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疏】梵音者。佛音清淨。無雜染故。
【鈔】無雜染者。余乘說法。是爲雜染而不清淨。今佛唯以一乘法。化導諸群生。所謂純一不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故名梵音。
【疏】宿王者。一雲月爲宿王。一雲即宿中王。如北辰故。二義皆得。
【鈔】月爲宿王。所謂萬點星光。不如孤月。月非星類。喻佛爲大覺。覺非迷類。勝一切故。即宿中王者。語雲。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拱之。言北辰宿類。而出乎其類。喻佛即衆生。出乎衆生。以生所歸依故。皆得者。一以星月對顯稱王。一就星中獨勝稱王。今言佛在異類。異類中王。佛在同類。同類中王。故皆得也。
【疏】香上者。佛聖中聖。如香中香。最上無比故。
【鈔】香中香者。如栴檀香。雲此香六铢。價值叁千大千世界。又雲。此香一焚。四十裏外無不聞者。是香之最上者也。佛證五分法身之香。其香普熏無量世界。一切人天修羅外道二乘之香。無能及者。故曰香上。
【疏】香光者。其香發光。如斷智二德故。
【鈔】斷德者。香能避惡。有滅穢義。諸惡淨盡。名之爲香。智德者。光能破暗。有智慧義。靈明廣照。名之爲光。又常香止被鼻根。香中發光。兼被眼根。喻聲聞止能滅惡。有體無用。佛滅諸惡。能具諸善。具足斷智。如香光也。
【疏】大焰肩者。釋義同前。
【鈔】焰肩之名屢出。正由佛同名號。無量無邊故。
【疏】雜色寶華嚴身者。萬行因華。莊嚴法身故。
【鈔】萬行莊嚴者。雖證法身。若無萬行。名素法身。佛稱一切種智。故須四等六度。種種行門。無不備集。積功累德。助顯法身。如萬種寶華莊嚴色身也。以法身本具恒沙性德故。
【疏】娑羅樹王者。娑羅。此雲堅固。亦雲最勝。德不變易。叁界獨尊。如樹王故。
【鈔】堅固者。此樹歲寒不凋。斧斤不損。有堅固義。如佛證法身。惑不能搖。境不能動故。最勝者。此樹高大。一切林木無能及者。如佛超叁界。衆聖中尊故。具斯二德。名樹王也。
【疏】寶華德者。佛德如寶華故。
【鈔】前雲嚴身。嚴有因義。今但言華。以華喻德。佛之萬德。貴重華美。如寶華也。一雲常樂我淨。佛之四德。常如寶華無凋落故。樂如寶華悅人意故。我如寶華無待外故。淨如寶華體瑩潔故。富有萬德。貴重華美。可例知矣。
【疏】見一切義者。諸法之義。無不知故。
【鈔】一切者。世出世間。諸法無量。則義無量。有知近義。不知遠義者。有知偏義。不知圓義者。有知總義。不知別義者。有知實義。不知權義者。佛無不見。如悉達太子。名一切義成。即此意也。
【疏】如須彌山者。須彌爲衆山之王。佛德超絕。如須彌故。
【鈔】前言須彌相。故指相好。今無相字。專就德言。合萬德而交羅。如須彌以寶成稱妙。中天下而獨立。如須彌以最上稱高。須彌王于衆山。如來王于叁界。其義一也。
【疏】稱理。則自性仰之彌高不可盡。是上方恒沙佛義。
【鈔】顔淵歎道。曰。仰之彌高。今借用之。言靈心卓越。體絕攀緣。仰之彌勤。高之益甚。昔淨名過上方四十二恒河沙世界。而取香飯。今謂更過上方不可說恒河沙世界。求于自性。譬如接竹點天。欲至其巅。終不可得。
○二現相表真
【經】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
○叁發言勸信
【經】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疏】以上六方佛贊。亦是阿彌陀佛本願力故。
【鈔】本願者。大本法藏願雲。我作佛時。名聞十方無央數世界。諸佛各于大衆之中。稱我功德。及與國土等。故今成佛。如其所願。
【疏】有執楞嚴。謂觀音耳根。此方教體。勢至念佛。不與圓通。雲何今日普教念佛。以此爲疑者。正由不達六方佛贊故。
【鈔】疑者。謂念佛法門。既不逗此方之機。又不入圓通之選。既居此方。何必念佛。今觀六方諸佛皆贊此經。則知耳根者。偏逗此方之機。念佛則普逗十方世界之機也。大本雲。十方衆生。稱我名號。必生我國。是也。耳根者。偏逗人類之機。念佛則普逗六道衆生之機也。大本雲。地獄鬼畜生。亦生我剎中。是也。然則耳根不攝念佛。念佛能攝耳根。是故耳根者。此方釋迦如來所贊。念佛者。十方恒沙如來所贊。今從多贊故也。且今普天之下。缁素男女。自然念佛。如前文所明逗機之廣。又何疑哉。試設一喻。如此國中。有百千邑。于中士子分習五經。或有一邑。士多習詩。或有一邑。士多習禮。所稱多習。據本邑故。如其參會諸經。通較合國。則習之最多。莫尚于易。今此耳根。如詩禮故。今此念佛。如周易故。
【疏】問。既六方諸佛。共贊西方。雲何六祖不隨佛贊。反似斥無。其故安在。答。此有四意。一爲門不同故。二似毀實贊故。叁不爲初機故。四記錄有訛故。
