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禅法的修證路線▪P2

  ..續本文上一頁使你下決心撞破窗戶紙,突破樊籠走向光明。這時等到我們所有的准備和功夫都齊備了,等待的時機成熟了,突然解脫,稱作“桶底脫落”。另外一種解脫叫做“不時解脫”,不需要等待時機。只要“功夫成片”了,就可以順理成章地過去了。時解脫和不時解脫是最常見的解脫方式。

  那麼什麼叫“功夫成片”呢?我們講“參話頭”,話頭就是“話的前頭”。我這句話一旦說出來,一定會有概念。怎麼去參呢?看自己念頭還沒有生起前的樣子。你想講,但是還沒有講出來。前念已過,後念未生。後念不是不生,而是盯住生起之前的樣子。有一個比喻叫做“如貓捕鼠”。貓在洞口等老鼠出來,又擔心老鼠一出來就跑掉了,于是非常緊張地弓著背,抓著地,死死盯住洞口。功夫成片,就是找到這種念頭沒有生起前的感覺。當你沒有妄想的感覺找到了,念頭生起了就讓它過去。我只是注意沒有念頭的樣子,這個功夫叫成片了。這有一個過程。

  在修行過程中,漢傳佛教的天臺、華嚴、唯識、叁論等宗派與禅宗不一樣,需要教理來幫助。禅宗更爲直接,從根上下手,用意識去消除意根。但是意根是産生意識的,這好像是兒子要去挖父親的根,非常困難。如果意識把意根去了,意識還在,說明意根還在,因爲意根生意識。因此這兩者一定要同歸于盡才行。也就是搬石頭的同時也要把自己給搬掉。

  我們要證得的這個體從來沒有動搖,也不明白。爲什麼說不明白呢?它不是我們妄想、意根的那種明白。但實際上它是有明白的。但是它的明白已經不是我們這個世界的明白。所以從第二步到第叁步,機緣成熟的人在叁言兩語之下,馬上就透過去了,確實能夠把這個明明白白扔掉,幹幹淨淨的意根舍棄掉。如果說你沒有這個根基,可能在意識當中又創造一個見解出來。所以在唐朝以前,中國禅宗就直接讓你把這個東西扔掉,很簡單。那麼扔掉之後,就是證體了。

  4、證體起用,回到六根六塵六識的世界,生起無邊的妙用

  小乘佛法就是這樣的道路:一念相應慧。把以我爲中心所建立的一切法,全部舍棄掉。解脫道,證得體就是涅槃。觀察諸行無常、破除法執和我執,一旦破除了法我二執,紙窗就已經破開了。但是證體以後小乘佛法就不起用了。

  我們知道涅槃分兩種:“有住涅槃”和“無住涅槃”。其中“有住涅槃”又分“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小乘沒有大乘佛法的基礎,涅槃之後身體還在這裏,這叫做“有余涅槃”。另外一種是這一期的生命舍棄以後,因爲涅槃世界裏沒有痛苦,就直接安住在涅槃的世界了。這叫“無余涅槃”,又稱爲“灰身滅智”。這些都叫做“有住涅槃”。

  大乘佛法的涅槃叫做“無住涅槃”。大乘佛法修證不是住在涅槃中,因此還需要願力。這種願力從何而來呢?前面說到“出離心”是爲了出離,而“菩提心”是爲了天下衆生謀福利。我現在很痛苦,我感覺身邊的衆生也很痛苦,因此我解脫了以後就有願力要衆生解脫。這個願力來自“菩提心”,當你證體後就發揮作用了。因此願力一定要大。你必須有這樣的心態,那麼你證體以後,你知道了這條道路,第一個就會想到趕緊去救出那些我要救的人。你如果一開始沒有這個願力,那麼你涅槃以後,用你的眼光去看世界就是本來清淨,哪裏有什麼苦?大家都是做夢而已,就不會去解救別人。大乘佛法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這樣。所以前面的准備工作很重要。

  沒有這個慈悲心,沒有看到大家都有這個無差別的“體”,往往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覺得自己是在幫助別人。有時候我們去孤兒院看那些孤兒,覺得很可憐,然後自己幫助他們的時候覺得自己很高尚。但實際上,你沒有看到他們和佛陀有一樣的清淨本體。所以只有佛教才能說出一切衆生都可以成佛的話來,其他宗教,都是不可能的。佛知道衆生都一樣,都有六根六塵。只要放下六根六塵,就有一個清清楚楚的“我”,拿掉這個“我”,就完全解脫了。因此菩薩要“悲智雙運”,因爲有智慧才不住生死;因爲有慈悲,所以不住涅槃。“應無所住”就是這個過程。

