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二曰助行。備修萬善也。二事俱得。則了達四淨土矣。如止得事善者。近生同居。遠作叁土因耳。故知淨土。正究理菩薩所登境界。而兼容悠悠衆生耳。又雲。圓機體道。是最上淨業。苟加願以導之。即預優品。愚樸之輩。但稱佛發願者亦生。觀淨土一門。則聖人無棄物也。按所雲正觀。通乎上中。所雲助行。通乎中下。又法師此論極善。觀者毋忽。
【疏】有言九品。八從蓮生。以第一品雲金剛臺故。今參合經論。仍以九品皆屬蓮生。
【鈔】八從蓮生者。據觀經上品上生文雲。自見其身。乘金剛臺。獨無蓮華二字。故言下之八品。乃從蓮生。然經論所明。曆曆皆說生西方者。俱從蓮生。大本法藏願雲。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以至蜎蝡。生我剎者。皆于七寶池內。蓮華中化生。言皆。則概舉九品矣。又雲。他方諸大菩薩。欲見阿彌陀佛者。徑于彼國七寶池內。蓮華化生。言大菩薩。則必非中下矣。又雲。其上輩者。命欲終時。佛與聖衆。悉來迎致。即于七寶池內。蓮華化生。言上輩。即正對上品矣。並無最上不蓮之意。又法華雲。聞此經典。如說修行。命終即往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夫得無生忍。非上上品乎。又行願品。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而曰彼佛衆會鹹清淨。我時于勝蓮華生。夫普賢往生。非上上品乎。又寶積明十心回向。後得蓮華化生。夫十心菩薩。非上上品乎。以是參考。確有明證。問。果爾。則上上文中。何以曰金剛臺。不曰蓮華。答。文互有無。不足泥故。何以知之。上品中生。亦曰乘紫金臺。又將曰七從蓮生乎。況中品之下。亦但雲此人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文中並無蓮華二字。又將曰六從蓮生乎。夫既以不蓮爲勝。則中下劣品。何以不蓮。又中品之上。獨曰蓮華臺。其金剛臺紫金臺之類乎。其蓮華之類乎。錯雜不倫。進退無據。灼知文互缺而義必周也。愚意各有蓮華。華各有臺。臺各不同。而金剛爲臺之最勝耳。如懷玉銀臺初來。金臺繼至。可驗也。且臺之義二。一者基臺之臺。則臺在華下。如世刻像。下作寶臺。臺上安華。華上安佛。是也。二者房臺之臺。則臺在華內。如法華玄義。以蓮表十如。至如是報文雲。譬如蓮實圍繞房臺。又雲。實依于臺。實者蓮子。子藏臺中。則世所謂蓮房是也。又華嚴十地蓮華文雲。琉璃爲莖。栴檀爲臺。瑪瑙爲須。閻浮檀金爲葉。並稱莖臺須葉。而涅槃亦雲。譬如莖葉須臺。合爲蓮華。此所謂臺。皆房臺也。即法華甄叔迦寶以爲其臺之意也。觀是。則知觀經華座觀中。先言作蓮華想。次雲釋迦毗楞伽寶以爲其臺。則華內之臺也。又雲。一一金色。處處變化。或作金剛臺。或作珍珠網等。則華下之臺也。故上品中生。先言紫金臺。次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則紫金臺在華下明矣。華必有臺。臺必有華。言金剛臺。不言華。與言華不言臺。文前後互顯耳。但上上品一生蓮中。即時華開。即時見佛。即時證道。其余則華開漸晚。見佛漸遲。證道漸遠。以是分別。知上上獨勝。非爲無蓮也。若以無蓮爲勝。有蓮爲劣。是薄蓮也。何取于蓮邦。而華座觀。明佛坐蓮華。則佛亦劣矣。理雲何通。問。極樂九品。八從蓮生。四明何爲有是言乎。答。四明只說八從蓮生。未說不蓮爲是何品。以中下品亦無蓮華故。若果上上不蓮。當必有說。而乃徒開其端。不竟其說者。何也。或此八字傳寫之誤。安知不是極樂九品。必從蓮生。俟高明更辨之。
【疏】問。下品之外。複有胎生。爲實有否。答。表信力不堅故。實無胎生。
【鈔】非胎生者。大本雲。佛告彌勒。若有衆生。修諸功德。願生彼剎。不了佛智。志意猶豫。臨命終時。方悔己過。以是生彼。才入邊地。見七寶城。即便止住。于蓮華生。亦有自然快樂。如忉利天。惟于城中經五百歲。不得見佛。不聞經法。以此爲苦。故名胎生。非實胎育如人間也。又雲。如剎帝利。其子犯法。幽之內宮。處以華觀。層樓绮殿。好飾奇珍。寶帳金床。服禦所資。悉皆豐備。而以閻浮金鎖。系其兩足。不得自在。即胎生喻也。又雲。若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本處。即得往詣無量壽佛所。又菩薩處胎經雲。西方去此閻浮提十二億那由他。有懈慢界。國土七寶。其樂無比。發意欲生彌陀佛國。而染著于此。不能前進。亦疑城邊地類也。如是皆由信不切故。
【疏】問。既雲七日。彼臨終十念。特俄頃耳。何得往生。答。正以一心故。如智論中說。又自力他力。如那先中說。
【鈔】智論雲。臨死少許時心。何能勝終身行力。答曰。雖時頃少。心力猛利。是最後心。名爲大心。當知即是一心不亂故。那先經雲。王問那先。人生造惡。臨終念佛。得生佛國。我不信是語。那先答言。如持大石。置于船上。因得不沒。人雖本惡。因念佛故。不墮泥犁。而得往生。亦複如是。則己之心力。佛之願力。交相成也。
