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永嘉禅宗集》达照法师讲解▪P12

  ..续本文上一页也包括发了菩提心的居士大德,都是大丈夫。不发解脱心、菩提心,总是被自己身心的烦恼所困扰的人就是小女人。所以说“出家乃大丈夫之所为,非帝王将相所能为也。”这个出家是指出烦恼家。

  小女人是什么样的心态呢?终朝扰扰,竟夜昏昏。扰扰用得非常形象,就是没事找事地瞎琢磨,心不安宁,闲下来就烦,东家长西家短地随境乱转,或者把自己安排得很“充实”,弄点名、弄点利、保养保养身体、再修修福报……竟夜昏昏,白天折腾得很累了,夜里就睡得很死,也无法修行了,天天就这么浪费下去了,这叫“浮生扰攘”,道也没有,德也不修,混吃等死一般。所以上乖弘道,下阙利生,中负四恩,诚以为耻。乖是违逆,阙是缺少,负是辜负,四恩是佛法僧三宝恩、父母恩、众生恩和国土恩。上无弘法之能,下无利生之德,也辜负了父母师长的养育之恩,这样的人生真是可耻啊!

  故智人思之,宁有法死,不无法生。有理智有智慧的人就能想明白这些道理,修行比活命更重要,宁可自己有法而死,也不无法而生。大丈夫处世就是应该这样,绝不能贵身贱法,如果把自己的身体看得很宝贵,怕吃苦而不去修法,非常骄奢,那是非常愚痴的人,是智人所不为的。修行人一定要戒除骄奢,才能安然入道。

  第四章 净修三业(上)

  

  无论是大乘佛法的哪个宗派,在修证次第里面,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都要先培养修行人的福慧作为修行基础,即所谓的资粮位和加行位的修行。佛门里常将修行比作入山寻宝,路费和地图就是寻宝人的必备物品。资粮位就是攒修行的路费,以培植福德为主;加行位就是找到修行的路线,以培植智慧为主,净修三业就是属于这样的修行。

  我们皈依了三宝,认识到学佛的好处以后,虽然也亲近了善知识,发了菩提心,但身上还有很多世俗的粗劣毛病和错误知见,并不能一下就改正过来,所以还不是修行的法器,不能受菩提大法。

  这就如同一个流浪汉参军以后,并不能马上接受军事训练一样,必须先让他参加新兵训练,练得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服从命令听指挥了,才能再教给他如何打抢、如何放炮和军事原理,否则他一点规矩都没有,拿着枪炮乱打,就会害人害己。

  所以我们皈依以后,首先就要通过资粮位和加行位的修行来净化身口意三业,把身口意调节为能够承受菩提妙果的法器,这就叫净修三业。三业就是指我们的身、口、意,也就是全部身心的行为和认识,净修三业是实修的起点。我们看永嘉大师的原文。

  一、总纲

  贪、瞋、邪见意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口业,杀、盗、淫身业。夫欲志求大道者,必先净修三业,然后于四威仪中,渐次入道,乃至六根所对,随缘了达,境智双寂,冥乎妙旨。

  永嘉大师在总纲里明确地告诉我们净修三业的内容,和必须净修三业的原因。三业分为身、口、意三类,具体包括身三、口四、意三,贪、嗔、邪见是意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这是口业,杀、盗、淫这是身业,共十种,合称十不善业。

  既然我们能做不善业,当然也能做善业,这样才有修行改正的可能。恶的反面就是善,所以不贪、不嗔、不痴、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杀、不盗、不淫就是十善业。

  那我们为什么要净修三业呢?直接念佛把业消了不也可以吗?其实业是一种行为,所有的行为都是消不了的,无论我们三业是善、是恶,必定会感到相应的果,我们能消的是业障,而不是业。

  这个业障和业是什么关系呢?业是行为,而业障是业对身心所产生的影响。比如我们现在被人欺负时,会很难过,觉得很委屈,同时对他人会产生嗔恨,这个业就对我们起障碍了;但我们明白了佛法的道理以后呢,虽然还看不清因果,却知道被人欺负不是没有原因的,即使心里难过,也不会再恨别人,业的障碍力就小了很多;我们如果开悟证果了,就能清楚地看到对方欺负我,是因为我以前欺负过他,现在正好就还清了,借这个机会还能度化他,内心不但不会难过,还会很高兴,这个业全部转为功德了,那就完全障碍不住我们了。

  我们拜佛、诵经之所以都能够消业,是因为任何业的出现都是需要因缘齐备的,我们通过修行使心地发生改变时,就把因缘改变了,因缘不俱足了,本来该出现的恶业就不会出现了。其实是我们内心发生了转变,业障自然就消除掉了,但哪天因缘俱足了这个业还会出现。现在好多人不懂这个道理,到处乱拜、乱求,其实好好修行就可以免除灾难,佛法是唯一能改善心地的妙药,如果不学佛法不修行,我们如何能把贪嗔痴的习气转变过来?又如何能够消业呢?所以修行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夫欲志求大道者,必先净修三业。大道就是解脱道、菩提道,如果我们想承受大法,必须先清净身口意三业,然后于四威仪中,渐次入道。四威仪就是行住坐卧,平常我们三业不净,行住坐卧没有规矩,很不威仪,三业清净之后,日常的行为中自然就会透露出威仪来,这样就能逐渐地进入正道,乃至六根所对,随缘了达。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所对就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我们平常的所有行为都是根尘相对,都能做到随缘了达,不执着,不糊涂,善恶分明,却不起烦恼,再进一步就是境智双寂,冥乎妙旨,境就是外缘、所观,智是内在的主观思想、能观,主观的思想和客观的环境都能够不干扰我们,能所双亡,根尘脱落,就能冥乎妙旨,和大道的妙旨于冥冥之中相合了。

