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發的只是“欣樂心”。對佛法誠懇與信任而已,並不是真正的菩提心。
我們平時所說的“開悟者”只是不再造惡業,明白自己的心性與佛無二無別。但達到開悟之後還需要繼續修行。開悟者連發心住菩薩的神通都沒有具備,別說一百個世界,就連在這個世界中都無法示現佛身爲衆生說法。這就像從小學、中學、高中最後到大學的一步步教育,每一步都是爲後一步做准備。佛教中的修行也是如此,一位一位而不能跳躍,絕不是禅宗所說的“頓超直入,立證菩提”。這個成佛只能說是明心見性而已。與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的大悟不同,釋迦牟尼佛經過了叁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獲得了大悟。就如神童哪怕在智慧上並不比一位經過一系列教育的大學生差,但他卻完全不了解教育的一步步過程一樣。因此,哪怕是“頓超直入,立證菩提”,也是宿世修行的智慧在此時得以顯現而已。佛教中沒有便宜法門。龍女即身成佛,善財童子即身成佛,都是無量劫來修行的結果。所以,頓超直入是由漸而頓。
不僅佛教修行沒有便宜,生活中也沒有便宜可撿。某些人突然地發財,某些人突然陷入困頓,都是前世與宿世的因緣。學習中也是這樣,有的人一學就會,有的人笨得很,怎麼學也不懂。一學就會的人因爲宿世積累的智慧才能有今天的“頓”。對于學佛的人來說,我們不能貪圖便宜。
參禅靠自己,而念佛則是依靠他力。通過觀想與稱名阿彌陀佛或觀音菩薩,就會得到他們的加持。現在流行的念佛法門就是這種依靠他力的修行方式。而參禅卻完全不同,參禅的道友會說“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完全是自力的。念佛的人則完全不同,是要求見佛,仰仗佛菩薩的功德。念佛、觀想佛才能得到佛的加持力。兩者間的區別大家一定要弄清楚。
在生活中,如果前世有與佛教的因緣,如念過佛、信佛,則今生遇到佛法時便更加興奮,也能更加投入進佛法中。如果沒有這種因緣,就不見得會有這種熱情與投入。地球上現在有六十億人,信佛的人也很多,但真正投入的卻不多。我說這話也不怕諸位多心,在座的各位雖然聽聞佛法但並未投入。你會爲佛法付出很多嗎?不付出又怎麼得到!信只能得到信的功德,付出多才能有更多的功德。這個與念佛得到的加持是毫不相違背的。今生得到佛菩薩的加持,是前生乃至宿世的善根因緣。因爲這份因緣的存在,我們才能在今生聽聞佛法時有深刻的觸動,在開始信佛的時候有種戰栗的感覺。産生戰栗感覺的原因在于善根深厚,脫離佛法太久,突然得到加持力的緣故。而有的人聽到佛號時感覺喜歡,但並沒有激動的感情,也沒有付出。有時候還到廟裏燒燒香,但我們要知道燒香是風俗習慣而非信仰。信仰與習慣是不同的。真正的信仰是要將佛法與生活緊緊地聯系起來。這就回到了“禅”。
我把禅解釋爲善因,過去無量劫以來的善因。這就是爲什麼見佛會有歡喜心,參禅而能進入。舉個例子,“念佛者誰?”反過來說“誰在念佛?”這一問意味著什麼?這是在發明我們的心性,尋找我們的本體。我們的身體是變化的,無常的,由前世所造業推動的變化身。
像學生中有第一名,也有倒第一名。不可能所有學生都是第一名,也不可能所有人都是倒第一名,必須有一個依次排名的順序。如果想超越,就必須付出努力。付出的力量越大,超越的越多。我們學佛的人也是這樣,必須一步步超越。
培養善根努力參禅
今天的主題是禅,因爲禅離言語相、文字相,所以不能找法師講禅。而應該找一位禅師來“參”,以心印心。所以在禅堂中,和尚如果沒有問題,便往往一個星期、兩個星期或者冬天禅期的十個星期中絕不會講話。現在的禅堂和我小時候在的鼓山禅堂很不一樣。當時打一個禅期的時候,老和尚可能說一次話,也許一次也沒有。原因就在于禅離言說相,心心相契。你在問念佛者誰,我也在問念佛者誰,那究竟念佛者誰呢?大家都在尋找這個答案。等真正懂得了,明了了這個問題也就開悟了。
開悟之後的修行和沒有開悟時的修行有著天壤之別,沒有開悟時二十年的修行在開悟後只需一分鍾。這也就是頓超直入,立證菩提。這樣的修行殊勝非常,可惜我們處在了末法時代。有這種善根的人早就在正法與像法時代證得了菩提。而處在末法時代的我們就要努力地培養善根,努力地參禅。在這樣的時代我們會有迷惑,不僅在禅堂中,在社會中我們也遇到迷惑與業障。有的人一生平平安安,有的人一生坎坎坷坷,充滿了波折。當我們超不出因果的時候,受因受果。當我們能夠頓超的時候,就能超越束縛住我們的因果。當然這並非我們普通人所能夠達到的,要依靠多生積累的善因。就像我們讀書經過小學、中學、大學。當我們找工作的時候,以前學到的知識便都用得上了。修行也是如此的。
有人說:“出家安口鍋,在家差不多。”如果出家人還做在家的事,那出家還做什麼?如果在家人做出家的事,那就是超脫了,雖然在紅塵滾滾之中,卻獨樹一幟而變得不同。因此,大家要懂得萬法唯心,心外無物的道理。心即是佛,心即是法。當我們反複谛聽這個道理,經常思維之,就是修行。如果每天都思維這個,努力不間斷,慢慢地就成了。我在當勞改犯人的時候種菜,就發現菜上有種青蟲。于是我就經常觀它們。它們在菜葉上趴著,隔幾個小時後還在趴著不動。它們就像人在禅定,它們不想做爬蟲,想飛。大約兩天兩夜,它們破殼而出,留下了青蟲的屍體,變成了蝴蝶飛走了。咱們人也在想,想的就是佛所批評的“貪嗔癡”。每天愛發脾氣,就是嗔恨。特別是對待子女,心裏不高興的時候就借題發揮打孩子。這麼做很不對。
佛所說的法無有定法。不要把佛所告訴我們的東西看成是決定的。要依照我們自己的根基選擇佛法,是什麼樣的根性就學怎樣的法。也不要以爲我們所行的道毫無效果,這只是沒有遇緣而已。道不虛行,遇緣即應。就像我們出家人在五臺山或者終南山修行,不接觸社會,像個傻子一樣。但一入社會,智慧就被開啓了。不但做事情頭頭是道,甚至可能超過了常人。過去講“十年寒窗,一旦成名”,這裏面就有福德的問題。生活中不斷積累福德,才能轉變命運。學佛的弟子一定要相信因果,相信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如果生心起念時總是希望別人得幸福,不爲自己求安樂,這就是佛教所說的菩薩。我把諸位道友都看作是菩薩,凡是受過叁皈依的道友都是菩薩。菩薩來自印度語的“菩提薩埵”,翻譯成華言就是“覺有情”。意思是覺悟一切有情衆生,讓一切衆生都明白因果的道理。
總而言之,禅是佛法,禅是心,禅是密意,禅是性體,我們的一切行爲都在禅內。
刊于《佛教觀察》總第八期,2010年1月
《佛法與生活》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