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P22

  ..续本文上一页净。见法真性。不起妄想故。四者度疑净。见深疑断故。五者分别道净。是道宜行。非道宜舍故。六者行断知见净。所行所断通达故。七者涅槃净。以无学故。海东谓论颂声闻。今谓亦可兼通菩萨。如道品亦通大小乘故。自栏网行树至此。依正共五番庄严。极乐之义。略尽于是。下文众生生者。及补处等。亦正报中摄。

   ○二往生(二) 初大众二上首

   ○初大众

   【经】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疏】承上不独见在彼国。无非贤圣。但有生者。悉皆不退也。众生者。统摄一切。阿鞞跋致者。此云不退转地。如大本及论所明。复有多种因缘。故得不退。如十疑五种。通赞十胜。群疑三十益等。

   【钞】生皆不退者。恐疑彼国固多贤圣。然是久修上士。其新生者。未必不退。故言不论圣凡。但往生者。即不退转。以决其志也。大本所明者。如云。生彼国者。处仁迁义。不妄动作。终无淫怒之心。愚痴之态。又云。生彼国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诸根明利。乃至成佛。不受恶趣。又论颂云。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不动即不退也。良由念佛之力。得依如来智海含润而生。有进无退故。五种者。十疑论云。有五因缘。故得不退。一者弥陀大悲愿力摄持。故不退。今释。谓如大本法藏愿云。我作佛时。闻我名号。皈依精进。即得第一忍。第二忍。第三忍。于诸佛法。永不退转。譬如涉海。得乘巨航。不沉溺故。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增进不退。今释。谓如大本言。见佛光明。而生慈心。又念佛之人。佛放光明。摄受此人。譬如日月。照烛暗途。不堕坑堑故。三者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闻者常起念佛法僧之心。故不退。今释。谓如此经。及二部中说。譬之亡者。闻钟磬声。增其正念故。四者纯诸菩萨。以为胜友。外无魔邪。内无烦恼。故不退。今释。谓如此经言。诸上善人。同会一处。譬之置子庄岳。不复楚语故。五者寿命永劫。与佛齐等。故不退。今释。谓如经言。佛及人民。寿命无边。譬之涉万里途。假以时日。终至宝所故。十胜三十益。大约同此。恐繁不引。

   【疏】又不退三义。大乘不退。已得不退。未得不退。例如弥勒问经说。

   【钞】大乘不退者。往生彼国。趋入大乘。更不退转。复作二乘故。已得不退者。但生彼国。凡所已得。更不退转。丧失本有故。未得不退者。但生彼国。凡所未得。更不退转。阻其前进故。又弥勒问经云。自分坚固名不退。胜进不坏名不转。今以大乘已得未得三义参之。则前二同乎自分。后一同乎胜进也。

   【疏】又同名不退。而有浅深。如起信。妙宗。及慈照所说等。

   【钞】起信论云。生彼国者。常见佛故。终得不退。疏明不退有三位。一者信行未备。未得不退。以无退缘。名不退。二者信位满。入十住。得少分法身。名不退。三者贤位满。入初地以去。证遍满法身。名不退。又妙宗钞云。不退有三。若破见思。名位不退。则永不失超凡之位。伏断尘沙。名行不退。则永不失菩萨之行。若破无明。名念不退。则永不失中道正念。又慈照宗主。四土图说。以未断烦恼。生同居土。为愿不退。破见思。生方便土。为行不退。破尘沙。分破无明。生实报土。为智不退。破三惑尽。生寂光土。为位不退。则不退名同。而浅深自别。如九品义。

   【疏】又四教不退。非今经义。

   【钞】四教各明不退。谓藏教别相念不退。通教性地不退。别教七住不退。圆教七信不退。则知自此以前。进退未定。今念佛者。但生彼国。虽恶人畜生。即得不退。岂不胜妙直捷。异乎诸教。

   【疏】称理。则自性常住。是不退转义。

   【钞】譬如虚空。自古及今。不曾退转。纵欲退转。退至何所。

   ○二上首

   【经】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疏】承上言生彼国者。岂惟不退。复有补处菩萨不可胜纪。深劝求生也。补处者。止此一生。次补佛位。即等觉菩萨也。

   【钞】深劝求生者。生皆不退。已超余国。复多补处。可谓超越殊胜。极其至也。止此一生者。此土修行。舍身受身。千生万生。未有穷已。乃至证三果者。犹尚有生。阿罗汉地。方断后有。虽断后有。不得成佛。今此唯余一生。次即补佛。前如护明。后如慈氏。菩萨之极位也。又大本云。生彼国者。皆具三十二相。究竟深入妙法要义。皆当一生遂补佛处。据此。则如储君暂在东宫。必绍南面。非余百官转展升进。止是位极人臣之比也。此等菩萨。咸皆往生。薄劣西方。不揣甚矣。

   【疏】问。彼处观音。次当补佛。次乃势至。势至之后。不闻补者。今言补处甚多。何日当补。又补处者。菩萨地尽。住等觉位。如星中月。何得甚多。而在彼国。答。补处不必定补弥陀之处。十方世界无尽。诸佛涅槃无尽。补处菩萨亦无尽。住彼国中。而待补处。奚为不可。又诸佛尚如微尘。无有穷尽。况复菩萨。其数甚多。无足疑也。如大本中说。