  所以佛教劝我们与人为善,做好事,这只是修行的基础,并不是佛教的全部内容。如果我们不从身口意三业下手,一开始就想修玄妙的佛法,比如止观、禅宗等等法门,那是绝对修不出名堂来的,因为我们还不是法器。

  永嘉大师告诉我们,修行一开始,就要从身口意下手,身口意就是生命所能展现的全部。我们先要检查一下这个生命是不是法器,哪里还存在问题就要去修正过来,让身口意清净下来,身不妄行、口不妄言、不起妄念。三业当中,以身业为最容易下手,意业最难。在本章的内容里,永嘉大师从资粮位和加行位,即如何净修(行入)、为何要净修(理入)这两方面,详细地告诉我们净修三业的要点和原因,从而使学人从外在的行为和内心的意识上都得到巨大的转变,彻底洗心革面,这样才能打好修行解脱大法的基础。

  

  二、净修身业

  云何净修身业,什么叫净修身业呢?杀生、偷盗、邪淫是必须要身根的参与才可以造作的罪业,所以这三者成为身业,净修就是要把这些罪业改正过来,让身根清净下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进而贵法贱身,勤求至道,不顾形命,是名净修身业。

  第一、不杀生

  深自思惟,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检摄三愆,无令漏失。慈悲抚育,不伤物命,水陆空行,一切含识,命无大小,等心爱护。蠢动蜎飞,无令毁损,危难之流,殷勤拔济,方便救度,皆令解脱。这是资粮位不杀生的修行要点,告诉我们在行为上具体如何去做,才能达到佛门不杀生的要求。

  首先我们要内心很警觉,行住坐卧之中都要观察自己、检点自己、摄持自己,不要让自己身犯三愆。三愆就是杀、盗、淫。当然如果我们连起心动念都能摄持住就更好了,所以广义上讲,身口意三业也称为三愆。

  无令漏失,不要让自己糊里糊涂地做事情,那样行为上就容易有漏失,漏是烦恼,行为上妄作既让自己烦恼,也让众生烦恼,德行就失去了,所以叫漏失。内心要很慈悲,抚爱、保护一切万物,不伤害他们的性命。这个物包括了有情和无情,有情众生我们不能去伤害,无情的众生也不能随意伤害,比如青草、鲜花,我们不能随便去踩、去拔,让它们无辜地死掉,甚至锅碗瓢盆,也不能随意就去摔。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这样去做,就说明你内心有嗔恨、杀意,但你没有深自思惟,就察觉不到。有人一生气,拿起东西就摔,严格来说这也算杀生的,所以戒律是很有层次的,想做到真正的不杀生,就必须把内心的嗔恨去除干净,这样才能算杀业清净。

  比丘戒里有个草系比丘的故事,有一群贼抢劫出家人的衣服,怕出家人去告官,就把他们用草捆起来,出家人受了不坏生种的杀戒,持得很精严,不敢把草弄断,就一直被困在那儿,后来一个国王路过那儿,把草解开才救了他们。这些出家人就被称为草系比丘。

  那这么一讲,我们是不是连饭、菜都不能吃了?当然不是,这就要说到不杀生这条戒的精神实质了。不杀生是为了培养我们的慈悲心,有情众生有痛感,我们抓它、杀它的时候,它会跑、会躲闪、会哀求、会嗔恨,因此将来也会来杀我们,那就冤冤相报无时了了,谁都走不出轮回去。而植物没有痛觉、感情,因此称为无情,如果我们连植物都不吃,那就把自己害死了,这也是杀生,所以可以吃植物,但不能骄奢,不能随意去浪费、糟蹋粮食,随意去砍伐森林树木,这种行为同样是要遭报应的。现在的环境问题不就是这么造成的吗?

  只要我们内心有恶念,肯定会表现在行为上,对世界、对他人、对自身构成伤害。所以不杀生其实是护养我们自己的这颗心,让它从嗔恨里解脱出来,慈悲抚育,不去伤害一切物命。尤其是水陆空行,这些有情众生我们就很熟悉了。

  一切含识,含识就是有神识,能区别苦乐,知道贪生怕死,所以命无大小,我们都要等心爱护,平等地去爱护它们。哪怕是蚊子、苍蝇、蚂蚁这些蠢动蜎飞,非常小的昆虫,也无令毁损。危难之流,殷勤拔济,当这些小生命面临危险灾难时,我们要不怕麻烦地努力救助它们。当它们安全了,脱离困境之后,还要进一步方便救度,皆令解脱,让它们皈依三宝,解脱轮回,这就是一个大乘菩萨修行不杀生时的要求。

  很多在家居士肯定会觉得这个要求太高了,因为要收拾家务、打扫卫生啊,那些蚂蚁、虫子、蚊子等等,不杀好像根本做不到。那怎么办呢?戒律执行起来是有层次的,永嘉大师说的这…

《《永嘉禅宗集》达照法师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