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禅宗集》達照法師講解▪P2

  ..續本文上一頁們就不會遇到任何危險。

  以上叁條都是任何一個修行人首先要具備的基礎,是修學佛法的基石。所以我還是贊成幽溪傳燈大師重編後的順序,也就是先要做好一個叁寶弟子,然後要修福修德,在有德行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佛法的修行次第和內容,把理和事都弄明白以後再踏踏實實地去用功。這個次第安排也基本符合我們現在人的修行需要。

  現代人去佛已遠,而且越是末法時代,信心就越難生,跟古人的修行基礎有很大的區別,所以就不能光按信行的次第來修學佛法。法行就比較契機,因爲信息的傳播和流通在現代社會非常方便,電視、電腦、書籍等等讓我們很容易就能接觸到佛法,如果大家有了正確的理解,就必然會對某個法門,或者某部經典産生信心,然後再依法修行,證悟佛法的妙旨,這樣的過程就非常踏實、穩妥,能夠得到佛法的受益了。所以我們按照幽溪傳燈大師的編輯順序來講解《永嘉禅宗集》。

  第一章 皈依叁寶

  

  有些人去寺廟的時候,出家師父看你對佛學比較感興趣,常常就會問:“你皈依了嗎?”你常常會回答:“我已經皈依某某師父了。”或者“皈依某某寺廟了”,“領了皈依證了”等等,你覺得皈依了,佛就能保佑你,不皈依佛就不會保佑你。其實這些回答都表明你還沒有真正的皈依,不懂得皈依和叁寶的含義。

  皈依叁寶是整個佛學的基礎,我們要非常清楚它的內涵和外延,生起真正的信仰,才能保證我們一直會按照佛法僧的指引去修行,中間不會出現叉路和歧路。那什麼是真正的皈依叁寶呢?我們看永嘉大師的原文:

  稽首圓滿遍知覺,寂靜平等本真源,

  相好嚴特非有無,慧明普照微塵剎。

  稽首湛然真妙覺,甚深十二修多羅,

  非文非字非言诠,一音隨類皆明了。

  稽首清淨諸賢聖,十方和合應真僧,

  執持禁戒無有違,振錫攜瓶利含識。

  這就是皈依叁寶的偈頌,叁寶就是佛、法、僧,是整個佛法的代表。前四句是皈依佛寶,中間四句是皈依法寶,後四句是皈依僧寶。佛是十方叁世一切佛,法是十方叁世一切法,僧是十方叁世一切僧,因此皈依並不是形式,也不是皈依某個人、某個寺廟,更不是有了皈依證、念念皈依文就算皈依了。皈依首先要有至誠恭敬信仰的心,要稽首。首就是頭,稽首的原意是“引頭至地”,也就是磕頭的意思。稽首也叫“頭面接足禮”、“頂禮”,就是用人最高的頭去頂對方最低的腳,這是古時對待最尊貴客人的禮節,我們皈依叁寶就要生起這種無比恭敬的心才可以。

  “圓滿遍知覺”是佛,“湛然真妙覺”是法,“清淨諸賢聖”是僧,對叁者都要稽首,表示佛陀的境界是我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佛所走過的道路是我要頂戴受持的,所有經典所闡釋的道理都是最高深、最了不起的,都是我要如法修學的;所有僧人都是叁寶的住世代表,都是我修學的榜樣。佛法僧是我生命中最寶貴、最尊貴的依靠,皈依叁寶是最有價值的事情。有這樣的心態和認識才叫“稽首”,修行的時候我們才會專心致志、一絲不苟。如果我們一邊念經、禮佛、聽開示,一邊覺得沒什麼意思,還不如去玩或者去工作,那就沒有做到“稽首”。

  稽首還表示我所至誠恭敬的叁寶都是可以企及的、可以達到的,並不是空中樓閣,這就是“接足”的含義,也是佛教和其它宗教所不共的地方。比如有些宗教,只有一個上帝,其它的人永遠不可能成爲新的上帝,這就不是“頭面接足”,和佛教就完全不同了。佛說“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皆堪作佛”。叁寶是佛,我們也是佛,但我們是未來佛,所以我們需要稽首皈依叁寶,而頂禮叁寶其實就是頂禮我們自己。

  古人是很講究禮節和氣節的,古人講“男兒膝下有黃金”,“上跪天地,中跪朝廷、下跪父母”等等。對那些自己不尊敬、不愛戴的人是不會行“稽首”這麼隆重的禮節的。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很快,“稽首”、“叩頭”這種禮節基本已經廢止了,我們現在見面都握手,這體現了互相之間的尊重和平等,很簡單,也是社會發展的必要,但“稽首”依然保持在佛教的禮儀中,並沒有改變。

  “稽首”可以讓我們認識到彼此之間高低的區別,如果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會把叁寶和世俗的很多思想觀念無序地、雜亂地疊放在一起。比如我們會覺得財色名利和佛法一樣重要,甚至爲了世間的利益和享受會放棄修行。什麼都得不到了、萬念俱灰時,才會想到來學學佛,想從佛教的角度來得到些心理安慰、得到些好處;覺得皈依了佛就會保佑我,不皈依佛就不保佑了。這些都是極其錯誤的迷信觀點,根本就不是皈依,也不是學佛。

  佛法講述的是生命的真相,我們學佛是學習智慧,並不是求神問蔔的迷信。有了智慧以後,我們對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以及人世間的森羅萬象都會了解得很清楚,心裏會非常清淨、安定、明了,不會再有任何煩惱,也不會再有雜亂的行爲,周圍的環境就漸漸好轉起來,層次也會拉開了。

  佛法有叁個層次,第一層是諸惡莫作,就是世間有煩惱的這一層是比較低的。第二層是衆善奉行,善永遠比惡要高,但善惡還都是世間法。第叁層是自淨其意,也就是要超越善惡,善惡俱泯、解脫輪回,這就是出世間法了。這叁個層次就是整個佛教的內容,因此佛陀教導我們的是人生的真相,讓我們不再顛倒妄想、造業受報,不但能自救成佛,還能去救其他的親人,讓天下所有的衆生都遠離生死痛苦。對于這樣的佛、對于這樣的法、對于這樣的諸佛使者,除了稽首皈依,我們還能用什麼來表達自己對的感恩和尊重呢?

