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鈔】執持分釋如上。單言持。則攝執。總之爲專念不忘意也。又持複有數種。一者明持。謂出聲稱念。二者默持。謂無聲密念。叁者半明半默持。謂微動唇舌念。咒家名金剛持是也。又或記數持。或不記數持。具如密教中說。隨便皆可。而各分事理。憶念無間。是謂事持。體究無間。是謂理持。下當詳辯。以是爲因。後一心不亂。亦有事理。其不解此意者。以念佛是被鈍根。參禅乃能悟道。初機聞此。莫能自決。不知體究念佛。與前代尊宿教人舉話頭。下疑情。意極相似。故謂參禅不須別舉話頭。只消向一句阿彌陀佛上著到。妙哉言乎。
【疏】又執持。即歸命義。
【鈔】歸命者。梵語南無。解見前序。若不委身歸命。焉能一心執持。故義同也。歸複二義。亦如前序中說。一者歸投義。執持名號。一心向往。即事一心。二者歸元義。執持名號。還歸一心。即理一心也。
【疏】以上境法二中。複有叁義。一者聞說佛名。是爲聞慧。二者執受在懷。是爲思慧。叁者持守不忘。是爲修慧。
【鈔】聞慧者。阿彌陀佛。雖有無量功德。而此功德。非聞不知。非說不聞。故華嚴雲。得無生慧。先賴多聞。又雲。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了。或聞經論之所宣揚。或聞知識之所開示。一曆耳根。永爲道種。是之謂聞。而言慧者。聞即是慧。對木石說。頑不聞故。對愚人說。聞不餐采。如不聞故。故曰聞慧。思慧者。既入乎耳。須存乎心。谛審谛觀。是何法門。是何義理。是之謂思。而言慧者。思即是慧。禽畜雖聞。不解思故。愚人雖聞。入耳出口。不憶想故。故曰思慧。修慧者。既深思之。宜力行之。是之謂修。而言慧者。修即是慧。狂人雖思。敝精役神。不實踐故。問。此指叁慧。有何證據。答。佛地論雲。菩薩履叁妙慧。淨土往還。釋雲。以聞思修。得入淨土。故知念佛必有叁慧。
【疏】複有叁義。聞說佛名。心不疑貳。是之謂信。信已而執。心起樂欲。是之謂願。願已而持。心勤精進。是之謂行。
【鈔】信。願。行。下文中當辯。
【疏】名號者。阿彌陀佛四字洪名。不兼色像等。如文殊般若。及毗婆沙論中說。以色像等攝名中故。
【鈔】不兼色像等者。正明此經專主執持名號也。文殊般若經雲。佛告文殊。欲入一行叁昧者。應處空間。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念一佛功德。與念無量佛功德無二。阿難所聞佛法。猶住量數。若得一行叁昧。諸經法門。一一分別。皆悉了知。晝夜宣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阿難多聞辯才。百千等分。不及其一。龍樹毗婆沙論雲。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易行疾至。應當念佛。稱其名號。阿彌陀佛本願如是。攝名中者二義。一者名必有相故。二者名相皆不離一心故。則一舉佛名。正報依報攝無不盡。何疑色像。
【疏】今人聞佛不肯執持者。約有四障。四障破除。方能執持。乃至一心故。
【鈔】障者。遮也。以此四種。遮障念心。不肯執持。故須破除。四障者。一謂即心是佛。何必舍己念彼。不知即佛是心。不妨念佛故。良由即心是佛。豈不即佛是心。但執念心。不許念佛。則心佛是二。即義不成。是以念佛念心。兩不礙故。二謂何不遍念諸佛。而唯念一佛。不知心專志一。乃成叁昧故。良由衆生智淺。繁則不勝。故用志不分者神凝。役心多岐者功喪。如普廣大士問佛。十方俱有佛土。何以獨贊西方。佛言閻浮提人。心多雜亂。令其專心一境。乃得往生。以諸佛同一法性身。念一佛。即念一切佛故。叁謂佛佛可念。何不隨念一佛。而必念阿彌陀佛。不知彼佛與諸衆生。偏有因緣故。良由彼佛名號。人所樂稱。就令惡人。有時不覺失聲念佛。乃至人逢善事。不覺念佛。歡喜贊歎。人逢惡事。及與苦難。不覺念佛。傷悲痛切。機感因緣。莫或使之而自然故。四謂何不念佛功德智慧。相好光明。而但念名號。不知持名。于末法中最逗機故。不思議故。逗機者。文殊般若經雲。衆生愚鈍。觀不能解。但令念聲相續。自得往生。不思議者。如前所明一行叁昧。則不但逗乎鈍機。神用不測故。如遺教經言。心者製之一處。無事不辦。今製心佛號。而至一心。何可思議。
【疏】克念期者。一日至七日。是所克定之期要也。七日者。世出世間。重其事者。恒以七故。七日稱佛。免地獄故。又七日之期。複有二義。各分利鈍。又多則大本十日。聲王十日。大集七七日。般舟九十日等。少則大本一日。觀經十念等。言日者。以經天道晦明之一周故。
