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疏】承上言凡群易就。善聚難親。何況最上善人之會。豈可以少善少福而得生也。于中。靈芝以善根爲正行。屬之持名。以福德爲助行。屬之淨業叁福。海東。則總以多善多福爲正行。雲是發菩提心。以少善少福爲助行。雲是執持名號。二義相違。今雙爲和會。謂欲生彼國。須多善多福。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正所謂發菩提心。而爲生彼國之大因緣也。
【鈔】相違者。一以持名屬正。一以持名屬助。二說矛盾。而此經大旨。正重持名。若持名爲助行。則下文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義雲何通。助行持名。斷無此理。又靈芝以觀經叁福配此福德。則第叁福發菩提心。乃成助行。與海東菩提心爲正行。二亦矛盾。而觀經以叁福爲淨業正因。則助行菩提。亦無此理。今雙爲和會者。還以持名爲正行。複以持名爲發菩提心。則雙取兩家。而和會其義也。善根者。觀經。則如上第叁福發菩提心。大本。則叁輩往生。皆言發菩提心。據此。則發凡夫心。是謂無善根。發聲聞心。不發菩提心者。是謂少善根也。福德者。觀經。則孝養父母等。大本。則修諸功德等。據此。則施戒等。乃至立寺造像禅誦苦行一切福業。舍置不作。是謂無福德。但作此福。種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是謂少福德也。善中善者。自有五義。以具智論五菩提心故。一。發心菩提。謂于無量生死中。發大菩提心也。而持名。正于凡夫生死心中。起大覺故。二。伏心菩提。謂斷諸煩惱。降伏其心也。而持名。則正念才彰。煩惱自滅故。叁。明心菩提。謂了達諸法實相也。而持名。正即此一心。明了一切諸法實相故。四出到菩提。謂得無生忍。出叁界。到薩婆若也。而持名。即得一二叁忍。捷超生死。趨一切智故。五無上菩提。謂坐道場。成最正覺也。而持名。則得不退轉地。直至成佛故。又海東疏引菩薩心地品雲。諸菩薩初發心。能攝一切菩提分法。殊勝善根。瑜伽第叁十七雲。菩薩所集善根。以純一淨妙信心。回向無上菩提。梁攝第十雲。所作善根。悉以回向無上菩提。則皆以菩提爲善根。而今經持名。正回向無上菩提之善根也。以阿彌陀佛。即無上菩提故。是則善中之善。名多善也。福中福者。亦有二義。一者彌陀乃萬德名號。一名才舉。萬德齊圓。不期于福。福已備故。二者以持念力。自然諸惡不作。衆善奉行。以之修福。福易集故。是則福中之福。名多福也。
【疏】因緣者。清涼以親能發起爲因。假之助發爲緣。今此複有二義。一者善根爲因。福德爲緣。二者善福各有因緣。
【鈔】善因福緣者。菩提善根。入道正因。如諸經言。不發正覺菩提之心。雖行六度萬行。經恒沙劫。終不成佛。故知萬善之所根本。是之謂因。然須一切福德。助成菩提。以福濟慧。以事實理。輔翼入道。是之謂緣。各有因緣者。善根福德。其所由來。從何發心。均名曰因。而善根發起。必有種種善緣爲助。福德發起。必有種種福緣爲助。是各有其緣也。
【疏】問。何故觀經發菩提心在第叁福。答。以福有事理。不專事故。
【鈔】觀經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難謂雲何發菩提心。而與上之二者同名曰福。今明福有事理。此菩提心。是般若中如虛空不可思量之福。非達摩所斥人天有漏之福也。故前二福猶共凡小。此獨擅大乘耳。然今疏不以配福。而屬之善根者何。良以善之與福。別之則二。總之則一。別而言之。則菩提心偏屬善根。總而言之。則菩提心亦可雲福。觀經總舉言福無礙。問。寶積大本雲。欲見無量壽佛者。應發無上菩提心。複當專念彼國。積集善根。則菩提善根。似爲二事。今何直以善根屬菩提心。答。彼但言善根。此乃雲多善根。多之一字。非菩提心。何以當此。
【疏】問。即持名爲多善根福德。此經之外。別有證據否。答。曆曆可證。如大悲大品等說。
【鈔】證善根者。大悲經雲。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又雲。我滅度後。北天竺國。有比丘名祈婆伽。修習無量最勝善根。已而命終。生于西方過百千億世界。無量壽佛國。以後成佛。號無垢光如來。又大莊嚴經論。佛世一老人來求出家。舍利弗等諸大弟子俱不肯度。以觀彼多劫無善根故。佛自度之。即證道果。因告大衆。此人無量劫前。爲采薪人。猛虎逼極。大怖上樹。稱南無佛。以是善根。遇我得度。華嚴第十回向雲。願憶念無量無邊世界。去來現在一切諸佛。而次雲。以此念佛善根。凡此。皆持名爲多善根之明證也。證福德者。大品般若經雲。若人散心念佛。亦得離苦。其福不盡。況定意念。稱揚諸佛功德經雲。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一心信樂。持諷誦念。此人當得無量之福。永離叁途。命終之後。往生彼剎。智論雲。譬如有人初生墮地。即能日行千裏。滿一千歲。七寶奉佛。不如有人。于後惡世。一聲稱念阿彌陀佛。其福勝彼。增一阿含經雲。四事供養閻浮提一切衆生。若有稱佛名號。如毂乳頃。功德過上。不可思議。凡此。皆持名爲多福德之明證也。又寶積十九經雲。時一比丘。聞佛贊揚不動如來佛剎功德。心生貪著。而念生彼。佛言。不以愛戀之心。遂得往生。惟有植諸善本。修諸梵行。得生彼剎。善本即善根。梵行即福德。此又雙顯持名。爲多善多福之明證也。諸經交贊。可弗信受。
