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樂乎,心不知道安在哪裏,越修越亂,離道就越來越遠了。
所以有句話說“志當存高遠,心不外平常”。我們大家心要簡單,學要廣博,志向要很高遠,但是心要安住在一個修行方法上,平平常常地用功,才能成就我們的道業。
第十二,亡身爲法,爲知恩故。
亡身爲法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在內心的認識上,不要總以爲有個“我”,有個身體。《法華經》雲:“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爲了佛法可以舍棄身命,爲法忘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被世間的五欲六塵和內心的貪嗔癡所轉,抽身在煩惱痛苦之外,像個大死人一樣,才能修行進道,這是廣泛的意義。第二層意思就簡單了,就是我們用功修法的時候,要把身體忘記掉,什麼痛啊、癢啊的都不管,專心一行,安心在法上,這樣就能得到法的受用。
比如我剛開始練習打坐時,先修五分鍾的白骨觀,感覺身體坐在那裏已經是一副白骨了,和死掉了一樣,但既沒有墮地獄也沒有上天堂,還不知道到哪裏去,那這時我就很專注了,生怕輪回的這些六道之光會粘著我,生怕世俗的善惡是非再來粘著我,一心坐在那裏念佛,這樣子打坐進步得非常快,本來只能盤半個小時,這麼一觀照,兩個小時也沒問題了,這就是亡身修法的好處。所以連老子都說“吾之大患,爲吾有身。倘若無身,何患之有!”如果能把身體忘記掉,世間的煩惱何處安身呢?
但我們執著身體習慣了,對佛法又沒有什麼很深的感悟,那就很難做到亡身爲法,除非我們真的知道了修行的意義所在,真的發了出離心和菩提心,才會感恩佛陀、感恩善知識、感恩十方無量的衆生。這種感恩心生起來,我們才能真的做到亡身爲法,進步就比坐火箭還要快。如果做不到亡身,那修行就是爬天梯,一步一步地,又累又危險;如果再懈怠懈怠、流連流連,那就是螞蟻上高山了,何時才能有出頭之日呢?
這就是親近善知識的最重要的十二條,具足了這十二條,我們就是如法的具相的弟子,任何一個善知識絕對都會願意度我們,都會願意給我們說法。甚至當我們具備這十二條以後,十方叁世無量諸佛、山河大地都會現善知識相。所以大家要記住這點,不要再哀歎善知識越來越少了,我們要從內心去檢點自己,看我們是否具備了這十二條弟子相。
(叁)不親近善知識有什麼不好
其信力輕微,意無專志,粗行淺解,泛漾隨機,觸事則因事生心,緣無則依無息念,既非動靜之等觀,則順有無之得失。
這就是不親近善知識會出現的問題。其是指沒有親近善知識的修行人,信力輕微,對善知識信心不足,對佛法也是一樣的態度。你說他不相信嗎,他也信,也偶爾來聽聽、看看,但意無專志,不能專心修行,很浮躁,沒有主心骨。粗行淺解,對佛法理解得很淺,行爲上也不能如法,所謂“淺嘗辄止”,深入不下去,稍微了解了一點就以爲自己全懂了。永嘉大師說的雖然是他那個時代的人,但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起來了,更是一個浮躁的世界,這樣得過且過的人就更多了。
泛漾隨機,泛漾就是隨大流,大家怎麼樣我也怎麼樣,就像把石頭扔到水裏,會“撲通”一聲,起個水花,然後會泛出波紋,蕩漾開來,這叫泛漾。泛漾的波紋是一層一層擴大的,也越來越微細,泛到最後就無聲無息地消失了,我們現在修法不就是這樣嗎?剛開始聽法,遇到善知識時,都很踴躍,覺得佛法太好了,師父太好了,道場也太好了,我遇到他們真有福氣,一定好好修行,結果沒幾天,熱情就小了,再過幾天就又想去隨便浪蕩了,最後世俗因緣、機會一出現,可能還會挑佛法和善知識的毛病,就完全不修行了。“老太婆過年,一年不如一年”。隨著自己凡夫習氣又流浪去了,這就是泛漾隨機。
觸事則因事生心,因爲沒有善知識指導,遇到事情就被事情轉了,好事就開心,壞事就害怕,起心動念亂個不停。緣無則依無息念,境界過了,沒有事情的時候,覺得心裏沒有什麼妄想了,自己就很得意,以爲自己心安了,佛法很有受用。其實這都錯了,既非動靜之等觀,則順有無之得失,違背了佛法卻不自知,也沒有親近善知識去請教,那就根本談不上是什麼修行了。
我們修行時總覺得妄念很多、很亂,如果不親近善知識,不懂佛法修行道理,就會以爲妄念停下來,沒有妄想就是解脫了,所以特別想止住。這個觀念是大錯特錯了,因爲真正心地的修行並不是“止妄念”,而是“轉妄念”。
妄想停下來只是一種定境,並不是解脫境界,打開了無漏的智慧才叫解脫。妄想止得住固然不錯,但必須要有智慧來駕馭,如果妄想停下來,卻沒有智慧覺照,那就是外道。我們不懂得這個道理,感覺沒有妄想、心裏很安時,就會以爲自己悟道了。這樣去修不但我執很難除掉,還極有可能就成了天魔外道,那麻煩就大了,所以不親近善知識很容易造成類似的問題。