【鈔】六祖壇經雲。東方人造惡。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惡。念佛求生何國。又雲。愚人願東願西。後人執此。遂疑六祖說無西方。故爲此辯。初爲門不同者。複有二義。一者且據理事二門。六祖所說。是以理奪事門。若以事奪理門。則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安得撥無淨土。二者晉宋而下。競以禅觀相高。直指單傳之意。幾于晦塞。于時達摩始唱。諸祖繼興。惟欲大明此道。而此道無佛無衆生。今西方者。正開示衆生趣向佛故。此道舉心即錯。動念即乖。今西方者。正教人起心念佛故。此道心境俱寂。今西方者。正以佛國爲境。發心求生故。是雖理無二致。而門庭施設不同。隨時逐機。法自應爾。假使才弘直指。複贊西方。則直指之意。終無由明矣。故六祖與淨土諸師。易地則皆然也。二似毀實贊者。六祖東西之說。只是勸人要須實心爲善。空願無益。何曾說無西方。喻如孔子生于東魯。今有人言。齊人造惡。慕孔子求居魯邦。魯人造惡。慕孔子求居何國。蓋謂爲善是真學仲尼。何曾說無東魯。六祖此言。正經中必以多善根。得生彼國之謂也。惡得雲毀。叁不爲初機者。六祖自雲。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今初心下凡。以秋毫世智。藐視西方。妄談般若。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故壇經者。慎勿示之初機。苟投非器。便落狂魔。誠可歎惜。四記錄有訛者。壇經又言。西方去此十萬八千裏。是錯以五天竺等爲極樂也。五天震旦。同爲娑婆穢土。何須分別。願東願西。而極樂自去此娑婆十萬億土。蓋壇經皆學人記錄。甯保無訛。不然。則借此之西域。以喻彼之西方耳。古謂盡信書。不如無書者。此也。況西方千佛所贊。今乃疑千佛之言。信一祖之語。佛尚不足信。況于祖乎。明智者。當爲世人決疑起信。在在處處。弘贊流通。即是代諸佛出廣長舌。即是報佛深恩。如其違背聖言。故爲魔說。其爲罪也。何可言盡。今以喻明。于此有人。日出萬言。以謗萬佛。積滿千歲。是人罪業。無量無邊。而複有人出一惡言。撥無淨土。阻人念佛。是人罪業。過于前人百千萬倍。乃至無算。何以故。微塵諸佛。贊歎西方。惟欲人人成佛。汝獨生謗。即是遍謗微塵如來。陷害衆生。常沈苦海。不得成佛。故罪如是。其慎辭哉。
【疏】稱理。則自性遍照。是六方佛贊義。
【鈔】靈光獨耀。迥絕中邊。真照無私。何分彼此。故得一多無礙。主伴交成。無礙。則千差雖隔而非殊。交成。則萬法不期而自會。然則六方不離于咫尺。諸佛悉現于毫端。今者此經。當在何處。
○二釋經應贊(二) 初征名二釋義
○初征名
【經】舍利弗。于汝意雲何。何故名爲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疏】名必有義。彰闡其義。方克奉行。無所疑故。
【鈔】題十六字。但征下之八字者。以不可思議。釋迦所贊。其義已明。他方佛贊。增此八字。故征其義。雲何佛護。雲何佛念。以前教當信是經。今謂義明。然後信固也。
○二釋義(叁) 初聞持二利益叁勉信
○初聞持
【經】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
【疏】聞是經者。牒上依正信願。持名往生等。聞受持。即前叁慧叁資糧故。
【鈔】聞即聞慧。受即思慧。持即修慧。聞即信義。受即願義。持即行義。詳見前釋。
【疏】聞諸佛名。牒上六方諸佛名也。聞經受持。聞佛名者。亦應受持故。
【鈔】問。此經聞阿彌陀佛名號爲往生因。何兼諸佛。答。彌陀功德。爲恒沙諸佛之所共贊。則聞諸佛名。知諸佛贊。信受此經。倍複親切。故雙舉也。華嚴第六回向雲。複于佛所。得聞佛名。轉更值遇無數諸佛。即聞此經。又聞諸佛名之意也。
【疏】大本雲。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得聞。又經雲。甯于地獄得聞佛名。則知聞此經。聞諸佛名。大非易事。
【鈔】菩薩欲聞而不得。則二乘凡夫可知矣。大本偈雲。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聞。已曾欽奉諸如來。故有因緣聞此義。地獄聞佛者。華嚴偈雲。甯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願生天中。而不聞佛名。故知此經。及與佛名。不易聞也。今得聞之。可弗信受。
【疏】稱理。則自性自軌。是聞此經義。自性自覺。是聞諸佛名義。
【鈔】自軌自持。則尊者不說。我乃無聞。是真般若。自覺自照。則無名無字。無體無相。是名如來。斯則世間難信之妙法。不聞而曆曆分明。恒沙諸佛之洪名。絕聽而轟轟在耳。可謂所未聞經。信之不疑。承事諸佛。無空過者。
○二利益
【經】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爲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疏】諸佛護念。故得不退菩提。不退義見前釋。
【…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