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禅法的修證路線 講演/釋達照 整理/董飛 [編者按:2010年10月16日下午1時至5時半,達照法師將在複旦大學逸夫樓演講《天臺禅法》。現將本刊第二期發表的達照法師演講稿、專訪和相關鏈接置頂。並將編者十多年前爲《大乘止觀法門》、《摩诃止觀》、《法華文句》、《法華玄義》、《永嘉禅宗集》等書所撰提要重新校對上傳,以供參考。] 達照法師是嫡傳天臺教觀第 46代,近年熱心弘揚永嘉禅,從事天臺、淨土、禅宗、密法的修學和研究。2008年11月21日,達照法師應邀來複旦大學作《大乘禅法的修證路線》講演。 如來禅和祖師禅 現在我們談的大乘禅法包括“如來禅”和“祖師禅”兩種。“如來禅”是指對生命內在反省的整個修行方法,主要依據是佛說一切經典。南北朝時期,菩提達摩來到中國開創了禅宗以後,傳的是“直指人心、明心見性”的“祖師禅”。以前“如來禅”和“祖師禅”都要依據經典,直到六祖慧能,特別強調直指人心。到六祖不再傳衣缽,變成師徒之間的印證。禅堂裏甚至不允許大家讀經,認爲教理思想會堵塞開悟之門。由此漢傳祖師禅變得更爲玄妙,逐漸成爲我們漢傳佛教的主流。其實兩者都是一樣的。只是針對不同的根基設立了不同的方便和下手處。 六祖大師之前,特別是如來禅,都要用經文來印證,四祖還是用《楞伽經》印心,五祖六祖就用了《金剛經》來印心。大家讀《金剛經》可能有這樣感覺:前十六分講了發心,十六分之後須菩提又重新提這個問題,讀起來有重複之感。這裏到底是不是重複多余的呢?不是。其實是兩條不同的修證路線。 《金剛經》裏的兩條修證路線 我們在具體談這兩條修證路線的時候,先談談修證之前的准備工作。這些前期工作包括對佛法有一定正確的認識,包括養成好的道德、有慈悲心、不傷害身邊的衆生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發心。這是所有大乘禅法修行前期都需具備的准備工作。具體來講就是對叁寶有絕對的信心,發“出離心”和“菩提心”。所謂“出離心”就是因認識到人生有種種痛苦,而生出希望消滅這種痛苦的決心;“菩提心”則是把我們自身中好的東西、善的東西發揮出來,發揮到極限。不但消滅自身痛苦,還要幫助其他人也消滅痛苦,希望身邊的衆生都同我一樣解脫痛苦,這個就是“菩提心”。有了出離心和菩提心之後,我們的修行就有了動力。那麼發心之後我們如何用功呢?我們先來看第一種修證路線。 第一條路線:證體起用 除了直指人心、言下開悟的法門之外,其他一切法門走的都是證體起用的道路。這條路線可以分成以下幾個步驟: 1、空掉我們的物質世界 《金剛經》裏講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四字的解釋是:“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爲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這裏有一個重要的字,就是“無”。大家感覺我們的世界和人生是“有”,佛法把這種“有”歸納爲: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六識”,以及對應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合起來就是我們的物質的世界。 我們感覺這個世界,首先是感覺有時間和空間的存在,然後有其他物質的存在、我們思維的存在。時空的存在和物質、思維的存在取決于我們內在的分別心,這個分別心是我們的“無明”引起的。從直觀的角度看,世界就是我們眼睛所看的,耳朵所聽聞的,身體所接觸的等等,六根接觸六塵形成種種的事物,就是我們的物質世界。我們所有努力都是以自身的六根去追逐六塵,因爲我們以爲可以從六塵中獲得自己所需之物,比如說想從外界獲得“自我”,卻産生煩惱。這種痛苦的産生是由于根塵的“勾結”,自我和外在世界産生勾結,于是有“塵勞挂礙”。所以,心一旦被外物所牽,就會勞累;不被所牽,就馬上消除了勞累。六塵不幹擾我,就沒有什麼可以幹擾我了。 2、空掉我們的心念 除物質世界以外,我們還有精神的世界,這是六塵中比較難把握的“法塵”。“法塵”一方面包括我能想到的東西,如車、房等,即“色法”;另一方面是“心法”,指腦袋中的概念,也就是構成我們精神世界的東西。比如快樂、痛苦、悲傷等。其實你在物質世界中找不到一個叫做“快樂”的東西。它怎麼來的呢?你必須先有一個標准,其他的感覺和這個標准相比較,你才能體驗到快樂。所以世界上的所有概念,就是概念和概念的比較。你快樂的基點是建立在自身之外的概念上的,這個概念叫“法塵”。腦子裏一旦落入了這個概念,我們的痛苦就難以自拔了。一切精神物質世界是“六根”、“六塵”、“六識”的總和:“十八界”。我們的痛苦即來源于此。 既然認識到了人生的痛苦,那麼我們人生主要的努力方向在哪裏?我們每個人的舉動,不論是研究科學或宗教,都是爲了離苦得樂。因對痛苦和快樂的認識不同,産生了不同的學科。一般會在某一個具體的塵上下功夫。