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與生活
演講/夢參老和尚 整理/王俊淇
王雷泉教授引言
各位善知識:複旦大學從2007年開始舉辦“複旦佛學講壇”。今天是第十六場,下午還有如瑞法師的第十七場。我們舉辦這個論壇就是希望將當今中國的高僧大德、長者居士以及學有素養的學者們介紹給大家,向大家介紹正確的佛法。我與夢參老和尚認識已逾二十五年。在1985年中國佛教教育剛剛開始的時候,我帶著六位學生到閩南佛學院調研佛教教育,而當時夢老就是閩南佛學院的教務長。他老人家非常慈悲,在一周的時間中使我們了解到中國佛教教育嚴峻的現狀。夢參法師今年已經96歲高壽了,他的一生可以說是中國當代佛教發展的一個縮影。他傳奇的經曆諸位已經很清楚了,而給我最深刻印象的是:老和尚在坎坷的命運中,以圓融的智慧將出世法與世間法貫通在一起。所以今天就讓我們領略老和尚通透的智慧與真正的佛法。我現在就把時間交給夢參法師,請夢老給我們做報告!
----------------
諸位老師、諸位同學、諸位道友,大家好!祝各位吉祥!
我與王教授認識是在1985年,到現在正好二十五年了。那時我到南普陀去,從那時起有了這份因緣。這次我到上海來,王教授讓我與大家結個緣,講的題目是“禅”——就這一個字。我非常高興,這是因爲講禅可以隨意而說,無所限製。
修禅不外求參自己內心
“禅”在佛門中即是“無言教誨”——離開語言,也離開文字。禅直指我們的心地,這個心地法門無言說相、無有行爲、不假言說而現前。可是不說又怎樣明了呢?語言文字所形容的“禅”都是虛妄的。這就如我們以指指月,所印者月也,非指也。
關于“禅”,有非常簡要的說明,就是將禅字分開:一個“示”字,一個“單”字,表示“極簡單的開示”。一個簡單的動作,例如舉起手指就可以說明“禅”。這是因爲禅離文字相,離言語相。而用經書表達的是教義,不是禅。因此,今天我借著“禅”給大家講幾個故事,用這些故事來表達禅。讓大家明白禅隨時隨地都可以修行,直指內心。
先給大家講一個很容易懂的故事。宋代蘇東坡很信仰佛教,他的前生是個和尚,因此他能了解他前世智慧的存在。有一次,他去一所寺廟,看到了觀世音菩薩的像,觀世音菩薩手裏拿著一個念珠。他覺得很奇怪,就問他的道友佛印禅師:“觀音菩薩拿念珠念誰呢?”佛印就講:“觀世音菩薩拿念珠念觀世音菩薩啊。”蘇東坡不明白,就讓佛印解釋一下。佛印禅師沒有解釋而讓蘇東坡自己去參。于是兩人接著逛廟。逛完之後,蘇東坡告訴佛印:“不用你解釋了,我明白了。”佛印就問:“你明白什麼了?”蘇東坡回答:“求人不如求己。”求人不如求己就叫做“禅”。因爲它離開了語言文字,需要自己的思維與開悟。
佛弟子常常念咒、誦經、禮拜,其實求的是自己。學禅的人一定要知道“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我們的心、佛與諸衆生都可以歸結爲我們的心。所以禅才能離開文字語言。在唐武宗滅佛的時候,經書大量地被燒毀了,很多出家人逃到了深山之中。因爲沒有經書可以修習,所以只能夠修唯心法門——禅。由此産生了許多話頭,參話頭就是參“未開口前是什麼”,也就是參話語之前。所以禅宗讓我們不向外求——不拜佛、不誦經,而參自己的內心。
萬法唯心善用其心
我再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關于心地法門。一個老妪住在深山之中,每天念六字真言咒。將“嗡、嘛、呢、叭、咪、吽”念成了“嗡、嘛、呢、叭、咪、牛”。周圍的山變得殊勝,有神氣。一位禅師經過時看到周圍群山的氣象就知道山中有大修行者。于是找來找去,只找到了這位念“嗡、嘛、呢、叭、咪、牛”的老婆婆。禅師一聽就告訴她:“你念錯了!”老妪就問禅師:“哪裏錯了?”禅師說:“應該念成“嗡、嘛、呢、叭、咪、吽”,是“吽”,不是“牛”。”老妪說:“我這麼念都叁四十年了,竟然念錯了,只能改了。”可是這麼改變之後,山的靈氣全都沒有了!幾年之後,禅師再次途經此地,發現山的靈氣全都沒有了。這才恍然大悟,意識到自己犯了大錯誤。于是趕快找到了那位老婆婆,看到老婆婆念“嗡、嘛、呢、叭、咪、吽”就讓她改回念“嗡、嘛、呢、叭、咪、牛”。不久,山的靈氣又有了,變成了殊勝的環境。
我講這個故事就是說學佛的人要“善用其心”。文殊師利菩薩就教育我們要學會用自己的心,在我們的生活習慣、語言隨心而用。這也就是所謂的“明心見性”——不在乎語言,不在乎文字,只要把心用好就能開啓智慧。所以,經文又說“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也就是“萬法唯心”的道理。
在日常生活中,用哪一種修行法門都可以,只要能做到止心不起,止念不生。禅就是讓我們的心靜下來,心爲萬法之根源。修禅就是修心,目的就是要達到一念不起。禅宗裏的參話頭是讓我們參語言思維之前是什麼。所以,我們說禅是心地法門。修心的時候要關注心的起心動念。那麼,何者是心呢?這個心不在我們的肉體之內,也不在肉體之外,更不是胸膛中跳動的肉團。心又在何處呢?這就是在修禅中所要追問的問題。
