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钞】法华极赞者。谓尽说余经。手掷须弥。足动大千。皆未为难。能于恶世说法华经。是则为难。今经难说。亦复如是。
【疏】复有二义。前难反显极乐得道为易。后难反显极乐说法为易。
【钞】得道易者。婆沙论谓念佛往生。乘佛愿力。为易行道。五浊恶世。艰于修进。为难行道故。说法易者。彼国诸上善人。慧深障浅。志意调柔。风树鸟音。悉资解悟。非比此土。刚强难伏。故举难显易。正示极乐决宜求也。
【疏】称理。则自性心境双融。是行此二难义。
【钞】心逐境生。心体本寂。则无所得者。名得菩提。境随心现。境体自空。则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心外无境。境外无心。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三流通分(二) 初重举听众二明悉奉行
○初重举听众
【经】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
【疏】法必流通。以佛说法。为普度众生故。复列众者。经初明众听法。经终明众受法也。独举身子者。以当机故。不言菩萨者。摄比丘中故。阿修罗者。此云非天。等者。等八部六道也。
【钞】流通者。光明疏云。流者下澍。通者不壅。又圭峰云。都无人传则不流。流者不住。传之遇障则不通。通者不塞。普度者。流通十方。以及三世。非仅为一处一时之众生也。当机者。以难信之法。唯智能信。故始终首举舍利弗也。摄比丘中者。菩萨虽不常随如来。然与诸比丘同为贤圣等侣故。又菩萨真俗双融。随类应机。亦可世间中摄故。一切世间。所该者众。而独举天人阿修罗者。以明修此法门。善道众生。比之余道。为居多故。非天者。修罗富乐同天。无天行故。详有四种。兹不繁举。前列众中无其名者。摄于天人及大众故。问。修罗至为凶顽。何能执持圣号。答。鬼畜尚解归依。修罗岂不信受。不闻世主妙严品。诸修罗等。各得解脱门乎。今处人伦。邈然无信者。良可怪也。
【疏】称理。则自性究竟圆满。是佛说经已义。自性周遍含容。是一切世间义。
【钞】究竟。则首尾圆照。无欠无余。周遍。则凡圣该罗。千足万足。如是经者。未呼身子。已毕全文。又何待妙首白槌。双林抚尺。然后名为说法竟也。是故升堂入室。大众无增。鼓寂钟沉。人天不减。
○二明悉奉行
【经】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疏】欢喜者。庆所闻故。信受者。领所闻故。作礼者。重所闻故。去者。闻已则退而修持也。亦前三资粮。及三慧也。
【钞】庆所闻者。多劫飘零。正以未闻此法。今知持名往生。可谓沉疴枕席。忽遇神方。久客他乡。乍闻家信。欣幸不胜。故云庆也。领所闻者。信之不疑。受之弗失。如奉王敕。如遵父命。故云领也。重所闻者。中心感激。五体翘勤。如蒙至极之恩。拜谢无已。故云重也。修持者。古人进而闻道于师。退而修道于己。非如今人入耳出口也。三资粮者。如上闻而信。即信资。信而受。即愿资。受而去。即行资也。三慧者。闻即闻慧。欢喜信受者。即思慧。去而修持者。即修慧也。
【疏】又此欢喜。亦具清净三义。如观疏中说。
【钞】三义者。观经疏谓一能说人清净。二所说法清净。三依法得果清净。具此三义。故欢喜。今持名往生。乃佛所说。佛是一切智人。非四人等也。则人清净。遇如是人。宁不欢喜。持名往生。即证三昧。是圆顿教。非权法也。则法清净。闻如是法。宁不欢喜。持名往生。即不退转。直至成佛。非小果也。则果清净。证如是果。宁不欢喜。
【疏】又此欢喜。亦通深浅。各随所得。
【钞】深浅者。如华严初地。名欢喜地。文中具三十欢喜。一当得十句。如所谓念诸佛故生欢喜。念诸法故生欢喜等。今闻此经者。自庆我亦当来得如阿弥陀佛。我亦当来得阿弥陀佛如是妙法也。二现得十句。所谓转离一切世间境界。故生欢喜。亲近一切佛。故生欢喜等。今闻此经者。现得转离娑婆五浊境界。现得往生净土。亲近弥陀。及诸佛也。此欢喜属地位中。而初行亦名欢喜。初住文中。亦云获无边欢喜等。故云深浅。若浅之又浅之。则随其分量。亦得法喜之乐而已。