比如音樂求“聲塵”,從聲音入手。廚師追求“味塵”,從味覺入手。哲學家就通過思辨來解決思想問題,也就是“法塵”。而佛教解脫,則是要從意根、法塵入手。我們的思想是怎麼産生的?因爲我們有意根緣法塵,産生意識。佛經裏說:“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心本來是沒有生滅的。因爲有了境,所以才有了心。人會有妄想是因爲有外在的事物。人不可能想象出一個東西:沒有形狀,沒有概念。也就是說心裏有了概念,才能有認識。但這個概念怎麼來的呢?比如昨天我覺得很快樂,但是昨天已經過去了,所以現在只留下了一個昨天的概念。我們現在想到昨天開心,到底是誰在想?這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凡夫的狀態是六根一直追逐六塵,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外界的六塵。所以,佛教第一步的修行要將外界的塵舍棄掉,也就是把物質世界“空掉”。然後觀察自己的思想,如果我做到了,看看效果怎麼樣?前五塵容易舍棄:不貪“色聲香味觸”。但是法塵很難舍棄,也就是我們的心念很難“空掉”。特別是知識分子,對于思想很敏感。剛剛告訴說要舍棄思想,他們大腦中就形成了一個“舍棄思想”的思想。因此禅宗祖師就給一棒子。法塵也是我們的妄想,大乘八宗都要求我們不打妄想。舍棄六塵後,我們內心會呈現什麼狀況呢?讓外塵與六根的勾結打開,讓自己的心結打開,舍棄自己的種種心念。 3、舍棄“明明白白”的意根 我們現在把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塵都舍棄掉、空掉了之後,還有一個會産生意識的意根。因此意識方面很難完全舍棄。既然不能完全舍棄妄想,那就少想一點。我們于是就念佛,念佛時很少去想其他的事情,心專注一處。很少有人一邊念阿彌陀佛,一邊思想: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的意思,阿彌陀佛你在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如何如何莊嚴清淨……其實我們對阿彌陀佛沒有具體的認識,這是一個空概念。密宗持六字真言,在持誦的時候不需要大家知道什麼意思,也是這個道理。這樣就暫時擱置了六塵,舍棄了我們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 擱置之後就會有受用。比如:我們在不想任何問題的時候,衆生是平等的。這個時候大家肯定不會再去想:你是領導,我是下屬,你有錢,我沒錢。因爲這個時候一切思想都舍棄掉了。這個時候我很清淨,以爲我的思想不動了,我的“真我”就展現出來了。以前感覺受苦的“我”很真實。但當你把這個念頭舍棄後,把六塵放下後,這個時候的“我”無論何時都不會受苦,都很清淨。于是有人以爲到了這裏就已經是找到真理了,就用“空性”、“大解脫”來形容這個境界。其實這是錯誤的,首先“清淨”也是一個概念,而且還是會有一個“我”在裏頭。愚癡的人把這個意根當作是本來面目了。這清淨的“我”其實還是一個可以分別東西的心,它才是造成我們之前所有痛苦的最終禍魁。 雖然這裏不是真正的解脫,卻真正是我們要解脫的入手處。這好比是一只蒼蠅看見了紙窗外的光,就不停地去撞,撞破了紙就可以直接看見光了。就是因爲有這麼一個“無明”,有這麼一個明明白白的“知”在這裏,才使得我們産生分別和痛苦。因爲這個“知”會動搖,會生起種種分別、念頭,所以十二因緣說“無明緣行”。有了知,有了知的內容,心物二元對立就開始了。我們心開始被外物所牽絆,開始“塵勞”,痛苦也就開始了。這些的根源就是這裏的“無明”。道教說“無”是混沌是對的。因爲一旦混沌一開,判分爲陰陽,産生了“心物二元”,“能所對立”。所以“無極”相當于我們的“無明”。是不是懂得參禅,就要看你能不能看到自己的“無明”。 我們前面舍棄了物質世界,空掉了自己的心念,最後剩下的就是這個明明白白的意根,這個明明白白的意根我執也要扔掉!你看看能不能扔掉?這個明明白白再扔掉一下,那你證得的就是本體了! 那麼我們怎麼把我們這個明明白白的“知”舍棄掉呢?小乘有種說法叫“時解脫”,也就是要等待時機,等待因緣成熟了就可以解脫。這裏就要看前期的准備有沒有到位,有沒有徹底放棄六塵的決心,否則不可能進一步走下去。比如蒼蠅已經找到了這個窗口,只要撞出去了就解脫了,但是蒼蠅這時候擔心“萬一我撞死了怎麼辦”?于是沒有決心。凡夫想,一切都是空的,那麼我的價值在哪裏?害怕了,于是不敢繼續前進了。其實這是我們沒有看到世界的全部面貌,只是看到了“無明”下面的情況,而沒有對無明之上的世界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因此會猶豫。所以前面提到的准備工作:發“出離心”就在這裏起作用了。有了這個“出離心”,就可以… 《大乘禅法的修證路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