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P19

  ..續本文上一頁入正位者。如實覺慧。用此爲支。故知根力既固。後須覺慧。合宜則用。依後釋者。以天臺所釋。意明顯故。又華嚴疏。亦以擇法爲自體。余分爲分故。一擇法者。觀諸法時。善能覺了。揀別真僞故。二精進者。修道法時。善能覺了。不謬行于無益苦行故。叁喜者。心得法喜時。善能覺了。不隨顛倒之法而生喜故。四除者。除諸見煩惱時。善能覺了斷絕虛僞。不損真正善根故。五舍者。舍所見念著之境時。善能覺了取舍虛僞。永不追憶故。六定者。發諸禅定時。善能覺了諸禅虛假。不生見愛故。七念者。修出世道時。善能覺了。常使定慧均平。若心沈沒。當念用擇進喜叁支。察而起之。若心浮動。當念用除舍定叁支。攝而伏之。念念調和。使中適故。

   【疏】八聖道者。亦名八正道。由前擇法。故入正道。謂一正見。二正思惟。叁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

   【鈔】一正見者。雜集雲。若覺支時。所得真覺。以慧安立。谛理分明。無有錯謬故。二正思惟者。見此理時。無漏心相應。思惟籌量。爲令增長入涅槃故。叁正語者。不惟心無邪思。以無漏智。攝口四業。住四善語故。四正業者。以無漏智。除身叁種一切邪業。住清淨身業故。五正命者。以無漏智。通除叁業中五種邪命故。六正精進者。以無漏智。應勤行精進。趨涅槃道故。七正念者。以無漏智。于應念正道法。及助道法。心不動失故。八正定者。以無漏智相應。正住于理。決定不移故。皆言正者。以不依偏邪名正。能至涅槃名道。若華嚴離世間品。則八正俱菩薩道。正見者。遠離一切諸邪見故。正思惟者。舍妄分別心。隨順一切智故。乃至正定者。善入菩薩不思議解脫門。于一叁昧中。出入諸叁昧故。釋雲。據此文證。豈不深玄。以例推之。七覺根力叁十七品。皆隨衆生因地所修。機見不同。證大證小。各有所得。

   【疏】言如是等法者。等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成叁十七品。及等余一切法故。

   【鈔】叁十七品。上惟二十有五。故等以攝之。四念處者。所謂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而雲念處者。以不淨。是觀身者所當念處之所也。苦無常等。亦複如是。四正勤者。解見前文。以生善滅惡。不懈弛故。名之爲勤。勤所當勤。合于理故。名正勤也。四如意者。亦名四神足。所謂欲如意足。心如意足。勤如意足。慧如意足。良由念處正勤以來。精進增多。定心稍弱。修此四種定力攝心。則智定均等。能斷結使。所願皆遂。名如意足也。合此七類。則爲叁十七品。婆沙智論。皆以喻顯。念處如種子。正勤如栽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莖葉。覺支如開華。聖道如結果。故名道樹。余一切法者。如四心六度。無量法門等。

   【疏】問。何不先敘念等。而首舉根。答。以重信故。又上叁科至此。始有根力故。

   【鈔】據七類次第。聞法先當念持。次即勤修。勤故攝心調柔。柔故成根。根增成力。乃七覺分別。八道正行。今重信者。此經以信爲主。而根力二俱首信。信持余四。是道之元。德之母也。如五位之中。信亦居初。十信之中。信亦居初。十一善法。信亦居初故。上叁科者。從念處。正勤。如意。修爲至此。方得根力堅固。能使前所得法。無有退失故。又後當得法。畢竟能得。亦由乎信。故首舉也。

   【疏】稱理。則自性變化。是衆鳥義。自性出生一切法門。是根力覺道義。

   【鈔】下文言彼佛變化所作。今謂妙色雅音。全體是自心顯現。何得高推聖境。又心地含諸種。則五根等。全體是自心培植。何得向外馳求。故先德謂信心堅固。湛若虛空。即五根力。覺心不起。即七覺支。直了心性。邪正不幹。即八正道。故雲海生萬物。無物不海。心生萬法。無法不心。

   ○二獲益

   【經】其土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疏】聞音無益。則同世音。只取娛樂。今念叁寶。正明益也。叁寶者。略有叁相。一住持相。二別相。叁同相。可尊貴故。名之曰寶。

   【鈔】住持相者。雕鑄塑畫。名爲佛寶。黃卷赤軸。名爲法寶。比丘五衆。和合無爭。名爲僧寶。即世間叁寶也。別相者。略有叁義。一者叁寶自別。二者叁寶大小乘別。叁者叁寶名相各別。括其大意。則常身尊特。示現不同。名爲佛寶。教行理果。爲門不同。名爲法寶。叁賢十聖四果四向緣覺獨覺。階位不同。名爲僧寶。即出世間叁寶也。同相者。若約五教。則一者立事就義門。二者會事歸理門。叁者理事融顯門。四者絕相理實門。五者融通不礙門。雖前淺後深。而同歸一原。括其大意。則性體靈覺。照了諸法。名爲佛寶。恒沙性德。皆可軌持。名爲法寶。性相不二。冥合無違。名爲僧寶。即出世間最上叁寶也。尊貴者。佛兩足尊。法離欲尊。僧衆中尊。依之修行。則出叁界。世間珍重。無與爲伍。故名爲寶。通書亦雲。至尊者道。至貴者德。況叁寶道德之極。豈不稱寶。

