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钞】上征云何护念。今出其由。谓持经及佛名者。诸佛护之念之。令不退也。又唐译必为十方十殑伽沙诸佛之所摄受。则非惟不止六方。亦不止一恒沙而已。
【疏】阿者。此云无。耨多罗。此云上。三藐。此云正等。三菩提。此云正觉。言无上正等正觉也。
【钞】究竟极果。对下而言。名之无上。正观真谛。对邪而言。名之曰正。等观俗谛。对偏而言。名之曰等。亦名曰遍。觉者。灵明自心。正觉者。兼上正等二义。言此觉者。是无上正等之正觉也。良以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则菩提者。佛与众生本来无二。无明所覆。遂成迷妄。是则邪觉。不名为正。声闻辟支。止破见思。虽得菩提。其道未中。是则偏觉。不名为等。一切菩萨。已尽尘沙。未尽无明。虽得正等菩提。佛地犹远。不名无上。惟佛一人。妄尽觉满。如望夜月。更无有觉过于此者。名无上正等觉也。今但持佛名。蒙佛护念。于如是觉。即不退转。言直至道场。终不再堕三有。中止化城。决定成佛也。大本法藏愿云。闻我名已。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退转者。不取正觉。又云。由于此法。不听闻故。有一亿菩萨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疏】前云。阿鞞跋致。正此不退菩提义也。而生前生后。意稍差别。
【钞】阿鞞跋致。云不退者。正言于无上菩提不退转耳。然前云。生彼国者。皆得不退。此言闻经闻佛。皆得不退。则不待往生彼国。而未生以前。即已成就菩提善根。不可破坏。况复生彼。而有退转。复有二义。一者。见生不退。如上所明。二者。纵其少寿多障。不克往生。而乘此自执持力。佛护念力。必于来生菩提善根。亦不丧失。毕竟得生彼佛国土。如昔人谓今生既下此等般若种子。纵未明了。才出头来。管取于般若中现成受用。正此谓也。
【疏】称理。则自性常觉。是不退菩提义。
【钞】灵灵独照。了了常知。不减不增。无得无失。菩提即我。我即菩提。尚无有进。云何有退。
○三勉信(三) 初因闻信受二随愿得生三总结信愿
○初因闻信受
【经】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疏】皆当信受。是为第三重劝。有判此处即属流通。今仍属正宗。以承上文。正勉信受。令往生故。前文二皆劝愿。今复劝信。
【钞】第三劝者。上言闻是说者。止是持名得生。未委退与不退。今言不但得生。必于无上菩提永不退转。如是则愿当益切。故云三劝。未属流通者。以信愿往生。是一经要领。下文重重劝信劝愿。判属正宗。于义为当。汝等者。正指身子。以及现前大众。兼未来一切诸众生等。良以一佛亲宣。即当谛信。诸佛同赞。更复何疑。信行愿三。不可一缺。故前文劝愿。今复劝信。复劝者。前六方中已劝当信是经。今复明言当信我语。良以不愿。由于不信。不信。则起行无由。故佛于此经。重重劝信。如大本言。不信佛语者。乃恶道中来。余殃未尽。愚痴不信。未当解脱。又法藏愿云。至心信乐。欲生我剎。十念必生。惟除五逆诽谤正法。谤正法者。不信之谓也。又文殊般若经。如前所引。末亦云。惟除不信。又华严谓信为道元功德母。而复累言不置。岂徒然哉。清凉大师云。高齐大行和尚。宗崇念佛。以四字教诏。谓信忆二字。不离于心。称敬二字。不离于口。往生净土。要须有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信佛名字。诸佛即救。诸佛即护。心常忆佛。口常称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任意早晚。终无再住阎浮之法。此策发信心。最为切要也。
【疏】信者。不疑之谓。受者。信已而领纳不忘之谓。信而不受。犹弗信也。
【钞】信而不受。譬如有人。馈以异宝。虽知是宝。深信无疑。然拒之不纳。信亦何益。故曰犹弗信也。
【疏】又信即心净。如唯识说。
【钞】成唯识论云。信者。谓于实德。深忍乐欲。心净为性。何言心净。以心胜故。如水清珠。能清浊水。又诸染法。各自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如极秽物。自秽秽他。信正翻彼。故净为相。今修净土。主乎心净。信为急务。明亦甚矣。
【疏】称理。则自性本来是佛。是信受义。
【钞】华严十信。全以果佛为自信心。良由佛即是心。故众生心中。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作如是信。祇园妙旨。千佛玄谈。一时受毕。
○二随愿得生
【经】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疏】上言信受。今言信已生愿也。已愿。今愿。当愿。过现未三时也。举三时者。明有愿者。无一不生也。
