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乃百年减一。减至二万。即入劫浊。无别体者。由下四浊。当此劫中。因以得名。此之劫分。众浊交凑。昏乱驳杂。故云浊也。反显极乐国中。阿弥陀佛见在说法。清净之时。非劫浊故。今日我等。何为安处劫浊之世。而不求生彼国乎。下四仿此。故智者云。他方净土无三毒等。则名五清。正此意也。
【疏】见浊者。五利使为体。开之则六十二等。诸见炽盛。即其相也。
【钞】五利使者。一身见。谓执我我所。而起我身之见。二边见。谓执断执常。失乎中道。而起边傍之见。三戒取。谓非因计因。修诸苦行。而起取著我能持戒之见。四见取。执粗为胜。担麻弃金。而起自负所见之见。五邪见。谓拨无因果。堕豁达空。而起邪外不正之见。此五者。能令众生趋入生死。故名为使。而几微迅疾。为害非细。对五钝言。故名利使。开之则六十二者。以断常二见为本。而色等五阴。各具四句。三世迭之。则成六十。加本断常。成六十二。此之诸见。犹如罗网。犹如稠林。缠缚屈曲。不可出离。浑乱真性。故云浊也。反显极乐国中。人具正见。非见浊故。
【疏】烦恼浊者。五钝使为体。广之乃至为十。为百八。为八万四千。及恒河沙等。三灾感召。即其相也。
【钞】五钝使者。一贪。谓遇顺情境。起于爱著。不能舍离故。二瞋。谓遇违情境。起于恚恨。不能容忍故。三痴。谓于非违非顺境。起于愚暗。不能觉察故。四慢。谓于一切众生。起骄傲心。上陵下忽。不能恭逊故。五疑。谓于诸善法。起猜贰心。欲进欲退。不能决定故。此五者。亦能使人趋入生死。故名曰使。较前稍为重滞。故名钝使。广之者。谓合五利。为十烦恼。又分之为九十八。加十缠。成百八烦恼。又细推之。则八万四千。乃至恒沙。多多无量。劳烦我心。不得安隐。热恼我心。不得清凉。又喧烦之法。逼乱心神。使真明不朗。故名烦恼。三灾感召者。贪感饥馑。瞋感刀兵。痴感疾疫。乃至水火风之大难。皆以类从。故名浊也。反显极乐国中。人悉智慧。非烦恼浊故。
【疏】众生浊者。一云阿含三义为体。又云揽五阴见慢果报为体。恶名秽称。即其相也。
【钞】三义者。阿含经云。一者。劫初光音下生。二者。揽众阴而生。三者。处处受生。故云众生。五阴。即色受等。见者。横计主宰为见我。慢者。俱生主宰为慢我。果报者。前所作因。今受果报。亦上受生义也。恶名秽称者。生佛相对。众生之名。下劣鄙陋。轮回六道。备受诸苦。故云浊也。反显极乐国中。诸上善人。同会一处。非众生浊故。
【疏】命浊者。以色心连持为体。催年减寿。即其相也。
【钞】连持者。依业所引第八识种。外色内心。互相连属。即息暖识三。相持不散。是为命根。一不连持。命根即断。故以为体。催年减寿者。当此减劫。不满百年。而复泡沫风灯。剎那不住。尤为短促。故云浊也。反显极乐国中。人民寿命。同佛无量。非命浊故。
【疏】此之五浊。且据果言。若楞严所云。或配三细六粗。或配五阴。义亦不异。
【钞】配三细等者。以劫浊配业相。谓无明初起。性遂浑浊故。次以见浊配转相。现相。次以烦恼浊配智相续执取计名字相。次以众生浊配造业相。次以命浊配业系苦相。配五阴者。以劫浊配色阴。谓空见不分。妄见空而两无其实。性为浑浊故。次以见浊配受阴。次以烦恼浊配想阴。次以众生浊配行阴。次以命浊配识阴。言不异者。前一说。心无初相。则超劫浊。乃至无业系苦。则超命浊。是断无明等。名五浊得菩提也。后一说。色阴破。则超劫浊。乃至识阴破。则超命浊。是破五阴等。名五浊得菩提也。为说少殊。而义则大同也。
【疏】观经云。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今不言五苦者。文省也
【钞】五苦者。疏云。五道之苦。或五痛五烧五恶等。详具大本。兹不繁录。以浊必有苦。举浊该苦。故曰文省。
【疏】此五浊处。能自立者。亦已鲜矣。得成正觉。宁不难乎。是为第一重难事。明自利功德不可思议。
【钞】自立者。五浊恶世。人生其中。外则时势之所逼恼。内则惑障之所萦缠。况乎身属四生。命存呼吸。是以欲洁偏污。求升反坠。能于此中。分别善恶。持戒修福。自立于人天之位者。鲜矣。能于此中。深惧无常。修四谛十二因缘。自立于声闻缘觉之位者。抑又鲜矣。乃于此中。永断无明。高超三界。而得于无上正等菩提。是则同居火宅。独驭宝车。共溺爱河。卓登彼岸。岂非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此之谓难。此之谓自利功德不可思议也。
【疏】称理。则自性始觉冥乎本觉。是我赞诸佛义。本觉冥乎始觉。是诸佛赞我义。自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是释迦牟尼义。自性染而不染。不染而染。是五浊菩提义。
【钞】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则始本不二。用不离体。体不离用。则寂照同时。不染而染。难可了知。是菩提沉埋五浊。染而不染。难可了知。是五浊独露菩提。故知此佛彼佛。同归寂照之自心。烦恼菩提。不出悟迷之一念。本师即我。我即菩提。及得菩提。实无所得。
