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永嘉禅宗集》达照法师讲解▪P11

  ..续本文上一页乐乎,心不知道安在哪里,越修越乱,离道就越来越远了。

  所以有句话说“志当存高远,心不外平常”。我们大家心要简单,学要广博,志向要很高远,但是心要安住在一个修行方法上,平平常常地用功,才能成就我们的道业。

  第十二,亡身为法,为知恩故。

  亡身为法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在内心的认识上,不要总以为有个“我”,有个身体。《法华经》云:“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为了佛法可以舍弃身命,为法忘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被世间的五欲六尘和内心的贪嗔痴所转,抽身在烦恼痛苦之外,像个大死人一样,才能修行进道,这是广泛的意义。第二层意思就简单了,就是我们用功修法的时候,要把身体忘记掉,什么痛啊、痒啊的都不管,专心一行,安心在法上,这样就能得到法的受用。

  比如我刚开始练习打坐时,先修五分钟的白骨观,感觉身体坐在那里已经是一副白骨了,和死掉了一样,但既没有堕地狱也没有上天堂,还不知道到哪里去,那这时我就很专注了,生怕轮回的这些六道之光会粘着我,生怕世俗的善恶是非再来粘着我,一心坐在那里念佛,这样子打坐进步得非常快,本来只能盘半个小时,这么一观照,两个小时也没问题了,这就是亡身修法的好处。所以连老子都说“吾之大患,为吾有身。倘若无身,何患之有!”如果能把身体忘记掉,世间的烦恼何处安身呢?

  但我们执着身体习惯了,对佛法又没有什么很深的感悟,那就很难做到亡身为法,除非我们真的知道了修行的意义所在,真的发了出离心和菩提心,才会感恩佛陀、感恩善知识、感恩十方无量的众生。这种感恩心生起来,我们才能真的做到亡身为法,进步就比坐火箭还要快。如果做不到亡身,那修行就是爬天梯,一步一步地,又累又危险;如果再懈怠懈怠、流连流连,那就是蚂蚁上高山了,何时才能有出头之日呢?

  这就是亲近善知识的最重要的十二条,具足了这十二条,我们就是如法的具相的弟子,任何一个善知识绝对都会愿意度我们,都会愿意给我们说法。甚至当我们具备这十二条以后,十方三世无量诸佛、山河大地都会现善知识相。所以大家要记住这点,不要再哀叹善知识越来越少了,我们要从内心去检点自己,看我们是否具备了这十二条弟子相。

  (三)不亲近善知识有什么不好

  其信力轻微,意无专志,粗行浅解,泛漾随机,触事则因事生心,缘无则依无息念,既非动静之等观,则顺有无之得失。

  这就是不亲近善知识会出现的问题。其是指没有亲近善知识的修行人,信力轻微,对善知识信心不足,对佛法也是一样的态度。你说他不相信吗,他也信,也偶尔来听听、看看,但意无专志,不能专心修行,很浮躁,没有主心骨。粗行浅解,对佛法理解得很浅,行为上也不能如法,所谓“浅尝辄止”,深入不下去,稍微了解了一点就以为自己全懂了。永嘉大师说的虽然是他那个时代的人,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起来了,更是一个浮躁的世界,这样得过且过的人就更多了。

  泛漾随机,泛漾就是随大流,大家怎么样我也怎么样,就像把石头扔到水里,会“扑通”一声,起个水花,然后会泛出波纹,荡漾开来,这叫泛漾。泛漾的波纹是一层一层扩大的,也越来越微细,泛到最后就无声无息地消失了,我们现在修法不就是这样吗?刚开始听法,遇到善知识时,都很踊跃,觉得佛法太好了,师父太好了,道场也太好了,我遇到他们真有福气,一定好好修行,结果没几天,热情就小了,再过几天就又想去随便浪荡了,最后世俗因缘、机会一出现,可能还会挑佛法和善知识的毛病,就完全不修行了。“老太婆过年,一年不如一年”。随着自己凡夫习气又流浪去了,这就是泛漾随机。

  触事则因事生心,因为没有善知识指导,遇到事情就被事情转了,好事就开心,坏事就害怕,起心动念乱个不停。缘无则依无息念,境界过了,没有事情的时候,觉得心里没有什么妄想了,自己就很得意,以为自己心安了,佛法很有受用。其实这都错了,既非动静之等观,则顺有无之得失,违背了佛法却不自知,也没有亲近善知识去请教,那就根本谈不上是什么修行了。

  我们修行时总觉得妄念很多、很乱,如果不亲近善知识,不懂佛法修行道理,就会以为妄念停下来,没有妄想就是解脱了,所以特别想止住。这个观念是大错特错了,因为真正心地的修行并不是“止妄念”,而是“转妄念”。

  妄想停下来只是一种定境,并不是解脱境界,打开了无漏的智慧才叫解脱。妄想止得住固然不错,但必须要有智慧来驾驭,如果妄想停下来,却没有智慧觉照,那就是外道。我们不懂得这个道理,感觉没有妄想、心里很安时,就会以为自己悟道了。这样去修不但我执很难除掉,还极有可能就成了天魔外道,那麻烦就大了,所以不亲近善知识很容易造成类似的问题。