【疏】又结归信受者。从始至终。信为根本故。
【钞】始终者。首标如是。乃信顺之辞。今复末言信受。则知因信生愿。因愿起行。从初发心。次得往生。究竟成佛。皆资信力。故云始终信为根本。
【疏】大本结经。备陈众生获益。龙天降祥。今不言者。文省也。
【钞】大本云。佛说此经已。无量众生。发无上正觉心。万二千那由他人。得法眼净。二十二亿诸天人民。得阿那含果。八十万比丘。漏尽意解。四十亿菩萨。得不退转。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大光普照十方国土。百千音乐。自然而作。无量妙华。芬芬而降。乃至阿迦腻吒天。皆作种种微妙供养。又云。二十五亿众生。得不退忍。四万亿那由他众生。于无上菩提未曾发意。今始初发。种诸善根。愿生极乐世界。皆当往生。各于异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八万亿那由他众生。得授记法忍。
【疏】又大本嘱累持经功德。今持此经。亦当如是。
【钞】大本佛告弥勒。今此法门。付嘱于汝。于大众中。为他开示。当令书写执持。于此经中。生导师想。又云。无量亿诸菩萨。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勿违佛教。而弃舍之。当令汝等。沦没长夜。备众危苦。是故我今为大嘱累。今经不言。皆文省故。
【疏】又大本及法灭经。皆言法灭之日。独留此经。故知此经。总持末法。如华严论中说。
【钞】大本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特留此经百岁。众生得遇。无不得度。若有众生。于此经典。书写供养。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临命终时。佛与圣众。现其人前。经须臾间。即生彼剎。法灭经云。尔时首楞严经先灭。以次诸经。悉皆灭尽。独留无量寿经。度诸众生。华严论云。正法灭时。以总持持余尊法。为教理流转之因。今谓诸经悉灭。此经独存。念佛一门。广度群品。则诸经已灭而不灭。即是以一存余。流转无尽。正总持之谓也。一切众生。应当尊重恭敬。信受奉行。经所在处。如佛见在。问。独留此经。此经盖指大本。答。前不云乎。文有繁简。义无胜劣。详言之则大本。略言之则今经耳。非有二也。
【疏】称理。则自性无恼。是欢喜信受义。自性无住。是作礼而去义。
【钞】烦恼本寂。欢喜亦空。则苦土谁非乐土。来实无来。去亦何去。则往生毕竟无生。以此无生。生彼国土。非生彼土。实生乎自心也。然后无问自说。世尊免付空谈。独任当机。身子不孤重托。是真欢喜。是真信受。是名真法作礼如来。若其外极乐九莲之土。别说唯心。舍弥陀万德之名。另求自性。可谓当渡而问津。对灯而觅火者矣。
○三结释咒意
【经】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
【疏】释咒意者。以咒附经。经得咒而弥显。以经先咒。咒得经而愈灵。交相为用。应结释也。此咒详见不思议神力传。持此咒者。灭罪往生。故以拔业障生净土为名。陀罗尼者。此云总持也。
【钞】业障者。凡障有三。一烦恼障。二业障。三报障。今言业障。则中摄前后。烦恼者业之因。报者业之果也。业必有因。业必招果。故摄二障。除障贵除其本。如根绝不生芽。芽不生。则枝叶华果。悉不生故。今此咒持之。则烦恼不起。是拔业障根本也。如传言。日夜各持三七遍。灭五逆谤法等罪。是也。得生净土者。轮回娑婆。皆由业障。业障既空。秽土种灭。随愿往生。故得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总持者。总统摄持。更无遗失。即咒之别名也。传名不思议神力者。即经名不思议功德也。持咒持名。即得往生。故同名不思议。
