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容。至慈无择。名普门也。
七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者。末世修行。多诸障难。一亏正见。即陷群邪。彼佛愿力威神加被行人。大光明中。不遭魔事。能为护念。直至道场。故知泽图辟怪。宝镜遁妖。正念分明。无能娆者。
多诸障难者。行人于禅观中。击发阴魔。如楞严开五十种。皆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故知正见稍亏。邪魔遂炽。无益更损。求升反沉。由此浅根怖道不学。今念佛者。以佛大愿摄受。大力匡持。威莫敢干。神不可测。虽有魔事。行将自消。又经云。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烛身。魔不能犯。以阿弥陀佛。及十方佛。常护念故。从今发心。直至道场。自始至终。吉无不利。良由正念分明。纵魔来者。易识易遣。非比耽静著空。中无主宰。逢魔不觉。遂至入心者也。泽图宝镜者。以此二喻。明非但佛力。即是自己念力也。有神兽名白泽。能人言。辨万物之情。诸邪望影而避。故曰家有白泽之图。必无如是妖怪。又山精野魅。能变形种种。诳惑于人。而不能变镜中之形。喻念佛者。正念现前。智照精朗。一切天魔心魔不得便故。
八的指即有念心得入无念者。心本无念。念起即乖。而众生无始以来。妄想惯习。未易卒遣。今教念佛。是乃以毒攻毒。用兵止兵。病愈寇平。则舍病体更无自身。即寇盗原吾赤子。
起信论云。心体离念。而起念念佛。岂不反扰其心。佛藏经云。无觉无观。名为念佛。无想无语。是名念佛。而起念念佛。岂不反背于佛。今谓灭诸觉观。实相念佛。理则诚然。但以心虽离念。而无明染心。念念相续。如七年之病。久乱之民。故曰惯习。兹欲勉强遏捺。立使空寂。而止动归止。止更弥动。纵粗念暂息。细念犹存。便谓相应。错谬非小。既居凡地。未能绝虑忘缘。何不即缘虑而作修进。故以念还攻于念。念一佛名。换彼百千万亿之杂念也。而妄从真起。波逐水生。即念即空。居然本体。非于念外别得菩提。故云万法虚伪。唯是一心。了悟自心。触目菩提矣。喻如病体瘳时。便名健体。乱民定后。即是良民。去念而求心。是医必灭身而疗病。将必屠国而安民也。岂理也哉。
九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者。七地仅名现相。八地乃得无生。而亟欲灭生以求无生。弥求弥远。今以求生净土。乃悟无生。入有得空。即凡成圣。可谓通玄秘诀。换骨神丹。
仅名现相者。华严地地皆曰无生。而正得乃归八地。其七地云。净无量身口意。得无生法忍光明。疏谓无生法忍。八地所得。今兹七地。于彼法忍明相现前。未为真得。如观经疏。以无生即属初住。意略同此。乃至八地。离一切心意识分别。始名真得无生法忍也。故知无生。圣且难之。况凡辈乎。弥远者。厌生为患。亟欲灭生以归于无。而灭非真灭。只益劬劳。终成轮转。如牛坏车。古有明喻。今专念佛。发愿往生。生彼国已。华开见佛。识自本心。本自不生。生亦何碍。所谓炽然求生。而不乖于无生之理。终日生而未尝生者。乃所以为真无生也。有生而悟无生。故云入有得空。生属凡夫。而因生无生。故云即凡成圣。就路还家。潜超密度。难思难议。故云通玄。倏尔转移。如平地升迁。白衣骤贵。故云换骨。舍秘诀而耕空言。弃神丹而服狂药。岂不大可哀哉。
十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者。此有二义。一者。余门学道。万里迢遥。念佛往生。古称径路。而念佛一法。复有多门。今此持名。是为径路之中。径而又径。鹤冲鹏举。骥骤龙飞。不疾不行。而速而至。径中径矣。
二义者。一是较量于多种净业。二是拣别于本部大本。故云径路之径路也。径路者。路小而捷名径。小喻念佛为力之简易。捷喻念佛成功之迅速。善导大师偈云。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是也。故云。余门学道。名竖出三界。念佛往生。名横出三界。如虫在竹。竖则历节难通。横则一时透脱。余门之比念佛。则念佛为速矣。念佛复有多门者。如后文中所开实相念佛四种。乃至万行回向等。实相之佛。虽云本具。而众生障重。解悟者希。下此数门。观像。则像去还无。因成间断。观想。则心粗境细。妙观难成。万行。则所作繁多。重处偏坠。唯此持名一法。简要直捷。但能继念。便得往生。古人谓既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则不期实相而实相契焉。故念佛为修行径路。而持名又念佛中之径路也。鹤冲已过凡禽。争如鹏举。骥骤虽超群马。未及龙飞。皆上喻念佛。下喻持名念佛也。不疾不行者。易系词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唯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意谓疾而后速。行而后至者。物之常也。蓍卦之体。寂无思为。而有感即通。是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妙万物而谓之神也。引此以明诸门念佛。虽同曰往生。而为力稍难。为时稍久。是须行须疾。乃至乃速也。今则不稽岁月。不假作为。七日一心。即生彼国。何其神妙一至是也。故普贤行愿品钞云。大藏中数百余本。或经或论。说修彼因。然皆勤积。乃得往生。今但称名。便登不退。岂非径而复径者哉。
