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禅宗集》達照法師講解▪P4

  ..續本文上一頁,這就是末法了;如果我們內心全被貪嗔癡掩蓋了,什麼善事也不願意做,心中已經沒有法了,那就是滅法了。所以正法、像法、末法、滅法都是我們的心所感召的現象,法的本身卻永遠是湛然的。

  甚深十二修多羅,修多羅是梵文,翻譯成漢字叫“契經”。契就是默契,上契諸佛之理,下契衆生之機,既要跟佛默契,還要跟凡夫默契。把佛意正確無誤地傳達給凡夫,就叫做“契經”,我們中國簡稱爲“經”、“經書”。

  “經”並非佛教獨用,比如中國古代儒家的四書五經、道家的《道德經》,以及外教《聖經》等等,也都用“經”字,所謂“聖人被下之言”爲經,就是聖人教化我們的這些語言,都稱爲“經”,如“經典之作”。因此,經代表真理,是不能被修改的,無論什麼時候都有它的存在價值。

  十二是指佛教的十二部經,並不是說佛教只有十二本經書,所謂叁藏十二部經典,數量是浩如煙海的,窮其一生也很難讀得完,十二是指佛講法的十二種體裁,是經書的一種歸類方式。比如我們講的文學體裁,有小說、詩歌、議論、記敘等等,佛經的體裁就有長行、重頌、授記、孤起、無問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一共十二種,稱爲十二部。叁藏就是經、律、論叁大類經書。所以叁藏十二部經是佛說教所有經典的統稱。

  那麼佛說的經典有多少部呢?這個就很難統計了,往往同一本經書就包含好幾部,比如每本經書裏都有長行,也就是長篇的敘述文字,也有重頌,就是把長行的內容用簡單的偈頌概括起來重新說一遍,這是印度文學的一個特點。還有一些無問自說的發起因緣等等,比如《阿彌陀經》。這些都合稱爲叁藏十二部,內容極其廣泛、深奧,所以叫甚深。

  非文非字非言诠,這是講叁藏十二部經典的根本。文字固然是佛經,但佛經並不只是文字,我們要通過經典的文字找到成佛的這條路徑,這才是真正的佛經,也叫做法。

  我們要皈依的這個法,是能讓我們升華生命的真理。《法華經》說“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從佛口裏講出來的這個法,我們大家依照它來改變自己,升華自己的生命狀態,就如同新的生命從法中誕生一樣。比如我們以前很不負責任,學了佛法後,我們認識到負責任是生命的一個重要力量,負責任才會活得更踏實,心裏才不會空虛,不會抱怨,這樣一來,我們的生命就升華爲一個負責任的狀態了。這個狀態就是從法變化而來的,佛法在我們身上起作用了。

  那麼佛法的這個作用怎麼來的?是從佛經的文字來的嗎?是從經典的解釋來的嗎?都不是,是我們學習了佛法以後,按照佛法去做,佛法才會有作用,不做就沒有作用。所以說“非文非字非言诠”,言是語言,诠是解釋說明,不是把文字全都背誦下來,天天挂在嘴上,也不是說我們很會解釋佛經,佛法就自動能夠起作用了。佛法不是用來說的,而是要去修行印證的。

  我們學佛法其實就是學智慧,佛法的智慧稱爲般若,分爲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叁種,也叫聞、思、修。智慧的第一個階段都是從學習文字、聽聞言诠開始的,這就是聞;第二個階段就是要用學到的佛法來觀照自己的心,如法地思考,把以前錯誤的認識改正過來,這叫觀照般若,也叫思;第叁個階段要把認識到的真理落實在行動中,把錯誤的行爲改變過來,這就叫修,這樣才能進入真正的智慧,也就是實相般若。達到實相般若以後,佛法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無論我們走到哪裏,都會如法處理事情,包容萬物,引導衆生學習佛法、離苦得樂,爲一切衆生服務,我們就成爲佛法的化身了。

  因爲佛法的本意並不能被文字和語言所障礙,所以就能一音隨類皆明了。一音就是一種語言、甚至一句話。佛陀講法時十法界的衆生都會聽到,所有衆生都能同時受到佛法的利益。就如同太陽普照萬物一樣,萬物都能得到陽光的利益,但萬物都不能真正地了解太陽;同樣,不同法界的衆生聽法時,會有不同的覺受和認識,大家都覺得能理解佛的意思,其實佛的意思只有成佛了才知道,否則都是錯會,至少是不圓滿。

  比如我們現在都是凡夫層次,大家聽法的時候,會根據自己的修學基礎體會到不同的感受,都會受益,讀佛經時也覺得能理解佛說的意思。其實層次稍微高一點,你就發現,原來的理解並不正確,如果到了初地菩薩、二地菩薩,覺得以前的理解真是可笑。佛的經典非常深奧,境界非常高,我們可能只懂其中一點點,但這一點點就是我們現有的生命層次能隨類明了的內容,就能讓我們現有的生命層次得到升華,變化我們的氣質,升華以後我們又可以對同一本佛經有新的理解,這個理解又讓我們再進一步升華……直至解脫成佛。

  所以佛法是非文非字非言诠的,這樣的法才極具生命力,能讓不同的衆生在不同的時期都會得到不同的受益,而它永遠是一音,永恒不變。佛法是終極的真理,這就是皈依法的重要性所在。

