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P24

  ..续本文上一页

   【钞】执持分释如上。单言持。则摄执。总之为专念不忘意也。又持复有数种。一者明持。谓出声称念。二者默持。谓无声密念。三者半明半默持。谓微动唇舌念。咒家名金刚持是也。又或记数持。或不记数持。具如密教中说。随便皆可。而各分事理。忆念无间。是谓事持。体究无间。是谓理持。下当详辩。以是为因。后一心不乱。亦有事理。其不解此意者。以念佛是被钝根。参禅乃能悟道。初机闻此。莫能自决。不知体究念佛。与前代尊宿教人举话头。下疑情。意极相似。故谓参禅不须别举话头。只消向一句阿弥陀佛上著到。妙哉言乎。

   【疏】又执持。即归命义。

   【钞】归命者。梵语南无。解见前序。若不委身归命。焉能一心执持。故义同也。归复二义。亦如前序中说。一者归投义。执持名号。一心向往。即事一心。二者归元义。执持名号。还归一心。即理一心也。

   【疏】以上境法二中。复有三义。一者闻说佛名。是为闻慧。二者执受在怀。是为思慧。三者持守不忘。是为修慧。

   【钞】闻慧者。阿弥陀佛。虽有无量功德。而此功德。非闻不知。非说不闻。故华严云。得无生慧。先赖多闻。又云。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了。或闻经论之所宣扬。或闻知识之所开示。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是之谓闻。而言慧者。闻即是慧。对木石说。顽不闻故。对愚人说。闻不餐采。如不闻故。故曰闻慧。思慧者。既入乎耳。须存乎心。谛审谛观。是何法门。是何义理。是之谓思。而言慧者。思即是慧。禽畜虽闻。不解思故。愚人虽闻。入耳出口。不忆想故。故曰思慧。修慧者。既深思之。宜力行之。是之谓修。而言慧者。修即是慧。狂人虽思。敝精役神。不实践故。问。此指三慧。有何证据。答。佛地论云。菩萨履三妙慧。净土往还。释云。以闻思修。得入净土。故知念佛必有三慧。

   【疏】复有三义。闻说佛名。心不疑贰。是之谓信。信已而执。心起乐欲。是之谓愿。愿已而持。心勤精进。是之谓行。

   【钞】信。愿。行。下文中当辩。

   【疏】名号者。阿弥陀佛四字洪名。不兼色像等。如文殊般若。及毗婆沙论中说。以色像等摄名中故。

   【钞】不兼色像等者。正明此经专主执持名号也。文殊般若经云。佛告文殊。欲入一行三昧者。应处空间。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念一佛功德。与念无量佛功德无二。阿难所闻佛法。犹住量数。若得一行三昧。诸经法门。一一分别。皆悉了知。昼夜宣说。智慧辩才。终不断绝。阿难多闻辩才。百千等分。不及其一。龙树毗婆沙论云。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易行疾至。应当念佛。称其名号。阿弥陀佛本愿如是。摄名中者二义。一者名必有相故。二者名相皆不离一心故。则一举佛名。正报依报摄无不尽。何疑色像。

   【疏】今人闻佛不肯执持者。约有四障。四障破除。方能执持。乃至一心故。

   【钞】障者。遮也。以此四种。遮障念心。不肯执持。故须破除。四障者。一谓即心是佛。何必舍己念彼。不知即佛是心。不妨念佛故。良由即心是佛。岂不即佛是心。但执念心。不许念佛。则心佛是二。即义不成。是以念佛念心。两不碍故。二谓何不遍念诸佛。而唯念一佛。不知心专志一。乃成三昧故。良由众生智浅。繁则不胜。故用志不分者神凝。役心多岐者功丧。如普广大士问佛。十方俱有佛土。何以独赞西方。佛言阎浮提人。心多杂乱。令其专心一境。乃得往生。以诸佛同一法性身。念一佛。即念一切佛故。三谓佛佛可念。何不随念一佛。而必念阿弥陀佛。不知彼佛与诸众生。偏有因缘故。良由彼佛名号。人所乐称。就令恶人。有时不觉失声念佛。乃至人逢善事。不觉念佛。欢喜赞叹。人逢恶事。及与苦难。不觉念佛。伤悲痛切。机感因缘。莫或使之而自然故。四谓何不念佛功德智慧。相好光明。而但念名号。不知持名。于末法中最逗机故。不思议故。逗机者。文殊般若经云。众生愚钝。观不能解。但令念声相续。自得往生。不思议者。如前所明一行三昧。则不但逗乎钝机。神用不测故。如遗教经言。心者制之一处。无事不办。今制心佛号。而至一心。何可思议。

   【疏】克念期者。一日至七日。是所克定之期要也。七日者。世出世间。重其事者。恒以七故。七日称佛。免地狱故。又七日之期。复有二义。各分利钝。又多则大本十日。声王十日。大集七七日。般舟九十日等。少则大本一日。观经十念等。言日者。以经天道晦明之一周故。

