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P32

  ..續本文上一頁。乃百年減一。減至二萬。即入劫濁。無別體者。由下四濁。當此劫中。因以得名。此之劫分。衆濁交湊。昏亂駁雜。故雲濁也。反顯極樂國中。阿彌陀佛見在說法。清淨之時。非劫濁故。今日我等。何爲安處劫濁之世。而不求生彼國乎。下四仿此。故智者雲。他方淨土無叁毒等。則名五清。正此意也。

   【疏】見濁者。五利使爲體。開之則六十二等。諸見熾盛。即其相也。

   【鈔】五利使者。一身見。謂執我我所。而起我身之見。二邊見。謂執斷執常。失乎中道。而起邊傍之見。叁戒取。謂非因計因。修諸苦行。而起取著我能持戒之見。四見取。執粗爲勝。擔麻棄金。而起自負所見之見。五邪見。謂撥無因果。墮豁達空。而起邪外不正之見。此五者。能令衆生趨入生死。故名爲使。而幾微迅疾。爲害非細。對五鈍言。故名利使。開之則六十二者。以斷常二見爲本。而色等五陰。各具四句。叁世疊之。則成六十。加本斷常。成六十二。此之諸見。猶如羅網。猶如稠林。纏縛屈曲。不可出離。渾亂真性。故雲濁也。反顯極樂國中。人具正見。非見濁故。

   【疏】煩惱濁者。五鈍使爲體。廣之乃至爲十。爲百八。爲八萬四千。及恒河沙等。叁災感召。即其相也。

   【鈔】五鈍使者。一貪。謂遇順情境。起于愛著。不能舍離故。二瞋。謂遇違情境。起于恚恨。不能容忍故。叁癡。謂于非違非順境。起于愚暗。不能覺察故。四慢。謂于一切衆生。起驕傲心。上陵下忽。不能恭遜故。五疑。謂于諸善法。起猜貳心。欲進欲退。不能決定故。此五者。亦能使人趨入生死。故名曰使。較前稍爲重滯。故名鈍使。廣之者。謂合五利。爲十煩惱。又分之爲九十八。加十纏。成百八煩惱。又細推之。則八萬四千。乃至恒沙。多多無量。勞煩我心。不得安隱。熱惱我心。不得清涼。又喧煩之法。逼亂心神。使真明不朗。故名煩惱。叁災感召者。貪感饑馑。瞋感刀兵。癡感疾疫。乃至水火風之大難。皆以類從。故名濁也。反顯極樂國中。人悉智慧。非煩惱濁故。

   【疏】衆生濁者。一雲阿含叁義爲體。又雲攬五陰見慢果報爲體。惡名穢稱。即其相也。

   【鈔】叁義者。阿含經雲。一者。劫初光音下生。二者。攬衆陰而生。叁者。處處受生。故雲衆生。五陰。即色受等。見者。橫計主宰爲見我。慢者。俱生主宰爲慢我。果報者。前所作因。今受果報。亦上受生義也。惡名穢稱者。生佛相對。衆生之名。下劣鄙陋。輪回六道。備受諸苦。故雲濁也。反顯極樂國中。諸上善人。同會一處。非衆生濁故。

   【疏】命濁者。以色心連持爲體。催年減壽。即其相也。

   【鈔】連持者。依業所引第八識種。外色內心。互相連屬。即息暖識叁。相持不散。是爲命根。一不連持。命根即斷。故以爲體。催年減壽者。當此減劫。不滿百年。而複泡沫風燈。剎那不住。尤爲短促。故雲濁也。反顯極樂國中。人民壽命。同佛無量。非命濁故。

   【疏】此之五濁。且據果言。若楞嚴所雲。或配叁細六粗。或配五陰。義亦不異。

   【鈔】配叁細等者。以劫濁配業相。謂無明初起。性遂渾濁故。次以見濁配轉相。現相。次以煩惱濁配智相續執取計名字相。次以衆生濁配造業相。次以命濁配業系苦相。配五陰者。以劫濁配色陰。謂空見不分。妄見空而兩無其實。性爲渾濁故。次以見濁配受陰。次以煩惱濁配想陰。次以衆生濁配行陰。次以命濁配識陰。言不異者。前一說。心無初相。則超劫濁。乃至無業系苦。則超命濁。是斷無明等。名五濁得菩提也。後一說。色陰破。則超劫濁。乃至識陰破。則超命濁。是破五陰等。名五濁得菩提也。爲說少殊。而義則大同也。

   【疏】觀經雲。濁惡不善。五苦所逼。今不言五苦者。文省也

   【鈔】五苦者。疏雲。五道之苦。或五痛五燒五惡等。詳具大本。茲不繁錄。以濁必有苦。舉濁該苦。故曰文省。

   【疏】此五濁處。能自立者。亦已鮮矣。得成正覺。甯不難乎。是爲第一重難事。明自利功德不可思議。

   【鈔】自立者。五濁惡世。人生其中。外則時勢之所逼惱。內則惑障之所萦纏。況乎身屬四生。命存呼吸。是以欲潔偏汙。求升反墜。能于此中。分別善惡。持戒修福。自立于人天之位者。鮮矣。能于此中。深懼無常。修四谛十二因緣。自立于聲聞緣覺之位者。抑又鮮矣。乃于此中。永斷無明。高超叁界。而得于無上正等菩提。是則同居火宅。獨馭寶車。共溺愛河。卓登彼岸。豈非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此之謂難。此之謂自利功德不可思議也。

   【疏】稱理。則自性始覺冥乎本覺。是我贊諸佛義。本覺冥乎始覺。是諸佛贊我義。自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是釋迦牟尼義。自性染而不染。不染而染。是五濁菩提義。