【经】宋元嘉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疏】宋者。南北朝国名。元嘉者。年号。天竺者。西域国名。求那跋陀罗。此云功德贤。
【钞】宋言南北者。时方南北分王。宋王江南。谓刘宋也。元嘉者。文帝元嘉末年也。天竺。一云身毒。有五天竺。皆西域也。跋陀博通三藏。尤专大乘。号摩诃衍。神异非一。备载传记。恐繁不叙。一本陀下无罗字。或疑是求那跋摩。以二师同时故。未审何所译也。
【经】咒曰。
南无阿弥多婆夜(一) 哆他伽多夜(二) 哆地夜他(三) 阿弥利都婆毗(四) 阿弥利哆(五) 悉耽婆毗(六) 阿弥唎哆(七) 毗迦兰帝(八) 阿弥唎哆(九) 毗迦兰多(十) 伽弥腻(十一) 伽伽那(十二) 枳多迦利(十三) 娑婆诃(十四)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诵此咒者。阿弥陀佛。常住其顶。日夜拥护。无令怨家而得其便。现世常得安隐。临命终时。任运往生。
【疏】诸本句读稍异。今依古本。神咒不翻。不必强释。
【钞】诸本不同者。如南无阿弥多婆夜。一本作南无阿弥多婆夜多。以次句多字连属上句。故云稍异。今不必苦究是非。但依一本。至心诵持。自成利益。又有谓南无阿弥多婆夜。此云皈命无量寿。多他伽多夜。即多他阿伽度。此云如来。哆地夜他。新译云。他的也挞。旧云怛绖他。绖。音迭。即地夜二合也。此云即说咒曰。自后方是密语。然神咒从古不翻。略有五意。一。如王密旨。勿妄宣传。但宜钦奉故。二。或一语广含多义。如仙陀婆故。三。或此方所无。如阎浮提故。四。或顺古文。如阿耨菩提故。五。或尊重。非唐言可对。如般若故。一云。亦可强翻。既谓之强。曷若已之。
【疏】经咒相联。正显密圆通义。
【钞】详陈彼国。依正庄严。信行愿门。如经所明。是之谓显。遵佛秘敕。但持此咒。即得往生。是之谓密。显者。显此密也。密者。密此显也。兼持则双美毕具。单举亦交摄不遗。故曰圆通。
【疏】虽云交摄。而专持名号。犹胜持咒。亦胜余咒。亦胜一切诸余功德。
【钞】偏赞持名也。一。胜本咒者。以咒云。诵三十万遍。则见阿弥陀佛。而持名。则一日一心。即佛现前故。又咒云。昼夜六时。各诵三七遍。能灭五逆等罪。而持名。则至心念佛一声。即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故。二。胜余咒者。专持名号。即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以十念便得往生。一生便得不退。威灵不测。斯名大神。余可例知故。问。准提功德。至广至大。如何但持佛名。而能胜彼。答。准提因地菩萨。弥陀果位如来。持准提既有神功。念弥陀宁无妙应。是故经云。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号。不如一称观世音菩萨。其福正等。又云。持无量无数观世音菩萨名号。不如一称地藏菩萨。其福正等。况如来乎。三。亦胜诸余功德者。六度万行。法门无量。而专持名号。则种种功德。摄无不尽。以不出一心故。如前文中广说。愿净业弟子。专其信。不二其心。如经云。设有一法。过于涅槃。亦所不顾。禅宗知识。有教人但持话头。一切不作。故知原业余门者。尚当改修念佛。何况原念佛人。乃变其所守。而复他尚。心怀二路。志不归一。云何三昧。而得成就。直至无常。空无所获。罔思己过。反起谤言。呜呼谬哉。
【疏】称理。则自性空。是拔业障义。自性有。是陀罗尼义。自性不有不空。是生净土义。
【钞】觅心了不可得。一切业障。谁为根本。即心无所不具。一切功德。何弗总持。当总持而不立纤尘。有是即空之有。无根本而出生万法。空是即有之空。即有则不空。即空则不有。不空不有。惟是一心。不越一心。是名净土。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卷四终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