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以即是多善福之意。言外补入。斯为允当。
【钞】文义不安者。上文已有执持名号四字。不可更著专持名号一句。上下重复。不成文义。旧传此二十一字。是襄阳石刻。当知是前人解经之语。襄本讹入正文。混书不别耳。善文义者。当自见得。
【疏】称理。则自性非忆非忘。是执持义。非今非昨。是七日义。非一非多。是一心义。非定非乱。是不乱义。
【钞】本无生灭。何有忆忘。体绝去来。谁成今昨。一亦不为一。多尚奚存。定且无定形。乱将安寄。如斯会得。终日念佛。终日念心。终日念心。终日无念。即心即佛。非佛非心。是则名为真念佛者。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卷三终
2003.09.02完成三校
2003.11.19完成四校
2004.07.13完成五校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卷第四
○三感果(二) 初佛现我前二我往佛处
○初佛现我前
【经】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疏】其人。指持名者。承上但能一心不乱。命终之时。佛必现前也。以自力佛力。感应道交故。如二部经。及诸经中说。
【钞】自力者。凡人命终。前有将谢。后有未生。平生善恶。自然现前。如十恶五逆。地狱现前。悭贪嫉妒。饿鬼现前。乃至五戒十善。人天现前。今专念佛。一心不乱。则净念成就。清净心中。宁不佛现前乎。楞严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是也。佛力者。大本法藏愿云。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有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愿生我剎。临寿终时。我与大众现其人前。三辈往生中又云。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悉来迎致。观经九品。或言阿弥陀佛至行者前。或云至其人所。皆现前意也。言诸经者。称扬诸佛功德经云。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一心信乐。其人命终。阿弥陀佛。与诸比丘。住其人前。魔不能坏彼正觉心。又鼓音王经云。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即与大众。住其人前。令其得见。又华严四十六经云。如来有十种佛事。一者若有众生专心忆念。则现其前等。所谓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是也。若依般若。则自力复二。一者念力。二者本有佛性力。兼以佛摄取力。乃成三力。本有如舟船。念佛如帆楫。佛摄取如便风。三事周圆。必登彼岸矣。
【疏】佛及圣众者。佛兼报化。圣众兼菩萨声闻等。
【钞】兼报化者。观经明佛。先言六十万亿。后开丈六。次言下品化佛来迎。则知九品所见不一。摄论亦云登地方见报身。展转细妙。今但言佛。不分报化。以一摄多故。兼菩萨声闻者。如观经上品上生云。佛与观音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现其人前。而亦有佛不来迎。菩萨来者。今从多分。
【疏】问。临终佛现。亦有魔否。答。古谓无魔。脱或有之。贵在辨识。
【钞】无魔者。单修禅定。或起阴魔。如楞严止观诸经论中辨之甚悉。今谓念佛者。佛威神力。佛本愿力。大光明中。必无魔事。然亦有宿障深厚。或不善用心。容有魔起。固未可定。须预辨识。如经论说。行人见佛。辨之有二。一。不与修多罗合者。是为魔事。二。不与本所修合者。是为魔事。所以然者。以单修禅人。本所修因。唯心无境故。外有佛现。悉置不论。以果不协因故。今念佛人。一生忆佛。临终见佛。因果相符。何得概为魔事。若或未能了决。但如前辨别察识而已。问。既曰非魔。当是真佛。而古谓佛无去来。云何有佛现在其前。答。感应道交。不妨不来而来。无见而见。故永明谓如幻非实。则心佛两忘。而不无幻相。则不坏心佛。又云。法身真佛。本无生灭。从真起化。接引迷根。此乃如来本愿功德。令彼有缘众生。专心想念。能于自心见佛来迎。不是诸佛实遣化身而来迎接。则佛身湛然常寂。众生见有去来。如镜中形。非内非外。如梦中事。不有不无。又经云。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亦此意也。是故水清则月自来。心净则佛自现。所谓感应道交难思议也。
【疏】故知临终设像助念。文载圣经。法传西域。不应疑阻。
【钞】华严十五经颂云。见有临终劝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俾于佛所深归仰。是故得成此光明。疏云。西域法。有欲舍命者。令面西。于前安一立像。像亦面西。以幡顶挂像手指。令病人手捉幡脚。作随佛往生想。兼与烧香鸣磬。助称佛名。非直亡者得生佛前。亦终成, 见佛光也。若神游大方。去留无碍者。置之言外。不尔。勉旃斯行。如上。则特为设像。以助往生。何况一心不乱。感佛现前。乃虑为魔。自生疑阻。
【疏】称理。则自性妄穷真露。是临终佛现义。
