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P25

  ..續本文上一頁。前淺後深。持名雖在初門。其實意含無盡。事一心則淺。理一心則深。即事即理。則即淺即深。故曰徹前徹後。所以者何。理一心者。一心即是實相。則最初即是最後故。問。豈得稱名便成實相。答。實相雲者。非必滅除諸相。蓋即相而無相也。經雲。治世語言。皆與實相不相違背。雲何萬德洪名。不及治世一語。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何況今名理一心也。又觀經第九。觀佛相好疏。直謂觀佛法身。相好既即法身。名號何非實相。

   【疏】又理一心。正文殊一行叁昧。及華嚴一行念佛。一時念佛。又如起信明真如法身。及諸經中說。

   【鈔】文殊一行者。以般若智專持佛名。詳見前文。華嚴一行者。德雲比丘示念佛法門疏雲。一行叁昧。觀其法身。以如爲境。無境非佛。又修念佛叁昧。多約漸修。謂先化身。次報身。次法身。今則一時而修。不曆次第。一行不二行。一時不二時。故曰即理一心也。起信真如者。論雲。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又摩诃般若經雲。菩薩念佛。不以色念。乃至不以四智。十八不共法念。何以故。是諸法自性空故。自性空。則無所念。無所念。是爲念佛。又觀佛叁昧海經。佛示阿難雲。住念佛者。心印不壞。釋曰。谛了自心。名爲觀佛。不爲境亂。名爲叁昧。一體不移。名爲心印等。又舍利弗陀羅尼經雲。唯修一心念佛。皆理一心義也。

   【疏】又雖雲一心。實則觀經叁心。起信叁心。論叁心。乃至華嚴十心。寶積十心。無不具故。又淨名八法。亦一心故。德雲二十一念佛門。亦不出此理一心故。

   【鈔】觀經叁心者。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與起信叁心。名殊理一。良以至誠心者。即起信直心正念真如。而此一心不亂。更無虛妄。更無遷流。隨順真如故。深心者。即起信樂集一切善根。而此一心不亂。萬善同歸故。回向發願者。即起信度盡一切衆生。而此一心不亂。頓融物我故。論明叁心。一。清淨心。而此一心。垢無不盡故。二。安清淨心。而此一心。理無不具故。叁。樂清淨心。而此一心。慈無不攝故。與上二種叁心。正相配合也。華嚴十心者。菩薩十念藏。具明十種念佛。一寂靜念。二清淨念。乃至十無障礙念。今一心則不動。是寂靜念。一心則不染。是清淨念。一心則同乎法界。是無障礙念。寶積十心者。解見前文。前謂十心難具。今謂心既一矣。慈悲喜舍。百千種心。何所不具。淨名八法者。菩薩成就八法。行無瘡疣。生于淨土。而第八結雲。恒以一心求諸功德。今既一心。百千種法。何所不具。德雲念佛門者。華嚴入法界品。德雲比丘告善財言。我得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而複開二十一門。起于智光普照。終于住虛空。今謂心外無境界。心外無智照。心外無虛空。故不出一心。悉皆具足。那先經雲。諸善之中。獨有一心。最爲第一。一其心者。諸善隨之。正此意也。

   【疏】又此一心。即作是二義故。

   【鈔】觀經雲。心想佛時。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今謂此經一心持名。由此一心。終當作佛。從因至果。名之曰作。即此一心。全體是佛。非因非果。名之曰是。 

   【疏】又此一心。即定中之定故。

   【鈔】定中定者。以定散判之。修余少善福者。散善也。一心不亂者。定善也。又以一心而分定散。事一心者。定善中之散善也。理一心者。定善中之定善也。

   【疏】又此一心。即菩薩念佛叁昧故。

   【鈔】或疑佛說菩薩念佛叁昧經。其間並無信願往生等語。惟言正念諸法實相。是名念佛。似與此經意義相戾。今謂彼專主理。此兼理事。理一心者。念而無念。即實相也。蓋彼以無念正入。此以有念巧入。作用稍別。究竟不殊。是故同名念佛叁昧。

   【疏】又此一心。即達摩直指之禅故。

   【鈔】尋常說禅者諱淨土。今謂達摩說禅。直指靈知之自性也。此理一心。正靈知自性故。門庭施設不同。而所證無兩心也。善哉中峰之言曰。禅者。淨土之禅。淨土者。禅之淨土也。有味乎言之也。或謂直指之禅。不立文字。今持名號。若爲會同。不知傳法以四句之偈。印心以四卷之經。較之四字名號。文更繁矣。蓋非以斷滅文字爲不立也。不即文字。不離文字。達者契之。

   【疏】又此一心。當知心王心所。無不一故。

   【鈔】王所解見前文。此之八者。及五十一。紛然不齊。雜然競起。而言無不一者。良由王所雖多。溯流窮源。不出一心。今念佛人。初以耳識聞彼佛名。次以意識專注憶念。以專念故。總攝六根。眼鼻舌身。如是六識。皆悉不行。念之不已。念極而忘。所謂恒審思量者。其思寂焉。忘之不已。忘極而化。所謂真妄和合者。其妄消焉。則七識八識亦悉不行。主既不存。從者焉附。其五十一又何論也。當爾之時。巨浪微波。鹹成止水。濃雲薄霧。盡作澄空。唯是一心。更無余法。故雲無不一也。

