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P18

  ..續本文上一頁無數供具。若欲獻華。則于空中化成華蓋。周四十裏。乃至六百八百裏。各隨大小。停于空中。勢皆下向。以成供養。複以妙音。歌歎佛德。聽受經法。既供養已。忽然輕舉。還到本國。猶爲未食之前。據此。則有種種諸供養具。又化華成蓋。又供畢聽法。今止言以華供養。皆文省也。神足者。如大本法藏願雲。我作佛時。我剎中人。皆得神足。如一念頃。過百千萬億那由他世界。又願雲。即得宿命。又雲天眼。又雲天耳。又雲他心。則生彼國者。六通自在。不止飛行。今不言者。亦文省也。

   【疏】按此神足。住位。行位菩薩所有。如華嚴中說。

   【鈔】華嚴經雲。八住菩薩。一剎那頃。遊行無數世界。又十行頌雲。佛剎無邊無有數。無量諸佛在其中。菩薩于彼悉現前。親近供養生尊重。則今之神足。豈易及哉。問。此于叁種意生身。當屬何等。答。楞伽叁種。分屬聲聞菩薩大聖。則生彼國者。隨其所修。各有所證。如九品例。

   【疏】稱理。則自性自嚴。是盛華供養義。自性自遍。是十萬億佛義。自性自空。是食時還義。自性自住。是本國義。

   【鈔】自嚴者。心本具含萬德。還以萬德嚴心。德無所德。嚴無所嚴。是真供養。思益經雲。誰能供養佛。通達無生者。寶雨經雲。如理思惟。即是供養如來。是也。自遍者。以心遍一切處。即是一一承事。無空過者。故維摩經言。無前無後。一時供養。自空者。心體本空。空無來往。是故以食時還。聊對此方跋涉耳。實則不越剎那。還國已竟。自住者。心源湛寂。常住不遷。是當人故鄉田地。安身立命處。金剛經還至本處。即此經還到本國也。此之謂務本。

   ○叁供已自適

   【經】飯食經行。

   【疏】承上食時。故次言食。經行者。循環不斷義。返已而食。食已而行。彷徉自適也。

   【鈔】飯食者。大本雲。諸往生者。其飯食時。銀缽金缽。種種寶缽。隨意現前。百味飲食。充滿其中。酸鹹甘淡。各如所願。不余不缺。不以美故。過量而食。食已自消。而無遺滓。或見色聞香。意以爲食。自然飽適。無所味著。身心輕利。食畢化去。時至複現。循環者。如經貫緯。絡繹連綿。往來無已也。食已而行。一以調身。使無凝滯。一以調心。使不放逸也。彷徉者。優遊自得意。世人食已。非奔走塵務。則增長睡眠。彼國飯食經行。解脫之風。逍遙之狀。可想見也。

   【疏】唯言飯食。不及衣等。唯言經行。不及坐等。亦文省故。

   【鈔】衣者。大本法藏願雲。我作佛時。我剎中人。所欲衣服。隨念即至。不假裁縫搗染浣濯。又複有無量上妙衣服。寶冠環钏。耳珰璎珞。華鬘帶鎖。諸寶莊嚴。百千妙色。自然在身。又雲。複有無量如意妙香。塗香末香。其香普熏彼佛國界。故不言衣。以食攝衣。及一切資生之具故。不及坐者。教開四種叁昧。一曰常行。二曰常坐。叁曰半行半坐。四曰非行非坐。就此文中。則唯第一。然二部中。皆言往生者。坐蓮華中。般舟叁昧則複言立。當知以行攝坐。及四威儀故。

   【疏】稱理。則自性常定。是飯食義。自性常慧。是經行義。

   【鈔】禅悅爲食。故定有食義。智能運轉。故慧有行義。如論頌雲。愛樂佛法味。禅叁昧爲食。又佛地論。淨土中諸佛菩薩。能說能受大乘法味。又正體智受真如味。能住持身命。使不斷壞。長養萬法。故名爲食。又阿含唯識等。說出世五食。一禅悅。二願。叁念。四解脫。五法喜。謂禅定資神。輕安適悅。即爲食義。願力持法。法身增長。即爲食義。念力明記。聖道現前。即爲食義。解脫除障。居然資益。即爲食義。法喜內充。極喜樂故。即爲食義。今止言定者。舉一兼四。禅定之中。無不攝故。維摩經雲。未發大乘意。食此食者。至發意乃消。已發意者。得無生忍已乃消。得忍者。至一生補處乃消。華嚴具足優婆夷雲。一生所系菩薩。食我食者。皆于菩提樹下成等正覺。皆自性真如無盡之理而爲食也。經行者。持世經雲。如來行處。是無行處。無行處者。真慧也。故知拈匙放箸。口口不離。舉足動身。步步踏著。何得埋頭吃飯。空過一生。翫水觀山。徒勞萬裏。

   ○四總結

   【經】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疏】結上天樂天華等。種種莊嚴。皆本佛願行功德所成就也。

   【鈔】願者。如大本法藏願雲。我作佛時。自地以上。皆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又願雲。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號。燃燈散華。又願雲。我作佛時。剎中菩薩。以香華等種種供具。欲往他方世界供養諸佛。一食之頃。即可遍至。又願雲。我作佛時。我剎中人。欲食之時。寶缽之中。百味飲食。化現在前。食已自去。今來成佛。一一所願。皆悉成就。行者。如大本雲。法藏比丘既發願已。天雨妙華。而散其上。又雲。或爲比丘。或爲天王。或爲輪王。或爲大臣。恒往佛所。承事供養。又雲。手中常出衣服飲食。幢幡寶蓋。一切音樂。今來成佛。如上天樂天華等報。自合成就。

