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P19

  ..续本文上一页入正位者。如实觉慧。用此为支。故知根力既固。后须觉慧。合宜则用。依后释者。以天台所释。意明显故。又华严疏。亦以择法为自体。余分为分故。一择法者。观诸法时。善能觉了。拣别真伪故。二精进者。修道法时。善能觉了。不谬行于无益苦行故。三喜者。心得法喜时。善能觉了。不随颠倒之法而生喜故。四除者。除诸见烦恼时。善能觉了断绝虚伪。不损真正善根故。五舍者。舍所见念著之境时。善能觉了取舍虚伪。永不追忆故。六定者。发诸禅定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见爱故。七念者。修出世道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若心沉没。当念用择进喜三支。察而起之。若心浮动。当念用除舍定三支。摄而伏之。念念调和。使中适故。

   【疏】八圣道者。亦名八正道。由前择法。故入正道。谓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

   【钞】一正见者。杂集云。若觉支时。所得真觉。以慧安立。谛理分明。无有错谬故。二正思惟者。见此理时。无漏心相应。思惟筹量。为令增长入涅槃故。三正语者。不惟心无邪思。以无漏智。摄口四业。住四善语故。四正业者。以无漏智。除身三种一切邪业。住清净身业故。五正命者。以无漏智。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故。六正精进者。以无漏智。应勤行精进。趋涅槃道故。七正念者。以无漏智。于应念正道法。及助道法。心不动失故。八正定者。以无漏智相应。正住于理。决定不移故。皆言正者。以不依偏邪名正。能至涅槃名道。若华严离世间品。则八正俱菩萨道。正见者。远离一切诸邪见故。正思惟者。舍妄分别心。随顺一切智故。乃至正定者。善入菩萨不思议解脱门。于一三昧中。出入诸三昧故。释云。据此文证。岂不深玄。以例推之。七觉根力三十七品。皆随众生因地所修。机见不同。证大证小。各有所得。

   【疏】言如是等法者。等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成三十七品。及等余一切法故。

   【钞】三十七品。上惟二十有五。故等以摄之。四念处者。所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而云念处者。以不净。是观身者所当念处之所也。苦无常等。亦复如是。四正勤者。解见前文。以生善灭恶。不懈弛故。名之为勤。勤所当勤。合于理故。名正勤也。四如意者。亦名四神足。所谓欲如意足。心如意足。勤如意足。慧如意足。良由念处正勤以来。精进增多。定心稍弱。修此四种定力摄心。则智定均等。能断结使。所愿皆遂。名如意足也。合此七类。则为三十七品。婆沙智论。皆以喻显。念处如种子。正勤如栽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茎叶。觉支如开华。圣道如结果。故名道树。余一切法者。如四心六度。无量法门等。

   【疏】问。何不先叙念等。而首举根。答。以重信故。又上三科至此。始有根力故。

   【钞】据七类次第。闻法先当念持。次即勤修。勤故摄心调柔。柔故成根。根增成力。乃七觉分别。八道正行。今重信者。此经以信为主。而根力二俱首信。信持余四。是道之元。德之母也。如五位之中。信亦居初。十信之中。信亦居初。十一善法。信亦居初故。上三科者。从念处。正勤。如意。修为至此。方得根力坚固。能使前所得法。无有退失故。又后当得法。毕竟能得。亦由乎信。故首举也。

   【疏】称理。则自性变化。是众鸟义。自性出生一切法门。是根力觉道义。

   【钞】下文言彼佛变化所作。今谓妙色雅音。全体是自心显现。何得高推圣境。又心地含诸种。则五根等。全体是自心培植。何得向外驰求。故先德谓信心坚固。湛若虚空。即五根力。觉心不起。即七觉支。直了心性。邪正不干。即八正道。故云海生万物。无物不海。心生万法。无法不心。

   ○二获益

   【经】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疏】闻音无益。则同世音。只取娱乐。今念三宝。正明益也。三宝者。略有三相。一住持相。二别相。三同相。可尊贵故。名之曰宝。

   【钞】住持相者。雕铸塑画。名为佛宝。黄卷赤轴。名为法宝。比丘五众。和合无争。名为僧宝。即世间三宝也。别相者。略有三义。一者三宝自别。二者三宝大小乘别。三者三宝名相各别。括其大意。则常身尊特。示现不同。名为佛宝。教行理果。为门不同。名为法宝。三贤十圣四果四向缘觉独觉。阶位不同。名为僧宝。即出世间三宝也。同相者。若约五教。则一者立事就义门。二者会事归理门。三者理事融显门。四者绝相理实门。五者融通不碍门。虽前浅后深。而同归一原。括其大意。则性体灵觉。照了诸法。名为佛宝。恒沙性德。皆可轨持。名为法宝。性相不二。冥合无违。名为僧宝。即出世间最上三宝也。尊贵者。佛两足尊。法离欲尊。僧众中尊。依之修行。则出三界。世间珍重。无与为伍。故名为宝。通书亦云。至尊者道。至贵者德。况三宝道德之极。岂不称宝。

