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思想前後期價值取向之重要變化
——《解深密經》與《成唯識論》叁自性理論比較
作者簡介:林國良,1952年生,男,上海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爲佛教唯識學。
摘要:《解深密經》與《成唯識論》在叁自性理論上存在著差異,包括遍計所執自性是否遍一切法、依他起自性能否依遍計所執自性而生起等。這些差異的根源在于唯識論前後期在價值取向上出現了變化,即從否定世俗世間、唯以出世間爲根本宗旨,到以出世間爲根本宗旨、同時對世間法的一定程度的實在性給予充分肯定。此種變化是力圖使唯識論能更爲嚴謹圓滿地解釋各種精神與物質現象。
關鍵詞:唯識、叁自性、解深密經、成唯識論、價值取向
唯識論內部存在著種種分歧,這是曆來唯識論研究者早就注意到的事實。《成唯識論》一書保留了當時十家唯識學者的不同觀點,現代的研究者、如印順法師等則論述了唯識思想前後期一些重要變化。而筆者以爲,唯識論前後期除了學術觀點上出現了一些變化外,更有一種價值取向上的變化,即從《解深密經》到《成唯識論》,唯識論經曆了從否定世俗世間、唯以出世間爲根本宗旨,到以出世間爲根本宗旨、同時對世間法的一定程度的實在性給以充分肯定的變化。本文擬從叁自性理論轉變的探討入手,揭示此種價值取向上的重大變化。
叁自性理論是唯識論中最重要的理論之一,但曆來唯識經典對此論述不一。《解深密經》是唯識論所依的根本經典,該經對包括叁自性理論在內的唯識論的各種重要思想作了簡要闡述,成爲唯識論以後發展的根本依據。其後唯識論的發展紛繁複雜,在根本思想相同的前提下,出現了衆多不同的說法。據《瑜伽論記》38卷[1](T42, p0759a)介紹,關于叁自性理論,唯識經典中就有九種說法。要將這些說法全面述評,並詳盡揭示諸唯識經典在叁自性理論和價值取向上如何逐步演變,這在一篇論文中是無法做到的。《成唯識論》一般被認爲是唯識論集大成之著作,其權威性爲人們所公認。本文擬將《解深密經》與《成唯識論》中的叁自性理論詳作述評,以說明前後期叁自性理論的差異,並指明這種差異的根源,即唯識論前後期思想在價值取向上出現了重大變化。
一、《解深密經》的叁自性理論
《解深密經》的唯識理論與後期的唯識理論相比,有許多不盡相同之處。而一般的唯識學人,熟悉的都是後期的唯識理論,故而對《解深密經》的一些觀點,往往以後期理論強解,以至出現許多勉強乃至不通的說法。對叁自性理論也是如此,如不以《解深密經》的本來面目去看待,就會出現許多失誤,這就需要對經文仔細研究,確定其真實含義。
《解深密經》的《一切法相品第四》,對叁自性作了較爲詳細的論述,包括叁自性各自的定義、兩個比喻、叁自性相互關系和叁自性理論的宗旨。
1.叁自性的定義:叁自性遍一切法。
《解深密經》雲:“謂諸法相,略有叁種。何等爲叁?一者遍計所執相,二者依他起相,叁者圓成實相。雲何諸法遍計所執相?謂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別,乃至爲令隨起言說。雲何諸法依他起相?謂一切法緣生自性,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乃至招集純大苦蘊。雲何諸法圓成實相?謂一切法平等真如……。”[1] (T16, p0693a)
在上述定義中,“相”與“性”通,“相”即“性”。所以,遍計所執相、依他起相、圓成實相,就是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
再來看叁自性各自的定義。遍計所執相就是“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別”。意思是:一切事物(即“一切法”)都有“名”稱,人們根據某事物的名稱,認定該事物有某種特定性質(即“自性”[ii]);並根據每一事物都有其特性,認定事物之間存在著“差別”;然而,事物的名稱是人爲設置的(即“安立”),因而根本上是虛“假”的。
依他起相就是“一切法緣生自性”。“緣生”就是由緣而生。也就是說:一切事物都是依據一定的條件(“緣”)而“生”成的。但《解深密經》在此舉的例子是“十二緣起”,即“無明緣行”等。“十二緣起”相互之間的關系,嚴格地說只是增上緣,這與《成唯識論》的以因緣爲主、增上緣爲輔的依他起模式有很大不同,由此造成了前後期叁自性理論的一些重要差別。例如,按此模式,則依他起自性可依一切法生起,甚至依“無法”(即不存在的事物)生起;而在以因緣爲主的依他起模式中,依他起自性只能依實法生起。因此,前者的依他起自性可以是虛妄的,後者的依他起自性則是實有的、實在的。
圓成實相就是“一切法的平等真如”。也就是說:一切事物都具有真如,事物盡管千差萬別,但存在于千差萬別事物中的真如卻完全同一,這就是真如的“平等”性。對于圓成實相(性),唯識論前後期的說法基本相同,所以下文主要分析遍計所執相(性)與依他起相(性)的問題。
