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己)二約耳根聲塵明受用。
以此方耳根最利,故別就法音廣明。其實極樂攝法界機,五塵一一圓妙,出生一切法門也。
又二:初別明、二總結。(庚)初中二:初化有情聲、二化無情聲。(辛)初又二:初鳥音法利、二征釋略顯。(壬)今初。
複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衆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種種奇妙雜色,言多且美也,下略出六種。舍利,舊雲鹙鹭,琦禅師雲是春莺,或然。迦陵頻伽,此雲妙音,未出殼時,音超衆鳥。共命,一身兩頭,識別報同。此二種西域雪山等處有之,皆寄此間愛賞者言其似而已。六時出音,則知淨土不以鳥棲爲夜,良以蓮華托生之身,本無昏睡,不假夜臥也。五根等者,叁十七道品也。所謂四念處,一身念處,二受念處,叁心念處,四法念處。四正勤,一已生惡法令斷,二未生惡法不令生,叁未生善法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長。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進如意足,叁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五根者,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行正道及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進根;念正道及諸助道善法,更無他念,名念根;攝心在正道及諸助道善法中,相應不散,名定根;爲正道及諸助道善法,觀于苦等四谛,名慧根。五力者,信根增長,能破疑惑,破諸邪信,及破煩惱,名信力;精進根增長,破種種身心懈怠,成辦出世大事,名精進力;念根增長,破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定根增長,能破亂想,發諸事理禅定,名定力;慧根增長,能遮通別諸惑,發真無漏,名慧力。七菩提分,亦名七覺分。智慧觀諸法時,善能簡別真僞,不謬取諸虛僞法,名擇法覺分。精進修諸道法時,善能覺了,不謬行于無益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名精進覺分。若心得法喜,善能覺了此喜,不依顛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名喜覺分。若斷除諸見煩惱之時,善能覺了,除諸虛僞,不損真正善根,名除覺分。若舍所見念著境時,善能覺了所舍之境虛僞不實,永不追憶,名舍覺分。若發諸禅定之時,善能覺了諸禅虛假,不生愛見妄想,名定覺分。若修出世道時,善能覺了,常使定慧均平;或心沈沒,當念用擇法、精進、喜叁覺分以察起之;或心浮動,當念用除、舍、定叁覺分以攝持之;調和適中,名念覺分。八聖道分,亦名八正道分。修無漏行觀,見四谛分明,名正見。以無漏心相應思惟動發覺知籌量,爲令增長入大涅槃,名正思惟。以無漏慧除四邪命,攝諸口業,住一切正語中,名正語。以無漏慧除身一切邪業,住清淨正身業中,名正業。以無漏慧通除叁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命。以無漏慧相應勤精進修涅槃道,名正精進。以無漏慧相應念正道及助道法,名正念。以無漏慧相應入定,名正定。此等道品,依生滅四谛而修,即藏教道品。依無生四谛而修,即通教道品。依無量四谛而修,即別教道品。依無作四谛而修,即圓教道品。藏道品名半字法門,淨土濁輕,似不必用,爲小種先熟者或暫用之。通道品名大乘初門,叁乘共禀,同居淨土多說之。別道品名獨菩薩法,同居方便淨土多說之。圓道品名無上佛法,有利根者,于四淨土皆得聞也。如是等法者,等前念處、正勤、如意足,等余四攝、六度、十力無畏無量法門也。叁十七品,收法雖盡,而機緣不等,作種種開合名義不同,隨所欲聞,無不演暢。故令聞者念叁寶,發菩提心,伏滅煩惱也。灼見慈威不可思議,故念佛。法喜入心,法味充足,故念法。同聞共禀,一心修證,故念僧。能念即叁觀。所念叁寶,有別相、一體及四教意義,叁谛權實之不同,如上料簡道品,應知。
(壬)二征釋略顯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叁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衆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征釋可知。問:白鶴等非惡道名耶?答:既非罪報,則一一名字,皆诠如來究竟功德。所謂究竟白鶴等,無非性德美稱,豈惡名哉。問:化作衆鳥何義?答:有四悉檀因緣。凡情喜此諸鳥,順情而化,令歡喜故;鳥尚說法,令聞生善故;不于鳥起下劣想,對治分別心故;鳥即彌陀,令悟法身平等,無不具無不造故。此中顯微風、樹、網等音,及一切依正假實,當體即是阿彌陀佛叁身四德,毫無差別也。
(辛)二化無情聲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情與無情,同宣妙法。四教道品,無量法門,同時演說,隨類各解,能令聞者念叁寶也。念叁寶是從悉檀獲益。凡夫創聞,大踴遍身,是歡喜益;與叁寶氣分交接,必能發菩提心,是生善益;由此伏滅煩惱,是破惡益;證悟一體叁寶,是入理益也。初別明竟。
(庚)二總結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重重結示,令深信一切莊嚴,皆導師願行所成,種智所現;皆吾人淨業所感,唯識所變。佛心生心,互爲影質,如衆燈明,各遍似一。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亦可深長思矣!奈何離此淨土,別談唯心淨土,甘墮鼠即鳥空之诮也哉!初依報妙竟。