   【疏】闻念三宝。自有四义。一者鸟音之中。赞三宝故。二者说法有方。善入人故。三者昼夜无间。熟耳根故。四者鸟尚解说。激胜心故。

   【钞】赞三宝者。虽上根力觉道。种种诸法。为品不同。约而言之。皆三宝摄。演畅此法时。或明含灵本具觉性。众生闻者。得自本心。乃知有佛。或明性具种种诸相。众生闻者。解入深义。乃知有法。或明性相和合不二。众生闻者。事理无碍。乃知有僧。故念三宝。善入人者。虽谈妙法。不善为辞。闻则扞格。今惟和雅之音。优柔调适。理义悦心。听者生喜。故念三宝。熟耳根者。虽善说法。一暴十寒。心则懈废。今唯六时相续。习听饫闻。浃髓沦肌。熏陶成性。故念三宝。激胜心者。鸟能说法。人胡不如。惭耻一生。精进自发。故念三宝。

   【疏】称理。则自性真心一体。是佛法僧义。

   【钞】如上同相所陈。则知唯一真心。更无别体。心体本自觉照即佛宝。心体本自性离即法宝。心体本自不二即僧宝。故曰自归依佛。自归依法。自归依僧。但令归自。不说归他。念念还归自心。是名真念三宝。

   ○二释无恶道

   【经】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疏】恐疑净土何因而有畜生。不符法藏本愿。故明彼国实无恶道。以彼佛欲令法遍人耳。神力变化。非真畜生故。又不同天鸟能说法故。

   【钞】何因者。愚痴暗蔽以为之因。生畜生趣。悭贪嫉妒以为之因。生饿鬼趣。十恶五逆以为之因。生地狱趣。名三恶道。以六道中天为最善。人道次之。修罗介乎善恶之中。故独此三。最名为恶。夫因于净心。生于净土。何由净土而有恶道。如其有者。是杂秽处。不异娑婆。何名极乐。故有疑也。本愿者。大本法藏愿云。我作佛时。剎中无饿鬼畜生。以至蜎蝡。又愿云。我剎中人。皆不闻不善之名。何况有实。不得是愿。终不作佛。云何佛道已成。顿违宿愿。故明彼国原无恶道。非唯目所未睹。亦复耳所不闻。良由耳之所闻。唯是诸佛如来万德洪名。菩萨声闻。及诸天善人。种种嘉号。曾无三恶名字历耳根故。变化所作者。复自难言。既无畜生。今白鹤孔雀等。何所从来。而在彼国。乃出其由。是佛化作。非真实有。如观经云。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化为百宝色鸟。是也。法音宣流者。宣则宣布。自上遍下。犹如王言。流则流通。自近及远。犹如逝水。佛欲法音普周无间。故不独以人说法。使彼鸟音皆说妙法。无处无时而不闻听。此则大神通力之所变化。岂同愚暗为因。而感报畜生之真鸟耶。然此变化。自有二义。一者如佛遣化人。说种种法。二者性具诸法。依性起修。果上自能色心互融。依正不二。皆悉说法。是则鸟音演畅。法尔自然。非佛有心。特为变作也。不同天鸟者。正法念处经云。诸天游乐。池中凫雁等。皆出音声。宣扬偈颂。开示五欲。毕竟无常。不可耽玩。诸天闻已。有涕泪者。此则实鸟。由在世时。口说妙法。不务真修。报作诸鸟。处于天宫。以其宿习。犹能说法。非如净土佛所变化。故不同也。

   【疏】问。法藏偈云。地狱鬼畜生。皆生我剎中。何言彼无恶道。答。偈意自明。不俟疑辩。女人生者。义亦如是。

   【钞】偈意自明者。法藏比丘愿后说偈。先云地狱鬼畜生。皆生我剎中。次即云。一切来生者。修习清净行。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则知必于娑婆已植净缘。故得往生。既生彼国。失本恶道。皆成上善。相好如佛。尚何地狱鬼畜旧日之形体耶。女生亦然者。论谓女及根缺。俱不生彼。故援上例。亦由女人宿修净行。一生彼国。具丈夫相。无复女形矣。今绘九品。犹存女人。谬也。当是娑婆念佛时相。不可谓是极乐得生时相也。抑或表其因地。以明一切皆得往生耳。达者审之。

   【疏】称理。则自性本无贪瞋痴等。是无三恶道义。自性本具如幻法门。是变化所作义。

   【钞】若据不二门中。贪瞋痴即戒定慧。则善道恶道。悉皆如幻。幻无自性。唯是一心。一心不生。万法俱息。

   ○风树演法

   【经】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疏】前言行树罗网。今言此诸树网。因风出音。如上鸟鸣。化导众生。利益无尽也。风曰微者。风之美也。音曰微妙者。音之美也。微妙即和雅意。百千种乐者。以少况多。赞其至美。极人天乐。所不能及。其音亦宣根力觉道。种种道品。不言者。文省也。又大本云。微风触身。今不言者。亦文省也。

   【钞】微风为美者。此土飓风吹动。则出倾湫倒峡。可战惧声。猛风吹动。则出撼屋拔木。可厌恶声。乃至毗岚风吹动。则出摧山碎岳。坏诸世界。无可避声。即令明庶清明等风。虽亦称…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往生集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