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P17

  ..續本文上一頁及坐臥。

   ○四總結

   【經】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疏】如上欄網行樹。池閣蓮華。種種莊嚴。皆是阿彌陀佛因中所發大願。及願後所修大行。無量功德之所成就也。如華嚴中願行。亦同此意。

   【鈔】願以起行。行以實願。菩薩因地。莫不皆然。行滿願遂。名爲成就。因中者。爲法藏比丘時也。言願者。所發四十八願也。有願雲。我作佛時。生我剎者。皆于七寶水池。蓮華化生。又願雲。我作佛時。我剎中自地以上。至于虛空。皆有宮殿樓閣。池流華樹。悉以無量衆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又雲。若我成佛。周遍國中諸莊嚴具。無有衆生。能總演說。是爲大願。言行者。大本雲。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所。攝取二十一億佛剎清淨之行。如彼修持。又雲。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已。住真實慧。勇猛精進。阿僧祇劫修菩薩行。護身口意。修行六度。了空無相無作。以行教化。致無量衆生發菩提心。是謂大行。言功德者。即此行願。名爲功德。大本雲。如是積功累德。無量千萬億劫。功德圓備。方得成就斯願。而入佛位。華嚴願行者。華藏世界品雲。此華藏莊嚴世界海。是毗盧遮那往昔微塵數佛所。修微塵數大願之所嚴淨。又下雲。普賢智地行悉成。一切莊嚴從此出。例法藏願行。亦猶是也。

   【疏】又功德者。無漏性功德也。複有勝劣。今是勝功德故。

   【鈔】無漏功德者。初祖以營修世福。爲有漏之因。不名功德。又雲功德在法身中。則此之大行大願。皆自性無漏功德。非事上人天小果有漏之因也。勝劣者。聲聞菩薩。乃至于佛。皆有功德。小大懸殊。今是彼佛因地。修無量願行之所成就。崇功至德。不可思議。故雲勝也。

   【疏】問。金剛般若謂莊嚴佛土者。實非莊嚴。是名莊嚴。今乃廣陳依正。雲何二經意義相背。答。性相不殊。所宗異故。

   【鈔】性相不殊者。全性起相。全相歸性。性相本非二物。而當經各有所宗。彼經以無相爲宗。故唯明第一義相。不取形相。實則清淨心中。身土自現。喻如磨鏡。塵盡像生。其專言性者。蓋即相之性。非棄相而取性也。今經以勸生淨土爲宗。故于極樂依正種種莊嚴。反複開明。令起忻慕。實則相本自空。唯心唯識。其廣陳相者。蓋即性之相。非離性而言相也。爲門各別。究竟是同。故知二經。義不相背。

   【疏】問。諸天宮殿園苑。亦以寶嚴。與此何別。答。粗妙異故。

   【鈔】粗妙者。如世珠玉。雖均名寶。而質有粗妙。價有重輕。故諸天自下而上。依正莊嚴。從粗漸妙。勝劣迥殊。何況極樂超越叁界。甯不寶嚴之中。獨爲最勝。經雲。輪王亦有叁十二相。而不及佛。即此意也。

   【疏】又此功德。雖佛力成就。亦兼由衆生。以心淨土淨故。

   【鈔】兼由衆生者。維摩經雲。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谄衆生。來生其國。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衆生。來生其國。乃至萬行。悉亦如是。是以此方念佛。彼土蓮成。則極樂種種清淨莊嚴。雖彼佛爲菩薩時之所成就。而謂勤修淨業衆生。共與成就。亦可也。故曰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疏】稱理。則自性能生萬法。是莊嚴義。

   【鈔】六祖雲。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華嚴經雲。一切寶鈴網。解一切法如幻心所生。一切寶樓閣。無著善根無生善根所生。乃至衣蓋幢座等。莫不皆然。又雲。此華藏莊嚴世界海中。若山河。乃至樹林塵毛等處。一一皆是稱真如法界。具無邊德。是故當知淨土唯心。更無外境。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卷二終

   2003.08.23完成叁校

   2003.11.05完成四校

   2004.07.11完成五校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卷第叁

   ○叁天樂雨華(四) 初天樂二金地叁雨華四總結

   ○初天樂

   【經】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

   【疏】上敘寶池。此談金地之上。華樂交輝也。天樂者。異世樂故。常作者。無間歇故。

   【鈔】異世樂者。大本雲。第一四天王天。及諸天人。百千香華。百千音樂。以供養佛。及諸菩薩聲聞之衆。于是第二忉利天王。欲界諸天。以至第七梵天。一切諸天。香華音樂。轉相倍勝。又雲。亦有自然萬種伎樂。無非法音。清暢嘹亮。微妙明雅。一切音聲。所不能及。觀經雲。無量諸天。作天伎樂。又有樂器懸處虛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以是天人所作之樂。非人間所有。故雲異世樂也。無間歇者。世樂須人。有作有辍。天樂自鳴。故雲常作也。今人念佛。臨終之日。天樂迎空。正唯淨土常作天樂故。

   【疏】稱理。則自性萬德和融。是天樂義。

   【鈔】自性如實空。則不立一塵。如實不空。則交羅萬德。調和而克諧不悖。融液而一味無乖。忍進相與低昂。則埙鳴篪奏。止觀雙成定慧。則玉振金聲。慈悲。則哀矣不傷。喜舍。則樂而不泆。如斯天樂。非唯不鼓。兼複無聲。羽寂宮沈。響天震地。 

