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P26

  ..續本文上一頁。而以即是多善福之意。言外補入。斯爲允當。 

   【鈔】文義不安者。上文已有執持名號四字。不可更著專持名號一句。上下重複。不成文義。舊傳此二十一字。是襄陽石刻。當知是前人解經之語。襄本訛入正文。混書不別耳。善文義者。當自見得。

   【疏】稱理。則自性非憶非忘。是執持義。非今非昨。是七日義。非一非多。是一心義。非定非亂。是不亂義。

   【鈔】本無生滅。何有憶忘。體絕去來。誰成今昨。一亦不爲一。多尚奚存。定且無定形。亂將安寄。如斯會得。終日念佛。終日念心。終日念心。終日無念。即心即佛。非佛非心。是則名爲真念佛者。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卷叁終

   2003.09.02完成叁校

   2003.11.19完成四校

   2004.07.13完成五校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卷第四

  ○叁感果(二) 初佛現我前二我往佛處

   ○初佛現我前

   【經】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

   【疏】其人。指持名者。承上但能一心不亂。命終之時。佛必現前也。以自力佛力。感應道交故。如二部經。及諸經中說。

   【鈔】自力者。凡人命終。前有將謝。後有未生。平生善惡。自然現前。如十惡五逆。地獄現前。悭貪嫉妒。餓鬼現前。乃至五戒十善。人天現前。今專念佛。一心不亂。則淨念成就。清淨心中。甯不佛現前乎。楞嚴雲。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是也。佛力者。大本法藏願雲。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有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生我剎。臨壽終時。我與大衆現其人前。叁輩往生中又雲。其人命欲終時。佛與聖衆。悉來迎致。觀經九品。或言阿彌陀佛至行者前。或雲至其人所。皆現前意也。言諸經者。稱揚諸佛功德經雲。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一心信樂。其人命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住其人前。魔不能壞彼正覺心。又鼓音王經雲。若有四衆。能正受持彼佛名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即與大衆。住其人前。令其得見。又華嚴四十六經雲。如來有十種佛事。一者若有衆生專心憶念。則現其前等。所謂念佛衆生。攝取不舍。是也。若依般若。則自力複二。一者念力。二者本有佛性力。兼以佛攝取力。乃成叁力。本有如舟船。念佛如帆楫。佛攝取如便風。叁事周圓。必登彼岸矣。

   【疏】佛及聖衆者。佛兼報化。聖衆兼菩薩聲聞等。

   【鈔】兼報化者。觀經明佛。先言六十萬億。後開丈六。次言下品化佛來迎。則知九品所見不一。攝論亦雲登地方見報身。展轉細妙。今但言佛。不分報化。以一攝多故。兼菩薩聲聞者。如觀經上品上生雲。佛與觀音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衆。無量諸天。現其人前。而亦有佛不來迎。菩薩來者。今從多分。

   【疏】問。臨終佛現。亦有魔否。答。古謂無魔。脫或有之。貴在辨識。

   【鈔】無魔者。單修禅定。或起陰魔。如楞嚴止觀諸經論中辨之甚悉。今謂念佛者。佛威神力。佛本願力。大光明中。必無魔事。然亦有宿障深厚。或不善用心。容有魔起。固未可定。須預辨識。如經論說。行人見佛。辨之有二。一。不與修多羅合者。是爲魔事。二。不與本所修合者。是爲魔事。所以然者。以單修禅人。本所修因。唯心無境故。外有佛現。悉置不論。以果不協因故。今念佛人。一生憶佛。臨終見佛。因果相符。何得概爲魔事。若或未能了決。但如前辨別察識而已。問。既曰非魔。當是真佛。而古謂佛無去來。雲何有佛現在其前。答。感應道交。不妨不來而來。無見而見。故永明謂如幻非實。則心佛兩忘。而不無幻相。則不壞心佛。又雲。法身真佛。本無生滅。從真起化。接引迷根。此乃如來本願功德。令彼有緣衆生。專心想念。能于自心見佛來迎。不是諸佛實遣化身而來迎接。則佛身湛然常寂。衆生見有去來。如鏡中形。非內非外。如夢中事。不有不無。又經雲。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爲說法。亦此意也。是故水清則月自來。心淨則佛自現。所謂感應道交難思議也。

   【疏】故知臨終設像助念。文載聖經。法傳西域。不應疑阻。

   【鈔】華嚴十五經頌雲。見有臨終勸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俾于佛所深歸仰。是故得成此光明。疏雲。西域法。有欲舍命者。令面西。于前安一立像。像亦面西。以幡頂挂像手指。令病人手捉幡腳。作隨佛往生想。兼與燒香鳴磬。助稱佛名。非直亡者得生佛前。亦終成, 見佛光也。若神遊大方。去留無礙者。置之言外。不爾。勉旃斯行。如上。則特爲設像。以助往生。何況一心不亂。感佛現前。乃慮爲魔。自生疑阻。

   【疏】稱理。則自性妄窮真露。是臨終佛現義。

   【鈔】妄心未盡。幽幽綿綿。是爲命根未斷。惑斷執空。情消見謝。人亡家破。煙滅灰飛。命終之謂也。諸妄盡除。不真何待。求佛不現前。不可得也。然而佛慈無限。豈必臨終。是故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二我往佛處