  不住本體怎麼辦呢?證體之後整個生命的動力就是他所發的大願。這個和凡夫不同,凡夫的動力是欲望。而菩薩是希望別人解脫,他自己證體後還會回過頭來起用。證體後就是“預流”,從此生命只有升華沒有墮落,因爲自我的本質問題已經解決了,然後就是利用現實世界,去度衆生。怎麼去度呢,要借助這個世界相關的共同平臺,廣學一切知識,用無數方便和衆生溝通。你的生命又展開了更廣闊的天空。

  這時“無明”這個意根也不是壞事了。唯識宗講“轉八識成四智”,意根轉換了,就變成了“平等性智”,看到一切衆生,都是完全平等,分別一切法,沒有一切相,因此也叫靈知不昧。在意根上還有意識,意識轉化爲“妙觀察智”,讓你能通曉世俗凡夫所有的分別和理論體系,清楚是在什麼層次上說的,證體後回過頭來看一切都是清清楚楚。最後,前面的前五識也可以起用,轉化爲“成所作智”,幫助你成就一切智慧。所以真正成就後其實無一法可舍。大乘佛法說“體相用”,菩薩證體,所起的一切相和用都回歸體,菩薩可以把所有知識的前因後果都了知。證體之後不是說心就不生了,心不生了,那不就成了枯木禅了嗎?所以《金剛經》才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還是要生起來,其背後所有的動力就是“利益衆生”。因此,爲什麼說蒼蠅在撞窗戶時“萬一撞出去撞死了”的擔心是錯誤的,道理就在這裏。

  第二條路線:從相見性

  現在我們來看看第二條路線“從相見性”。這要從《金剛經》第二部分開始。

  十六分之後,須菩提問:“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又把這個問題重新提了一遍,其實這是另一條修證路線:“從相見性”。

  相就是我們的六根塵識等一切相。在相上如何見到性呢?我們注意,這裏的“體”和“性”,有時容易混。“體”是“真如本體,如如不動,真實不虛”。而“性”跟“體”有所區別,它是指證體之後自然有的一種能力,就是在根塵識上生起的一種性能。“體”和“性”不一不異。大乘禅法直指見性,就是讓人在相上就見性。“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是爲上根利機者所開設。

  諸位先要看到相。然後相的後面是什麼呢?體有沒有相呢?剛才我們不是講到證體了嗎?體是沒有相的。你在相上再看到一個沒有相的東西,體相不二,這時候你見到的就是佛性。這是從相見性。譬如有人問何謂佛,有人豎起一根指頭。一個指頭是一個相,但佛不是這個相,因此從否定入手,從相上見到非相的佛性。

  我們最後回顧這兩種修證方法:如來禅和祖師禅。這兩者頓悟後都要漸修。六祖大師徹悟後在獵人隊裏還呆了十五年。這十五年裏也是在修行。沒有悟後不修行的。只有這樣,一切法才能變成妙用。曾經說一個法師開悟了,別人讓他說說開悟的感覺。他說這個講不出來。別人一定讓他講,他就說:原來師姑是女人。這就是在相上說,舉手投足穿衣吃飯都是般若真如。但是前提是需要道德基准養得好,不然不能說這些。如果心有未安,還是老老實實從第一條路線開始。

  小結

  在中國傳統儒道教的思想裏,孔孟講究養成道德,有一種爲衆生而舍身取義、殺生成仁的情操,有時候考慮天下而忘記了自身,這樣的人很容易就可以接受佛教“無我”的思想。同時儒家的仁愛學說中,包含有一種菩薩的悲心,也可以與佛教融通起來。老莊告訴你無爲虛空,告訴你超越現實,不被物所羁絆,這也與佛教超越的出世精神很相似。中國人的傳統思想裏已經有了這樣的思想基礎,就更容易理解大乘佛法。因此中國有一些人沒有接觸過佛法,通過對儒道教的了解,也可以培養出頓悟佛法的根基。這也是爲什麼會有兩條修證路線的原因了。

  

《大乘禅法的修證路線》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