那妄念靠什麼轉呢?就是靠智慧、正知見來轉,轉貪嗔癡爲戒定慧,能轉過來就不會被妄想所惑。所以我們把修行上不去的原因歸結到妄念上是錯誤的,就像把敗國亡身之罪歸結在女人身上一樣。君王都是需要女人的,只要君王有智慧,即使妻妾成群也不會被女人控製住;我們其實需要有妄想,沒有妄想連生活都無法自理了,還談什麼成佛度衆生呢?只要我們有了智慧,妄念就會爲我們服務,我們卻不會被妄念所控製,如此修行才能成就菩提大業。
永嘉大師告訴我們,修行沒有善知識的指導就是盲修瞎練,既非動靜之等觀,則順有無之得失。因事生心爲動、爲有,緣無則息念爲靜、爲無,兩者都是和境界相對的,內心並不是動靜一如的平等觀,而是有無相對、有得有失的凡夫見。執著在這上面,卻以爲自己修行很得力,那危險就很近了。
其實生命就是有動有靜、有止有觀、有定有慧的,但一定要等觀,動靜一如、止觀一心、定慧等持才是完美的生命,不等觀就是畸形發展。我們平常的凡夫心都是非常散亂的,沒有定也沒有慧,修行之後呢,又容易犯兩個錯誤,一個是追求定,一坐八個小時、十個小時,卻沒有智慧,一點小境界來了都看不開,掉在裏面出不來,定力好嘛;另一個是追求慧解,喜歡聽聞經教,也能說得頭頭是道,可因爲一點定力也沒有,習氣轉不過來。這兩種都是畸形的修行,有無兩樣患得患失,動靜不能等觀,這也是不親近善知識容易出現的問題。
其實當我們還在修行的路上行走時,並沒有駕馭所有境界的真實智慧,常常會被境界所轉而不自知,而善知識卻是慧眼如炬的,能帶我們從迷陣裏走出來。而且在一定階段內,修行境界越高,越需要善知識的指點,因爲這時候出現問題,往往就是大問題了,就像車開的速度很快時,方向稍微打錯一點,就會造成嚴重的事故,後果不堪設想。所以只要我們還在修行路上,就必須隨時有善知識的保護和不停地調教,不親近善知識是絕對不可能安全地到達目的地的。
二、戒驕奢意
驕是驕傲、我慢貢高,奢是奢侈、不惜福,這兩點是修道的兩大障礙,因爲修行就是福慧雙修,福慧圓滿就成佛了。如果我們很驕傲,貢高我慢,自以爲了不起,還怎麼繼續學習、修行呢?不修學佛法又如何能增長自己的智慧呢?如果我們生活很奢侈、浪費,那如何積累福德呢?福慧都無法增長,我們還談什麼成佛成道呢?所以永嘉大師深恐凡夫這兩大缺點給修行帶來障礙,又苦口婆心地分了兩個層次來勸導我們,一定要戒除驕奢。
衣食由來,長養栽種,墾土掘地,鹽煮蠶蛾,成熟施爲,損傷物命,令他受死,資給自身。但畏饑寒,不觀死苦,殺他活己,痛哉可傷!兼用農功,積力深厚,何獨含靈致命,亦乃信施難消!雖複出家,何德之有?
這是第一個層次,從人的衣食住行上來反省,讓我們意識到,只要是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就肯定會牽扯殺生害命。比如爲了食物去栽種,墾土掘地傷害昆蟲;爲了衣服去煮蠶蛾,抽絲剝繭,也是損傷物命……因爲害怕自己饑寒而去殺他活己,想想真令人心痛,居然能這樣自私地活到現在!雖然出家了,可是究竟對衆生做過什麼有利益的功德呢?又有什麼值得去驕奢的呢?
所以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如果不修佛法,那肯定就是在殺生、消福。有人說我吃素,從來不殺生,那只是沒有直接殺生而已,其實間接地不知已經傷害了多少生命了。比如我們吃的米面,都是耕作而來的吧?尤其是現在,機械化翻地、收割,噴殺蟲劑,你能說自己和殺生無關嗎?除了吃飯,還要吃菜吧?還要喝水喝茶吧?細想一下,每個人都有殺生的份啊!就算出家了,除了吃飯,還要弘法蓋廟吧,挖地基時也會傷害很多衆生。一般廟裏都會誦《地藏經》來超度他們,據說寺廟蓋好後,只要有阿羅漢在廟裏住上一夜,這些衆生就都會得度了,可我們也不知道誰是阿羅漢,就只好多誦《地藏經》了。
永嘉大師把這些殘酷的事實擺在我們面前,提醒我們千萬不要再驕奢放逸了,趕快日夜精進、專心一行地修行吧!只要能心安了,安心就是福,如果心不安,福報就分分秒秒地在損失,補也補不過來,總有消失殆盡的一天。
所以我們要看清自己並沒有什麼真正的德行,生起慚愧心,只有勇猛精進地修行,才能使衆生得到大利益。這是戒驕奢第一個層次,接著,永嘉大師又發出了更深的歎息:
噫!夫欲出超叁界,未有絕塵之行,徒爲男子之身,而無丈夫之志。但以終朝擾擾,竟夜昏昏,道德未修,衣食斯費。上乖弘道,下阙利生,中負四恩,誠以爲恥。故智人思之,甯有法死,不無法生;徒自迷癡,貴身賤法耳。
唉!雖然我現在修學佛法,想超出叁界,卻空有志願,並無絕塵之行。塵是塵世、叁界,並沒有開始真正的修行,空有男子之身,卻自私自利、斤斤計較,毫無膽識,如同小女人一般,不是大丈夫。
什麼叫大丈夫?能夠擔當起弘法利生的菩提大願的人、帶領衆生走出輪回的人,才稱得上大丈夫。比如叁寶中的僧寶,包括比丘尼,…
《《永嘉禅宗集》達照法師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