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与生活

  

佛法与生活

  

演讲/梦参老和尚 整理/王俊淇

  王雷泉教授引言

  各位善知识:复旦大学从2007年开始举办“复旦佛学讲坛”。今天是第十六场,下午还有如瑞法师的第十七场。我们举办这个论坛就是希望将当今中国的高僧大德、长者居士以及学有素养的学者们介绍给大家,向大家介绍正确的佛法。我与梦参老和尚认识已逾二十五年。在1985年中国佛教教育刚刚开始的时候,我带着六位学生到闽南佛学院调研佛教教育,而当时梦老就是闽南佛学院的教务长。他老人家非常慈悲,在一周的时间中使我们了解到中国佛教教育严峻的现状。梦参法师今年已经96岁高寿了,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中国当代佛教发展的一个缩影。他传奇的经历诸位已经很清楚了,而给我最深刻印象的是:老和尚在坎坷的命运中,以圆融的智慧将出世法与世间法贯通在一起。所以今天就让我们领略老和尚通透的智慧与真正的佛法。我现在就把时间交给梦参法师,请梦老给我们做报告!

  ----------------

  诸位老师、诸位同学、诸位道友,大家好!祝各位吉祥!

  我与王教授认识是在1985年,到现在正好二十五年了。那时我到南普陀去,从那时起有了这份因缘。这次我到上海来,王教授让我与大家结个缘,讲的题目是“禅”——就这一个字。我非常高兴,这是因为讲禅可以随意而说,无所限制。

  修禅不外求参自己内心

  “禅”在佛门中即是“无言教诲”——离开语言,也离开文字。禅直指我们的心地,这个心地法门无言说相、无有行为、不假言说而现前。可是不说又怎样明了呢?语言文字所形容的“禅”都是虚妄的。这就如我们以指指月,所印者月也,非指也。

  关于“禅”,有非常简要的说明,就是将禅字分开:一个“示”字,一个“单”字,表示“极简单的开示”。一个简单的动作,例如举起手指就可以说明“禅”。这是因为禅离文字相,离言语相。而用经书表达的是教义,不是禅。因此,今天我借着“禅”给大家讲几个故事,用这些故事来表达禅。让大家明白禅随时随地都可以修行,直指内心。

  先给大家讲一个很容易懂的故事。宋代苏东坡很信仰佛教,他的前生是个和尚,因此他能了解他前世智慧的存在。有一次,他去一所寺庙,看到了观世音菩萨的像,观世音菩萨手里拿着一个念珠。他觉得很奇怪,就问他的道友佛印禅师:“观音菩萨拿念珠念谁呢?”佛印就讲:“观世音菩萨拿念珠念观世音菩萨啊。”苏东坡不明白,就让佛印解释一下。佛印禅师没有解释而让苏东坡自己去参。于是两人接着逛庙。逛完之后,苏东坡告诉佛印:“不用你解释了,我明白了。”佛印就问:“你明白什么了?”苏东坡回答:“求人不如求己。”求人不如求己就叫做“禅”。因为它离开了语言文字,需要自己的思维与开悟。

  佛弟子常常念咒、诵经、礼拜,其实求的是自己。学禅的人一定要知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的心、佛与诸众生都可以归结为我们的心。所以禅才能离开文字语言。在唐武宗灭佛的时候,经书大量地被烧毁了,很多出家人逃到了深山之中。因为没有经书可以修习,所以只能够修唯心法门——禅。由此产生了许多话头,参话头就是参“未开口前是什么”,也就是参话语之前。所以禅宗让我们不向外求——不拜佛、不诵经,而参自己的内心。

  万法唯心善用其心

  我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关于心地法门。一个老妪住在深山之中,每天念六字真言咒。将“嗡、嘛、呢、叭、咪、吽”念成了“嗡、嘛、呢、叭、咪、牛”。周围的山变得殊胜,有神气。一位禅师经过时看到周围群山的气象就知道山中有大修行者。于是找来找去,只找到了这位念“嗡、嘛、呢、叭、咪、牛”的老婆婆。禅师一听就告诉她:“你念错了!”老妪就问禅师:“哪里错了?”禅师说:“应该念成“嗡、嘛、呢、叭、咪、吽”,是“吽”,不是“牛”。”老妪说:“我这么念都三四十年了,竟然念错了,只能改了。”可是这么改变之后,山的灵气全都没有了!几年之后,禅师再次途经此地,发现山的灵气全都没有了。这才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犯了大错误。于是赶快找到了那位老婆婆,看到老婆婆念“嗡、嘛、呢、叭、咪、吽”就让她改回念“嗡、嘛、呢、叭、咪、牛”。不久,山的灵气又有了,变成了殊胜的环境。

  我讲这个故事就是说学佛的人要“善用其心”。文殊师利菩萨就教育我们要学会用自己的心,在我们的生活习惯、语言随心而用。这也就是所谓的“明心见性”——不在乎语言,不在乎文字,只要把心用好就能开启智慧。所以,经文又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也就是“万法唯心”的道理。

