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成法器。所谓从佛口生。当绍佛种。如父母生子故。难弟难兄者。古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言兄豪弟俊。无可优劣。今不取彼意。略喻佛为兄。诸阿罗汉为弟。二俱难得故。善作善述者。古称文王以王季为父。父作于前。以武王为子。子述于后。今亦不取彼意。略喻佛为父。诸阿罗汉为子。师资道协故。
【疏】称理。则自性王数融通。是佛与弟子俱义。
【钞】台教云。心王如来。心数弟子。今释谓王者。八识也。此八识者。善恶轮转。由之主宰。如王御臣。如师率弟子故。数者。五十一心所也。此五十一。一则恒依心起。二则与心相应。三则系属于心。其于八识。如臣向君。如弟子奉师故。又智觉云。十大声闻。皆是自心十善法数。毗昙偈云。欲想更乐慧。念思及解脱。作意于境界。三摩提以痛。是知大迦叶者。心欲数。以志存出要。善欲心发。舍世恶欲故。富楼那者。心想数。以想则分别。辩才无碍故。迦旃延者。更乐数。以问答往复。更相涉入。论议不穷故。乃至慧舍利弗。念优波离。思罗睺罗。解脱善吉。作意那律。三摩目连。痛阿难等。痛者。受也。领纳意也。王必具数。数必归王。此二相扶。而取开悟。若王若数。不出自心。但得一心。王数俱尽。
○菩萨众(三) 初明类二列名三总结
○初明类
【经】并诸菩萨摩诃萨。
【疏】并者。承前言佛说此经。不但声闻与会。大士亦所同闻也。菩萨者。梵语。具云菩提萨埵。今举二字。省文也。此云觉有情。觉情复有三义。又勇猛求义。摩诃萨者。此云大道心众生。以具四种大故。又法华六大。佛地三大。不出四故。菩萨摩诃萨。犹云菩萨中大菩萨也。拣非诸小菩萨故。
【钞】不但声闻者。言小乘大乘。一切贤圣。共闻此经。毋谓净土为菩萨所不屑也。觉有情者。同佛所证之谓觉。无明未尽之谓情也。复有三义者。一悲智所缘义。言觉是所修佛道。情是所化众生。上以智求。下以悲度也。二能所合目义。言觉是所求之果。有情是能求之人。以己之心。悟佛之理也。三利生为急义。言广觉一切有情。所谓未能自度。先能度人。是也。勇猛求者。声闻趋寂自安。名为懈怠。大士克志菩提。所谓大强精进勇猛也。大有四义者。清凉疏谓一者愿大。求大菩提故。二者行大。二利成就故。三者时大。经三无数劫故。四者德大。具足一乘诸功德故。法华六大者。信大法。解大义。发大心。趋大果。修大行。证大道。而信解发三。第一愿大中摄。趋者。第三时大中摄。修者。第二行大中摄。证者。第四德大中摄。佛地三大者。一数大。二德大。三业大。德大可知。数即愿意。业即行意。故云不出四意也。拣非小者。如文殊弥勒等。皆是等地位中菩萨。非初心五品信住行向故。
【疏】称理。则自性真妄融。是菩萨义。
【钞】真不变而随缘。是之谓觉有情。妄成事而体空。是之谓有情觉。真妄不立。唯是一心。成此大道心。号曰摩诃萨。
○二列名
【经】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
【疏】文殊师利者。此云妙首。亦云妙吉祥。亦云妙德。法王子者。佛为法王。菩萨入法正位。名法王子。又首举文殊者。例前舍利弗义。
【钞】文殊师利。亦云曼殊室利。言妙首等者。准华严宗。表三法门。曰信行智。妙首者。信也。信为万行万德之头首故。妙吉祥者。行也。佛地经言。一切世间亲近供养赞叹。名妙吉祥。又真谛云。于怨亲中。平等利益。不为损恼。名妙吉祥。又生时有十种瑞。一光明满室。乃至十象生六牙。名妙吉祥。是即解之行故。妙德者。智也。经云。诸佛之母。释迦之师。岂非妙德。是即行之解故。入法正位者。如来据中道第一义。而菩萨入于此地。是谓绍隆佛种。当继佛位。如大君体元居正。所生王子。今在东宫。当绍王位。名法王子。又名佛子。其意亦尔。凡菩萨皆法王子。独称文殊者。荆溪云。于王子中。德推文殊。又诸经文殊常为一切菩萨上首故。例舍利弗者。身子智慧第一。文殊大智独尊。如前所明此经惟智方能信受故。又分别而论。则身子权智。文殊实智。权智明有生净土。实智明无生净土。钝根则从权入实。利根则权实双融。若推本而论。不思议境界经云。复有百千万亿菩萨。现声闻形。亦来在坐。其名曰舍利弗等。则文殊身子。同一甚深智慧。益知此经非浅智所能信矣。
【疏】阿逸多者。此云无能胜。即弥勒菩萨也。
【钞】弥勒。此云慈氏。姓也。阿逸多。名也。具足当云慈无能胜。以在母胎中。即有慈心。故以名族。又过去生中。遇大慈如来。愿同此号。即得慈心三昧。又昔为婆罗门。号一切智。于八千岁。修习慈行。又弗沙佛时。与释迦如来同发菩提心。常习慈定。又思益经云。众生见者。即得慈心三昧。又悲华经云。发愿于刀兵劫中拥护众生。是则慈隆即世。悲臻后劫。至极之慈。超出凡小。故无能胜。
【疏】又弥勒既闻此经。龙华必说此经。当知此经流通无尽。
