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禅法的修证路线▪P2

  ..续本文上一页使你下决心撞破窗户纸,突破樊笼走向光明。这时等到我们所有的准备和功夫都齐备了,等待的时机成熟了,突然解脱,称作“桶底脱落”。另外一种解脱叫做“不时解脱”,不需要等待时机。只要“功夫成片”了,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过去了。时解脱和不时解脱是最常见的解脱方式。

  那么什么叫“功夫成片”呢?我们讲“参话头”,话头就是“话的前头”。我这句话一旦说出来,一定会有概念。怎么去参呢?看自己念头还没有生起前的样子。你想讲,但是还没有讲出来。前念已过,后念未生。后念不是不生,而是盯住生起之前的样子。有一个比喻叫做“如猫捕鼠”。猫在洞口等老鼠出来,又担心老鼠一出来就跑掉了,于是非常紧张地弓着背,抓着地,死死盯住洞口。功夫成片,就是找到这种念头没有生起前的感觉。当你没有妄想的感觉找到了,念头生起了就让它过去。我只是注意没有念头的样子,这个功夫叫成片了。这有一个过程。

  在修行过程中,汉传佛教的天台、华严、唯识、三论等宗派与禅宗不一样,需要教理来帮助。禅宗更为直接,从根上下手,用意识去消除意根。但是意根是产生意识的,这好像是儿子要去挖父亲的根,非常困难。如果意识把意根去了,意识还在,说明意根还在,因为意根生意识。因此这两者一定要同归于尽才行。也就是搬石头的同时也要把自己给搬掉。

  我们要证得的这个体从来没有动摇,也不明白。为什么说不明白呢?它不是我们妄想、意根的那种明白。但实际上它是有明白的。但是它的明白已经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明白。所以从第二步到第三步,机缘成熟的人在三言两语之下,马上就透过去了,确实能够把这个明明白白扔掉,干干净净的意根舍弃掉。如果说你没有这个根基,可能在意识当中又创造一个见解出来。所以在唐朝以前,中国禅宗就直接让你把这个东西扔掉,很简单。那么扔掉之后,就是证体了。

  4、证体起用,回到六根六尘六识的世界,生起无边的妙用

  小乘佛法就是这样的道路:一念相应慧。把以我为中心所建立的一切法,全部舍弃掉。解脱道,证得体就是涅槃。观察诸行无常、破除法执和我执,一旦破除了法我二执,纸窗就已经破开了。但是证体以后小乘佛法就不起用了。

  我们知道涅槃分两种:“有住涅槃”和“无住涅槃”。其中“有住涅槃”又分“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小乘没有大乘佛法的基础,涅槃之后身体还在这里,这叫做“有余涅槃”。另外一种是这一期的生命舍弃以后,因为涅槃世界里没有痛苦,就直接安住在涅槃的世界了。这叫“无余涅槃”,又称为“灰身灭智”。这些都叫做“有住涅槃”。

  大乘佛法的涅槃叫做“无住涅槃”。大乘佛法修证不是住在涅槃中,因此还需要愿力。这种愿力从何而来呢?前面说到“出离心”是为了出离,而“菩提心”是为了天下众生谋福利。我现在很痛苦,我感觉身边的众生也很痛苦,因此我解脱了以后就有愿力要众生解脱。这个愿力来自“菩提心”,当你证体后就发挥作用了。因此愿力一定要大。你必须有这样的心态,那么你证体以后,你知道了这条道路,第一个就会想到赶紧去救出那些我要救的人。你如果一开始没有这个愿力,那么你涅槃以后,用你的眼光去看世界就是本来清净,哪里有什么苦?大家都是做梦而已,就不会去解救别人。大乘佛法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这样。所以前面的准备工作很重要。

  没有这个慈悲心,没有看到大家都有这个无差别的“体”,往往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觉得自己是在帮助别人。有时候我们去孤儿院看那些孤儿,觉得很可怜,然后自己帮助他们的时候觉得自己很高尚。但实际上,你没有看到他们和佛陀有一样的清净本体。所以只有佛教才能说出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的话来,其他宗教,都是不可能的。佛知道众生都一样,都有六根六尘。只要放下六根六尘,就有一个清清楚楚的“我”,拿掉这个“我”,就完全解脱了。因此菩萨要“悲智双运”,因为有智慧才不住生死;因为有慈悲,所以不住涅槃。“应无所住”就是这个过程。