【疏】問。此土單修圓頓。不願往生者。甯可謂之少善根耶。答。圓頓行人。雖悟一心。尚余後有。正宜求生彼國。親近彌陀。喆老青公。皎然覆轍。若其自負圓人。不願往生。當知亦是善根薄故。如華嚴中說。
【鈔】後有者。後陰也。即來生也。圓人見地。雖與佛齊。然而粗細無明。猶未盡除。恒沙性德。猶未悉備。有惑潤生。甯無後有。既存後有。則有生方。不離六道。除彼已登實報。余或未免人天。而天上多欲。人間雜苦。墮落者衆。解脫者希。不生淨土。而將焉往。喆老青公。俱稱有悟。而喆老後身。耽戀富貴。青公後身。多曆苦憂。皆由不慕往生。自失善利。致使淹滯多生。曠菩提路。豈非善根涼薄。乃致如斯。言華嚴者。入法界品雲。遮那會上。諸大聲聞。不見佛者。以善根不同故。本不修習見佛自在善根故。故知執持名號。願見彌陀。誠多善根。大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也。
【疏】稱理。則自性出生一切法。是善根義。自性富有一切法。是福德義。
【鈔】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二示正行
【經】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疏】承上多善多福。乃生彼國。而善根難植。福德難修。況複雲多。累劫劬勞。莫之能辦。如寶積十心。華嚴十願等。今有一法。直捷簡易。即爲多善多福。故顯持名功德殊勝。
【鈔】善根難植者。如前身子發大乘心。因婆羅門乞眼退失等。福德難修者。如涅槃叁十四經雲。五品心修十善。謂下。中。上。上中。上上。各十善而成五十。始修終修。方成百福。則福之不易修明矣。寶積十心者。一。于衆生起大慈。無損害心。二。于衆生起大悲。無逼惱心。叁。于佛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乃至十。于諸佛舍離諸相。起隨念心。具此十心。往生淨土。華嚴十願者。一者禮敬諸佛。乃至十普皆回向。亦以此十生彼國土。以上皆菩薩廣大智行。非可易植易修。今持名功德。就使十心未備。十願未齊。淨業一成。便生彼國。既得往生。此心此願。自然成就。豈非多善根福德乎。不經迂曲。是謂直捷。無諸煩瑣。是謂簡易。直捷而深造。簡易而廣獲。諸余法門之所不及。是謂殊勝。
【疏】善男子女人者。善有二義。一是宿生善因。一是今生善類。男女者。通指缁素利鈍。及六道一切有緣衆生也。
【鈔】宿生善因者。大本雲。世間人民。前世爲善。乃得聞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一聞佛名。慈心喜悅。志意清淨。毛發聳然。淚即出者。或宿世曾行佛道。或他方佛所菩薩。固非凡人。則信心念佛者。皆宿修善本者也。今生善類者。如華嚴雲。甯在諸惡趣。恒得聞佛名。不欲生善道。暫時不聞佛。夫不以人天爲善。而以得聞佛名爲善。則信心念佛者。皆善人之俦類也。缁素利鈍者。淨土法門。一切收攝。如大本雲。其上輩者。舍家離俗而作沙門。亦有不舍家離俗者。即出家五衆。在家二衆也。但念佛者。俱得往生。是通缁素。又蓮分九品。上該盛德菩薩。下及悠悠凡夫。乃至惡人等。但念佛者。亦得往生。是通利鈍。又鬼畜地獄。雌雄牝牡。亦可均名男女。但念佛者。俱得往生。是通一切衆生也。往生集中。稽古驗今。頗載一二。願詳覽焉。
【疏】次文有叁。謂彌陀名號。是標念境。執持一心。是明念法。一日七日。是克念期。
【鈔】非境。則法無所施。非法。則境爲虛立。非期。則雖境勝法強。懈怠因循。功不速建。叁事具故。能令淨業決定成就。
【疏】標念境者。彼佛萬德成就淨土攝生。故以阿彌陀佛四字洪名。爲所念之境。依之修行。有所詣故。
【鈔】極樂依正。言佛便周。佛功德海。亦言名便周。故以四字名號爲境。依于此境。而加執持。然後向往有地。詣。至也。謂至于彼國也。或謂心外無境。觀心即足。何以境爲。不知心境一如。亦複互發。先德謂有叁昧直觀叁道。顯本性佛。有叁昧兼持咒。有叁昧兼誦經。有叁昧兼念佛等。今標念境。即是兼念佛叁昧。皆助顯本性之佛也。或直顯。或助顯。其致一也。況初學凡夫。障染濃厚。全資勝境。發我妙心。實爲修行要術。不可忽也。
【疏】明念法者。謂既聞聖號。要在執持。執者。聞斯受之。勇猛果決。不搖奪故。持者。受斯守之。常永貞固。不遺忘故。 …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