【钞】已愿已生。则今佛说经之前。已有人求生彼国而得生故。今愿今生。则佛正住世时也。当愿当生。则闻经已后。至于今日。后之后也。先言不退菩提。后云往生者。明发愿者。见世之中已顺觉路。况既得往生乎。无一不生者。见往生者甚多无量也。问。生者既多无量。今何偶一见之。答。十方世界。众如微尘。其往生者何限。子见娑婆。不见尘剎故。又问。生者既多无量。彼土何以容之。答。沧溟纳百川而不溢。明镜含万象而有余。况净土乎。即心是土。即土是心。以心归心。何弗容也。
【疏】称理。则自性非去来今。是已生今生当生义。
【钞】万年一念。何古非今。一念万年。何今不古。则念念游行乐国。时时礼觐慈尊。谁非往生者。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既无其心。谁是往生者。无生而生。是名已生今生当生。
○三总结信愿
【经】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疏】上言有愿必生。则因果历然。只恐不信。与信而不愿耳。故总结信愿。言不信则已。若有信者。应当愿往。是为第四重劝。
【钞】第四劝者。从初而再。皆明发愿求生。至于三中。复明愿从信起。如上三重。止是劝说应当发愿。未显发愿功德。今言过未现在。但有愿者。无一不生。方知愿力。如是广大。焉可不信。焉可不愿。故云四劝。故云总结。智者云。火车相现。尚得往生。戒定熏修。功不唐捐矣。信之至也。永明云。劫石可磨。我愿无易矣。愿之至也。
【疏】称理。则自性如智冥契。是信愿双成义。
【钞】纯然真实而不虚者。自性如也。是之谓信。炽然出生而无尽者。自性智也。是之谓愿。如冥乎智。智契乎如。智外无如。如外无智。文殊信首。具足一心。普贤愿王。不离当念。
○四互彰难事令切感发(三) 初己赞诸佛二诸佛赞己三总结难事
○初己赞诸佛
【经】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
【疏】唐译但云。如我今者。称扬赞叹无量寿佛。此言称赞诸佛。古崖云。以弥陀诸佛。同一法身故。
【钞】同一法身者。如华严颂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则弥陀即诸佛。诸佛即弥陀。故不曰弥陀而曰诸佛。盖该弥陀在诸佛中。下言诸佛。亦弥陀与诸佛同赞释迦也。
【疏】唐译以弥陀该诸佛。今经以诸佛该弥陀。若二说兼具。于文更顺。而义亦足。
【钞】具二说者。应云如我今者称赞阿弥陀佛。及与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则经文既顺。而同一法身之义。亦在其中。文义双美。当知什师本有此意。文省便故。奘师后译。特为单举者。欲人于二经善会其意。而不泥其文也。又诸佛弥陀相即。是亦不可思议。
○二诸佛赞己(二 ) 初得道难二说法难
○初得道难
【经】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疏】佛佛互赞。表此净土法门。决应信受故。
【钞】佛佛互赞者。以此念佛求生净土。纵一佛独赞。已当信受不疑。而今不但释迦赞于祇园。诸佛赞于六方。又此佛彼佛递互赞叹。岂非超生脱死。最要法门。是以再四叮咛。多方诲诱。恩逾慈母。仁过旻天。粉骨碎身。难足为报。
【疏】彼诸佛等。即弥陀与六方诸佛也。释迦此云能仁。牟尼此云寂默。
【钞】能仁寂默。自有二义。一者对待说。则能者善权方便。曲就机宜。仁者至德洪恩。普沾万类。是大悲利物也。寂则澄然不动。顿息万缘。默则漠尔忘言。永离戏论。是大智冥理也。二者圆融说。以悲即智故。终日度生。无生可度。动一静也。以智即悲故。不起一念。常度众生。静一动也。故知偏举二字。乃至一言。佛之全德。摄无不尽。
【疏】甚难希有。总下二难。具此二难。故言功德不思议也。
【钞】言二难者。于五浊得菩提。是为一难。又于五浊说此净土法门。是为二难。并此二种。是为最上难行之事。惟佛行之。希有罕见之事。唯佛有之。又难行能行。犹未希有。甚难行者而能行之。此诚驾古轶今。超贤越圣。天上天下。卓然独擅。而无与等埒者也。故云希有。
【疏】娑婆此云堪忍。一云忍界。即释迦世尊所主大千世界也。五浊者。以五事交扰。浑浊真性。故名恶世。无五浊者。名善世也。
【钞】堪忍者。以此中众生。堪能忍受三毒烦恼。轮回生死。不厌离故。忍界者。如来于中独证自誓三昧故。又劫初梵王名忍故。五浊交扰者。性本渊澄。由劫等五。起诸尘滓。如楞严云。譬之清水。投以沙土。土失留碍。水亡清洁。汨然浑浊故。世者。迁流不已之谓。则此世之前。此世之后。当有无五浊之善世。今云恶世。据释迦见世言也。
【疏】劫者。梵语。具云劫波。此云时分。劫浊者。无别体。以有四浊得名。众浊交凑。即其相也。
【钞】劫浊者。一大劫中。成住坏空二十小劫。辘轳增减。人寿增至八万岁时。增之极也…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