   【經】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疏】上言臨者。是將欲命終。今言終時。正暖盡識去。心不顛倒者。以一心不亂。故不顛倒。以不顛倒。故不生他處。即得者。言其速也。

   【鈔】顛倒者。由其平日隨順妄想。不修正念。心多散亂。如前所謂將舍暖觸。一生所作。俱時現前。心神惶怖。動止揮霍。應入地獄者。刀山劍樹。視作園林。應墮畜生者。馬腹驢胎。認爲堂宇。就令作善。合生人天。未免憎愛父母。乃至小聖初心。猶不能正知出入。皆所謂顛倒也。乘此顛倒。叁界七趣。隨業受生。今既一心不亂。則內凝正念。外感佛迎。舍此報身。徑生彼國。如佛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又言一切國土。唯想所持。淨想成就。必得往生。固無疑也。他處者有叁。一者娑婆世界。二者余佛國土。叁者彼國邊地。今皆揀之。速者。不經中陰。不隔時日。觀經所謂如彈指頃。生極樂國也。又智者雲。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動念。則往生淨土時。所雲在定者。今心不顛倒是。所雲動念者。後願生彼國是。 

   【疏】大本雲。其身體非世人之身體。亦非天上人之身體也。皆積衆善之德。自然虛無之體。蓮華中化生。亦無乳養之者。

   【鈔】積善者。即是善根福德成就之身。非以欲愛爲因。四大爲體。故不由胎獄。托質華池也。亦無乳養者。明自然增長。非如北洲。猶待指端出乳而爲養也。

   【疏】其往生者。由上一心不亂。作叁九因。更細分之。亦應無量。

   【鈔】叁九者。大本叁輩。觀經九品也。以一心分事理。事理亦複各分勝劣。後得往生。如其本因而爲品位也。叁輩者。如大本謂上輩者。發菩提心。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命欲終時。佛與聖衆。現其人前。便于七寶池內。蓮華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所居七寶宮宇。在虛空中。去佛爲近。是名上輩生者。配前。則雙得事理一心者也。中輩者。不能大修功德。而亦發菩提心。專念回向。命終生彼。功德智慧。次于上輩。是名中輩生者。配前。則得事有余。得理不足者也。下輩生者。不能作諸功德。而亦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乃至十念。生彼宮宇。惟在于地。又次中輩。是名下輩生者。配前。則僅得乎事。未得乎理者也。九品者。觀經所雲上之叁品。有生彼即得百千陀羅尼門者。有經一小劫。得無生忍者。有經叁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者。配前。則雙得事理一心。而有深淺。故成叁品。例上輩也。中之叁品。有生彼國。即得阿羅漢者。有生彼半劫。得阿羅漢者。有生彼一劫。得阿羅漢者。配前。則事盈理歉。亦以深淺。故成叁品。例中輩也。下之叁品。有往生彼國。經十小劫。得入初地者。有經于六劫。蓮華乃開。發無上道心者。有十二大劫。發菩提心者。配前。則有事無理。亦以深淺。故成叁品。例下輩也。細分者。如前階品中。分之又分。則百千萬億無盡輩品。皆以事理所得深淺。而爲次第也。

   【疏】如觀經以上品上生爲得無生忍。天臺判屬初地。而華嚴明無生忍。自有淺深。則上上品中。信有多品。況複余品。

   【鈔】淺深者。八地淨忍分中疏雲。無生忍。略有二種。一約法。二約行。約法。則諸無起作之理。皆曰無生。慧心安此。故名爲忍。約行。則報行純熟。智冥于理。無相無功。曠若虛空。湛如渟海。心識妄惑寂然不起。方曰無生。前說猶通諸地。後唯八地所專。余如前序中辨。故知無生忍位。自有淺深。則上上品中。從一地以至八地。已容多品。余可知矣。故細分之。亦應無量。

   【疏】又叁輩九品。二經相配。諸說稍異。如輔正所解融之。

   【鈔】觀經疏雲。此經九品。爲令識位高下。即大本叁輩也。孤山謂大本叁輩。止齊觀經六品。以叁輩純明善行。不及惡人也。靈芝判叁輩止對上品。故雲諸說稍異。草庵輔正解曰。天臺以九品同叁輩者。乃約位次相同。不約行因而言。則孤山。靈芝。皆不違天臺。所以然者。以天臺但約位次。則輩品正同。二師唯約行因。則止齊中上。各有所據。取義不同。故不違也。克實而論。則煩惱不異菩提。始惡何妨終善。惡人既已成善。豈不賢聖同科。叁輩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焉。

   【疏】又華嚴明念佛者。數與心等。即是叁輩九品隨因不同義。

   【鈔】數心等者。華嚴二十叁經。離垢幢菩薩偈雲。以佛爲境界。專念而不舍。此人得見佛。其數與心等。釋雲。數與心等者。謂隨念隨現。隨念有二。一隨念多少。佛亦如之。如念佛一聲。有一化佛從口中出等。二隨念淺深。佛應稱之。如臨終見佛有勝有劣等。多少淺深。即輩品分別也。此人得見佛者。即阿彌陀佛現在其前也。專念者。即一心不亂也。

   【疏】又志眼二種淨業。亦叁輩九品義。

   【鈔】志眼法師雲。往生一門。有二淨業。一曰正觀。默照本心也。…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往生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