在上述定義中,叁相是諸法叁相,即一切法都有此叁相;或者說,叁自性是“諸法叁性”,即一切事物共同存在此叁種性質。其後的《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等論中都有相同的說法。但《成唯識論》對此卻有不同看法,該論認爲遍計所執自性並不普遍存在。這是《成唯識論》與《解深密經》在叁自性理論上的又一個重要差異。
2.第一個比喻:世人認識都屬虛妄分別
在對叁自性作了定義後,《解深密經》提出了兩個比喻。與第二個比喻相比,第一個比喻是不完整的,卻能最好說明本經宗旨。第一個比喻如下:
“複次,德本,如眩翳人,眼中所有眩翳過患,遍計所執相,當知亦爾。如眩翳人,眩翳衆相,或發毛輪蜂蠅巨勝,或複青赤白等相,差別現前,依他起相,當知亦爾。如淨眼人,遠離眼中眩翳過患,即此淨眼本性所知無亂境界,圓成實相,當知亦爾。”[1] (T16, p0693a)
此比喻將遍計所執相比作眼病,即眼中有眩翳;進而,由眼病而呈現的各種幻象就是依他起相;最後,去除了眼病所見之境界,即消除了遍計所執相,就是圓成實相。
此比喻中,由眼病生各種幻象,換言之,就是由遍計所執自性生依他起自性。但這眼病在唯識論中究竟要比喻什麼?此比喻是緊接在叁自性定義之後的,故可認爲此比喻中,眼病(“眩翳過患”)作爲遍計所執相,其地位相當于“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別”;或者,更簡潔地說,眼病相當于名言。眼病形成各種幻像,名言造成人們對事物的虛妄認識。名言是遍計所執,由名言而起虛妄分別,這就是由遍計所執自性生起依他起自性。《瑜伽師地論》等論中關于遍計所執自性(執)生依他起自性的思想,可在這裏找到源頭,該經的下一個比喻對此有更爲明確的論述。
如上所說,《解深密經》的依他起自性可由幻妄之物生起,此處的比喻正體現出這一特點。再將此比喻與《成唯識論》的相關概念作比較,在此比喻中,依他起相指“或發毛輪蜂蠅巨勝,或複青赤白等相”,而在《成唯識論》中,“青黃赤白等相”是實法[iii],由種子生起;“毛發輪”等相是假法,由實法聚集而成;或者,“毛發輪”等相如是幻覺,則屬遍計所執相。因此,這二類現象在《成唯識論》中是根本不同的;但在《解深密經》中卻性質相同,都屬由眼病所生的幻妄之物[iv]。但這樣的比喻,即將依他起自性比作由眼病産生的幻象,就是在比喻的意義上,也最多只能比作染分(即凡夫)的依他起自性,不能比作淨分(即證道者)的依他起自性。而《成唯識論》的叁自性理論則更注重建立一個適用于從凡夫到佛的普遍的理論。
雖然與下一個比喻相比,這是一個並不完整的比喻,但此比喻在揭示本經宗旨上,是非常透徹的。此比喻意在說明世人認識之虛妄。有眼病的人看出的東西都是虛妄的;世人的認識也是如此,屬虛妄分別,因而都虛妄不實。與此相似的另一個佛典中常用的比喻是:未證道前,衆生都如大夢中人,其認識都虛妄不實;要到證道成佛後,才能認識真實。關于本經的此宗旨,本文最後還將論及。
但此比喻會産生一個問題:假如依他起自性可依一切他緣而生起,那麼,是否可由牛生羊、由雞生鴨?或由善生惡果、由惡生善果?顯然,如此粗疏的說法,會破壞因果緣起法則,因此,下一個比喻對此作出了更爲完整的說明。
3.第二個比喻:叁自性相互關系的比喻。
“複次德本!譬如清淨頗胝迦寶,若與青染色合,則似帝青大青末尼寶像,由邪執取帝青大青末尼寶故,惑亂有情;若與赤染色合,則似琥珀末尼寶像,由邪執取琥珀末尼寶故,惑亂有情;若與綠染色合,則似末羅羯多末尼寶像,由邪執取末羅羯多末尼寶故,惑亂有情;若與黃染色合,則似金像,由邪執取真金像故,惑亂有情。如是德本,如彼清淨頗胝迦上所有染色相應,依他起相上遍計所執相言說習氣,當知亦爾。如彼清淨頗胝迦上所有帝青大青、琥珀、末羅羯多、金等邪執,依他起相上遍計所執相執,當知亦爾。如彼清淨頗胝迦寶,依他起相,當知亦爾。如彼清淨頗胝迦上所有帝青大青、琥珀、末羅羯多、真金等相,于常常時,于恒恒時,無有真實,無自性性,即依他起相上,由遍計所執相,于常常時,于恒恒時,無有真實,無自性性,圓成實相,當知亦爾。” [1] (T16, p0693b)
此比喻的大意是:有一種“清淨頗胝迦寶”[v],人們從未見過它的真實面目,無始以來它一直與青、紅、綠、黃等色和合爲一體,成爲具有各種色彩的寶物。人們所見的,正是帶有各種色彩的此物的幻象。以下,我們將此充滿印度色彩的比喻轉換成一個意象比較簡單的比喻:有一個純淨無色的玻璃瓶,它始終與青、紅、綠、黃等色和合爲一體,人們見到的只是青瓶、紅瓶、綠瓶、黃瓶。與經中相對應的說法是:那純淨無色的玻璃瓶上的青、紅…
《唯識思想前後期價值取向之重要變化——《解深密經》與《成唯識論》叁自性理論比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