【钞】妄心未尽。幽幽绵绵。是为命根未断。惑断执空。情消见谢。人亡家破。烟灭灰飞。命终之谓也。诸妄尽除。不真何待。求佛不现前。不可得也。然而佛慈无限。岂必临终。是故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二我往佛处
【经】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疏】上言临者。是将欲命终。今言终时。正暖尽识去。心不颠倒者。以一心不乱。故不颠倒。以不颠倒。故不生他处。即得者。言其速也。
【钞】颠倒者。由其平日随顺妄想。不修正念。心多散乱。如前所谓将舍暖触。一生所作。俱时现前。心神惶怖。动止挥霍。应入地狱者。刀山剑树。视作园林。应堕畜生者。马腹驴胎。认为堂宇。就令作善。合生人天。未免憎爱父母。乃至小圣初心。犹不能正知出入。皆所谓颠倒也。乘此颠倒。三界七趣。随业受生。今既一心不乱。则内凝正念。外感佛迎。舍此报身。径生彼国。如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又言一切国土。唯想所持。净想成就。必得往生。固无疑也。他处者有三。一者娑婆世界。二者余佛国土。三者彼国边地。今皆拣之。速者。不经中阴。不隔时日。观经所谓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也。又智者云。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动念。则往生净土时。所云在定者。今心不颠倒是。所云动念者。后愿生彼国是。
【疏】大本云。其身体非世人之身体。亦非天上人之身体也。皆积众善之德。自然虚无之体。莲华中化生。亦无乳养之者。
【钞】积善者。即是善根福德成就之身。非以欲爱为因。四大为体。故不由胎狱。托质华池也。亦无乳养者。明自然增长。非如北洲。犹待指端出乳而为养也。
【疏】其往生者。由上一心不乱。作三九因。更细分之。亦应无量。
【钞】三九者。大本三辈。观经九品也。以一心分事理。事理亦复各分胜劣。后得往生。如其本因而为品位也。三辈者。如大本谓上辈者。发菩提心。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命欲终时。佛与圣众。现其人前。便于七宝池内。莲华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所居七宝宫宇。在虚空中。去佛为近。是名上辈生者。配前。则双得事理一心者也。中辈者。不能大修功德。而亦发菩提心。专念回向。命终生彼。功德智慧。次于上辈。是名中辈生者。配前。则得事有余。得理不足者也。下辈生者。不能作诸功德。而亦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乃至十念。生彼宫宇。惟在于地。又次中辈。是名下辈生者。配前。则仅得乎事。未得乎理者也。九品者。观经所云上之三品。有生彼即得百千陀罗尼门者。有经一小劫。得无生忍者。有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者。配前。则双得事理一心。而有深浅。故成三品。例上辈也。中之三品。有生彼国。即得阿罗汉者。有生彼半劫。得阿罗汉者。有生彼一劫。得阿罗汉者。配前。则事盈理歉。亦以深浅。故成三品。例中辈也。下之三品。有往生彼国。经十小劫。得入初地者。有经于六劫。莲华乃开。发无上道心者。有十二大劫。发菩提心者。配前。则有事无理。亦以深浅。故成三品。例下辈也。细分者。如前阶品中。分之又分。则百千万亿无尽辈品。皆以事理所得深浅。而为次第也。
【疏】如观经以上品上生为得无生忍。天台判属初地。而华严明无生忍。自有浅深。则上上品中。信有多品。况复余品。
【钞】浅深者。八地净忍分中疏云。无生忍。略有二种。一约法。二约行。约法。则诸无起作之理。皆曰无生。慧心安此。故名为忍。约行。则报行纯熟。智冥于理。无相无功。旷若虚空。湛如渟海。心识妄惑寂然不起。方曰无生。前说犹通诸地。后唯八地所专。余如前序中辨。故知无生忍位。自有浅深。则上上品中。从一地以至八地。已容多品。余可知矣。故细分之。亦应无量。
【疏】又三辈九品。二经相配。诸说稍异。如辅正所解融之。
【钞】观经疏云。此经九品。为令识位高下。即大本三辈也。孤山谓大本三辈。止齐观经六品。以三辈纯明善行。不及恶人也。灵芝判三辈止对上品。故云诸说稍异。草庵辅正解曰。天台以九品同三辈者。乃约位次相同。不约行因而言。则孤山。灵芝。皆不违天台。所以然者。以天台但约位次。则辈品正同。二师唯约行因。则止齐中上。各有所据。取义不同。故不违也。克实而论。则烦恼不异菩提。始恶何妨终善。恶人既已成善。岂不贤圣同科。三辈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焉。
【疏】又华严明念佛者。数与心等。即是三辈九品随因不同义。
【钞】数心等者。华严二十三经。离垢幢菩萨偈云。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舍。此人得见佛。其数与心等。释云。数与心等者。谓随念随现。随念有二。一随念多少。佛亦如之。如念佛一声。有一化佛从口中出等。二随念浅深。佛应称之。如临终见佛有胜有劣等。多少浅深。即辈品分别也。此人得见佛者。即阿弥陀佛现在其前也。专念者。即一心不乱也。
【疏】又志眼二种净业。亦三辈九品义。
【钞】志眼法师云。往生一门。有二净业。一曰正观。默照本心也。…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