【鈔】期要者。若據如來得菩提。實不系于日。則非日非劫。焉有七日。若據菩薩修行。動經塵劫。則無窮無盡。何止七日。今立期要者。以末法衆生修諸功德。精進恒難。廢弛恒易。應須克限。乃發勝心也。七爲世重者。如禮忏曰七夜。持咒曰七遍。此經欄網行樹曰七重。乃至國家祀祖曰七廟。教民曰七年。竭誠曰七日齋戒之類。是也。免地獄者。經律異相雲。有王害父。七日當墮地獄。一尊者教其稱南無佛。王便一心稱佛。七日不懈。命終。至地獄門。稱南無佛。遍獄罪人。皆得解脫。利鈍者。有謂利根一日。鈍或至七。今謂利鈍二根。各一至七。利根者。性敏捷故。一日功成。即得一心。便無所亂。其稍鈍者。或二或叁。乃至七日。方得純一。亦有利根。經于七日。端然一心。終不少亂。其稍鈍者。僅六僅五。乃至一日。或便散亂。是故各有利鈍。不應偏屬。十日者。大本雲。齋戒清淨。一心常念。十晝夜不絕者。命終必生我剎。又鼓音王經雲。若受持彼佛名號。堅固其心。憶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亂。必得見彼阿彌陀佛。七七日者。大集經雲。若人專念一方佛。或行或坐。至七七日。現身見佛。即得往生。九十日者。般舟叁昧經雲。若人自誓。九十日中常行常立。一心系念。于叁昧中。得見阿彌陀佛。又文殊般若雲。九十日中。端坐西向。專念于佛。即成叁昧。一日者。大本法藏願雲。一心系念于我。雖止一晝夜不絕。必生我剎。十念者。觀經下下品雲。其人苦迫。不遑念佛。十聲稱佛等。則知一日至七。隨日多少。皆往生期。顧力行何如耳。晦明一周者。從子至午。乃自晦而明。從午至子。乃自明而晦。是爲天道一晝夜。夫心固剎那生滅。況晝夜乎。于此一心。所謂二六時中。念念無間者也。
【疏】又此七日。不必定是臨終七日。以平時有如是定力者。必生彼國。
【鈔】平時者。恐人執七日之文。謂必一日至七而便命終。方名七日。故言或臨終。或平時。但有一日或七日之定力者。皆得往生也。所謂閑時辦。忙時用。後至命終。因果相符。必生彼國。
【疏】一心不亂。言執持之極也。是爲一經要旨。
【鈔】心者。揀口誦而心不念也。一者。揀心雖念而念不一也。不亂者。揀念雖一而有時乎不一也。一心不亂。淨業之能事畢矣。
【疏】釋此四字。先總明大意。次乃詳陳事理。大意謂一亂是正反語。正語一心。反語不亂。
【鈔】一則不亂。亂則不一。有其一心。無其亂心。故雲正反。如言純一不雜。精一無二之類。是也。華嚴十回向第四文雲。所謂不亂回向。一心回向。釋雲。一心者。專注正境也。不亂者。不生妄念也。專注不妄。即正反意。
【疏】次明事理者。如來一語。事理雙備。故同名一心。有事有理。如大本雲。一心系念。正所謂一心不亂也。而事理各別。初事一心者。如前憶念。念念相續。無有二念。信力成就。名事一心。屬定門攝。未有慧故。
【鈔】前執持中。以憶念體究。略分二種。憶念者。聞佛名號。常憶常念。以心緣曆。字字分明。前句後句。相續不斷。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爲貪瞋煩惱諸念之所雜亂。如成具光明定意經。所謂空閑寂寞。而一其心。在衆煩惱。而一其心。乃至褒讪利失。善惡等處。皆一其心者。是也。事上即得。理上未徹。惟得信力。未見道故。名事一心也。言定者。以伏妄故。無慧者。以未能破妄故。
【疏】理一心者。如前體究。獲自本心。故名一心。于中複二。一者了知能念所念。更非二物。唯一心故。二者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非非有非無。離于四句。唯一心故。此純理觀。不專事相。觀力成就。名理一心。屬慧門攝。兼得定故。
【鈔】體究者。聞佛名號。不惟憶念。即念反觀。體察究審。鞫其根源。體究之極。于自本心。忽然契合。中二義者。初即如智不二。能念心外。無有佛爲我所念。是智外無如。所念佛外。無有心能念于佛。是如外無智。非如非智。故惟一心。二即寂照難思。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曆曆分明。若言亦有亦無。則有念無念俱泯。若言非有非無。則有念無念俱存。非有則常寂。非無則常照。非雙亦。非雙非。則不寂不照。而照而寂。言思路絕。無可名狀。故唯一心。斯則能所情消。有無見盡。清淨本然之體。更有何法而爲雜亂。以見谛故。名理一心也。言慧者。能照妄故。兼定者。照妄本空。妄自伏故。又照能破妄。不但伏故。
【疏】又教分四種念佛。從淺至深。此居最始。雖後後深于前前。實前前徹于後後。以理一心。即實相故。
【鈔】四種如前序中說。一稱名。二觀像。叁觀想。四實相。稱名者。即今經。觀像者。謂設立尊像。注目觀瞻。如法華雲。起立合掌。一心觀佛。即觀相好光明現在之佛也。若優填王。以栴檀作世尊像。即觀泥木金銅鑄造之佛也。故雲觀像。觀想者。謂以我心目。想彼如來。即觀佛叁昧經。十六觀經所說。是也。實相者。即念自性天真之佛。無生滅有空能所等相。亦複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是名實相。所謂我欲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隨意即見。是也。此之四者。雖同名念佛…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