   【鈔】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則始本不二。用不離體。體不離用。則寂照同時。不染而染。難可了知。是菩提沈埋五濁。染而不染。難可了知。是五濁獨露菩提。故知此佛彼佛。同歸寂照之自心。煩惱菩提。不出悟迷之一念。本師即我。我即菩提。及得菩提。實無所得。

   ○二說法難

   【經】爲諸衆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疏】前是人中難事。今是難事中之難事也。良由淨土法門。一切世間之所難信。佛于惡世得道。複于惡世說此法。以度衆生。又難中難也。是爲第二重難事。明利他功德不可思議。

   【鈔】言難信者。略舉有十。今居穢土。習久心安。乍聞彼國清淨莊嚴。疑無此事。難信一也。縱信彼國。又疑十方佛剎。皆可往生。何必定生極樂。難信二也。縱信當生。又疑娑婆之去極樂。十萬億剎。雲何極遠。而得往彼。難信叁也。縱信不遠。又疑博地凡夫。罪障深重。雲何遽得往生彼國。難信四也。縱信得生。又疑生此淨土。必有奇妙法門。多種功行。雲何但持名號。遂得往生。難信五也。縱信持名。又疑持此名號。必須多曆年劫。乃克成就。雲何一日七日。便得生彼。難信六也。縱信七日得生。又疑七趣受生。不離胎卵濕化。雲何彼國。悉是蓮華化生。難信七也。縱信蓮生。又疑初心入道。多涉退緣。雲何一生彼國。便得不退。難信八也。縱信不退。又疑此是接引鈍機衆生。上智利根。不必生彼。難信九也。縱信利根亦生。又疑他經。或說有佛。或說無佛。或有淨土。或無淨土。狐疑不決。難信十也。故難信而曰一切世間。是不但惡道難信。而人天猶或疑之。不但愚迷難信。而賢智猶或疑之。不特初機難信。而久修猶或疑之。不特凡夫難信。而二乘猶或疑之。故曰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今于此世演說此法。是猶入裸形之國。宣示威儀。對生盲之人。指陳黑白。此之謂難。此之謂利他功德不可思議也。

   【疏】又法華金剛皆雲難信。與此同意。

   【鈔】法華雲。欲令衆生。皆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又雲。此經難聞。信受亦難。金剛般若雲。聞說此經。心即狂亂。狐疑不信。而以不驚不怖不畏爲希有。不驚等即能信也。今經難信。同于二經。奚可輕也。

   【疏】問。既雲難信。則說爲強聒。何以說爲。答。終以佛說。有信者故。

   【鈔】因說有信者。此之妙法。若如來曾不聞宣。則萬古永同長夜。終無有人念佛求生。故歎其難信者。見不信者之自棄。能信者之有緣。令一切衆生悲傷絕分。而欣幸得聞故。今之信淨土者。皆因佛說而發起也。雖今不信。一曆耳根。永爲道種故。

   【疏】稱理。則自性不可湊泊。是難信法義。

   【鈔】當知自性。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無心得。不可以語言造。不可以寂默通。離四句。絕百非。空裏栽華。波心踏月。無汝措手足處。是故靈山上德。終成敗北之愆。漢地金剛。始有滅南之想。能信是法。豈不難哉。

   ○叁總結難事

   【經】舍利弗。當知我于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爲甚難。

   【疏】述諸佛語。重爲申明。見此二難。古佛不虛爲贊辭。今佛非濫膺美譽。實語實行。兩相符合。萬代衆生。當谛信而勿疑。感恩而無已者也。可謂反複叮咛。婆心大切矣。

   【鈔】得道之難。其難有二。一謂善世得道。未足爲難。今于惡世。二謂惡世得道。而得小果。猶未爲難。今得無上菩提。是以難也。說法之難。其難亦二。一謂善世說法。未足爲難。今于惡世。二謂惡世說法。而說其易信者。猶未爲難。今說難信之法。是以難也。略爲四喻。第一喻者。譬如有人。身入大海。複乘破舟。複遇逆風。複沖巨浪。複值羅剎魚王毒龍。危在頃刻。而能于中。安隱得渡。是之謂難。不但自渡。並渡諸人。置之彼岸。是難中難。大海。破舟。逆風。巨浪。及羅剎等。此喻五濁。自渡。喻得道。渡人。喻說法也。第二喻者。譬如有人。身罹重病。複處風露。複乏飲食。複遭跌撲。複值庸醫。誤進藥餌。危在頃刻。而能于中。調理痊安。是之謂難。不但自療。並余病者。皆使平複。是難中難。第叁喻者。譬如有人。身在囹圄。複膺楚撻。複系枷杻。複染疾疫。複被監押。將臨誅戮。危在頃刻。而能于中。忽然解脫。是之謂難。不但自脫。並諸罪人。悉得免離。是難中難。第四喻者。譬如有人。身墮井中。複遇毒蛇。複困荊棘。複淹寒水。複值惡人。抛擲土石。危在頃刻。而能于中。騰躍而出。是之謂難。不但自出。並余同墮。俱時上升。是難中難。五濁等喻。義說同上。此之四喻。略喻釋迦二種難事。明淺易曉。使知如來不憚劬勞。備曆艱苦。爲我等故。行難中難。一至于此。聞斯難者。皆應喜悲交集。感極呼號。聲震叁千大千世界。勇猛精進。思報佛恩。欲報佛恩。不越二事。一者自利。二者利人。自利者。于此惡世。力行此道。因得往生。亦雲爲難。利人者。于此惡世。複勸諸人。共行此道。同得往生。是則亦雲難中難也。

   【疏】又法華極贊說經之難。亦同此意。

   【…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往生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