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数供具。若欲献华。则于空中化成华盖。周四十里。乃至六百八百里。各随大小。停于空中。势皆下向。以成供养。复以妙音。歌叹佛德。听受经法。既供养已。忽然轻举。还到本国。犹为未食之前。据此。则有种种诸供养具。又化华成盖。又供毕听法。今止言以华供养。皆文省也。神足者。如大本法藏愿云。我作佛时。我剎中人。皆得神足。如一念顷。过百千万亿那由他世界。又愿云。即得宿命。又云天眼。又云天耳。又云他心。则生彼国者。六通自在。不止飞行。今不言者。亦文省也。
【疏】按此神足。住位。行位菩萨所有。如华严中说。
【钞】华严经云。八住菩萨。一剎那顷。游行无数世界。又十行颂云。佛剎无边无有数。无量诸佛在其中。菩萨于彼悉现前。亲近供养生尊重。则今之神足。岂易及哉。问。此于三种意生身。当属何等。答。楞伽三种。分属声闻菩萨大圣。则生彼国者。随其所修。各有所证。如九品例。
【疏】称理。则自性自严。是盛华供养义。自性自遍。是十万亿佛义。自性自空。是食时还义。自性自住。是本国义。
【钞】自严者。心本具含万德。还以万德严心。德无所德。严无所严。是真供养。思益经云。谁能供养佛。通达无生者。宝雨经云。如理思惟。即是供养如来。是也。自遍者。以心遍一切处。即是一一承事。无空过者。故维摩经言。无前无后。一时供养。自空者。心体本空。空无来往。是故以食时还。聊对此方跋涉耳。实则不越剎那。还国已竟。自住者。心源湛寂。常住不迁。是当人故乡田地。安身立命处。金刚经还至本处。即此经还到本国也。此之谓务本。
○三供已自适
【经】饭食经行。
【疏】承上食时。故次言食。经行者。循环不断义。返已而食。食已而行。彷徉自适也。
【钞】饭食者。大本云。诸往生者。其饭食时。银钵金钵。种种宝钵。随意现前。百味饮食。充满其中。酸咸甘淡。各如所愿。不余不缺。不以美故。过量而食。食已自消。而无遗滓。或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适。无所味著。身心轻利。食毕化去。时至复现。循环者。如经贯纬。络绎连绵。往来无已也。食已而行。一以调身。使无凝滞。一以调心。使不放逸也。彷徉者。优游自得意。世人食已。非奔走尘务。则增长睡眠。彼国饭食经行。解脱之风。逍遥之状。可想见也。
【疏】唯言饭食。不及衣等。唯言经行。不及坐等。亦文省故。
【钞】衣者。大本法藏愿云。我作佛时。我剎中人。所欲衣服。随念即至。不假裁缝捣染浣濯。又复有无量上妙衣服。宝冠环钏。耳珰璎珞。华鬘带锁。诸宝庄严。百千妙色。自然在身。又云。复有无量如意妙香。涂香末香。其香普熏彼佛国界。故不言衣。以食摄衣。及一切资生之具故。不及坐者。教开四种三昧。一曰常行。二曰常坐。三曰半行半坐。四曰非行非坐。就此文中。则唯第一。然二部中。皆言往生者。坐莲华中。般舟三昧则复言立。当知以行摄坐。及四威仪故。
【疏】称理。则自性常定。是饭食义。自性常慧。是经行义。
【钞】禅悦为食。故定有食义。智能运转。故慧有行义。如论颂云。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又佛地论。净土中诸佛菩萨。能说能受大乘法味。又正体智受真如味。能住持身命。使不断坏。长养万法。故名为食。又阿含唯识等。说出世五食。一禅悦。二愿。三念。四解脱。五法喜。谓禅定资神。轻安适悦。即为食义。愿力持法。法身增长。即为食义。念力明记。圣道现前。即为食义。解脱除障。居然资益。即为食义。法喜内充。极喜乐故。即为食义。今止言定者。举一兼四。禅定之中。无不摄故。维摩经云。未发大乘意。食此食者。至发意乃消。已发意者。得无生忍已乃消。得忍者。至一生补处乃消。华严具足优婆夷云。一生所系菩萨。食我食者。皆于菩提树下成等正觉。皆自性真如无尽之理而为食也。经行者。持世经云。如来行处。是无行处。无行处者。真慧也。故知拈匙放箸。口口不离。举足动身。步步踏著。何得埋头吃饭。空过一生。翫水观山。徒劳万里。
○四总结
【经】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疏】结上天乐天华等。种种庄严。皆本佛愿行功德所成就也。
【钞】愿者。如大本法藏愿云。我作佛时。自地以上。皆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又愿云。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号。燃灯散华。又愿云。我作佛时。剎中菩萨。以香华等种种供具。欲往他方世界供养诸佛。一食之顷。即可遍至。又愿云。我作佛时。我剎中人。欲食之时。宝钵之中。百味饮食。化现在前。食已自去。今来成佛。一一所愿。皆悉成就。行者。如大本云。法藏比丘既发愿已。天雨妙华。而散其上。又云。或为比丘。或为天王。或为轮王。或为大臣。恒往佛所。承事供养。又云。手中常出衣服饮食。幢幡宝盖。一切音乐。今来成佛。如上天乐天华等报。自合成就。
