又观经云。楼阁两边。各有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以是推之。则此止言楼阁。不分佛及菩萨天人。亦不分在空在地。亦不言乐音演法。悉文省也。金者四义。一色无变。二体无垢。三转作无我。四能令人富。银四义同。而功稍劣。琉璃青色。是其正译。又名不远者。不远。山名。山出此宝。以近波罗奈城故。水玉者。今水晶也。砗磲言大贝者。贝为海中介虫。大者名宝。一云非梵语。以其似车之渠。渠者。辋也。赤珠者。佛地论云。赤虫所出。有天赤珠。名因陀罗。非世所有。大论。真珠或出鱼腹。或出蛇脑。或出蚌胎。或生竹中。则色非定赤。故以前译为正。玛瑙者。或云丹丘之野。鬼血所化。一云如马脑故。庄严者。有整齐义。较饰者。有文彩义。以斯严饰。则如前或以一宝二宝。乃至七宝之类是也。又此七宝。姑取名同此方。实则不类。如天金天银。已非人世所有。何况彼土。
【疏】又七宝者。常喻取贵重义。如梵网中说。
【钞】贵重者。梵网经菩萨心地品。言弃舍大乘经律不学。而学外道二乘邪见等者。如舍七宝。反取瓦砾。对瓦砾言。故知宝者取贵重义。正明二土净秽不同。令忻厌故。问。尧处茆茨。箕谏象玉。世间王臣。且崇素朴。净土菩萨。何贵宝严。答。此有二义。一者。上智之士。知心净则土自净。正胜则依必强。理固有然。心实无著。喻如舜在畎亩。躬荷犁锄。一承尧禅。警跸冕旒。不期自办。舜何乐焉。故曰有天下而不与也。二者。曲为钝根凡夫。须示苦乐。令生忻厌。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喻如正厄饥寒之国。忽闻饱暖之乡。方沉幽暗之崖。乍睹光明之境。岂不身心踊跃。舍故即新。但得往生。终成解脱。方便接引。当如是耳。
【疏】称理。则自性平直。是阶道义。自性高邃。是楼阁义。自性具足功德法财。是七宝义。
【钞】平直者。自性解脱自在。离诸垢污。旷阔坦夷。无有偏陂。是名阶道。高邃者。自性迥超尘境。观照不遗。囊括虚空。广博无尽。是名楼阁。功德法财者。自性常而不迁。净而不染。我而随缘不碍。乐而富有不亏。是名金银。自性内外明彻。无障无碍。是名琉璃。自性本体洁白。离过绝非。是名砗磲。自性光明炽然。是名赤珠。自性坚实不易。是名玛瑙。众美毕具。资成法身。是名严饰也。且善财遍历重城。博参群彦。最后于弥勒楼阁。弹指而登。今但持名。不涉回途。便居妙境。其如终日宝阶行。自称迷路汉。可谓倚门弹指。不知身在玉楼中者也。惜哉。
○三莲华
【经】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疏】上言池外。今表池中。莲华。梵语芬陀利。亦云优钵罗。亦云钵特摩。亦云拘勿头。
【钞】梵语芬陀利。此云白莲华。未开名屈摩罗。将落名迦摩罗。处中正开。名芬陀利。优钵罗者。青莲华也。钵特摩者。红莲华也。拘勿头者。黄莲华也。
【疏】车轮者。言其形也。大小无定。婆沙等说。种种不同。各随机见。
【钞】车轮大小者。婆沙论云。轮王千辐金轮。周圆十五里。华严钞云。金轮大一由旬。观经云。一一池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大本云。池中莲华。或一由旬。乃至百由旬。千由旬。而人世车轮。大不逾丈。不可以此而为定准。又云。众宝莲华。周遍世界。一一宝华。有无量百千亿叶。按经别莲华胜劣三种。十叶。百叶。千叶。今曰无量百千亿叶。叶既无量。则华之大。亦无量矣。又如来藏经云。尔时世尊于栴檀重阁。正坐道场。而现神变。有千叶莲华。大如车轮。华中化佛。各放无数百千光明。故知车轮不可思议。宁得局以人世常所御车而为限量。随机者。以或小或大。由其因地念佛。功有胜劣。机感自致耳。乃有以华如车轮。抑此经为散善。盖未考于轮义。
【疏】大如车轮。且喻形体。以轮喻德。亦有多义。
【钞】形体者。轮体围圆。有莲象也。多义者。又轮有转义。此莲华者。托孕众生。易凡成圣。即转义故。又轮有辗义。此莲华者。不染污浊。破除烦恼。即辗义故。又轮有飞行义。圣王金轮。一日之中。绕四天下。此莲华者。遍至十方。接彼念佛众生。归于极乐。即飞行义故。余不烦举。
【疏】青黄赤白。言其色也。不唯举色。而言光者。此土莲华。有色无光故。但举四色者。省文也。