  一、皈依佛寶

  圓滿遍知覺是佛寶,圓滿和遍是一個意思,遍是普遍,真理都是普遍的,覺悟到普遍的真理的時候,我們的生命就是圓滿的,這就佛。我們現在只感覺肚子餓了有飯吃就好,有房子住就好,累了能休息就好,思想或者知覺性只是停留在眼前的生活當中,最多也就能遍及到生後死前的這短暫幾十年的人生中,甚至覺得能把世間法全部搞明白的人已經很了不起了。但我們生前從哪裏來,死後又到哪裏去?無法遍及到這裏,就不是圓滿遍知覺。唯有佛才是圓滿遍知覺的。佛不但內在自覺了,而且也覺悟了宇宙人生、乃至九法界一切衆生的真相,這才叫遍知覺,普遍地知道、了解,而且非常圓滿,沒有絲毫缺陷。

  知和覺是有一點區別的,知是一種客觀的,對外在事物的了解、了知,覺是內在的覺性,就是每一個衆生都本來具備的、不用去修證的,也叫佛性。因此覺都是正覺,沒有邪覺;而知屬于後得智,卻有正知和邪知,知的範圍也有大有小。那麼我們所要稽首的,所要頂禮和遵循的,是最圓滿、最普遍的真理,而覺悟了最圓滿、最普遍真理的人,就是佛。圓滿遍知覺總攝了佛的含義,也就是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叁覺圓滿。萬德具足,這才能稱爲佛。

  這個偈頌的後面叁句,是佛的叁種形態,也就是法、報、化叁身。很多寺廟的大雄寶殿裏都供奉著叁尊佛像,釋迦佛的叁身,中間一尊是法身佛,右邊的是報身佛,左邊的是化身佛。一般中間的佛像要高大一些,因爲法身是諸佛和衆生所共的,毫無差別,也叫真佛,而報身和化身則隨因緣和願力的不同而不同了。

  寂靜平等本真源,這是指法身佛。佛講的“一切衆生皆俱如來智慧德相”,“一切衆生本來是佛”,“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就是站在法身的角度上講的。法身是無相的,遍一切處,也叫真心、佛性,是一切衆生本俱的,並非修得。我們大家跟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乃至十方法界的一切衆生的法身佛是完全一致的,沒有任何區別,所以講衆生平等就是指法身的平等。

  既然是平等的,我們爲什麼還要頂禮呢?還要皈依呢?可見佛和我們還是有區別的。區別就在覺與不覺,佛陀是覺者,他證得了法身;我們雖然也有法身,但我們不覺,迷失了,不知道法身在哪裏,所以得不到法身的利益,雖然有,卻和沒有一樣。佛經裏有個比喻,人人都有個變化無窮的如意寶珠,但都被縫在口袋裏了,我們找不到就只好去要飯;佛陀覺悟了寶珠的下落,所以就能自在無礙了。我們皈依就是要聽佛陀的話,把自己的如意寶珠找回來,不再去作乞丐。你說這個皈依值不值呢?我們要不要頂禮呢?

  有人說,佛陀找到了自己的法身,那我的法身在哪裏佛也知道嗎?當然知道,佛是圓滿遍覺知嘛。凡夫都執著你的、我的,分得很清楚,所以明白不了這個法身,其實法身是我們與諸佛所共的。佛知道了自己的法身在哪裏,當然也就知道我們的法身在哪裏了,將來我們開悟了,也自然知道別的衆生的佛性在哪裏。

  法身是無相的、遍一切處的,那還會有動亂嗎?會有區別嗎?有你我他之分嗎?當然沒有。法身是寂靜、平等、本真的,寂是寂滅,靜是沒有吵鬧、沒有動搖,寂靜是不動搖、不散亂;平等就是無差別,猶如虛空;本真是本來具足的、唯一真實的;源就是萬法之源,也就是法身佛是我們一切衆生的本相,本相其實就是無相,是一切生命之源,是清淨、無相、遍滿一切處的真佛。

  所以一切衆生都生活在法身裏面,佛菩薩的萬德莊嚴是法身的作用,我們的貪嗔癡、殺盜淫妄也離不開法身的作用。比如我們都能思考,思考都是意識的作用,我們看得到意識嗎?看不到。但意識是確實存在的,能指導我們的行爲。意識人人本具,就如同我們的“法身”,但想好、想壞就不一定了,好的想法就表現出好的行爲,壞的想法就表現出壞的行爲。行爲都是可見的、有差別的,意識卻是看不到的,因此是沒有差別的,但一切行爲和思考都離不開意識的作用。

  再打個比方,生命就像一條河流,河流裏的生物非常豐富,代表我們無盡的輪回當中積累的各種善業和惡業,法身就是河流的源頭,佛菩薩和我們是共有一個源頭的,從源頭流出來的水一樣,江河湖海卻不完全一樣。佛菩薩的生命之流是被清理了的,所以非常清淨、平靜,能像鏡子一樣把…

《《永嘉禅宗集》達照法師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