○二说法难
【经】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疏】前是人中难事。今是难事中之难事也。良由净土法门。一切世间之所难信。佛于恶世得道。复于恶世说此法。以度众生。又难中难也。是为第二重难事。明利他功德不可思议。
【钞】言难信者。略举有十。今居秽土。习久心安。乍闻彼国清净庄严。疑无此事。难信一也。纵信彼国。又疑十方佛剎。皆可往生。何必定生极乐。难信二也。纵信当生。又疑娑婆之去极乐。十万亿剎。云何极远。而得往彼。难信三也。纵信不远。又疑博地凡夫。罪障深重。云何遽得往生彼国。难信四也。纵信得生。又疑生此净土。必有奇妙法门。多种功行。云何但持名号。遂得往生。难信五也。纵信持名。又疑持此名号。必须多历年劫。乃克成就。云何一日七日。便得生彼。难信六也。纵信七日得生。又疑七趣受生。不离胎卵湿化。云何彼国。悉是莲华化生。难信七也。纵信莲生。又疑初心入道。多涉退缘。云何一生彼国。便得不退。难信八也。纵信不退。又疑此是接引钝机众生。上智利根。不必生彼。难信九也。纵信利根亦生。又疑他经。或说有佛。或说无佛。或有净土。或无净土。狐疑不决。难信十也。故难信而曰一切世间。是不但恶道难信。而人天犹或疑之。不但愚迷难信。而贤智犹或疑之。不特初机难信。而久修犹或疑之。不特凡夫难信。而二乘犹或疑之。故曰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今于此世演说此法。是犹入裸形之国。宣示威仪。对生盲之人。指陈黑白。此之谓难。此之谓利他功德不可思议也。
【疏】又法华金刚皆云难信。与此同意。
【钞】法华云。欲令众生。皆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又云。此经难闻。信受亦难。金刚般若云。闻说此经。心即狂乱。狐疑不信。而以不惊不怖不畏为希有。不惊等即能信也。今经难信。同于二经。奚可轻也。
【疏】问。既云难信。则说为强聒。何以说为。答。终以佛说。有信者故。
【钞】因说有信者。此之妙法。若如来曾不闻宣。则万古永同长夜。终无有人念佛求生。故叹其难信者。见不信者之自弃。能信者之有缘。令一切众生悲伤绝分。而欣幸得闻故。今之信净土者。皆因佛说而发起也。虽今不信。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故。
【疏】称理。则自性不可凑泊。是难信法义。
【钞】当知自性。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无心得。不可以语言造。不可以寂默通。离四句。绝百非。空里栽华。波心踏月。无汝措手足处。是故灵山上德。终成败北之愆。汉地金刚。始有灭南之想。能信是法。岂不难哉。
○三总结难事
【经】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疏】述诸佛语。重为申明。见此二难。古佛不虚为赞辞。今佛非滥膺美誉。实语实行。两相符合。万代众生。当谛信而勿疑。感恩而无已者也。可谓反复叮咛。婆心大切矣。
【钞】得道之难。其难有二。一谓善世得道。未足为难。今于恶世。二谓恶世得道。而得小果。犹未为难。今得无上菩提。是以难也。说法之难。其难亦二。一谓善世说法。未足为难。今于恶世。二谓恶世说法。而说其易信者。犹未为难。今说难信之法。是以难也。略为四喻。第一喻者。譬如有人。身入大海。复乘破舟。复遇逆风。复冲巨浪。复值罗剎鱼王毒龙。危在顷刻。而能于中。安隐得渡。是之谓难。不但自渡。并渡诸人。置之彼岸。是难中难。大海。破舟。逆风。巨浪。及罗剎等。此喻五浊。自渡。喻得道。渡人。喻说法也。第二喻者。譬如有人。身罹重病。复处风露。复乏饮食。复遭跌扑。复值庸医。误进药饵。危在顷刻。而能于中。调理痊安。是之谓难。不但自疗。并余病者。皆使平复。是难中难。第三喻者。譬如有人。身在囹圄。复膺楚挞。复系枷杻。复染疾疫。复被监押。将临诛戮。危在顷刻。而能于中。忽然解脱。是之谓难。不但自脱。并诸罪人。悉得免离。是难中难。第四喻者。譬如有人。身堕井中。复遇毒蛇。复困荆棘。复淹寒水。复值恶人。抛掷土石。危在顷刻。而能于中。腾跃而出。是之谓难。不但自出。并余同堕。俱时上升。是难中难。五浊等喻。义说同上。此之四喻。略喻释迦二种难事。明浅易晓。使知如来不惮劬劳。备历艰苦。为我等故。行难中难。一至于此。闻斯难者。皆应喜悲交集。感极呼号。声震三千大千世界。勇猛精进。思报佛恩。欲报佛恩。不越二事。一者自利。二者利人。自利者。于此恶世。力行此道。因得往生。亦云为难。利人者。于此恶世。复劝诸人。共行此道。同得往生。是则亦云难中难也。
【疏】又法华极赞说经之难。亦同此意。
【…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