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鈔】上征雲何護念。今出其由。謂持經及佛名者。諸佛護之念之。令不退也。又唐譯必爲十方十殑伽沙諸佛之所攝受。則非惟不止六方。亦不止一恒沙而已。
【疏】阿者。此雲無。耨多羅。此雲上。叁藐。此雲正等。叁菩提。此雲正覺。言無上正等正覺也。
【鈔】究竟極果。對下而言。名之無上。正觀真谛。對邪而言。名之曰正。等觀俗谛。對偏而言。名之曰等。亦名曰遍。覺者。靈明自心。正覺者。兼上正等二義。言此覺者。是無上正等之正覺也。良以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則菩提者。佛與衆生本來無二。無明所覆。遂成迷妄。是則邪覺。不名爲正。聲聞辟支。止破見思。雖得菩提。其道未中。是則偏覺。不名爲等。一切菩薩。已盡塵沙。未盡無明。雖得正等菩提。佛地猶遠。不名無上。惟佛一人。妄盡覺滿。如望夜月。更無有覺過于此者。名無上正等覺也。今但持佛名。蒙佛護念。于如是覺。即不退轉。言直至道場。終不再墮叁有。中止化城。決定成佛也。大本法藏願雲。聞我名已。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有退轉者。不取正覺。又雲。由于此法。不聽聞故。有一億菩薩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疏】前雲。阿鞞跋致。正此不退菩提義也。而生前生後。意稍差別。
【鈔】阿鞞跋致。雲不退者。正言于無上菩提不退轉耳。然前雲。生彼國者。皆得不退。此言聞經聞佛。皆得不退。則不待往生彼國。而未生以前。即已成就菩提善根。不可破壞。況複生彼。而有退轉。複有二義。一者。見生不退。如上所明。二者。縱其少壽多障。不克往生。而乘此自執持力。佛護念力。必于來生菩提善根。亦不喪失。畢竟得生彼佛國土。如昔人謂今生既下此等般若種子。縱未明了。才出頭來。管取于般若中現成受用。正此謂也。
【疏】稱理。則自性常覺。是不退菩提義。
【鈔】靈靈獨照。了了常知。不減不增。無得無失。菩提即我。我即菩提。尚無有進。雲何有退。
○叁勉信(叁) 初因聞信受二隨願得生叁總結信願
○初因聞信受
【經】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疏】皆當信受。是爲第叁重勸。有判此處即屬流通。今仍屬正宗。以承上文。正勉信受。令往生故。前文二皆勸願。今複勸信。
【鈔】第叁勸者。上言聞是說者。止是持名得生。未委退與不退。今言不但得生。必于無上菩提永不退轉。如是則願當益切。故雲叁勸。未屬流通者。以信願往生。是一經要領。下文重重勸信勸願。判屬正宗。于義爲當。汝等者。正指身子。以及現前大衆。兼未來一切諸衆生等。良以一佛親宣。即當谛信。諸佛同贊。更複何疑。信行願叁。不可一缺。故前文勸願。今複勸信。複勸者。前六方中已勸當信是經。今複明言當信我語。良以不願。由于不信。不信。則起行無由。故佛于此經。重重勸信。如大本言。不信佛語者。乃惡道中來。余殃未盡。愚癡不信。未當解脫。又法藏願雲。至心信樂。欲生我剎。十念必生。惟除五逆誹謗正法。謗正法者。不信之謂也。又文殊般若經。如前所引。末亦雲。惟除不信。又華嚴謂信爲道元功德母。而複累言不置。豈徒然哉。清涼大師雲。高齊大行和尚。宗崇念佛。以四字教诏。謂信憶二字。不離于心。稱敬二字。不離于口。往生淨土。要須有信。千信即千生。萬信即萬生。信佛名字。諸佛即救。諸佛即護。心常憶佛。口常稱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任意早晚。終無再住閻浮之法。此策發信心。最爲切要也。
【疏】信者。不疑之謂。受者。信已而領納不忘之謂。信而不受。猶弗信也。
【鈔】信而不受。譬如有人。饋以異寶。雖知是寶。深信無疑。然拒之不納。信亦何益。故曰猶弗信也。
【疏】又信即心淨。如唯識說。
【鈔】成唯識論雲。信者。謂于實德。深忍樂欲。心淨爲性。何言心淨。以心勝故。如水清珠。能清濁水。又諸染法。各自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渾濁。複能渾濁余心心所。如極穢物。自穢穢他。信正翻彼。故淨爲相。今修淨土。主乎心淨。信爲急務。明亦甚矣。
【疏】稱理。則自性本來是佛。是信受義。
【鈔】華嚴十信。全以果佛爲自信心。良由佛即是心。故衆生心中。念念常有佛成正覺。作如是信。祇園妙旨。千佛玄談。一時受畢。
○二隨願得生
【經】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疏】上言信受。今言信已生願也。已願。今願。當願。過現未叁時也。舉叁時者。明有願者。無一不生也。