○四化禽风树(三) 初化禽演法二风树演法三总结二严
○初化禽演法(二) 初正示法音二释无恶道
○初正示法音(二) 初宣音二获益
○初宣音
【经】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疏】上言诸天献瑞。此言禽树成音。又上言供养之胜。今言闻法之胜也。种种言非一。奇妙言异常。杂色言美观。白鹤等者。多种中举一二也。白鹤。孔雀。鹦鹉。常见可知。舍利解现前文。迦陵频伽。此云妙音。共命。一云命命。如是种种。悉皆奇妙。非凡鸟比。
【钞】奇妙者。形殊众鸟名奇。音能说法名妙。白鹤者。此土鹤有四种。玄黄苍白。以白为胜。然鹤虽白。自无纯白。非真白鹤也。孔雀。鹦鹉。皆此土所贵。故独举也。频伽。此云妙音。未出壳时。已有音声超众鸟故。正法念处经云。此鸟音声。若人若天。紧那罗等。无能及者。唯除如来。故云妙音。共命。亦云命命。亦云生生。梵语耆婆耆婆迦。二首一身。报同识异。谓是释迦调达宿因。又雪山有二头鸟。一曰迦娄嗏。一曰优波迦娄嗏。是也。仿佛如二头之蛇。九头之鸟。千头之鱼。今刻绘作人身二首。恐非也。上文数鸟。四通震旦。二局西乾。在此土者。已称珍异。若在彼国。形体色音。转更奇妙。今姑取名同。而实则异。例如栏网行树等。皆以宝成。非人世所有也。举一二者。多不悉陈。如观经中有凫雁及鸳鸯等。今以少摄多。亦文省也。
【疏】然此土诸鸟。唯鹦鹉解作人言。而亦仅称学语。彼国则昼夜出音。且和且雅。为能演畅根力觉道一切道品。非漫鸣也。
【钞】仅称学语者。谓但依人语。未能知义。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则人道未通。何况佛法。鹦鹉且然。余可知矣。和雅者。和与暴对。如鸱鸦等。是名暴音。雅与俗对。如莺鹂等。是名俗音。优柔平中。无有粗厉。能令听者躁心自释。是名和音。正大谨严。无有邪靡。能令听者欲心自平。是名雅音。由之瑟尚缺于和。郑之声大背于雅。鸟兼二美。是黄钟大吕所不及也。演者。张而广之。义无尽故。畅者。敷而达之。意无滞故。如是演畅根力觉道。三十有七诸道品也。道品者。以是入道之品类故。
【疏】然此三十七品。属小乘法。实通大乘。随其心行。如诸经论中说。
【钞】通大乘者。瑜伽四十四云。大乘菩提分。乃有多种。三十七品。是其中别义。通于大小。智论云。三十七品。无所不摄。即无量道品。亦在其中。净名云。道品是道场。又云道品是法身因。摄大乘云。道品是菩萨宝炬陀罗尼。涅槃云。若人能观八正道。即见佛性。名得醍醐。皆约大说。随心行者。如涅槃云。智有二种。一者中智。二者上智。观诸阴苦。是名中智。分别诸阴有无量相。非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则知道品是一。观智大小。固无定也。
【疏】五根者。一信。二进。三念。四定。五慧。能生圣道。故名为根。又如俱舍。具三义故。
【钞】根有二义。一者能持义。持其所已得。而自分不失也。二者生后义。生其所未得。而胜进上求也。言信根者。谓于谛理深忍乐欲。是名信根。此一为总。余四承上。进根者。既信此理。勤求不息。是名为进。念根者。既求此理。念兹在兹。明记不忘。是名为念。定根者。既念此理。系缘一境。相应不散。是名为定。慧根者。既定心在道。复正观分明。决择是非。是名为慧。能生圣道者。以此五法。调治其心。譬如阴阳和适。一切种子皆得发生故。俱舍三义者。俱舍论明最胜自在光显为根。最胜者。根体胜故。自在者。根用胜故。光显者。体用双彰故。于中开二十二根。有信等五根故。
【疏】五力者。即前五根增长。具有大力。故名为力。
【钞】力有二义。一者不为他伏。二者又能伏他。如瑜伽论。此五力者。能于后后所证出世间法。生深胜解。难制伏故。又具大威势。摧伏一切诸魔军故。信力者。深信谛理。转更增长。能遮疑惑。不为动摇。能拒邪外。不为迷乱。能破烦恼。不为侵害故。一总余承。如上根例。进力者。进根增长。能破身心种种懈怠。成办出世种种事业故。念力者。念根增长。能破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故。定力者。定根增长。能破一切诸杂乱想。发起事理诸禅定故。慧力者。慧根增长。能破一切邪外等见。能断一切偏小等执故。
【疏】七菩提分者。即七觉支。亦由前根力。得此慧用。谓一念。二择法。三精进。四喜。五猗。六定。七舍。一云。一择法。二精进。三喜。四除。五舍。六定。七念。今依后释。
【钞】觉支者。觉即菩提。支即是分。谓分分随宜而用也。由前者。瑜伽云。诸已证…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