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P4

  ..續本文上一頁容。至慈無擇。名普門也。

   七護持多障行人不遭墮落者。末世修行。多諸障難。一虧正見。即陷群邪。彼佛願力威神加被行人。大光明中。不遭魔事。能爲護念。直至道場。故知澤圖辟怪。寶鏡遁妖。正念分明。無能娆者。

   多諸障難者。行人于禅觀中。擊發陰魔。如楞嚴開五十種。皆雲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故知正見稍虧。邪魔遂熾。無益更損。求升反沈。由此淺根怖道不學。今念佛者。以佛大願攝受。大力匡持。威莫敢幹。神不可測。雖有魔事。行將自消。又經雲。念佛之人。有四十裏光明燭身。魔不能犯。以阿彌陀佛。及十方佛。常護念故。從今發心。直至道場。自始至終。吉無不利。良由正念分明。縱魔來者。易識易遣。非比耽靜著空。中無主宰。逢魔不覺。遂至入心者也。澤圖寶鏡者。以此二喻。明非但佛力。即是自己念力也。有神獸名白澤。能人言。辨萬物之情。諸邪望影而避。故曰家有白澤之圖。必無如是妖怪。又山精野魅。能變形種種。诳惑于人。而不能變鏡中之形。喻念佛者。正念現前。智照精朗。一切天魔心魔不得便故。

   八的指即有念心得入無念者。心本無念。念起即乖。而衆生無始以來。妄想慣習。未易卒遣。今教念佛。是乃以毒攻毒。用兵止兵。病愈寇平。則舍病體更無自身。即寇盜原吾赤子。

   起信論雲。心體離念。而起念念佛。豈不反擾其心。佛藏經雲。無覺無觀。名爲念佛。無想無語。是名念佛。而起念念佛。豈不反背于佛。今謂滅諸覺觀。實相念佛。理則誠然。但以心雖離念。而無明染心。念念相續。如七年之病。久亂之民。故曰慣習。茲欲勉強遏捺。立使空寂。而止動歸止。止更彌動。縱粗念暫息。細念猶存。便謂相應。錯謬非小。既居凡地。未能絕慮忘緣。何不即緣慮而作修進。故以念還攻于念。念一佛名。換彼百千萬億之雜念也。而妄從真起。波逐水生。即念即空。居然本體。非于念外別得菩提。故雲萬法虛僞。唯是一心。了悟自心。觸目菩提矣。喻如病體瘳時。便名健體。亂民定後。即是良民。去念而求心。是醫必滅身而療病。將必屠國而安民也。豈理也哉。

   九巧示因于往生實悟無生者。七地僅名現相。八地乃得無生。而亟欲滅生以求無生。彌求彌遠。今以求生淨土。乃悟無生。入有得空。即凡成聖。可謂通玄秘訣。換骨神丹。

   僅名現相者。華嚴地地皆曰無生。而正得乃歸八地。其七地雲。淨無量身口意。得無生法忍光明。疏謂無生法忍。八地所得。今茲七地。于彼法忍明相現前。未爲真得。如觀經疏。以無生即屬初住。意略同此。乃至八地。離一切心意識分別。始名真得無生法忍也。故知無生。聖且難之。況凡輩乎。彌遠者。厭生爲患。亟欲滅生以歸于無。而滅非真滅。只益劬勞。終成輪轉。如牛壞車。古有明喻。今專念佛。發願往生。生彼國已。華開見佛。識自本心。本自不生。生亦何礙。所謂熾然求生。而不乖于無生之理。終日生而未嘗生者。乃所以爲真無生也。有生而悟無生。故雲入有得空。生屬凡夫。而因生無生。故雲即凡成聖。就路還家。潛超密度。難思難議。故雲通玄。倏爾轉移。如平地升遷。白衣驟貴。故雲換骨。舍秘訣而耕空言。棄神丹而服狂藥。豈不大可哀哉。

   十複明徑路修行徑中之徑者。此有二義。一者。余門學道。萬裏迢遙。念佛往生。古稱徑路。而念佛一法。複有多門。今此持名。是爲徑路之中。徑而又徑。鶴沖鵬舉。骥驟龍飛。不疾不行。而速而至。徑中徑矣。  

   二義者。一是較量于多種淨業。二是揀別于本部大本。故雲徑路之徑路也。徑路者。路小而捷名徑。小喻念佛爲力之簡易。捷喻念佛成功之迅速。善導大師偈雲。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是也。故雲。余門學道。名豎出叁界。念佛往生。名橫出叁界。如蟲在竹。豎則曆節難通。橫則一時透脫。余門之比念佛。則念佛爲速矣。念佛複有多門者。如後文中所開實相念佛四種。乃至萬行回向等。實相之佛。雖雲本具。而衆生障重。解悟者希。下此數門。觀像。則像去還無。因成間斷。觀想。則心粗境細。妙觀難成。萬行。則所作繁多。重處偏墜。唯此持名一法。簡要直捷。但能繼念。便得往生。古人謂既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則不期實相而實相契焉。故念佛爲修行徑路。而持名又念佛中之徑路也。鶴沖已過凡禽。爭如鵬舉。骥驟雖超群馬。未及龍飛。皆上喻念佛。下喻持名念佛也。不疾不行者。易系詞曰。易無思也。無爲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唯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意謂疾而後速。行而後至者。物之常也。蓍卦之體。寂無思爲。而有感即通。是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妙萬物而謂之神也。引此以明諸門念佛。雖同曰往生。而爲力稍難。爲時稍久。是須行須疾。乃至乃速也。今則不稽歲月。不假作爲。七日一心。即生彼國。何其神妙一至是也。故普賢行願品鈔雲。大藏中數百余本。或經或論。說修彼因。然皆勤積。乃得往生。今但稱名。便登不退。豈非徑而複徑者哉。