【鈔】已願已生。則今佛說經之前。已有人求生彼國而得生故。今願今生。則佛正住世時也。當願當生。則聞經已後。至于今日。後之後也。先言不退菩提。後雲往生者。明發願者。見世之中已順覺路。況既得往生乎。無一不生者。見往生者甚多無量也。問。生者既多無量。今何偶一見之。答。十方世界。衆如微塵。其往生者何限。子見娑婆。不見塵剎故。又問。生者既多無量。彼土何以容之。答。滄溟納百川而不溢。明鏡含萬象而有余。況淨土乎。即心是土。即土是心。以心歸心。何弗容也。
【疏】稱理。則自性非去來今。是已生今生當生義。
【鈔】萬年一念。何古非今。一念萬年。何今不古。則念念遊行樂國。時時禮觐慈尊。誰非往生者。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既無其心。誰是往生者。無生而生。是名已生今生當生。
○叁總結信願
【經】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疏】上言有願必生。則因果曆然。只恐不信。與信而不願耳。故總結信願。言不信則已。若有信者。應當願往。是爲第四重勸。
【鈔】第四勸者。從初而再。皆明發願求生。至于叁中。複明願從信起。如上叁重。止是勸說應當發願。未顯發願功德。今言過未現在。但有願者。無一不生。方知願力。如是廣大。焉可不信。焉可不願。故雲四勸。故雲總結。智者雲。火車相現。尚得往生。戒定熏修。功不唐捐矣。信之至也。永明雲。劫石可磨。我願無易矣。願之至也。
【疏】稱理。則自性如智冥契。是信願雙成義。
【鈔】純然真實而不虛者。自性如也。是之謂信。熾然出生而無盡者。自性智也。是之謂願。如冥乎智。智契乎如。智外無如。如外無智。文殊信首。具足一心。普賢願王。不離當念。
○四互彰難事令切感發(叁) 初己贊諸佛二諸佛贊己叁總結難事
○初己贊諸佛
【經】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
【疏】唐譯但雲。如我今者。稱揚贊歎無量壽佛。此言稱贊諸佛。古崖雲。以彌陀諸佛。同一法身故。
【鈔】同一法身者。如華嚴頌雲。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則彌陀即諸佛。諸佛即彌陀。故不曰彌陀而曰諸佛。蓋該彌陀在諸佛中。下言諸佛。亦彌陀與諸佛同贊釋迦也。
【疏】唐譯以彌陀該諸佛。今經以諸佛該彌陀。若二說兼具。于文更順。而義亦足。
【鈔】具二說者。應雲如我今者稱贊阿彌陀佛。及與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則經文既順。而同一法身之義。亦在其中。文義雙美。當知什師本有此意。文省便故。奘師後譯。特爲單舉者。欲人于二經善會其意。而不泥其文也。又諸佛彌陀相即。是亦不可思議。
○二諸佛贊己(二 ) 初得道難二說法難
○初得道難
【經】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爲甚難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疏】佛佛互贊。表此淨土法門。決應信受故。
【鈔】佛佛互贊者。以此念佛求生淨土。縱一佛獨贊。已當信受不疑。而今不但釋迦贊于祇園。諸佛贊于六方。又此佛彼佛遞互贊歎。豈非超生脫死。最要法門。是以再四叮咛。多方誨誘。恩逾慈母。仁過旻天。粉骨碎身。難足爲報。
【疏】彼諸佛等。即彌陀與六方諸佛也。釋迦此雲能仁。牟尼此雲寂默。
【鈔】能仁寂默。自有二義。一者對待說。則能者善權方便。曲就機宜。仁者至德洪恩。普沾萬類。是大悲利物也。寂則澄然不動。頓息萬緣。默則漠爾忘言。永離戲論。是大智冥理也。二者圓融說。以悲即智故。終日度生。無生可度。動一靜也。以智即悲故。不起一念。常度衆生。靜一動也。故知偏舉二字。乃至一言。佛之全德。攝無不盡。
【疏】甚難希有。總下二難。具此二難。故言功德不思議也。
【鈔】言二難者。于五濁得菩提。是爲一難。又于五濁說此淨土法門。是爲二難。並此二種。是爲最上難行之事。惟佛行之。希有罕見之事。唯佛有之。又難行能行。猶未希有。甚難行者而能行之。此誠駕古轶今。超賢越聖。天上天下。卓然獨擅。而無與等埒者也。故雲希有。
【疏】娑婆此雲堪忍。一雲忍界。即釋迦世尊所主大千世界也。五濁者。以五事交擾。渾濁真性。故名惡世。無五濁者。名善世也。
【鈔】堪忍者。以此中衆生。堪能忍受叁毒煩惱。輪回生死。不厭離故。忍界者。如來于中獨證自誓叁昧故。又劫初梵王名忍故。五濁交擾者。性本淵澄。由劫等五。起諸塵滓。如楞嚴雲。譬之清水。投以沙土。土失留礙。水亡清潔。汨然渾濁故。世者。遷流不已之謂。則此世之前。此世之後。當有無五濁之善世。今雲惡世。據釋迦見世言也。
【疏】劫者。梵語。具雲劫波。此雲時分。劫濁者。無別體。以有四濁得名。衆濁交湊。即其相也。
【鈔】劫濁者。一大劫中。成住壞空二十小劫。辘轳增減。人壽增至八萬歲時。增之極也…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