  那妄念靠什么转呢?就是靠智慧、正知见来转,转贪嗔痴为戒定慧,能转过来就不会被妄想所惑。所以我们把修行上不去的原因归结到妄念上是错误的,就像把败国亡身之罪归结在女人身上一样。君王都是需要女人的,只要君王有智慧,即使妻妾成群也不会被女人控制住;我们其实需要有妄想,没有妄想连生活都无法自理了,还谈什么成佛度众生呢?只要我们有了智慧,妄念就会为我们服务,我们却不会被妄念所控制,如此修行才能成就菩提大业。

  永嘉大师告诉我们,修行没有善知识的指导就是盲修瞎练,既非动静之等观,则顺有无之得失。因事生心为动、为有,缘无则息念为静、为无,两者都是和境界相对的,内心并不是动静一如的平等观,而是有无相对、有得有失的凡夫见。执着在这上面,却以为自己修行很得力,那危险就很近了。

  其实生命就是有动有静、有止有观、有定有慧的,但一定要等观,动静一如、止观一心、定慧等持才是完美的生命,不等观就是畸形发展。我们平常的凡夫心都是非常散乱的,没有定也没有慧,修行之后呢,又容易犯两个错误,一个是追求定,一坐八个小时、十个小时,却没有智慧,一点小境界来了都看不开,掉在里面出不来,定力好嘛;另一个是追求慧解,喜欢听闻经教,也能说得头头是道,可因为一点定力也没有,习气转不过来。这两种都是畸形的修行,有无两样患得患失,动静不能等观,这也是不亲近善知识容易出现的问题。

  其实当我们还在修行的路上行走时,并没有驾驭所有境界的真实智慧,常常会被境界所转而不自知,而善知识却是慧眼如炬的,能带我们从迷阵里走出来。而且在一定阶段内,修行境界越高,越需要善知识的指点,因为这时候出现问题,往往就是大问题了,就像车开的速度很快时,方向稍微打错一点,就会造成严重的事故,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只要我们还在修行路上,就必须随时有善知识的保护和不停地调教,不亲近善知识是绝对不可能安全地到达目的地的。

  二、戒骄奢意

  骄是骄傲、我慢贡高,奢是奢侈、不惜福,这两点是修道的两大障碍,因为修行就是福慧双修,福慧圆满就成佛了。如果我们很骄傲,贡高我慢,自以为了不起,还怎么继续学习、修行呢?不修学佛法又如何能增长自己的智慧呢?如果我们生活很奢侈、浪费,那如何积累福德呢?福慧都无法增长,我们还谈什么成佛成道呢?所以永嘉大师深恐凡夫这两大缺点给修行带来障碍,又苦口婆心地分了两个层次来劝导我们,一定要戒除骄奢。

  衣食由来,长养栽种,垦土掘地,盐煮蚕蛾,成熟施为,损伤物命,令他受死,资给自身。但畏饥寒,不观死苦,杀他活己,痛哉可伤!兼用农功,积力深厚,何独含灵致命,亦乃信施难消!虽复出家,何德之有?

  这是第一个层次,从人的衣食住行上来反省,让我们意识到,只要是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就肯定会牵扯杀生害命。比如为了食物去栽种,垦土掘地伤害昆虫;为了衣服去煮蚕蛾,抽丝剥茧,也是损伤物命……因为害怕自己饥寒而去杀他活己,想想真令人心痛,居然能这样自私地活到现在!虽然出家了,可是究竟对众生做过什么有利益的功德呢?又有什么值得去骄奢的呢?

  所以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不修佛法,那肯定就是在杀生、消福。有人说我吃素,从来不杀生,那只是没有直接杀生而已,其实间接地不知已经伤害了多少生命了。比如我们吃的米面,都是耕作而来的吧?尤其是现在,机械化翻地、收割,喷杀虫剂,你能说自己和杀生无关吗?除了吃饭,还要吃菜吧?还要喝水喝茶吧?细想一下,每个人都有杀生的份啊!就算出家了,除了吃饭,还要弘法盖庙吧,挖地基时也会伤害很多众生。一般庙里都会诵《地藏经》来超度他们,据说寺庙盖好后,只要有阿罗汉在庙里住上一夜,这些众生就都会得度了,可我们也不知道谁是阿罗汉,就只好多诵《地藏经》了。

  永嘉大师把这些残酷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提醒我们千万不要再骄奢放逸了,赶快日夜精进、专心一行地修行吧!只要能心安了,安心就是福,如果心不安,福报就分分秒秒地在损失,补也补不过来,总有消失殆尽的一天。

  所以我们要看清自己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德行,生起惭愧心,只有勇猛精进地修行,才能使众生得到大利益。这是戒骄奢第一个层次,接着,永嘉大师又发出了更深的叹息:

  噫!夫欲出超三界,未有绝尘之行,徒为男子之身,而无丈夫之志。但以终朝扰扰,竟夜昏昏,道德未修,衣食斯费。上乖弘道,下阙利生,中负四恩,诚以为耻。故智人思之,宁有法死,不无法生;徒自迷痴,贵身贱法耳。

  唉!虽然我现在修学佛法,想超出三界,却空有志愿,并无绝尘之行。尘是尘世、三界,并没有开始真正的修行,空有男子之身,却自私自利、斤斤计较,毫无胆识,如同小女人一般,不是大丈夫。

  什么叫大丈夫?能够担当起弘法利生的菩提大愿的人、带领众生走出轮回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比如三宝中的僧宝,包括比丘尼,…

《《永嘉禅宗集》达照法师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