   二者。無量壽經。廣陳依正。備載修持。今此經者。崇簡去繁。舉約該博。更無他說。單指持名。但得一心。便生彼國。可謂愈簡愈約。愈妙愈玄。徑中徑矣。

   無量壽經。詳見部類譯釋二門。以對今經。世稱大本。蓋部同而廣略異也。彼爲樂廣者說。此爲樂略者說。然辭簡而理益明。事約而功倍勝。如大本廣談諸福。而此經謂但持名號。即爲多福多善。大本猶分叁輩。而此經謂但生彼國。俱得不退菩提。是則不獨爲種種念佛門中之要。又于本部中轉更爲要。可謂妙中之妙。玄中之玄。徑而複徑者矣。

   如上別中十義。複以前九爲通。後一爲別。兼前總義。爲此經教起之所因故。

   通者。通明淨土諸經。皆同此因故。別者。別明此經專重持名。以持名爲因故。總者。即前總明一切諸經。皆一大事以爲因故。言佛說此經。爲教衆生念佛。爲教衆生持名念佛。爲教衆生持名念佛而入佛知見。以了此一心大事而已。合之爲此經教起之所因也。

   ○二藏教等攝(叁) 初藏攝二教攝叁分攝

   ○初藏攝

   已知佛說此經。有如是因。未知此經藏教分中。各何攝屬。言藏有二。一。叁藏。二。二藏。且初叁藏者。一修多羅藏。二毗奈耶藏。叁阿毗達磨藏。今此經者。是修多羅攝。諸經亦有互相攝者。今非彼故。 

   梵語修多羅。此雲契經。名爲經藏。解見後釋題中。毗奈耶。此雲調伏。即律藏。阿毗達磨。此雲對法。即論藏。上二俱有多義。非急不引。修多羅攝者。此經在經律論叁藏中。屬經藏故。互攝者。如華嚴則經攝而兼律論。以十藏等品顯戒律。問明等品顯論議故。梵網則律攝而兼經。以心地品之上。廣談菩薩階位故。余可例知。此經不兼戒律。亦無論議。自始至終。專說念佛求生淨土。故雲今非彼也。

   二藏者。一菩薩藏。二聲聞藏。今此經者。菩薩藏攝。亦有互攝。今非彼故。

   菩薩聲聞。詳見後釋文中。藏分二者。以經有大乘小乘。故二藏分攝。若約人有叁乘。亦合分叁。以緣覺人多不藉教。攝歸聲聞。故止二藏。今菩薩藏攝者。此經演說大乘。如依正莊嚴。信願往生等。皆自利利他菩薩淨佛國土。教化衆生之道故。互攝者。如華嚴菩薩藏攝。亦通聲聞。以能包含無量乘故。今經二乘種不生。故雲非彼。或問。何得文中。彼佛有聲聞弟子。答。此暫有終無。至下釋文中當辯。又問。厭苦趨樂。似專自利。何名菩薩。答。求生淨土。正爲見佛聞法。得無生忍已。還來此世。救苦衆生。是菩薩行。非聲聞道。如天臺十疑論中說。

   ○二教攝

   教者。依賢首判教分五。謂小。始。終。頓。圓。今此經者。頓教所攝。亦複兼通前後二教。

   五教者。一。小乘教。所說唯是人空。縱少說法空。亦不明顯。以依六識叁毒。建立染淨根本。未盡法源故。二。大乘始教。由第二時。但明于空。第叁時定說叁乘。不許定性闡提成佛。未盡大乘至極之說。故名爲始。有成佛有不成佛。複名分教。所說則廣談法相。少及法性。其所雲性。亦是相數。以依生滅八識。建立生死及涅槃因諸義類故。叁。大乘終教。由出中道妙有。定性闡提。皆當作佛。方盡大乘至極之說。故名爲終。稱實理故。複名實教。所說則多談法性。少及法相。其所雲相。亦會歸性。以依如來藏八識。隨緣成立諸義類故。四。頓教。總不說法相。唯說真性。一念不生。即名爲佛。無漸次故。五。圓教。統該前四。圓滿具足。所說唯是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相即相入。帝網重重。主伴交參。無盡無盡故。以上詳如華嚴玄中。恐煩不敘。言頓教攝者。如後義理中辯。亦通前後者。通前終教。以一切衆生念佛。定當成佛。即定性闡提皆作佛故。通後圓教者。亦義理中辯。

   ○叁分攝

   分者。十二分教。如修多羅祇夜等。今此經者。修多羅。優陀那。二分攝故。

   分者。分齊。以一代時教。別其分齊。各有所屬也。祇夜。此雲重頌。優陀那。此雲無問自說。十二部。恐煩不敘。言二分攝者。一。修多羅攝。以是契經故。二。優陀那攝。以不待請問。自告身子故。

   ○叁義理深廣(叁) 初攝頓二分圓叁旁通

   ○初攝頓

   已知此經攝于頓教。少分屬圓。未知所具義理。當複雲何。先明此經攝于頓者。蓋謂持名即生。疾超速證。無迂曲故。正屬于頓。

   正屬頓義者。以博地凡夫。欲登聖地。其事甚難。其道甚遠。今但持名。即得往生。既往生已。即得不退。可謂彈指圓成。一生取辦。如將寶位。直授凡庸。不曆階級。非漸教迂回屈曲之比。故屬頓義。

   或難。頓教一念不生。即名爲佛。五法叁自性皆空。八識二無我俱遣。今持名念佛。是爲有念。雲何名頓。答。以一心不亂。正謂無念。若有念者。不名一心。但得一心。何法不寂。

  …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往生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