【疏】問。既雲往生。昔人又謂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是乃有生無往。今曰往生。二義相戾。答。以生于自心。故不往而往。名爲往生。如華嚴解脫長者說。
【鈔】華嚴重重法界。不出一心。楞嚴十方虛空。皆汝心內。是知極樂之生。生乎自心。心無界限。則無西無東。去至何所。狀其易穢而淨。脫舊而新。離一得一。似有所往。名之爲往。豈曰從此向彼。如世間經城過邑之往耶。解脫所說者。入法界品。解脫長者言。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若欲願見安樂世界阿彌陀佛。隨意即見。既雲隨意。則不越一念而生彼國。故知狀其得生。名之往生。實無所往。不往而往。不妨說往。究極而言。非但無往。亦複無生。不生而生。不妨說生。
【疏】問。兜率內院。昔人亦願往生。今何偏示極樂。答。因難易故。境勝劣故。主師資故。又問。勝蓮華世界。甚超極樂。何以不往。答。樂邦在近。不應求遠故。
【鈔】問意蓋謂彌勒亦現在說法。內院亦清淨莊嚴。而不求生。當是何故。答有叁義。一因難易者。凡生內院。必智斷功德。堪與聖流。非若極樂。但求生者。淨念成就。即克如願。無論惑業。昔奘師謂內院易生。良以兜率之離人世。可計由旬。極樂之去娑婆。曆多佛剎。彼論地。不論因。今論因。不論地。義各有取。然極而論之。奘師爲當時一類之機。此經乃萬世常行之道耳。二境勝劣者。內院不越叁界之中。極樂出過叁界之外。極樂疑城。尚無女人。內院外生。便有五欲。故曰下生猶勝天宮也。叁主師資者。彌陀圓萬德之果。已證如來。彌勒稱補處之尊。猶居等覺。經雲。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則彌勒方與觀音勢至。同侍導師之側。曰師資也。故見彌陀。即見彌勒。見彌勒。未必見彌陀也。又古德有雲。先生西方。後生龍華。亦大有理。偏求極樂。不亦宜乎。勝蓮華者。詳見前壽命文中。今謂華嚴較論國土。娑婆之後。即雲極樂。遠之又遠。至百萬阿僧祇世界。方曰勝蓮。則極樂者鄰邦。勝蓮者遐域也。喻如越饑吳稔。舉足即吳。舍吳不往。而遠慕燕秦。惑亦甚矣。
【疏】問。見有一生念佛。臨終未必往生。何也。答。良由一生念佛。未是一心念佛故。
【鈔】悠悠之徒。一生念佛。所謂雖不懈怠。亦不精進。未能一心。故不得生。若果真實用心。而未純一。雖今世不生。亦植生因。必于來世成就叁昧而得生彼。如梵網雲。不得戒。而得增益受戒。宗門謂才出頭來。一聞千悟者。是也。慎毋借口曰。某某念佛。徒勞無功。遂謗聖教爲不足信。
【疏】稱理。自性無形。是不顛倒義。自性無垢。是生極樂義。
【鈔】六祖雲。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背無面。是則求于正相尚不可得。將以何物而名顛倒。般若心經雲。是諸法空相。不垢不淨。是則求于淨相尚不可得。將指何處而號娑婆。不顛倒處。全身坐極樂蓮臺。顛倒才生。應念住娑婆國土。即心即土。即土即心。西方去此不遠。
○四結勸
【經】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疏】是利者。指上見佛往生。此言者。見斯大利。故說此一心持名之言也。不願往者。則孤佛說。是爲第二重勸。
【鈔】無利益語。佛所不談。持名即得往生。于諸衆生有大利益。故佛說也。良由己得往生。是名自利。生彼國已。聞法得道。還能廣度無量衆生。是名利他。具斯二利。故雲大利。第二勸者。初言衆生聞者。止是得聞彼國莊嚴勝妙。故起願樂。未委如何得生。今出其由。言一心持名。佛來接引。遂得生彼。則願當益切。故雲二勸。
【疏】又言利者。反顯不願往生之害。示欣厭也。
【鈔】此土修行。多劫升沈。不能解脫。今以稱名往生。遂登不退。較其利害。明若指掌。利即諸樂。害即衆苦。故當欣厭。
【疏】又我說者。正明無問自說故。
【鈔】見斯大利。急爲指陳。恐諸衆生遲遲失利。故不俟請問也。
【疏】稱理。則自性具足。是利義。
【鈔】試觀自性。欠少何事。靈知體上。彌陀聖衆終日現前。常寂光中。極樂淨邦無時不往。奈何佛見是利。衆生若盲。佛說是利。衆生若聾。雖是勞他金口宣揚。須是一回親見始得。
○叁交引佛言令斷疑惑(二) 初明佛同贊二釋經應贊
○初明佛同贊(二) 初本佛贊二他佛贊
○初本佛贊
【經】舍利弗。如我今者。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疏】承上不獨我見是利而說此言。亦十方諸佛同見是利而說此言也。贊者。稱贊。歎者。感歎。不可思議者。上言我見是利。今極言其利非尋常之利也。文有叁轉。一。非無益。故雲利。二。非但事福之利。故雲功德之利。叁。非但功德之利。故雲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也。以是贊歎。非偶然故。
【鈔】稱贊者。稱揚贊美彼佛廣大功德。令人歸信也。感歎者。感激歎息。此法人天希有。曆劫難逢…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