  叁、皈依僧寶

  清淨諸賢聖稱爲僧,出家的佛弟子稱爲清淨和合衆。諸賢聖要求就高了,大乘佛法裏所謂叁賢四聖,賢位、聖位是有差別的。破掉見惑才能稱爲賢,賢共有叁個果位,分別要破掉見惑、思惑、塵沙惑,稱爲叁賢。菩薩四十個果位裏,十住、十行、十回向,這叁個位次稱爲賢人。如果我們大家在理念上、道理上已經感受到無我了,從這個時候開始就是賢人,而不是凡人了。破一品無明、徹底見到佛性,才能稱爲“聖”,才算登地的菩薩。我們要稽首皈依的就是這樣的賢聖僧,也就是要向他們看齊,把我執、我見去掉。

  十方和合應真僧,十方是指十方世界,所有的清淨和合大衆,應真僧是指證得羅漢果位的僧人,見思二惑破完稱爲應真,就是“應化真寂”。羅漢位的聖人已證得涅槃的真體,見到了生命的真相,也就是萬法內在的本質他已經看到了,但他還在這個世界生活,“隨衆生心,應所知量”,隨著衆生的根基來應化、教化我們,讓我們都感受得到佛法的好處,這叫應真僧。

  執持禁戒無有違,這是第叁種僧,就是凡夫僧。第一種是賢聖的菩薩,第二種是十方的羅漢,第叁種就是清淨的出家人。執持禁戒無有違,就是持戒清淨的意思,雖然是凡夫,但是戒律嚴謹,因此也是我們修學的榜樣。振錫攜瓶利含識,錫杖代表戒法的莊嚴,瓶也代表守戒,比如出家人都有濾水瓶,喝水時要過濾一下,不要誤傷到小蟲,非常慈悲;錫杖代表智慧和無畏,也是代表法義,就是僧人看到衆生有苦難,隨時可以用佛法去救拔他們。含識就是衆生、有情,就是有妄想分別的衆生,分別心沒有被轉化爲智慧,都叫含識。

  所以真正的僧寶是要利益一切衆生的,在世間會有叁種顯現,第一是賢聖僧,也就是大乘的菩薩僧,第二是二乘的羅漢僧,第叁就是持戒的凡夫僧,這叁種僧都是我們皈依的對象。

  佛、法、僧叁寶是叁位一體、不可分割的。佛是彼岸的明燈,法是舟船,僧是領航人,我們想度過生死苦海,這叁者缺一不可;或者說佛是醫王、法是藥方、僧是看護,我們想治好病,也要有這叁方共同的護佑;佛代表自性覺,法代表自性正,僧代表自性清淨,佛、法、僧代表自性,是不能拆開的,所以才合稱爲“叁寶”。

  我們皈依叁寶,就要對外在的佛像、經書和出家人,以及內在的覺、正、淨,都要生起至高無上的皈依感,內心生起一種安穩、清淨的感覺,這種心態是很重要的修行基礎。有了這種皈依感之後,一切衆生都是我們的善知識,甚至山河大地都在給我們講經說法,那我們還能不成就嗎?

  釋迦佛在過去世修行時名爲雪上童子,曾遇到一個羅刹,對雪山童子說半偈雲:“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雪山童子請他說全偈,羅刹說:“我快餓死了,你如果能夠讓我把你吃了,我就爲你說。”雪山童子馬上答應了,于是羅刹又說了下半句,“生滅滅已,寂滅爲樂”。雪山童子聽完很法喜,就讓羅刹吃掉自己。其實羅刹是帝釋天變化來試驗雪上童子的,所以並沒有真把雪山童子吃掉,但這個故事就是雪山童子至心皈依叁寶的表現。如果換作我們,就會選擇考慮一下了,“我憑什麼要聽一個羅刹說法呢?他自己還吃人呢!”那我們的皈依就不清淨,沒有達到至心。雪山童子早就成佛了,還教給了我們八萬四千法門,我們卻還在這裏輪回,這就是沒有至誠皈依造成的。

  我這樣說,有人會不服氣,因爲大家覺得自己皈依叁寶的時候都很真誠的,也都稽首了。可我們稽首的時候是不是至心呢?至心就是趨向于一心,還不是真正的一心。一心的力量非常大,可以心想事成。凡夫心就不行了,力量很弱,因爲凡夫做事的特點就是叁心二意的。二意就是意識分別,意識心一動,分別就出來了,這個好,那個不好,要這樣做,不能那樣做等等,這就是凡夫的境界,有陰陽相對的二意;意識一分別,也不明白爲什麼,反正好的就拼命去貪,壞的就起憎恨,叁心——貪嗔癡,就起來了,所以中國的語言是很有意思的。

  我們剛開始皈依,肯定也會叁心二意,比如心裏首先會對師父有個評價,這個師父好,那個師父不行,我供養這個師父的,不供養那個師父等等。對法門也一樣,什麼淨土宗好啊、禅宗高啊……常常會比來比去,然後诋毀其它法門。對佛菩薩呢?念了阿彌陀佛,不夠,還要念觀音菩薩、地藏王菩薩……都要念,如果不念,佛就不保佑了……大家可以仔細檢討一下,看自己皈依後是否還有這些想法呢?如果有,那就是叁心二意,不是至心皈依,就很難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還需要按照永嘉大師的皈依要求逐條去對照、去落實,把基礎打牢。如果能達到至心皈依,那我們很快就會明白佛陀所言的真實不虛,就會得到佛法的無窮利益了。

  第二章 發宏誓願

  

  修學佛法首先要皈依叁寶,皈依以後就要發四宏誓願,宏是宏博廣大的意思,誓,就是誓願,就是永遠也不會違背對圓滿清淨生命狀態的願望和追求,至死不渝,這也叫發心。…

《《永嘉禅宗集》達照法師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