   ○二金地

   【經】黃金爲地。

   【疏】此蹑前起後。謂極樂世界。上則樂作于天。下則金嚴其地。而居此黃金地上。不獨耳聞天樂。亦且眼見天華也。黃金者。謂琉璃地上。間以黃金。然亦衆寶無定。

   【鈔】間以黃金者。如觀經雲。見琉璃地。內外映徹。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棱。百寶所成。一一寶珠放千光明。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映琉璃地。如億千日。琉璃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界以七寶。分齊分明。據此。則地本琉璃。而黃金者。又地面之莊嚴也。大本雲。彼剎自然七寶。體性溫柔。相間爲地。或純一寶。光色晃耀。超越十方。恢廓曠蕩。不可窮盡。地皆平正。無有須彌及諸山海坑坎井谷幽暗之所。據此。則亦可專以黃金爲地。良由彼國廣大。非止一隅。黃金琉璃。且以一寶二寶言之。衆寶爲之。當亦無盡。

   【疏】稱理。則自性真如平等。是金地義。

   【鈔】真如。則無雜無穢。無變無遷。曆萬劫而常新。平等。則不增不減。不高不下。爲千聖所共履。毗舍如來。謂當平心地。則世界平。如舍利弗。心有高下。乃見丘陵坑坎是也。是故人人行處是黃金。何待如來以足指按地。

   ○叁雨華(叁) 初天雨妙華二持以供佛叁供已自適

   ○初天雨妙華

   【經】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

   【疏】言此黃金地上。常雨天華也。彼無須彌日月。而言六時者。以華鳥爲候也。廬山蓮漏。蓋仿此意。

   【鈔】此土日月旋環。繞須彌而分晝夜。如贍部正當須彌之南。晝則始東洲半。經乎南洲。終西洲半。夜則始西洲半。經乎北洲。終東洲半。配十二支。六時成晝。六時成夜。爲一日也。彼國既無須彌。又無日月。常明不昏。晝夜無辨。唯以華開鳥鳴而爲晝。華合鳥棲而爲夜也。然日月有無。諸本不同。漢譯雲。日月處空。吳譯仍漢。王氏複雲處空而不運轉。曹魏不言有無。元魏及宋。直雲無有。若和會之。當是日月雖存。以佛及聖衆。光明掩映。與無同耳。而以理揆之。無者爲正。何者。忉利而上。尚不假日月爲明。何況極樂。或漢譯日月上。缺無有二字。未可知也。高明更詳之。蓮漏者。遠祖于廬山。集衆念佛。刻木爲蓮。具十二葉。引流泉入池。每度一時。水激一葉。晝夜六時。禅誦不辍。與會諸賢。往生甚衆。今人六時淨業。本于遠祖。遠祖本此。

   【疏】曼陀羅。天華名也。此雲適意。又雲白華。天雨者。贊歎道德。如空生帝釋事。

   【鈔】白華者。天華多種。如曼殊沙。則雲赤華。今止白華。文省便也。亦可西方屬金。取白業義。適意者。天華妙好。適悅人意也。大本雲。一切諸天。皆赉天上百千華香。來供彼佛。及諸菩薩聲聞之衆是也。贊歎者。世人行善。諸天歡喜。何況彼國。如來菩薩賢聖上善之所集會。贊歎雨華。理固應爾。如空生帝釋者。須菩提宴坐。帝釋散華。須菩提問。空中散華。當是何人。答曰。我乃天帝。以尊者善說般若故。是知淨土往生之衆。一心不亂。則諸念不生。萬法空寂。即是善說般若。感動諸天。又何疑哉。

   【疏】又華有二種。一者天華。二者樹華。今是天華。以天攝樹故。

   【鈔】天華者。從天而下。義如前釋。樹華者。大本雲。四方自然風起。出五百音聲。吹諸樹華。華生異香。隨風四散。散諸菩薩聲聞大衆。華墮地者。積厚四寸。極目明麗。芳香無比。及至小萎。自然亂風吹去。是彼土亦雨樹華。故曰以天攝樹。

   【疏】稱理。則自性開覺。是華義。

   【鈔】自性在迷。如華尚蕊。自性忽悟。如華正開。又妙色煥爛。不繪而成。妙香馥郁。不行而至。華雨自空。不種而生。不采而下。自性神靈通達。亦複如是。

   ○二持以供佛

   【經】其土衆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衆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

   【疏】此言天所雨華。衆生持取供佛也。衆生者。除佛而言也。清旦者。六時之一也。衣裓者。盛華之器也。供畢還國。猶在食時。以神足故。

   【鈔】除佛者。唯佛一人。獨稱大覺。菩薩而下。以至往生彼國初心凡夫。皆名衆生也。以生佛相對故。六時之一者。清旦。于晝時爲最先。以旦供佛。表至敬也。又旦是夜氣清明之際。清旦供佛。取心淨也。彼國衆生。雖晝夜一心。固無清濁。而未登佛地。猶有無明。觸事涉緣。不無少動。亦以平旦號清明心。亦可隨順此方言清旦也。常者。日日恒然。不疲厭故。各者。人人皆然。無勤惰故。盛華器者。真谛謂衣裓爲外國盛華之器。或言衣襟。亦以襟盛華也。他方。自本國而他方也。不言本國者。文省也。十萬億佛。一佛一大千土。言廣遠也。食時者。晨齋時也。清旦至于晨齋。爲時至少。以至少時。供至多佛。明其速也。如大本言。諸大菩薩。承佛威神。一食之頃。遍至十方無量世界。供養諸佛。華香伎樂。衣蓋幢旛。…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往生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