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恐不及。故不待请。譬如有人。卒患恶疡。命在呼吸。比有良方。依之修制。延缓日时。药未及成。命已先殒。现有成药。入口即活。有仁心者。即应速与。尚何俟其礼聘殷懃。然后投剂。佛救众生。意亦如是。
【疏】问。诸经无论。只如本教二经。皆有发起。今经何独不然。答。意弥切故。亦是不发起之发起故。
【钞】本教二经者。十六观经。与此经大本。皆专说净土。故称本教。观经。则韦提伤子恶逆。厌浊求净。而曰我愿生清净世界。不乐此阎浮提浊恶世也。是以阇王母子为发起故。大本。则世尊一日容颜异常。阿难问言。我从侍佛。未曾获睹威容。有如今日。岂非念过去诸佛。或念未来诸佛。故致然耶。佛言。善哉阿难。有诸天教汝来问。汝自问耶。汝所问者。胜布施一四天下声闻缘觉诸天人民。乃至蜎蝡。经于累劫。尚百千万倍。不可以及。所以者何。诸天人民。乃至蜎蝡。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是以如来颜容为发起故。今难。诸经发起。且置勿论。只如二经。是净土本教。皆有发起。此经不异二经。何以独无。故为此通。言佛说二经。虽亦大悲心切。特示往生。然而观法精微。愿门广大。如前序中说。未若此经。但事持名。即生彼国。尤为要而又要。故佛意于斯。亦复切而又切。为诸众生。作不请友也。不发之发者。现前众生。乐著生死。不求出离。自能发起佛之大悲。说此经故。
【疏】独告舍利弗者。例前唯智所信故。又一告一切告故。又净觉云。合四悉故。
【钞】例前者。即首举身子意。以甚深智慧。洞察于净秽之机。融通于事理之际。方能信受不疑。如般若会上首举须菩提者。以般若谈空。须菩提解空第一故也。一切告者。告身子一人。即是告现前一切声闻菩萨人天大众。及未来一切诸众生也。四悉者。一身子乃左面弟子。经多居首。法应尔故。是世界悉檀。二身子智慧第一。众所宗仰。彼信净土。众亦信之。是为人悉檀。三为不信净土者。自鄙不如。转其邪执。是对治悉檀。四为令习小法者。效其向大。求生净土。究竟成佛。是第一义悉檀。
【疏】又不独智为能信。佛果成就。皆由智故。
【钞】华严二十二。经云。一切诸佛庄严清净。莫不皆以一切智故。则知阿弥陀佛。亦以此智成就净土功德。而诸众生修净土者。以智生信。则为正信。以智发愿。则为弘愿。以智起行。则为妙行。乃至成佛。恒必由之。盖通因彻果。成始成终之要道也。岂独为信解之门而已哉。
【疏】称理。则自性自然智。是佛自告舍利弗义。
【钞】无缘而照。弗虑而知。妙性天然。不从他得。是故犍椎未动。启请无人。炽然说。无间歇。
○二示法(二) 初总标二别释
○初总标(二) 初标土显依二标主显正
○初标土显依
【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疏】土是所依。名依报。佛是能依。名正报。今先举依也。是者。指此界言。从此娑婆世界。向西而去。名过。佛土者。一大千界名一佛土。过如是佛土。至十万亿。言去此方远之远也。非坛经十万八千之土也。若据事据理。亦未为远。世以时言。界以处言。极乐者。梵语须摩提。此云安乐。亦云安养。亦云清泰。亦云妙意。名虽小殊。皆极乐义。然土有多种。四土之中。今此极乐是同居土。而亦通前三土。又受用法性变化三土。亦同此意。又十种土。亦同此意。又佛虽无土。为化众生。不妨说土。
【钞】依报者。身藉土居。故名所依。随所作业。依有胜劣。故名为报。言从是娑婆者。娑婆极乐。在华藏中。二土相望。今云过者。从此西向横亘而过也。一大千者。三千大千世界也。至下六方中辨。十万亿者。从此过西之程。以亿计之。当有十万。谓过一佛土。十佛土。乃至亿佛土。又从一亿佛土。十亿佛土。乃至十万亿佛土。故曰远之远也。然亿有四种。十万。百万。千万。万万。皆得名亿。今之所指。未可知也。坛经十万八千者。讹指今西域也。亦详辨下六方中。言未为远者。自有二义。一者据事。法华明东方世界之多。而以抹土点尘计之。则十万亿者。特至少耳。华严一世界种。娑婆之外。围绕十三剎尘世界。今极乐止过十万亿土。何足为远。二者据理。则所谓十万亿者。对凡夫生死心量言耳。净业若成。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也。又谓分明在目前是也。亦何尝远。时谓过现未来。处谓四维上下。单时单处。世界不成。合时与处。名世界也。极乐译有多名。而极之为言。显至极之乐。非人天一切诸乐之比。故特标也。四土者。一曰常寂光土。经云。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是极果人所居。二曰实报庄严土。行真实法。感殊胜报。七宝庄严。具净妙五尘故。亦云无障碍土。以色心不二。毛剎相容故。是法身大士所居。三曰方便有余土。断四住惑。属方便道。无明未尽。名曰有余。是三乘圣人所居。四曰凡圣同居土。是四圣六凡之所共居。四土虽胜劣不同。亦可各分净秽。今极乐国。既曰菩萨声闻诸天人民。是与娑婆均名同居。而此方则土石荆棘。四趣纭纭。彼国则八德七珍。