  在日常生活中,用哪一种修行法门都可以,只要能做到止心不起,止念不生。禅就是让我们的心静下来,心为万法之根源。修禅就是修心,目的就是要达到一念不起。禅宗里的参话头是让我们参语言思维之前是什么。所以,我们说禅是心地法门。修心的时候要关注心的起心动念。那么,何者是心呢?这个心不在我们的肉体之内,也不在肉体之外,更不是胸膛中跳动的肉团。心又在何处呢?这就是在修禅中所要追问的问题。

  而且,“万法唯心”的心不是凡夫的妄想心,是与诸佛平等的心,是诸佛已经证得了的心。此一念之心、是诸佛之心与众生之心“三心一体”。所以,吃饭是禅,穿衣是禅,生活中的一切莫不是禅。因为心是万法根源,所以心即是禅。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是开悟。

  开悟与成佛

  但开悟并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开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断烦恼、证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所以称开悟的禅宗大德“成佛了”是错误的。开悟并没有成佛,明心见性之后还需要学习。如果不识文字就从文字学起。例如六祖大师虽然做到了明心见性,但因为不识字所以读经要由别人代读。由此也可见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另一方面,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只授记弥勒佛而并没有授记他人,所以也可以知道明心见性绝不等同于成佛。开悟只是明理,成佛还需要修行的功德。

  参禅之时要明白自己与佛之心无二分别。这个“明白”不是修得的,而是证得的。但我们学习教义的人要登上十信满心时要经过一万大劫。一万大劫是好长的时间——人的寿岁从十岁每过一百年增一岁直到八万四千岁,又从八万四千岁每过一百年减一岁直到十岁,这样的一增一减才是一小劫。一千小劫才构成一个中劫,一千个中劫构成了一个大劫。成佛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开悟之人只相当于成就了第一个大劫,之后要修利益众生的事业。菩萨要从五明中求,菩萨都要学习医方、工巧。而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成佛、与佛无二无别的说法在教义上讲是“素法身”。所以虽然我们的体、性与诸佛已成的体、性平等无二,但禅宗所谓的明心见性成佛并不能与佛的功德相比。佛有利益无量众生的功德,明心见性成就的只是心而不是利益众生的功德。

  所以,念经的时候莫要错误理解。我在南普陀的时候,一位老教授到南普陀来,看到墙上的《法华经》经文“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就提意见:“墙上的标语写错了。我每天来双合掌,磕头,可不仅仅是单合掌、小低头啊。可怎么还未成佛啊?”这就是秀才念经,笑死老僧。我告诉他:“这是对经文错误的理解。任何人单合掌,小低头所成就的是成佛之因。在此基础上才能起修,才能成佛。所以决定成佛的不是现在,而是在所种成佛之因基础上,经过长久的修行才得以实现。”《法华经》授记了全体的众生。这就是对修禅要有的正确理解。更通俗一点说,禅就是生活,用心来指导生活。禅的范围很广,变相地说禅即是佛,佛即是禅。前面我们说过,禅是极简单的开示,开示的就是人人都具有与佛无二的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就像人人都有权利来复旦大学读书,但能否进入就要看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对于成佛这一目标来说,不仅仅是人,哪怕是一只蚂蚁都有佛性。在佛来看,人性、畜生性、众生性都可以成就佛性。

  我们知道,“佛陀”是印度梵语“Buddha”的音译。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人逐渐将佛陀省略为“佛”。佛陀的意义是觉者、觉悟、有智慧。而且这种觉悟不单局限于自己,还能够使别人觉悟。一念恶念已灭,身口意三业存善达到究竟。所以,佛法就是达到善、觉悟、智慧的方法。如果生活中念念不失觉悟,那么即是成就佛道。而禅就是让我们在生活中念念不失,因此禅所包含的范围很广。例如,禅堂前面挂着“选佛场”三字,就是让人们明心见性的禅通达佛道。

  “明心见性”中的心可不是我们身体中的心脏。这个心范围极广,三千大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等等凡用语言表达的事物都在心中。这个心,这个体性,或者经上常说的“觉性”与佛成就的心性平等。凡夫与佛只有此心迷悟之间的差别。而我们现在所用的心并不是这“真心”,而是妄识。这妄识就是将第七识末那识执着为心,而第七识则执着于第八识阿赖耶识。一分真心,一分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影子。

  “明心见性”在教义中达到了“十信”,此时信心具足便不会再起恶念,再造恶业。成就十信之后就进入了“初住”,住于心上。参禅之人与单单学习教义之人的差别,就在于参禅者能够达到明心见性,这正是禅堂所宣扬的。而单单学习教义者则距此甚远,连十住都没有进入,更不要提《华严》所说的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位。证据就是入初住的菩萨发菩提心具有大神通力,能够到一百个世界示现为佛与大菩萨渡化众生。有了这样的神通才表明真正进入了住位,发心住的菩萨初发心时成正觉。而我们平时也经常说发菩提心,但我们…

《佛法与生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