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疏】梵音者。佛音清净。无杂染故。
【钞】无杂染者。余乘说法。是为杂染而不清净。今佛唯以一乘法。化导诸群生。所谓纯一不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故名梵音。
【疏】宿王者。一云月为宿王。一云即宿中王。如北辰故。二义皆得。
【钞】月为宿王。所谓万点星光。不如孤月。月非星类。喻佛为大觉。觉非迷类。胜一切故。即宿中王者。语云。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言北辰宿类。而出乎其类。喻佛即众生。出乎众生。以生所归依故。皆得者。一以星月对显称王。一就星中独胜称王。今言佛在异类。异类中王。佛在同类。同类中王。故皆得也。
【疏】香上者。佛圣中圣。如香中香。最上无比故。
【钞】香中香者。如栴檀香。云此香六铢。价值三千大千世界。又云。此香一焚。四十里外无不闻者。是香之最上者也。佛证五分法身之香。其香普熏无量世界。一切人天修罗外道二乘之香。无能及者。故曰香上。
【疏】香光者。其香发光。如断智二德故。
【钞】断德者。香能避恶。有灭秽义。诸恶净尽。名之为香。智德者。光能破暗。有智慧义。灵明广照。名之为光。又常香止被鼻根。香中发光。兼被眼根。喻声闻止能灭恶。有体无用。佛灭诸恶。能具诸善。具足断智。如香光也。
【疏】大焰肩者。释义同前。
【钞】焰肩之名屡出。正由佛同名号。无量无边故。
【疏】杂色宝华严身者。万行因华。庄严法身故。
【钞】万行庄严者。虽证法身。若无万行。名素法身。佛称一切种智。故须四等六度。种种行门。无不备集。积功累德。助显法身。如万种宝华庄严色身也。以法身本具恒沙性德故。
【疏】娑罗树王者。娑罗。此云坚固。亦云最胜。德不变易。三界独尊。如树王故。
【钞】坚固者。此树岁寒不凋。斧斤不损。有坚固义。如佛证法身。惑不能摇。境不能动故。最胜者。此树高大。一切林木无能及者。如佛超三界。众圣中尊故。具斯二德。名树王也。
【疏】宝华德者。佛德如宝华故。
【钞】前云严身。严有因义。今但言华。以华喻德。佛之万德。贵重华美。如宝华也。一云常乐我净。佛之四德。常如宝华无凋落故。乐如宝华悦人意故。我如宝华无待外故。净如宝华体莹洁故。富有万德。贵重华美。可例知矣。
【疏】见一切义者。诸法之义。无不知故。
【钞】一切者。世出世间。诸法无量。则义无量。有知近义。不知远义者。有知偏义。不知圆义者。有知总义。不知别义者。有知实义。不知权义者。佛无不见。如悉达太子。名一切义成。即此意也。
【疏】如须弥山者。须弥为众山之王。佛德超绝。如须弥故。
【钞】前言须弥相。故指相好。今无相字。专就德言。合万德而交罗。如须弥以宝成称妙。中天下而独立。如须弥以最上称高。须弥王于众山。如来王于三界。其义一也。
【疏】称理。则自性仰之弥高不可尽。是上方恒沙佛义。
【钞】颜渊叹道。曰。仰之弥高。今借用之。言灵心卓越。体绝攀缘。仰之弥勤。高之益甚。昔净名过上方四十二恒河沙世界。而取香饭。今谓更过上方不可说恒河沙世界。求于自性。譬如接竹点天。欲至其巅。终不可得。
○二现相表真
【经】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三发言劝信
【经】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疏】以上六方佛赞。亦是阿弥陀佛本愿力故。
【钞】本愿者。大本法藏愿云。我作佛时。名闻十方无央数世界。诸佛各于大众之中。称我功德。及与国土等。故今成佛。如其所愿。
【疏】有执楞严。谓观音耳根。此方教体。势至念佛。不与圆通。云何今日普教念佛。以此为疑者。正由不达六方佛赞故。
【钞】疑者。谓念佛法门。既不逗此方之机。又不入圆通之选。既居此方。何必念佛。今观六方诸佛皆赞此经。则知耳根者。偏逗此方之机。念佛则普逗十方世界之机也。大本云。十方众生。称我名号。必生我国。是也。耳根者。偏逗人类之机。念佛则普逗六道众生之机也。大本云。地狱鬼畜生。亦生我剎中。是也。然则耳根不摄念佛。念佛能摄耳根。是故耳根者。此方释迦如来所赞。念佛者。十方恒沙如来所赞。今从多赞故也。且今普天之下。缁素男女。自然念佛。如前文所明逗机之广。又何疑哉。试设一喻。如此国中。有百千邑。于中士子分习五经。或有一邑。士多习诗。或有一邑。士多习礼。所称多习。据本邑故。如其参会诸经。通较合国。则习之最多。莫尚于易。今此耳根。如诗礼故。今此念佛。如周易故。
【疏】问。既六方诸佛。共赞西方。云何六祖不随佛赞。反似斥无。其故安在。答。此有四意。一为门不同故。二似毁实赞故。三不为初机故。四记录有讹故。