   【钞】大本云。佛告弥勒。此世界中。有七百二十亿菩萨生彼。一一已曾供养无央数佛。如弥勒者。诸小菩萨。不可胜纪。他方世界。第一光远照佛所。有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第二宝藏佛所。有九十亿。第三无量音佛所。有二百二十亿。展转至十四佛剎。以及无量佛剎。往生者不可复计。但说佛名。穷劫不尽。况其菩萨当往生者。言如弥勒。则甚多补处。益可为证。

   【疏】如上依正二报。或经文中有。本愿中无。或本愿中有。经文中无。互见无碍。

   【钞】若据慕佛发愿。满愿成佛。则彼方种种所有。皆彼佛愿愿所成。悉应契合。今明互为有无者。以文虽小殊。而意则具足也。又如法藏愿云。我作佛时。剎中诸天人民。一切万物。皆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者。虽得天眼。不能辨其名数。观此。则正报依报。摄无不尽。不可拘文而限义也。

   【疏】称理。则自性决定成佛。是一生补处义。

   【钞】圭峰云。今知心是佛心。定当作佛。然而本来成佛。非作得故。则但见始觉新来。不知本觉固有。可谓补则决定补。成则实不成。

   ○二正示愿行令知修证(四) 初发愿二起行三感果四结劝

   ○初发愿(二) 初劝发愿心二出其所以

   ○初劝发愿心

   【经】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疏】上陈依正二报。今言众生得闻此者。应当发起大愿。愿生彼国。是为第一重劝。后乃反复申明。

   【钞】第一重劝者。经中反复劝闻。劝信。劝愿。约有四重。今当最初。是闻依正庄严胜妙功德之说而发愿也。二言闻是说者。是闻一心持名决定往生之说而发愿也。三言闻是经者。是闻持名佛护不退菩提之说而信受也。不言愿者。信受即愿故。四言若有信者。是总结闻已深信。信有愿者无一不生之说而发愿也。闻闻转深。愿愿倍切。语虽反复。义不雷重。悯物情深。诲人不倦。

   【疏】又闻摄信义。愿摄行义。三事资粮。悉备于此。

   【钞】闻然后信。匪闻则信自何生。愿然后行。无愿则行何由起。下文信行。此为本原。信行愿三。净土资粮。充足无欠。

   【疏】又愿之为力。不可思议。彼佛净土。亦由愿故。临终往生。惟仗愿故。三界因果。悉随愿故。诸大菩萨。皆愿生故。

   【钞】彼佛净土者。法藏以因中四十八愿。今成佛道。广度众生。则如来无尽功德。皆从愿生。故云不可思议。临终往生者。行愿品言。是人临命终时。一切诸根。悉皆败坏。以至亲属威势。象马珍宝等。悉皆散灭。惟有愿王不相舍离。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剎那间。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云不可思议。三界因果者。愿受天乐。则贫母上生。愿作冥王。则岳神治鬼。种种随愿。莫为而为。故云不可思议。菩萨愿生者。普贤颂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剎。乃至愿蒙授记。广利众生等。至如文殊发愿往生所说之偈。亦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剎。与普贤若合符节。他如天亲龙树等。多难悉陈。故云不可思议。

   【疏】称理。则自性还归本体。是愿生彼国义。

   【钞】若知本体不离当处。则非生彼国。乃生此国耳。虽云十万亿程。何曾咫尺动步。故谓不劳弹指到西方也。如其真如不守自性。五道随缘。则是穷子旅泊他乡。应归故里。

   ○二出其所以

   【经】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疏】此蹑前征起。何故教人发愿生彼。以彼国是诸上善人同会之处。得生彼国。则入如是胜会。故当求生。

   【钞】征有二义。一者娑婆亦是佛邦。何必远离故国。二者十方无尽佛剎。若为偏向西方。故征其由。今融而答之。复有三义。一者。或有国土。人畜鬼狱之所共居。未必皆人故。二者。或有国土。虽纯人所居。未必皆善故。三者。或有国土。虽纯善人所居。未必皆上善故。今曰诸上善人。则不独为人中之善。亦复善中之善也。如上所列声闻菩萨。乃至补处。此等诸上善人。今得往生。即与俱会一处。所谓观音势至。把手共行。文殊普贤。亲为胜友。喻如登龙与瀛。世所希故。是以大士求登莲录。况复凡夫。卜居犹择里仁。矧云学道。如斯胜会。可勿愿欤。

   【疏】问。生极乐者。其类不一。何得概称上善。答。以皆得不退转故。

   【钞】类不一者。谓有圣有凡。有大有小。上中下品。分位秩然。乃略其中下。概曰上善。故为此难。今明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则究竟皆成无上正觉。是佛境界。故无别也。

   【疏】称理。则自性万善同归。是同会一处义。

   【钞】百川会于一海。众景会于一空。诸上善人。不会此之一处。而将奚会。

   ○二起行(二) 初拣余行二示正行

   ○初拣余行

   【经】舍利…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往生集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