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禅宗集》達照法師講解▪P40

  ..續本文上一頁分爲叁步。第一步是色即是空,有色的色法,乃至無色的心法,一切法的本體就是空的,只有名字,並沒有一個真實的體存在。色法是無自性的,心法都是色法的意識反映,所謂“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所以心法的本體也是空的。第二步是空即是色,杯子雖然是空的,但它可以用來喝水,椅子是用來坐的,意識是來分析判斷的,所以你想喝水才不會去拿椅子來用,想坐下也不會去找杯子,杯子、椅子和意識雖然都是空的,但卻都有妙用,萬法是空的我們就不會起煩惱,萬法都可以用,我們又能很自在,這是空即是色。第叁步是色空不二,非空非不空,即空即不空,這是中道正觀,既沒有色需要去空,也沒有空需要起用,所謂“動物任其孕育,植物任其流芳。”一切萬物法爾如是。

  所以出其觀體以後,觀體就要和萬法去相應,我們證得空體是先空環境,再空身,最後空心,從改變行爲到改變內心的知見;而相應的時候,就要反過來了,以知見來引導正確的行爲,讓行爲和心來相應起來,也就是先要空心,再空身,最後空掉環境。每個空都分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這叁步來走,所以相應共分爲叁步九個次第:

  第一步就要做到色即是空,也就是慧眼淨,心、身、依報和空相應,依報就是環境。

  (一)、心與空相應,則譏毀贊譽,何憂何喜?證到心空的時候,就八風吹不動了,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譏毀贊譽如過耳之風,不會在內心引起任何憂喜的分別,就不會起心動念地造業了。

  (二)、身與空相應,則刀割香塗,何苦何樂?這又是進一步的功夫了,證到身空的時候,身體就是化空了,好像透明的一般,不但世風吹不著你,任何境界也奈何不了你了。被刀割如同在割空氣一樣,香塗也如同修飾天空一樣,都沒有任何苦樂的分別,不會再爲身體的欲望所驅使而造作惡業了。像釋迦佛因地修行時,被歌利王用刀割截肢體,但佛陀早已證得了身空,所以不會起任何嗔恨,而是慈悲地發大誓願去救度他。

  (叁)、依報與空相應,則施與劫奪,何得何失?財産、妻兒眷屬環境等等這些都屬于依報。證得依報空的時候,叁千大千世界都如同浮雲幻影一樣,那得到布施和被掠奪也沒有什麼區別了,不會因得而喜,也不會因失而憂,從來就無所謂得,也無所謂失,一切有相之物,都能夠隨緣來去,不會起一念相隨。這就把輪回裏的所有內容都空掉了,就解脫生死了。心、身、依報與空相應時,其實就是小乘聖人的最高境界——四果羅漢。

  第二步就要做到空即是色,得法眼淨,心、身、依報和空不空相應。

  (四)、心與空不空相應,則愛見都忘,慈悲普救。心與空不空相應,就是站在無我的真相上去分別一切法,而不是站在我執的角度上去分別,雖然同樣是分別,但出發點不同,覺受也就完全不一樣了。以我執爲出發點,身口意就會起貪嗔癡;從無我出發,則愛見都忘,沒有任何貪愛執著,這樣才能做到慈悲普救,平等地解決一切衆生的痛苦,給予一切衆生快樂,這就是菩薩發心了。

  (五)、身與空不空相應,則內同枯木,外現威儀。菩薩發心以後,進一步就要在身行上去落實,內同枯木就是空,外現威儀就是不空,菩薩的六度萬行就是實證身與空不空相應的過程。自己對身體的覺受完全不在意,卻會爲了使衆生歡喜而示現莊嚴威儀,這就比阿羅漢的境界要高了。阿羅漢不但內同枯木,外也不現威儀,對外在的行爲自由灑脫,所以只有身與空不空相應才是行菩薩道。

  (六)、依報與空不空相應,則永絕貪求,資財給濟。永絕貪求就是空,資財給濟就是不空,做到這裏就是在環境上也證得了與空不空相應。阿羅漢雖然也永絕貪求,卻不會去資財給濟,度化群生,所以與空不空相應是大乘菩薩的境界。

  第叁步就要做到色空不二,得佛眼淨,空不空、非空非不空就是色空不二,這是從初見佛性到圓滿菩提的過程,心、身、依報和色空不二相應。

  (七)、心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實相初明,開佛知見。這是剛剛見到佛性的時候,圓明無相之光初現,開了佛眼,自然就和佛的知見一樣了,也就是證果了,證到了叁谛一境、叁智一心的境界,見到了萬法的實相。

  (八)、身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一塵入正受,諸塵叁昧起。一塵是自受用身,諸塵是他受用身,自身證到色空不二的時候,其它所有的有情、無情也瞬時成佛,這叫一塵入正受,諸塵叁昧起,此時就連一花一葉也是萬德莊嚴的如來。

  (九)、依報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香臺寶閣,嚴土化生。最後是成就佛的世界,在依報上證得色空不二的時候,佛國淨土就自然呈現出來。香臺就是佛坐的妙蓮花臺,寶閣就是佛世界裏的樓閣,嚴土就是莊嚴的佛國淨土。如我們大家都想去的極樂世界,非常莊嚴、美好,就是隨阿彌陀佛圓滿佛果時化現的依報;還有藥師佛的琉璃光世界等等無量無邊的淨土。化生就是佛出世了,證圓教初住的菩薩就能有一百個佛的化身。