二者。无量寿经。广陈依正。备载修持。今此经者。崇简去繁。举约该博。更无他说。单指持名。但得一心。便生彼国。可谓愈简愈约。愈妙愈玄。径中径矣。
无量寿经。详见部类译释二门。以对今经。世称大本。盖部同而广略异也。彼为乐广者说。此为乐略者说。然辞简而理益明。事约而功倍胜。如大本广谈诸福。而此经谓但持名号。即为多福多善。大本犹分三辈。而此经谓但生彼国。俱得不退菩提。是则不独为种种念佛门中之要。又于本部中转更为要。可谓妙中之妙。玄中之玄。径而复径者矣。
如上别中十义。复以前九为通。后一为别。兼前总义。为此经教起之所因故。
通者。通明净土诸经。皆同此因故。别者。别明此经专重持名。以持名为因故。总者。即前总明一切诸经。皆一大事以为因故。言佛说此经。为教众生念佛。为教众生持名念佛。为教众生持名念佛而入佛知见。以了此一心大事而已。合之为此经教起之所因也。
○二藏教等摄(三) 初藏摄二教摄三分摄
○初藏摄
已知佛说此经。有如是因。未知此经藏教分中。各何摄属。言藏有二。一。三藏。二。二藏。且初三藏者。一修多罗藏。二毗奈耶藏。三阿毗达磨藏。今此经者。是修多罗摄。诸经亦有互相摄者。今非彼故。
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名为经藏。解见后释题中。毗奈耶。此云调伏。即律藏。阿毗达磨。此云对法。即论藏。上二俱有多义。非急不引。修多罗摄者。此经在经律论三藏中。属经藏故。互摄者。如华严则经摄而兼律论。以十藏等品显戒律。问明等品显论议故。梵网则律摄而兼经。以心地品之上。广谈菩萨阶位故。余可例知。此经不兼戒律。亦无论议。自始至终。专说念佛求生净土。故云今非彼也。
二藏者。一菩萨藏。二声闻藏。今此经者。菩萨藏摄。亦有互摄。今非彼故。
菩萨声闻。详见后释文中。藏分二者。以经有大乘小乘。故二藏分摄。若约人有三乘。亦合分三。以缘觉人多不藉教。摄归声闻。故止二藏。今菩萨藏摄者。此经演说大乘。如依正庄严。信愿往生等。皆自利利他菩萨净佛国土。教化众生之道故。互摄者。如华严菩萨藏摄。亦通声闻。以能包含无量乘故。今经二乘种不生。故云非彼。或问。何得文中。彼佛有声闻弟子。答。此暂有终无。至下释文中当辩。又问。厌苦趋乐。似专自利。何名菩萨。答。求生净土。正为见佛闻法。得无生忍已。还来此世。救苦众生。是菩萨行。非声闻道。如天台十疑论中说。
○二教摄
教者。依贤首判教分五。谓小。始。终。顿。圆。今此经者。顿教所摄。亦复兼通前后二教。
五教者。一。小乘教。所说唯是人空。纵少说法空。亦不明显。以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未尽法源故。二。大乘始教。由第二时。但明于空。第三时定说三乘。不许定性阐提成佛。未尽大乘至极之说。故名为始。有成佛有不成佛。复名分教。所说则广谈法相。少及法性。其所云性。亦是相数。以依生灭八识。建立生死及涅槃因诸义类故。三。大乘终教。由出中道妙有。定性阐提。皆当作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故名为终。称实理故。复名实教。所说则多谈法性。少及法相。其所云相。亦会归性。以依如来藏八识。随缘成立诸义类故。四。顿教。总不说法相。唯说真性。一念不生。即名为佛。无渐次故。五。圆教。统该前四。圆满具足。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帝网重重。主伴交参。无尽无尽故。以上详如华严玄中。恐烦不叙。言顿教摄者。如后义理中辩。亦通前后者。通前终教。以一切众生念佛。定当成佛。即定性阐提皆作佛故。通后圆教者。亦义理中辩。
○三分摄
分者。十二分教。如修多罗祇夜等。今此经者。修多罗。优陀那。二分摄故。
分者。分齐。以一代时教。别其分齐。各有所属也。祇夜。此云重颂。优陀那。此云无问自说。十二部。恐烦不叙。言二分摄者。一。修多罗摄。以是契经故。二。优陀那摄。以不待请问。自告身子故。
○三义理深广(三) 初摄顿二分圆三旁通
○初摄顿
已知此经摄于顿教。少分属圆。未知所具义理。当复云何。先明此经摄于顿者。盖谓持名即生。疾超速证。无迂曲故。正属于顿。
正属顿义者。以博地凡夫。欲登圣地。其事甚难。其道甚远。今但持名。即得往生。既往生已。即得不退。可谓弹指圆成。一生取办。如将宝位。直授凡庸。不历阶级。非渐教迂回屈曲之比。故属顿义。
或难。顿教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今持名念佛。是为有念。云何名顿。答。以一心不乱。正谓无念。若有念者。不名一心。但得一心。何法不寂。
…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