  不住本体怎么办呢?证体之后整个生命的动力就是他所发的大愿。这个和凡夫不同,凡夫的动力是欲望。而菩萨是希望别人解脱,他自己证体后还会回过头来起用。证体后就是“预流”,从此生命只有升华没有堕落,因为自我的本质问题已经解决了,然后就是利用现实世界,去度众生。怎么去度呢,要借助这个世界相关的共同平台,广学一切知识,用无数方便和众生沟通。你的生命又展开了更广阔的天空。

  这时“无明”这个意根也不是坏事了。唯识宗讲“转八识成四智”,意根转换了,就变成了“平等性智”,看到一切众生,都是完全平等,分别一切法,没有一切相,因此也叫灵知不昧。在意根上还有意识,意识转化为“妙观察智”,让你能通晓世俗凡夫所有的分别和理论体系,清楚是在什么层次上说的,证体后回过头来看一切都是清清楚楚。最后,前面的前五识也可以起用,转化为“成所作智”,帮助你成就一切智慧。所以真正成就后其实无一法可舍。大乘佛法说“体相用”,菩萨证体,所起的一切相和用都回归体,菩萨可以把所有知识的前因后果都了知。证体之后不是说心就不生了,心不生了,那不就成了枯木禅了吗?所以《金刚经》才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还是要生起来,其背后所有的动力就是“利益众生”。因此,为什么说苍蝇在撞窗户时“万一撞出去撞死了”的担心是错误的,道理就在这里。

  第二条路线:从相见性

  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二条路线“从相见性”。这要从《金刚经》第二部分开始。

  十六分之后,须菩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又把这个问题重新提了一遍,其实这是另一条修证路线:“从相见性”。

  相就是我们的六根尘识等一切相。在相上如何见到性呢?我们注意,这里的“体”和“性”,有时容易混。“体”是“真如本体,如如不动,真实不虚”。而“性”跟“体”有所区别,它是指证体之后自然有的一种能力,就是在根尘识上生起的一种性能。“体”和“性”不一不异。大乘禅法直指见性,就是让人在相上就见性。“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是为上根利机者所开设。

  诸位先要看到相。然后相的后面是什么呢?体有没有相呢?刚才我们不是讲到证体了吗?体是没有相的。你在相上再看到一个没有相的东西,体相不二,这时候你见到的就是佛性。这是从相见性。譬如有人问何谓佛,有人竖起一根指头。一个指头是一个相,但佛不是这个相,因此从否定入手,从相上见到非相的佛性。

  我们最后回顾这两种修证方法:如来禅和祖师禅。这两者顿悟后都要渐修。六祖大师彻悟后在猎人队里还呆了十五年。这十五年里也是在修行。没有悟后不修行的。只有这样,一切法才能变成妙用。曾经说一个法师开悟了,别人让他说说开悟的感觉。他说这个讲不出来。别人一定让他讲,他就说:原来师姑是女人。这就是在相上说,举手投足穿衣吃饭都是般若真如。但是前提是需要道德基准养得好,不然不能说这些。如果心有未安,还是老老实实从第一条路线开始。

  小结

  在中国传统儒道教的思想里,孔孟讲究养成道德,有一种为众生而舍身取义、杀生成仁的情操,有时候考虑天下而忘记了自身,这样的人很容易就可以接受佛教“无我”的思想。同时儒家的仁爱学说中,包含有一种菩萨的悲心,也可以与佛教融通起来。老庄告诉你无为虚空,告诉你超越现实,不被物所羁绊,这也与佛教超越的出世精神很相似。中国人的传统思想里已经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就更容易理解大乘佛法。因此中国有一些人没有接触过佛法,通过对儒道教的了解,也可以培养出顿悟佛法的根基。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两条修证路线的原因了。

  

《大乘禅法的修证路线》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