人天济济。是同居净也。亦通前三者。随其机异。所见亦异。有于同居见寂光土。有于同居见实报土。有于同居见方便土。有于同居但见本土。如法华云。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像法决疑经云。今日坐中无央数众。或见此处山林地土砂砾。或见七宝。或见是诸佛行处。或见即是不思议诸佛境界。皆随机异见耳。三土同上者。一法性土。即是寂光。二受用土。复分自他。同乎实报。三变化土。同前三四方便同居。则极乐者。虽当变化。亦可受用及法性也。十种土者。枣柏所分十种权实。虽极乐是权非实。然是且据权实对待分别言耳。若论随机。权实无定。所以者何。彼云弥陀佛土。为一分取相凡夫。未信法空实理。以专忆念。其心分净。得生净土。是权非实。则知就取相者。非就入理者。若理一心。即权即实。故云无定。又上四土。亦法尔具足。不可但执寂光。若证寂光。于下三土。随心寄托。自不拨无。未证寂光。拨无下三。则无复所居之土。错之甚矣。故不信他方有金色世界。楞严所深呵也。佛无土者。十四科净土钞云。八地以上。永脱色累。照体独立。神无方所。用土何为。况复诸佛。佛实无土。而言有者。以众生解微惑重。故以福乐引之行善。盖圣人接物之近迹耳。故曰不妨说土。
【疏】偏指西方者。定趋向故。西方偏指极乐者。如后文无苦有乐。及往生经中说。
【钞】恐有难言。十方世界皆有净土。何为独示西方。教生彼国。良由道以多歧亡羊。射以专注中鹄。心无二用。功戒杂施。上都仪云。归命三宝。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以凡夫系心。尚乃不得。况离相耶。若夫遍供十方诸佛。还国犹在食时。是生西方以后事。所谓见卵而求时夜。何太早计乎。又问。然则华严何以普礼剎尘如来。答。华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若知此义。或普或偏。常异常同。无足疑也。无苦有乐。详见后文。又随愿往生经言。佛国无量。专求极乐者何。一以因胜。十念为因。即得往生故。二以缘胜。四十八愿。普度众生故。
【疏】问。观经云。极乐不远。今言十万亿土。二经远近。何以不同。答。以是即远之近。即近之远故。若依佛地。则净土远近。不可思议。
【钞, 】去此不远者。观经云。尔时佛告韦提希言。汝今知否。阿弥陀佛。去此不远。今谓即远即近者。良以去此不远。是明过十万亿之极乐。去此不远也。过十万亿。是明去此不远之极乐。过十万亿也。心包法界。何近而非远。法界唯心。何远而非近。交互言之。固无碍也。不可思议者。佛地论云。如是净土。超过三界所行之处。为与三界同一处所。为各别耶。答云。有说在净居天。有说在西方等。然亦周圆无际。遍法界故。不可说言离三界处。即三界处。但随菩萨所宜现者。或在净居。或西方等。则知极乐净土。超出常情。非方不方。无在不在。未可概以同居而为定论。
【疏】称理。则自性坚固清净。是西方义。自性离障绝非。是过十万义。自性横该竖彻。是世界义。
【钞】坚固者。西属金体。有坚固义。即自性真常不易。万古如如故。清净者。复有二义。西当肃气。有澄清义。即自性诸妄本空。体露金风故。西当白色。有洁净义。即自性诸染不生。本来一色故。离障绝非者。自性本无烦恼。如十苦十恶。十缠十使等。并超越之。有远过义。是知坚净为西。方尽西矣。岂必专标日落。迥绝为过。无弗过矣。谁能更计途程。横亘十方。竖穷三际。非近非远。绝中绝边。则从是过不可说不可说微尘佛土。无世界不名极乐。何但有世界名为极乐也。
○二标主显正
【经】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疏】其者。承上。土必有人。指能依之人曰佛。佛必有号。出本佛之号曰阿弥陀。三世皆有佛。拣过未之佛曰现在佛。佛皆度生。指度生之轨曰说法。现在说法。如大本及大云中说。
【钞】大本云。彼佛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但以酬其志愿。现在西方。其世界名曰极乐。佛号阿弥陀。大云者。大方等大云经云。尔时世尊。熙怡微笑。从其面门出无量光。大云密藏菩萨问故。佛言西方世界。有国名安乐。佛号无量寿。现在说法。告一菩萨言。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今说大云经。汝可往听。今彼菩萨将来至此。则正当释迦说法时。弥陀亦在彼说法。故知非过非未。现在说法。
【疏】凡言现在。复有二义。如释迦弥陀。均名现在。而小不同。
【钞】小不同者。释迦贤劫四佛。是名现在。而双林示灭。相好难亲。徒仰嘉名。仅存像教。阿弥陀佛。则今日今时。正于彼国。现在说法。是释迦现在之过去。弥陀现在之现在也。古人云。佛在世时我沉沦。今得人身佛灭度。懊恼自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感慕伤嗟。一…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