而且,“萬法唯心”的心不是凡夫的妄想心,是與諸佛平等的心,是諸佛已經證得了的心。此一念之心、是諸佛之心與衆生之心“叁心一體”。所以,吃飯是禅,穿衣是禅,生活中的一切莫不是禅。因爲心是萬法根源,所以心即是禅。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是開悟。
開悟與成佛
但開悟並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開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斷煩惱、證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頓悟,事須漸除”。所以稱開悟的禅宗大德“成佛了”是錯誤的。開悟並沒有成佛,明心見性之後還需要學習。如果不識文字就從文字學起。例如六祖大師雖然做到了明心見性,但因爲不識字所以讀經要由別人代讀。由此也可見理可頓悟,事須漸修。另一方面,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只授記彌勒佛而並沒有授記他人,所以也可以知道明心見性絕不等同于成佛。開悟只是明理,成佛還需要修行的功德。
參禅之時要明白自己與佛之心無二分別。這個“明白”不是修得的,而是證得的。但我們學習教義的人要登上十信滿心時要經過一萬大劫。一萬大劫是好長的時間——人的壽歲從十歲每過一百年增一歲直到八萬四千歲,又從八萬四千歲每過一百年減一歲直到十歲,這樣的一增一減才是一小劫。一千小劫才構成一個中劫,一千個中劫構成了一個大劫。成佛需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開悟之人只相當于成就了第一個大劫,之後要修利益衆生的事業。菩薩要從五明中求,菩薩都要學習醫方、工巧。而禅宗所講的明心見性成佛、與佛無二無別的說法在教義上講是“素法身”。所以雖然我們的體、性與諸佛已成的體、性平等無二,但禅宗所謂的明心見性成佛並不能與佛的功德相比。佛有利益無量衆生的功德,明心見性成就的只是心而不是利益衆生的功德。
所以,念經的時候莫要錯誤理解。我在南普陀的時候,一位老教授到南普陀來,看到牆上的《法華經》經文“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就提意見:“牆上的標語寫錯了。我每天來雙合掌,磕頭,可不僅僅是單合掌、小低頭啊。可怎麼還未成佛啊?”這就是秀才念經,笑死老僧。我告訴他:“這是對經文錯誤的理解。任何人單合掌,小低頭所成就的是成佛之因。在此基礎上才能起修,才能成佛。所以決定成佛的不是現在,而是在所種成佛之因基礎上,經過長久的修行才得以實現。”《法華經》授記了全體的衆生。這就是對修禅要有的正確理解。更通俗一點說,禅就是生活,用心來指導生活。禅的範圍很廣,變相地說禅即是佛,佛即是禅。前面我們說過,禅是極簡單的開示,開示的就是人人都具有與佛無二的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就像人人都有權利來複旦大學讀書,但能否進入就要看個人的努力和奮鬥。對于成佛這一目標來說,不僅僅是人,哪怕是一只螞蟻都有佛性。在佛來看,人性、畜生性、衆生性都可以成就佛性。
我們知道,“佛陀”是印度梵語“Buddha”的音譯。佛教傳到中國後,中國人逐漸將佛陀省略爲“佛”。佛陀的意義是覺者、覺悟、有智慧。而且這種覺悟不單局限于自己,還能夠使別人覺悟。一念惡念已滅,身口意叁業存善達到究竟。所以,佛法就是達到善、覺悟、智慧的方法。如果生活中念念不失覺悟,那麼即是成就佛道。而禅就是讓我們在生活中念念不失,因此禅所包含的範圍很廣。例如,禅堂前面挂著“選佛場”叁字,就是讓人們明心見性的禅通達佛道。
“明心見性”中的心可不是我們身體中的心髒。這個心範圍極廣,叁千大千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等等凡用語言表達的事物都在心中。這個心,這個體性,或者經上常說的“覺性”與佛成就的心性平等。凡夫與佛只有此心迷悟之間的差別。而我們現在所用的心並不是這“真心”,而是妄識。這妄識就是將第七識末那識執著爲心,而第七識則執著于第八識阿賴耶識。一分真心,一分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影子。
“明心見性”在教義中達到了“十信”,此時信心具足便不會再起惡念,再造惡業。成就十信之後就進入了“初住”,住于心上。參禅之人與單單學習教義之人的差別,就在于參禅者能夠達到明心見性,這正是禅堂所宣揚的。而單單學習教義者則距此甚遠,連十住都沒有進入,更不要提《華嚴》所說的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等位。證據就是入初住的菩薩發菩提心具有大神通力,能夠到一百個世界示現爲佛與大菩薩渡化衆生。有了這樣的神通才表明真正進入了住位,發心住的菩薩初發心時成正覺。而我們平時也經常說發菩提心,但我們…
《佛法與生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