   【疏】聞念叁寶。自有四義。一者鳥音之中。贊叁寶故。二者說法有方。善入人故。叁者晝夜無間。熟耳根故。四者鳥尚解說。激勝心故。

   【鈔】贊叁寶者。雖上根力覺道。種種諸法。爲品不同。約而言之。皆叁寶攝。演暢此法時。或明含靈本具覺性。衆生聞者。得自本心。乃知有佛。或明性具種種諸相。衆生聞者。解入深義。乃知有法。或明性相和合不二。衆生聞者。事理無礙。乃知有僧。故念叁寶。善入人者。雖談妙法。不善爲辭。聞則扞格。今惟和雅之音。優柔調適。理義悅心。聽者生喜。故念叁寶。熟耳根者。雖善說法。一暴十寒。心則懈廢。今唯六時相續。習聽饫聞。浃髓淪肌。熏陶成性。故念叁寶。激勝心者。鳥能說法。人胡不如。慚恥一生。精進自發。故念叁寶。

   【疏】稱理。則自性真心一體。是佛法僧義。

   【鈔】如上同相所陳。則知唯一真心。更無別體。心體本自覺照即佛寶。心體本自性離即法寶。心體本自不二即僧寶。故曰自歸依佛。自歸依法。自歸依僧。但令歸自。不說歸他。念念還歸自心。是名真念叁寶。

   ○二釋無惡道

   【經】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叁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衆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疏】恐疑淨土何因而有畜生。不符法藏本願。故明彼國實無惡道。以彼佛欲令法遍人耳。神力變化。非真畜生故。又不同天鳥能說法故。

   【鈔】何因者。愚癡暗蔽以爲之因。生畜生趣。悭貪嫉妒以爲之因。生餓鬼趣。十惡五逆以爲之因。生地獄趣。名叁惡道。以六道中天爲最善。人道次之。修羅介乎善惡之中。故獨此叁。最名爲惡。夫因于淨心。生于淨土。何由淨土而有惡道。如其有者。是雜穢處。不異娑婆。何名極樂。故有疑也。本願者。大本法藏願雲。我作佛時。剎中無餓鬼畜生。以至蜎蝡。又願雲。我剎中人。皆不聞不善之名。何況有實。不得是願。終不作佛。雲何佛道已成。頓違宿願。故明彼國原無惡道。非唯目所未睹。亦複耳所不聞。良由耳之所聞。唯是諸佛如來萬德洪名。菩薩聲聞。及諸天善人。種種嘉號。曾無叁惡名字曆耳根故。變化所作者。複自難言。既無畜生。今白鶴孔雀等。何所從來。而在彼國。乃出其由。是佛化作。非真實有。如觀經雲。如意珠王。湧出金色微妙光明。化爲百寶色鳥。是也。法音宣流者。宣則宣布。自上遍下。猶如王言。流則流通。自近及遠。猶如逝水。佛欲法音普周無間。故不獨以人說法。使彼鳥音皆說妙法。無處無時而不聞聽。此則大神通力之所變化。豈同愚暗爲因。而感報畜生之真鳥耶。然此變化。自有二義。一者如佛遣化人。說種種法。二者性具諸法。依性起修。果上自能色心互融。依正不二。皆悉說法。是則鳥音演暢。法爾自然。非佛有心。特爲變作也。不同天鳥者。正法念處經雲。諸天遊樂。池中凫雁等。皆出音聲。宣揚偈頌。開示五欲。畢竟無常。不可耽玩。諸天聞已。有涕淚者。此則實鳥。由在世時。口說妙法。不務真修。報作諸鳥。處于天宮。以其宿習。猶能說法。非如淨土佛所變化。故不同也。

   【疏】問。法藏偈雲。地獄鬼畜生。皆生我剎中。何言彼無惡道。答。偈意自明。不俟疑辯。女人生者。義亦如是。

   【鈔】偈意自明者。法藏比丘願後說偈。先雲地獄鬼畜生。皆生我剎中。次即雲。一切來生者。修習清淨行。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則知必于娑婆已植淨緣。故得往生。既生彼國。失本惡道。皆成上善。相好如佛。尚何地獄鬼畜舊日之形體耶。女生亦然者。論謂女及根缺。俱不生彼。故援上例。亦由女人宿修淨行。一生彼國。具丈夫相。無複女形矣。今繪九品。猶存女人。謬也。當是娑婆念佛時相。不可謂是極樂得生時相也。抑或表其因地。以明一切皆得往生耳。達者審之。

   【疏】稱理。則自性本無貪瞋癡等。是無叁惡道義。自性本具如幻法門。是變化所作義。

   【鈔】若據不二門中。貪瞋癡即戒定慧。則善道惡道。悉皆如幻。幻無自性。唯是一心。一心不生。萬法俱息。

   ○風樹演法

   【經】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疏】前言行樹羅網。今言此諸樹網。因風出音。如上鳥鳴。化導衆生。利益無盡也。風曰微者。風之美也。音曰微妙者。音之美也。微妙即和雅意。百千種樂者。以少況多。贊其至美。極人天樂。所不能及。其音亦宣根力覺道。種種道品。不言者。文省也。又大本雲。微風觸身。今不言者。亦文省也。

   【鈔】微風爲美者。此土飓風吹動。則出傾湫倒峽。可戰懼聲。猛風吹動。則出撼屋拔木。可厭惡聲。乃至毗岚風吹動。則出摧山碎嶽。壞諸世界。無可避聲。即令明庶清明等風。雖亦稱…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往生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