   【疏】故知至心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良由正指理一心故。如法華叁昧中說。

   【鈔】人有疑言。罪既多劫。業重障深。久勤忏摩。漸積功德。庶可消亡。而念佛一聲。滅多劫罪。因微果巨。固所不信。今謂至心者。即一心也。若事一心。雖能滅罪。爲力稍疏。罪將複現。多多之念。止可滅少少之愆。此之至心。正屬理一。一心既朗。積妄頓空。喻如千年暗室。豈以一燈。暗不速滅。故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不獨妙法蓮華有之。法華叁昧觀經雲。十方衆生。一稱南無佛者。皆當作佛。惟一大乘。無有二叁。一切諸法。一相一門。所謂無生無滅。畢竟空相。習如是觀。五欲自斷。五蓋自除。五根增長。即得禅定。釋曰。一稱成佛者。歸命一心。無不成佛。以離自心一相一門外。更無有法可作皈依。畢竟空寂。如是觀者。五欲自斷。乃至六度萬行。悉皆成就。如上所說。非理一心而何。又佛名經雲。一聞佛名。滅無量劫生死之罪。一聞則不待稱念。無量則不止八十億劫。因彌約而果彌廣。非理一心。安得致此。但患心之不一。何慮罪之不滅。

   【疏】故知古人知見不普之論。乃至定心專心之辨。良由且就事之一心。非理一故。

   【鈔】知見不普者。華嚴論雲。一乘大道。非樂生淨土菩薩境界。以情存淨穢。知見不普。今謂此指僅得事一心者。若得理一。則妙悟一心。有何淨穢。然雖知平等法界。無生可度。而常修淨土。教化衆生。正所謂一乘大道也。知見之普。孰過于是。又普賢菩薩爲華嚴長子。非一乘境界乎。而欲面見彌陀。往生安樂。謂之情存淨穢可乎。定心專心者。永明謂九品上下。不出二心。一者定心。如修定習觀。上品上生。二者專心。如但念名號。得成末品。今謂既雲但念。但之一字。正唯得事。未得理故。

   【疏】故知古雲愚人求淨業者。非唯不指理之一心。亦複不指事一心故。

   【鈔】古德謂有參禅不靈。遽變前因。朝暮掐數珠。求淨業。又雲念幾聲佛。欲免閻老子手中鐵棒。乃愚人所爲。執此語者。遂生疑謗。不知此爲參禅志不歸一。辄自改途者說。非呵淨業故。但言愚人朝暮掐數珠求淨業。不言愚人朝暮一心不亂求淨業也。觀經雲。但聞佛及二菩薩名。能滅無量生死之罪。何況憶念。憶念者。且指事一心也。則知事一。已非愚人。何況理一。

   【疏】故知修淨業人。複業余行。非唯不知理一。尚未能持事一心故。

   【鈔】念念念佛。更無雜念。是名一心。一心念佛。又一心修余種種法門。是二心也。夫無雜念者。止得事之一心。今且未能。何況理一。故念佛者。守志不二。勿因叁昧難成。而辄改修余行。先儒有言。不可以仁之難熟。而甘爲他道之有成。此之謂也。

   【疏】又此四字。若離合釋之。則相即。故名一心。相非。故名不亂。

   【鈔】相即者。即空即假即中。則如前所明。此能念所念。即有而無。即無而有。二邊叵得。中亦不存。叁德渾然。不可分別。是名一心。相非者。假非是空。空非是假。中非假空。則能念所念雙亡。成般若德。能念所念雙立。成解脫德。俱存俱泯。顯乎中道。成法身德。叁德曆然。不可混雜。是名不亂。

   【疏】又此一心不亂。亦分五教。今不敘者。以正指頓圓故。

   【鈔】亦分五教者。以蓮分九品。則小大淺深。自有差等。如小教以由心造業而感前境爲一心。始教以阿賴耶識所變爲一心。終教以識境如夢。唯如來藏爲一心。頓教以染淨俱泯爲一心。圓教以總該萬有即是一心。而佛說此經。本爲下凡衆生。但念佛名。徑登不退。直至成佛。正屬頓圓。又二乘種不生。故略前叁。不複分五。天臺四教例此。

   【疏】又此事理二持。起信中具有此意。

   【鈔】論雲專念阿彌陀佛。即得往生者。此雙含事理而言也。次雲若念彼佛真如法身。又雲雖念亦無能念可念。皆指理一心也。

   【疏】又此事理二持。即顯密二意。

   【鈔】四字名號。全皆梵語。但念不忘。與持咒同。是名曰密。且念且參。觀心究理。是名曰顯。爲門少異。歸元則同。顯密圓通。事理無礙。

   【疏】又此事理二持。雖上詳分勝劣。有專事者。有專理者。機亦互通。不必疑阻。

   【鈔】此恐僅能事念者。自疑理性不明。所爲無益。故言事得通理。以決其疑。大勢至圓通章雲。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空谷雲。不參念佛是誰。直爾純一念去。亦有悟日。是也。又恐唯勤理念者。自疑稱佛名少。或致落空。故言理得通事。以決其疑。念念理一。是念念彌陀也。其爲稱名。不亦大乎。是故攝心體心。兩種念佛。事理互通。本不二故。

   【疏】又此事理二持。或漸進。或頓入。亦隨機不定。

   【鈔】漸進者。根稍鈍人。先勤事持。後漸究理。若根性大利。徑就理持。故名頓入。作用小殊。及其成功。一也。

   【疏】又一心不亂下。有本加專持名號二十一字。今所不用。以文義不安故。仍依古本不加…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往生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