  所以相應是指證體以後圓滿佛果的修行過程,永嘉大師只講了證悟的境界,其實相應的過程是極其漫長的,要經過叁大阿僧其劫,也就是無法計算的時間來修行才能證佛果。對于凡夫來講,首先必須要出觀體,沒有觀體拿什麼去相應呢?相應就分心、身和環境叁步來走,也就是心先證道,再把這個道擴展到自身,最後擴展到他身,道果就圓滿了,最後的境界就全部是我們真心隨願力的起用。所以萬法唯心,心就是境,境就是心,無生無死,法爾如是,大乘佛法的修行“擇心不擇境”的原因就在這裏。

  我們現在也是生活在自己的真心裏,我們的真心和佛菩薩是一樣的,爲什麼佛就有那麼莊嚴的世界和圓滿叁身,我們卻只能感受到這個娑婆世界和這個肉身呢?這就是不同的因緣導致的,如果你想成就佛菩薩的叁身四智、五眼六通,就要去修行,種下成佛的因,自然會成就佛果;如果你不修行,不明白心的真相,繼續去造業,那就隨業受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了。我們的正報、依報都是真心隨緣的顯現,所以成佛絕對不是人去成的,而是真心去成的。只要你內心不清靜,認爲某個衆生很討厭,那你的心就是凡夫心,依報就是凡夫的依報。必須先把衆生度盡,才能成就佛果。

  在修行沒有證體之前,我們感覺到空了,如果教理不透徹,以爲這個空就是真體,和一些境界去相應時,就很麻煩了。因爲心沒有空淨,我執還在,這時候修相應就會被天魔外道所乘,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辨別。

  有句話說“甯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著魔。”一著魔就完蛋了,別說修行,連活著都不容易。我曾經有一個師兄,忽然能聽到我師父在遠處和別人講話,講什麼都聽得清清楚楚,他很高興,以爲自己天耳通了。當時我勸告過他要小心,可惜他沒有聽,非常執著這種能力,總想用一用。這種心一起來,就和妖魔鬼怪相應了,因爲妖魔鬼怪都是有我執又有神通的。我師兄就被附體了,附體有時候告訴他真的,有時候告訴他假的,總捉弄他,後來他被搞得迷亂顛倒,叁十六歲就死掉了。

  所以相應是很重要的,如果不修行,凡夫就和貪嗔癡相應,這是我們所不取的;我們修行了,尚未證體時,就要和戒定慧相應,不能追求神通怪異,否則就和天魔外道相應了;證體以後,就要按照永嘉大師講的這叁個相應來修行成佛。

  四、警其上慢

  在修行成佛的過程中,我們還要注意避免兩個修行人常犯的毛病,一個是增上慢,一個是懈怠。上慢就是傲慢、狂妄、自以爲是,這是修行人很容易出現的問題。比如有些人剛學懂了教理和禅法,馬上就開始上慢起來,六親也不認了,對師父也不恭敬了, 見到佛也不拜了,覺得自己就和佛一樣了。所以永嘉大師警告我們,要警其上慢。爲什麼呢?若不爾者,則未相應也。如果你只是學懂了教理,或者就算證了體,但沒有如法去修相應,那你只是凡夫一個,這時你如果散慢起來,就會嚴重地障礙自己的修行。剛證到的體,就像剛生下來的嬰兒,沒有人管就會死掉,很容易就會失去。

  凡夫修行很容易增上慢,因爲他認爲修行會有功德,執著在功德相上,就喜歡和別人比來比去,“我比你多拜了多少拜,我比他姿勢標准,不信佛的人好愚癡”等等。所以很多人越修行,心量反而越狹隘,這就是嚴重的我慢導致的。你越覺得自己了不起,所排斥的東西就越多,和佛的境界就一點也相應不起來。真正的修行人都是智慧越高,越沒有自我,越不會排他,所以真修行有受用的人絕對不會傲慢。

  五、誡其疏殆

  疏怠就是疏忽、怠慢、懈怠,這也是修行人很容易犯的毛病。常常在聽懂了佛法之後,我慢和疏怠就一起生起來了,反正大家都是佛了,一切法都是空的,無生無死,我修行也這樣,不修行還這樣,天天就去睡大覺,而不是修大覺了。這種人就算教理再通達,也是畫餅充饑的癡漢,並不是肯擔當的大丈夫。

  第五誡其疏怠者,然渡海應須上船,非船何以能渡?修心必須入觀,非觀無以明心。心尚未明,相應何日?思之勿自恃也!告誡我們說:渡海必須靠船,沒有船怎麼能渡過彼岸?修心必須如理思維觀察,成佛必須明心,你不修觀怎麼明心呢?不明心拿什麼相應?靠什麼成佛呢?好好想想吧,還是不要自以爲聰明的好。

  疏怠是我們現在人的大毛病,現在的人往往做事不誠心,總想貪便宜,想不付出辛苦就收獲多多。對于修行也抱有同樣的態度,總希望拜個厲害的師父,求個厲害的法,直接讓我成佛最好。如果這麼容易,釋迦佛早讓我們都成佛了,何必讓你輪回到現在呢?

  成佛都是真心才能成的,我們現在只有妄想心,天天在煩惱的世界裏呆著不願意出來,連進入真心的門——第七識都看不到,都觀不起來,怎麼可能見到真心呢?怎麼可能渡過生死海呢?連自己的真心都不想費力氣去找找,又怎麼可能度衆生成佛呢?如果我們還有點覺悟,就不要自恃了,就算把…

《《永嘉禅宗集》達照法師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