(丙)二正報妙二:初征釋名號、二別釋主伴。(丁)初中二:初征、二釋。(戊)今初。
舍利弗,于汝意雲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此經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征釋名號,欲人深信萬德洪名不可思議,一心執持,無複疑貳也。
(戊)二釋二:初約光明釋、二約壽命釋。
阿彌陀,正翻無量,本不可說。本師以光、壽二義,收盡一切無量。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叁際。橫豎交徹,即法界體。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衆生本覺理性。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
(己)今初。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爲阿彌陀。
心性寂而常照,故爲光明。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光明無量也。諸佛皆徹性體,皆照十方,皆可名無量光。而因中願力不同,隨因緣立別名。彌陀爲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有光明恒照十方之願,今果成如願也。法身光明無分際,報身光明稱真性,此則佛佛道同。應身光明有照一由旬者,十百千由旬者,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者。唯阿彌普照,故別名無量光。然叁身不一不異,爲令衆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別耳。當知無障礙,約人民言。由衆生與佛緣深,故佛光到處,一切世間無不圓見也。
(己)二約壽命釋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心性照而常寂,故爲壽命。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壽命無量也。法身壽命無始無終,報身壽命有始無終。此亦佛佛道同,皆可名無量壽。應身隨願隨機,延促不等。法藏願王,有佛及人壽命皆無量之願,今果成如願,別名無量壽也。阿僧祇,無邊、無量,皆算數名,實有量之無量。然叁身不一不異,應身亦可即是無量之無量矣。及者,並也。人民,指等覺以還。謂佛壽命並其人民壽命,皆無量等也。當知光壽名號,皆本衆生建立。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壽命同佛無異也。複次由無量光義,故衆生生極樂即生十方,見阿彌陀佛即見十方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由無量壽義,故極樂人民,即是一生補處,皆定此生成佛,不至異生。當知離卻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何處有阿彌陀佛名號。而離卻阿彌陀佛名號,何由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願深思之,願深思之。
(丁)二別釋主伴二:初別釋、二結示。(戊)初又二:初主、二伴。(己)今初,此亦釋別序中今現在說法句。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
此明極樂世界教主成就也。然法身無成無不成,不應論劫。報身因圓果滿名成,應身爲物示生名成,皆可論劫。又法身因修德顯,亦可論成論劫。報身別無新得,應身如月印川,亦無成不成,不應論劫。但諸佛成道,各有本迹,本地並不可測。且約極樂示成之迹而言,即是叁身一成一切成,亦是非成非不成而論成也。又佛壽無量,今僅十劫。則現在說法,時正未央。普勸叁世衆生速求往生,同佛壽命,一生成辦也。又下文無數聲聞菩薩及與補處,皆十劫所成就。正顯十方叁世往生不退者,多且易也。
(己)二伴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衆,亦複如是。
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若先習小行,臨終回向菩提,發大誓願者,生彼國已,佛順機說法,令斷見思,故名羅漢。如別教七住斷見思之類,非實聲聞也。蓋藏通二教,不聞他方佛名,今聞彌陀名號,信願往生,總屬別圓二教所攝機矣。
(戊)二結示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佛及聲聞菩薩,並是彌陀因中願行所成,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是則佛、菩薩、聲聞,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故雲成就如是功德莊嚴。能令信願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竟。
(乙)二特勸衆生應求往生以發願二:初揭示無上因緣、二特勸。
淨土殊勝,謂帶業往生,橫出叁界;同居橫具四土,開顯四教*輪;衆生圓淨四土,圓見叁身,圓證叁不退;人民皆一生成佛。如是等勝異超絕,全在此二科點示,須谛研之。
(丙)今初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