【钞】六祖坛经云。东方人造恶。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恶。念佛求生何国。又云。愚人愿东愿西。后人执此。遂疑六祖说无西方。故为此辩。初为门不同者。复有二义。一者且据理事二门。六祖所说。是以理夺事门。若以事夺理门。则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安得拨无净土。二者晋宋而下。竞以禅观相高。直指单传之意。几于晦塞。于时达摩始唱。诸祖继兴。惟欲大明此道。而此道无佛无众生。今西方者。正开示众生趣向佛故。此道举心即错。动念即乖。今西方者。正教人起心念佛故。此道心境俱寂。今西方者。正以佛国为境。发心求生故。是虽理无二致。而门庭施设不同。随时逐机。法自应尔。假使才弘直指。复赞西方。则直指之意。终无由明矣。故六祖与净土诸师。易地则皆然也。二似毁实赞者。六祖东西之说。只是劝人要须实心为善。空愿无益。何曾说无西方。喻如孔子生于东鲁。今有人言。齐人造恶。慕孔子求居鲁邦。鲁人造恶。慕孔子求居何国。盖谓为善是真学仲尼。何曾说无东鲁。六祖此言。正经中必以多善根。得生彼国之谓也。恶得云毁。三不为初机者。六祖自云。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今初心下凡。以秋毫世智。藐视西方。妄谈般若。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故坛经者。慎勿示之初机。苟投非器。便落狂魔。诚可叹惜。四记录有讹者。坛经又言。西方去此十万八千里。是错以五天竺等为极乐也。五天震旦。同为娑婆秽土。何须分别。愿东愿西。而极乐自去此娑婆十万亿土。盖坛经皆学人记录。宁保无讹。不然。则借此之西域。以喻彼之西方耳。古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者。此也。况西方千佛所赞。今乃疑千佛之言。信一祖之语。佛尚不足信。况于祖乎。明智者。当为世人决疑起信。在在处处。弘赞流通。即是代诸佛出广长舌。即是报佛深恩。如其违背圣言。故为魔说。其为罪也。何可言尽。今以喻明。于此有人。日出万言。以谤万佛。积满千岁。是人罪业。无量无边。而复有人出一恶言。拨无净土。阻人念佛。是人罪业。过于前人百千万倍。乃至无算。何以故。微尘诸佛。赞叹西方。惟欲人人成佛。汝独生谤。即是遍谤微尘如来。陷害众生。常沉苦海。不得成佛。故罪如是。其慎辞哉。
【疏】称理。则自性遍照。是六方佛赞义。
【钞】灵光独耀。迥绝中边。真照无私。何分彼此。故得一多无碍。主伴交成。无碍。则千差虽隔而非殊。交成。则万法不期而自会。然则六方不离于咫尺。诸佛悉现于毫端。今者此经。当在何处。
○二释经应赞(二) 初征名二释义
○初征名
【经】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疏】名必有义。彰阐其义。方克奉行。无所疑故。
【钞】题十六字。但征下之八字者。以不可思议。释迦所赞。其义已明。他方佛赞。增此八字。故征其义。云何佛护。云何佛念。以前教当信是经。今谓义明。然后信固也。
○二释义(三) 初闻持二利益三勉信
○初闻持
【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
【疏】闻是经者。牒上依正信愿。持名往生等。闻受持。即前三慧三资粮故。
【钞】闻即闻慧。受即思慧。持即修慧。闻即信义。受即愿义。持即行义。详见前释。
【疏】闻诸佛名。牒上六方诸佛名也。闻经受持。闻佛名者。亦应受持故。
【钞】问。此经闻阿弥陀佛名号为往生因。何兼诸佛。答。弥陀功德。为恒沙诸佛之所共赞。则闻诸佛名。知诸佛赞。信受此经。倍复亲切。故双举也。华严第六回向云。复于佛所。得闻佛名。转更值遇无数诸佛。即闻此经。又闻诸佛名之意也。
【疏】大本云。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得闻。又经云。宁于地狱得闻佛名。则知闻此经。闻诸佛名。大非易事。
【钞】菩萨欲闻而不得。则二乘凡夫可知矣。大本偈云。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已曾钦奉诸如来。故有因缘闻此义。地狱闻佛者。华严偈云。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愿生天中。而不闻佛名。故知此经。及与佛名。不易闻也。今得闻之。可弗信受。
【疏】称理。则自性自轨。是闻此经义。自性自觉。是闻诸佛名义。
【钞】自轨自持。则尊者不说。我乃无闻。是真般若。自觉自照。则无名无字。无体无相。是名如来。斯则世间难信之妙法。不闻而历历分明。恒沙诸佛之洪名。绝听而轰轰在耳。可谓所未闻经。信之不疑。承事诸佛。无空过者。
○二利益
【经】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疏】诸佛护念。故得不退菩提。不退义见前释。
【…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