   【钞】期要者。若据如来得菩提。实不系于日。则非日非劫。焉有七日。若据菩萨修行。动经尘劫。则无穷无尽。何止七日。今立期要者。以末法众生修诸功德。精进恒难。废弛恒易。应须克限。乃发胜心也。七为世重者。如礼忏曰七夜。持咒曰七遍。此经栏网行树曰七重。乃至国家祀祖曰七庙。教民曰七年。竭诚曰七日斋戒之类。是也。免地狱者。经律异相云。有王害父。七日当堕地狱。一尊者教其称南无佛。王便一心称佛。七日不懈。命终。至地狱门。称南无佛。遍狱罪人。皆得解脱。利钝者。有谓利根一日。钝或至七。今谓利钝二根。各一至七。利根者。性敏捷故。一日功成。即得一心。便无所乱。其稍钝者。或二或三。乃至七日。方得纯一。亦有利根。经于七日。端然一心。终不少乱。其稍钝者。仅六仅五。乃至一日。或便散乱。是故各有利钝。不应偏属。十日者。大本云。斋戒清净。一心常念。十昼夜不绝者。命终必生我剎。又鼓音王经云。若受持彼佛名号。坚固其心。忆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乱。必得见彼阿弥陀佛。七七日者。大集经云。若人专念一方佛。或行或坐。至七七日。现身见佛。即得往生。九十日者。般舟三昧经云。若人自誓。九十日中常行常立。一心系念。于三昧中。得见阿弥陀佛。又文殊般若云。九十日中。端坐西向。专念于佛。即成三昧。一日者。大本法藏愿云。一心系念于我。虽止一昼夜不绝。必生我剎。十念者。观经下下品云。其人苦迫。不遑念佛。十声称佛等。则知一日至七。随日多少。皆往生期。顾力行何如耳。晦明一周者。从子至午。乃自晦而明。从午至子。乃自明而晦。是为天道一昼夜。夫心固剎那生灭。况昼夜乎。于此一心。所谓二六时中。念念无间者也。

   【疏】又此七日。不必定是临终七日。以平时有如是定力者。必生彼国。

   【钞】平时者。恐人执七日之文。谓必一日至七而便命终。方名七日。故言或临终。或平时。但有一日或七日之定力者。皆得往生也。所谓闲时办。忙时用。后至命终。因果相符。必生彼国。

   【疏】一心不乱。言执持之极也。是为一经要旨。

   【钞】心者。拣口诵而心不念也。一者。拣心虽念而念不一也。不乱者。拣念虽一而有时乎不一也。一心不乱。净业之能事毕矣。

   【疏】释此四字。先总明大意。次乃详陈事理。大意谓一乱是正反语。正语一心。反语不乱。

   【钞】一则不乱。乱则不一。有其一心。无其乱心。故云正反。如言纯一不杂。精一无二之类。是也。华严十回向第四文云。所谓不乱回向。一心回向。释云。一心者。专注正境也。不乱者。不生妄念也。专注不妄。即正反意。

   【疏】次明事理者。如来一语。事理双备。故同名一心。有事有理。如大本云。一心系念。正所谓一心不乱也。而事理各别。初事一心者。如前忆念。念念相续。无有二念。信力成就。名事一心。属定门摄。未有慧故。

   【钞】前执持中。以忆念体究。略分二种。忆念者。闻佛名号。常忆常念。以心缘历。字字分明。前句后句。相续不断。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无第二念。不为贪瞋烦恼诸念之所杂乱。如成具光明定意经。所谓空闲寂寞。而一其心。在众烦恼。而一其心。乃至褒讪利失。善恶等处。皆一其心者。是也。事上即得。理上未彻。惟得信力。未见道故。名事一心也。言定者。以伏妄故。无慧者。以未能破妄故。

   【疏】理一心者。如前体究。获自本心。故名一心。于中复二。一者了知能念所念。更非二物。唯一心故。二者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离于四句。唯一心故。此纯理观。不专事相。观力成就。名理一心。属慧门摄。兼得定故。

   【钞】体究者。闻佛名号。不惟忆念。即念反观。体察究审。鞫其根源。体究之极。于自本心。忽然契合。中二义者。初即如智不二。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是智外无如。所念佛外。无有心能念于佛。是如外无智。非如非智。故惟一心。二即寂照难思。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若言亦有亦无。则有念无念俱泯。若言非有非无。则有念无念俱存。非有则常寂。非无则常照。非双亦。非双非。则不寂不照。而照而寂。言思路绝。无可名状。故唯一心。斯则能所情消。有无见尽。清净本然之体。更有何法而为杂乱。以见谛故。名理一心也。言慧者。能照妄故。兼定者。照妄本空。妄自伏故。又照能破妄。不但伏故。

   【疏】又教分四种念佛。从浅至深。此居最始。虽后后深于前前。实前前彻于后后。以理一心。即实相故。

   【钞】四种如前序中说。一称名。二观像。三观想。四实相。称名者。即今经。观像者。谓设立尊像。注目观瞻。如法华云。起立合掌。一心观佛。即观相好光明现在之佛也。若优填王。以栴檀作世尊像。即观泥木金铜铸造之佛也。故云观像。观想者。谓以我心目。想彼如来。即观佛三昧经。十六观经所说。是也。实相者。即念自性天真之佛。无生灭有空能所等相。亦复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是名实相。所谓我欲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是也。此之四者。虽同名念佛…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往生集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