【钞】四色解见前疏。光者。从色而发。如珠莹洁。则能发光。彼土莲华至为清净。故有光也。大本云。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之色。其光亦然。炜烨焕烂。明耀日月。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众生说微妙法。据此。则青白玄黄朱紫。已成六色。而佛地论复云七宝。故知四色。其文省故。其实莲华具无量色。具无量光也。又不言说法者。亦文省故。
【疏】微妙香洁。言其德也。举四德者。亦文省故。
【钞】四德者。离垢是莲华正义。推广其义。略说为四。一言微者。复有四义。二同二别。一者。根潜池底。不可窥视。是为幽微。二者。不生高原陆地。与繁华丽蕊而争妍艳。是为隐微。三者。观经言一一叶上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是为细微。四者。七宝所成。珍奇粹美。是为精微。前二通于此方。后二彼国独擅。故二同二别。二言妙者。复有十二义。四同八别。一者。方华即果。不待华落。是为因果同时妙。二者。染而不染。不染而染。是为垢净双非妙。三者。一华遍围于子外。众子罗列于华中。是为总别齐彰妙。四者。昼则开敷。夜则还合。是为隐显随宜妙。五者。巨莲在中。而有百千万亿莲华以为眷属。是为主伴相参妙。六者。上中下品。各三成九。九九无量。随其宿修。不相错谬。是为胜劣分明妙。七者。大一由旬。乃至百千万亿由旬。是为小大无定妙。八者。不以春生。不以秋瘁。亘古常新。是为寒暑不迁妙。九者。朱紫玄黄。或复纯白。杂色杂光。亦复如是。是为彩素交辉妙。十者。生于彼国。而能从空来至此土。迎取当生。是为动静一源妙。十一者。诸佛菩萨。结跏其中。念佛众生。托质其内。是为凡圣兼成妙。十二者。此方念佛。华即标名。勤惰才分。荣枯顿异。是为感应冥符妙。前四后八。同别可知。三言香者。此方彼国相较胜劣。亦有二义。一者。此方则出污泥中。宜为所溷。而清馨澹然。是为秽中香。二者。彼国则如大本言。光色既异。香气亦异。芬芳馥郁。不可胜言。故青莲华香。白莲华香。诵斯偈者。尚致口出莲华之香。超一切香。香无与比。是为香中香。则知此方之香。已胜余华。彼国乃胜而又胜者也。四言洁者。此彼胜劣。亦有二义。一者。此方则出污泥中。宜为所染。而莹然清净。是为垢中洁。二者。彼国则根自金沙。异浊土故。生从德水。异常流故。质成妙宝。异凡卉故。超一切洁。洁无与比。是为洁中洁。胜而又胜。例上可知。以上从其切近。略表四德。若广演之。亦应无量。问。有谓下品下生。生铁莲华。其说然否。答。未见佛说。如上所明。色不止四。有七宝华。则知金莲华者。黄色所摄。玻璃砗磲。及与银莲。白色所摄。赤珠玛瑙。红色所摄。乃至琉璃。亦黄色摄。推而广之。帝青莲华。青色所摄。如真珠等。亦白色摄。以是参合。应无铁莲。铁于五金。金所贱故。铁于七宝。宝所无故。九品下生。犹胜天宫。天宫皆以宝成。不闻有铁。况在西方。何得有此。
【疏】又莲华者。往生彼国托质之所。念佛之人。特宜知此。
【钞】托质者。未证无生。生必有托。六趣众生。则中阴之身。自求父母。往生善士。则一弹指顷。莲华化生。下文一心不乱。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即是生此莲华中也。是莲华者。乃卸凡壳之玄宫。安慧命之神宅。往诣之国。号曰莲邦。同修之友。号曰莲社。约禅诵之期。号曰莲漏。定趋向之极。号曰莲宗。重其事也。修净土者。若礼佛时。当想己身在莲华中作礼。佛在莲华中受我礼敬。若念佛时。当想己身在莲华中。结跏趺坐。佛在莲华中。接引于我。然后一心持名。昔有二僧。作莲华开合想。遂得往生。况复加之一心持名而不生者。问。此经不兼色像。今胡乃尔。答。有专主故。兼亦无碍。如菩萨偏行六度时。以施为专主。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今念佛亦然。专主于观想者。少时持名。专主于持名者。少时观想。亦随力随分之意也。所谓不兼色像者。盖恐一心执持名号。又一心观想色像。不唯心无二用。而两事双行。轻重不分。俱无成就耳。苟明于正助之义。则一心持名以为其正。少时之助。助亦归正。如火益薪。复有何碍。
【疏】称理。则自性清净光明。是莲华义。
【钞】清净。表色。自性纤尘不立故。光明。表光。自性万法朗然故。佛地论云。如是假实之色。皆不离佛净心。即此净心。能显假实之色。故经云。青色青光。黄色黄光等。是光色不二。寂照双融也。又自性寂。是华合义。自性照。是华开义。自性具足一切善法。是微妙香洁义。然则不离尘境。未浴宝池。常在莲华中。经行…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