   ○四化禽風樹(叁) 初化禽演法二風樹演法叁總結二嚴

   ○初化禽演法(二) 初正示法音二釋無惡道

   ○初正示法音(二) 初宣音二獲益

   ○初宣音

   【經】複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衆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

   【疏】上言諸天獻瑞。此言禽樹成音。又上言供養之勝。今言聞法之勝也。種種言非一。奇妙言異常。雜色言美觀。白鶴等者。多種中舉一二也。白鶴。孔雀。鹦鹉。常見可知。舍利解現前文。迦陵頻伽。此雲妙音。共命。一雲命命。如是種種。悉皆奇妙。非凡鳥比。

   【鈔】奇妙者。形殊衆鳥名奇。音能說法名妙。白鶴者。此土鶴有四種。玄黃蒼白。以白爲勝。然鶴雖白。自無純白。非真白鶴也。孔雀。鹦鹉。皆此土所貴。故獨舉也。頻伽。此雲妙音。未出殼時。已有音聲超衆鳥故。正法念處經雲。此鳥音聲。若人若天。緊那羅等。無能及者。唯除如來。故雲妙音。共命。亦雲命命。亦雲生生。梵語耆婆耆婆迦。二首一身。報同識異。謂是釋迦調達宿因。又雪山有二頭鳥。一曰迦婁嗏。一曰優波迦婁嗏。是也。仿佛如二頭之蛇。九頭之鳥。千頭之魚。今刻繪作人身二首。恐非也。上文數鳥。四通震旦。二局西乾。在此土者。已稱珍異。若在彼國。形體色音。轉更奇妙。今姑取名同。而實則異。例如欄網行樹等。皆以寶成。非人世所有也。舉一二者。多不悉陳。如觀經中有凫雁及鴛鴦等。今以少攝多。亦文省也。

   【疏】然此土諸鳥。唯鹦鹉解作人言。而亦僅稱學語。彼國則晝夜出音。且和且雅。爲能演暢根力覺道一切道品。非漫鳴也。

   【鈔】僅稱學語者。謂但依人語。未能知義。記曰。鹦鹉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則人道未通。何況佛法。鹦鹉且然。余可知矣。和雅者。和與暴對。如鸱鴉等。是名暴音。雅與俗對。如莺鹂等。是名俗音。優柔平中。無有粗厲。能令聽者躁心自釋。是名和音。正大謹嚴。無有邪靡。能令聽者欲心自平。是名雅音。由之瑟尚缺于和。鄭之聲大背于雅。鳥兼二美。是黃鍾大呂所不及也。演者。張而廣之。義無盡故。暢者。敷而達之。意無滯故。如是演暢根力覺道。叁十有七諸道品也。道品者。以是入道之品類故。

   【疏】然此叁十七品。屬小乘法。實通大乘。隨其心行。如諸經論中說。

   【鈔】通大乘者。瑜伽四十四雲。大乘菩提分。乃有多種。叁十七品。是其中別義。通于大小。智論雲。叁十七品。無所不攝。即無量道品。亦在其中。淨名雲。道品是道場。又雲道品是法身因。攝大乘雲。道品是菩薩寶炬陀羅尼。涅槃雲。若人能觀八正道。即見佛性。名得醍醐。皆約大說。隨心行者。如涅槃雲。智有二種。一者中智。二者上智。觀諸陰苦。是名中智。分別諸陰有無量相。非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則知道品是一。觀智大小。固無定也。

   【疏】五根者。一信。二進。叁念。四定。五慧。能生聖道。故名爲根。又如俱舍。具叁義故。

   【鈔】根有二義。一者能持義。持其所已得。而自分不失也。二者生後義。生其所未得。而勝進上求也。言信根者。謂于谛理深忍樂欲。是名信根。此一爲總。余四承上。進根者。既信此理。勤求不息。是名爲進。念根者。既求此理。念茲在茲。明記不忘。是名爲念。定根者。既念此理。系緣一境。相應不散。是名爲定。慧根者。既定心在道。複正觀分明。決擇是非。是名爲慧。能生聖道者。以此五法。調治其心。譬如陰陽和適。一切種子皆得發生故。俱舍叁義者。俱舍論明最勝自在光顯爲根。最勝者。根體勝故。自在者。根用勝故。光顯者。體用雙彰故。于中開二十二根。有信等五根故。

   【疏】五力者。即前五根增長。具有大力。故名爲力。

   【鈔】力有二義。一者不爲他伏。二者又能伏他。如瑜伽論。此五力者。能于後後所證出世間法。生深勝解。難製伏故。又具大威勢。摧伏一切諸魔軍故。信力者。深信谛理。轉更增長。能遮疑惑。不爲動搖。能拒邪外。不爲迷亂。能破煩惱。不爲侵害故。一總余承。如上根例。進力者。進根增長。能破身心種種懈怠。成辦出世種種事業故。念力者。念根增長。能破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故。定力者。定根增長。能破一切諸雜亂想。發起事理諸禅定故。慧力者。慧根增長。能破一切邪外等見。能斷一切偏小等執故。

   【疏】七菩提分者。即七覺支。亦由前根力。得此慧用。謂一念。二擇法。叁精進。四喜。五猗。六定。七舍。一雲。一擇法。二精進。叁喜。四除。五舍。六定。七念。今依後釋。

   【鈔】覺支者。覺即菩提。支即是分。謂分分隨宜而用也。由前者。瑜伽雲。諸已證…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往生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