【钞】问。何知必尔。答。法华称古佛放光。为说此经。今佛放光。知必说此。则佛佛说法华也。而此经者。度生最急。诸佛共赞。既为诸佛共赞。必为诸佛所说。龙华之会。必说此经。何疑之有。
【疏】乾陀诃提。此云不休息。
【钞】不休息者。行诸梵行。历恒沙劫。然后授记。经此多劫。曾不休息故。
【疏】常精进者二义。一者天台云。见法性常住。行无作正勤故。二者宝积经云。此菩萨为一众生。经无量劫。随逐不舍。犹不受化。曾无一念弃舍之心。乃精进之至极也。
【钞】二义者。一是自利。未生善增长。已生善保持。未生恶预防。已生恶速灭。名四正勤。而言见性无作。则了知法性本非善非恶。虽云修善。不修而修。虽云去恶。不去而去。所谓一念不生。是真精进故。二是利他。为多众生。犹未为难。今曰为一众生。少时为一众生。犹未为难。今曰无量劫。多劫而易可化度。亦未为难。今曰犹不受化而不弃舍。不弃舍犹未为难。今曰无一念弃舍。如是精进。更无退堕。故名曰常。又不休息。必常精进。常精进。必不休息。此二菩萨。亦名殊而德一者也。
○三总结
【经】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疏】结上例余同前。就当经。则表信行愿三。成净土因故。
【钞】同前者。结上文殊弥勒等。例余。则普贤观音一切菩萨也。信行愿者。妙首表信。求生净土。信为最先。经云若有信者是也。精进表愿行。精者不杂。进者不退。不杂者。经云一心不乱。不退者。经云不退转菩提是也。不休息者。即不退义。又弥勒慈行。乾陀梵行。观经云。慈心不杀。具诸戒行。是也。成净土因。则列诸菩萨。非无因故。
【疏】称理。则自性无不照。是文殊智义。自性无不容。是弥勒慈义。自性无穷无尽。是不休息常精进义。余可类知。
【钞】类知者。自性广大是普贤义。自性圆通是观音义等。如上随举一门。以标名字。若各具者。即名字互通。故谓心即名也。如是解者。即于正观心中。见一切菩萨也。今见凡夫不见菩萨者。以失正观故。故曰。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
○三人天众
【经】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疏】及者。承前言净土法门。不但诸圣与会。一切凡众皆同闻故。释提桓因。此云能天主。曰等。又曰无量者。尽一切诸天故。曰大众者。尽一切众生故。俱者。通结并诸菩萨以下文也。
【钞】上并菩萨。是小大一对。今及诸天大众。是圣凡一对。圣凡共闻此经。毋谓净土为凡夫所不能也。释提桓因者。具云释迦提婆因提。释迦者。此云能。提婆因提者。此云天主。详有五种名。恐繁不叙。迦叶佛灭时。一女人发心修塔。三十二人佐之。今王忉利。统四方三十二天。又阿含云。本为人时。行于顿施。堪能作主。故曰天主。等者。等三十二。以及其余也。无量者。又增词以尽。则概欲色无色诸天也。天有多义。或名昼。以昼长故。或名无愁恼。以常乐故。或名灯明。以无黑暗故。大众者。诸天而下。人及修罗。尽六道一切众生也。一云。兼前菩萨声闻。同名大众。通结者。上言与大比丘众俱。今此俱者。言亦与诸菩萨诸天大众俱也。或难。无色。则无耳无身。鬼狱。则极幽极苦。何容与会而闻此经。然无色者无粗色。非无细色也。佛涅槃时。无色天人。泪下如雨。则身至耳闻。亦复何碍。地狱饿鬼。重者或隔不通。轻者未可例判。又佛光所触。地狱天子得证顿圆。然则佛说此经。光照十方。安知鬼狱不得闻也。
【疏】称理。则自性彻上彻下。是罗汉菩萨诸天大众俱义。
【钞】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上而彻乎诸圣也。上亦与之俱。下而彻乎六凡也。下亦与之俱。良以四谛。十二因缘。四等六度。五戒十善。万行纷然。乃至八万四千诸尘劳门。唯是一心。真实性中无差别故。龙蛇混杂。凡圣交参。此间佛法住持。本来如是。
○二正宗分(四) 初详陈依正令生信乐二正示愿行令知修证三交引佛言令断疑惑四互彰难事令切感发
○初详陈依正令生信乐(二) 初对机二示法
○初对机
【经】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
【疏】此下文属正宗。以前是序引。后是流通。唯此为一经所宗之正义也。尔时者。当彼六种成就时也。佛告者。经无发起。佛自说故。良由此经。救世最急。不俟请故。
【钞】凡言尔时。必上有缘起。故云当彼时也。佛自说者。诸经皆有通别二序。通则证信。别则发起。如法华。则白毫放光。启一乘之教。维摩。则毗耶示疾。开不二之谈。圆觉。金刚。以及诸经。多因有问在先。然后佛为宣演。今经不然。故无发起。救世最急者。末世众生。根钝障深。解脱禅定。甚难可得。佛以大悲出此一门。横截生死。急救众生。唯…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