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的般若正觀

  《心經》的般若正觀

  主講/濟群法師

  整理/劉文菊

  以“般若波羅蜜多”命名的經典,其中,玄奘翻譯的六百卷般若經部頭最大。《心經》、《金剛經》都屬般若系統的經典。玄奘依靠念《心經》克服取經路上衆多災難,可見《心經》不僅蘊含豐富的智慧,同時也蘊含著不可思議的加持力。常讀此經,能得十方叁寶的加持。我們不僅要學習這部經典的智慧內涵,更要領悟它在修行中的作用及對于人生的意義。

  《心經》較完整的名字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名稱屬梵文音譯。梵文譯成漢文大體有兩種方式:一是音譯,咒語多半屬音譯,如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二是意譯,根據意思轉譯,經典多半屬意譯。爲何“般若波羅蜜多”並非咒語卻音譯呢?據玄奘叁藏翻譯經典時的原則,有些佛法思想在中國的文字中找不到對應的概念,則采用音譯,並用中文加以解說。

  “般若波羅蜜”

  般若,意爲智慧,與此相通的概念還有覺性、佛性。智慧在佛教中有兩方面作用,一是通達宇宙人生真相。智慧與知識不同,知識所了解的是事物現象,是繁多的,每個人都可從不同角度(物理、化學、美學等)針對現象進行分析,而智慧所了解的是事物的最高本質。在佛教中通常稱爲空性或實相。智慧就是通達宇宙人生真相的一種能力,是生命內在、潛在的能力,需通過戒定慧的修行開發出來,而不是單純通過知識的學習可以得到。人類的知識、經驗是有限的,通過有限的經驗獲得的認識能力也是有限的,而宇宙是無限的,有限不能認識無限,只有無限才能認識無限。佛教認爲心的本質就是世界的本質,要認識無限的宇宙,就必須開發生命所蘊含的無限的能力,即般若智慧,這是生命所具備的自覺的能力。

  智慧另一作用是可以幫助我們解除煩惱。每個人生命中都有很多迷惑,所謂迷惑就是看不清自己,因看不清自己而對人生産生很多錯誤的看法,又因這些錯誤的看法製造了很多煩惱,所以佛教認爲煩惱的根源就是無明,就是看不清自己。六祖惠能在《六祖壇經》中說,佛與衆生差別在哪兒?“前念迷即衆生,後念悟即佛”。迷而生煩惱,覺而除之。每個生命會不斷製造煩惱,同時也具備解除煩惱的能力。真正地解除煩惱靠生命內在的力量,而非僅靠賺錢,財富很可能增加煩惱。幸福人生最重要的條件是內心沒有煩惱,沒有煩惱時,不論什麼情境中都容易開心;煩惱時,碰上再好的事也開心不起。智慧就是幫助我們解除煩惱的一種能力,這是知識力所不及的。認識、培養生命內在的自覺的力量是我們改變生命的唯一出路。

  波羅蜜,可譯成度,智慧可以幫助我們從煩惱的此岸度到涅槃的彼岸。涅槃代表著煩惱的息滅,我們靠智慧從煩惱的狀態進入沒有煩惱的狀態,所以“波羅蜜”也叫做“到彼岸”。何爲彼岸?當下沒有煩惱,當下就是彼岸,當下有煩惱,當下就是此岸,此岸、彼岸都在我們內心。內心充滿煩惱時,通過修行以自覺的能力擺脫內心的煩惱,生命會呈現出一種寂靜、喜悅。真正的喜悅來自我們生命內在,只要擺脫煩惱,每個人內心都會連綿不斷地産生喜悅,到達甯靜的彼岸。

  《心經》就是一部幫助我們用智慧擺脫迷惑的經典,僅260余字卻是六百卷般若波羅蜜多經的精髓,蘊含豐富的智慧內涵。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這段話是這部經的“標宗”。

  觀,觀照,是修行的重要內涵。學會用智慧觀照世界,觀照內心,就不會有煩惱,從而得大自在。佛法修行有兩個內涵:慈悲、智慧。“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我們每天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關鍵不在問題本身,而在我們怎樣看待、處理問題,是用智慧去處理,還是用錯誤的觀念、負面的情緒去面對?每個人都帶著固有的情緒以及看問題的方式去面對各個問題,但這種觀念、心態,大多都是無明的産物。學習佛法就是要學會用智慧的觀念去面對問題,用智慧來觀照自己的內心。當我們觀照自己的內心時,煩惱就會揮發,若內心缺乏智慧的觀照,煩惱、生氣時,我們就會陷入其中,無絲毫抵抗之力,跟著煩惱走,不自在。我們要觀照內心,培養內在的觀照力,從而獲得自在。佛陀就是一個得大自在的人,內心沒有迷惑、煩惱的人得大自在。修觀照般若的過程會不斷消除我們內心的迷惑和煩惱,生命會越來越自在,叫觀自在。學會觀,每個人都可以成爲觀自在菩薩。隨著觀照力的增長,煩惱會越來越弱,生命會越來越自在。這就是觀照般若的作用。觀照力的培養是佛法修心的核心要培養的力量。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深般若是實相般若。般若有叁種:即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文字般若:指所有能夠幫助我們獲得般若智慧的經教文字。觀照般若:把經教裏的正見轉換成生命內在的觀照力,用以觀照世界。通過觀照般若修行,最終得到生命內在的實相般若。實相般若:即是通達空性的空性慧,這是超越能所對立才能通達的。

  觀自在菩薩進入這種甚深的空性智慧狀態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見,不是認識,而是用智慧觀照。佛法用一個概念來形容最高的智慧:大圓鏡智。智慧的觀照就像鏡子照物,能“照見五蘊皆空”,世界上不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現象其本質都是無自性空的。

  佛法通過兩個層面說明“空”,其一,無自性。佛法認爲每個存在現象都是條件的假象,是因緣和合的。比如桌子就是一大堆條件(木頭、鐵定、油漆、木板等),沒有不依賴條件、自己存在的桌子,但桌子在一般人的觀念中總是覺得獨立存在的。事實上,任何存在都是條件決定其存在,不是自己決定自己的存在,因爲離開條件找不到自己。自性是不依賴條件、自生自成的存在,而無自性是說沒有這樣的存在。佛法不同于有神論的宗教,也不同于唯物論者,佛法講“緣聚則生,緣壞則滅”,“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是不常、不斷的。常,永恒,斷,斷滅。比如東西壞了不是沒有了,而只是換了一種存在方式,又如水升華爲氣又成雲彩再落雨爲水,所有事物都在不斷變化中,佛教告訴我們要用緣起看世界,一切都不常不斷。五蘊皆空,五蘊自性皆空,五蘊是無自性的,若認爲空是沒有則是斷見。佛教講空,有就是空,因緣所生法就是空,沒有自性就是空,但空的同時不影響因緣假相的存在,空和有在這裏是統一的,這是一種中道觀。中道就是一種如實地認識事物真相的智慧。

  其二,空性。空性代表宇宙人生最高的真實,空性不是空,也不是不空,它超越二元對立的世界。我們必須具備證得空性的智慧,即實相般若,以此超越二元對立的世界,從而有能力擺脫、瓦解生命中一切痛苦、災難,證得宇宙人生最高的真實,才能通達空性。智慧的獲得是透過觀照力的修行,通過觀而獲得自在。所以《心經》就是幫助我們以智慧力解除生命中的迷惑、煩惱、痛苦、災難的一部經典。

  這段話告訴我們這部經作何用,通過什麼方法、達到什麼目的。目的是解除生命的迷惑、煩惱、痛苦、災難,方法是開發、培養我們生命內在的觀照力,從觀照般若到實相般若,以般若的智慧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真正要解脫是靠佛法的修行,靠自己,“自依止,法依止”。靠自己的努力不是跟著感覺走,感覺是不可信、不可靠的,所以要學佛法,學了佛法更要真正了解自己。學佛法不僅是找兩本書看,是要親近善知識,不自以爲是、自作聰明,在老師的指導下依法得解脫。佛法、自身努力、老師指導,叁者缺一不可。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這段話是觀照般若的範疇,怎樣修觀照般若?觀照的前提是佛法的正見,用過去的話來說就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表示一種觀念,我們每時每刻都受觀念的影響,對問題的處理方式和觀念有關,我們每天都在選擇,選擇中包含著價值判斷,所以一個人要具備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因爲這關系到對人生的選擇,對生命未來的選擇。佛法修行的核心內容八正道,正見居首,正見就是能正確地看世界、人生,如實認識事物的真相,所以正見也叫做如實見,看到真實的面目。觀照般若的修行就是建立在正見的基礎上,把正確的觀念變成自己看問題的方式,這是改變生命關鍵的一步。修行就是修正行爲,其中包含著修正觀念,進而修正心態。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色、受、想、行、識——五蘊,蘊,聚積。物質的、精神的這五類元素聚積,形成生命現象。這段話探討五蘊和空性的關系,五蘊和空不二,這貫穿整個心經的修行,也貫穿整個生活的修行,我們可以對每一個現象作這樣的觀照。

  舍利子是人名,舍利弗,佛陀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諸法空相,即空性,宇宙人生最高真理,爲何狀態?超越生滅、垢淨、增減。生、滅、垢、淨、增、減也是沒有自性的,也不是獨立不變的存在,都是有因緣的假象。佛教就是告訴我們要學會用緣起去看世界,一切的存在都是條件的假象。另外,垢、淨就是好或不好,有或沒有價值,這是人賦予的,在相對的假象的層面是有垢、淨的,而絕對的不變的垢、淨是沒有的,生、滅、增、減同理。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是講五蘊、十二…

《《心經》的般若正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