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羯臘摩經》的啓示
佛使比丘
全世界的人們,包括泰國的人們,現在都面臨和佛陀時代,印度雞薩布多地方的羯臘摩人一樣的處境。他們的村落,常有許多的宗教師經過,每個人都宣稱,自己的教義是唯一的真理,在他到來以前,和以後的其他人都是錯誤的,羯臘摩人無法決定哪個教義才是應該接受和遵循的。佛陀經過他們的村子,羯臘摩人就把這個不知道該相信哪位導師的問題向他請教,佛陀因此宣說了《羯臘摩經》,等一下我們會有所探討。
在今日,人們可以學到經濟上、社會上和科技發展上的許多不同方法,大學裏教授一切的事物。因此,僅就精神層面而言,單在泰國就有那麼多的老師,那麼多種對佛陀教義的解說,那麼多的禅修中心,沒有人知道應該接受哪個教義,沒有人知道哪個修行法門才是可以遵循的。因此,我們可以說是落入和羯臘摩人一樣的處境。
佛陀于是告訴他們——以及我們,不要立即接受或相信任何事情,他告訴我們十個應該注意的基本要點,以免成爲他人的知識奴隸,包括成爲佛陀本人的知識奴隸。這些原則使我們選擇真正可以讓苦止滅的教義,佛陀于《羯臘摩經》中所說的十個範例如下:
1、不因傳說而輕信:不要因爲某件事,長久以來經常被提起,就接受或相信,這種輕信的態度是缺乏大腦者的特色。就如同許多泰國人相信生在“摩年”的人一定會發生噩運一樣。(摩年是傳統十二年一循環的泰曆中,開頭是“摩”音的幾年,亦即第五到第八年——小蛇、大蛇、馬年、羊年。)
2、不因傳統而輕信:不要因爲某些事情已形成傳統就相信,人們常會模仿他人,並把這個習俗傳承下去。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兔子被樹上落下的果子所驚嚇,因而落荒而逃,其他動物不明究裏,也跟在它後面全速奔逃,它們是如此地驚嚇,以致激起愈多的動物跟在兔子後面狂奔,大部份的動物因此踉跄跌倒,摔斷了頸子,有的墜落懸崖而死。只因爲傳統,模仿他人而做的任何畢缽舍那(智慧禅)的修習,也將導致類似的結果。
3、不因謠言而輕信:不要僅因爲消息已經傳遍整個村落,甚至全世界,就加以相信或接受,只有愚人才會輕易接受這樣的“謠言”,因爲他們不肯運用自己的智慧。
4、不因經典記載而輕信:不要因某事在經典上有記載,就接受或相信。“經典”這個字用于佛教的典籍,是指書寫或刻寫于合適材料上的任何事物。不要把口傳的記誦教義和經典相混淆,經典易受到人爲的操控,能被人類的手所創造、改良和改變,所以我們不可以輕率相信上面的每一個字。我們必須運用自己的分辨能力,以抉擇那些可以用于止滅苦的文字。每個佛教教派都有所宗的經論,這些經論之間又有所差別。
5、不因邏輯推理而輕信:不要因爲某事正好符合邏輯推論而相信,這只是用以找出真理的方法學之一,邏輯可能因資料或方法的不正確,而導致錯誤。
6、不因學說推論而輕信:不要僅因某件事基于某一學說觀點而言是正確的就相信。在最近,這個字我們稱爲“哲學”,但在泰國,我們又把英文“philosophy”譯成“般若”(出世間智慧),印度人可能無法接受這樣的譯法。因爲“學說”僅指某一種觀點,並非如“般若”那樣是最高的和絕對的智慧,“學說”只是思想的一個流派,是基于假說或假定所做的推論,如果推論過程,或假說的選擇不適當,學說可能就不正確。
7、不因符合常識判斷而輕信:不要以爲某事正好符合個人的常識判斷,就相信或接受,這樣僅是基于個人思考傾向所做的粗略判斷,我們太喜歡這樣的判斷方式,以致養成習慣。誇大吹噓的哲學家大量使用這種方式,並認爲這樣做是聰明的。
8、不因預設成見而輕信:不要因某事與個人預設的觀念或理論相符,就予相信。個人的看法可能是錯誤的,或我們實驗驗證的方法是不正確的,這些都無法導向真理。接受與我們理論相符者,似乎是科學的方法,但事實並不一定如此,因爲它的驗證與實驗,可能是不充分的。
9、不因說者外表而輕信:不要因爲說者外表看起來可信即予相信,外表和一個人實際的內在知識不一定等同,我們常可發現外表可信的人,說著不正確或愚蠢的事。在今日我們必須小心電腦,因爲輸入資料與操作它們的程式設計師,可能輸入錯誤的資料,或做不正確的操作,不要這麼地崇拜電腦,如此做就違反了《羯臘摩經》的這個原則。
10、不因師長所言而輕信:不要因爲這一位沙門或宗教師是我們的老師就予輕信。佛陀提出此重要一點的目的,無非在說明沒有人應該成爲他人知識上的奴隸,甚至包括佛陀本身。佛陀特別強調此點,也有弟子,如舍利弗,堅持這個原則的實踐,他們不在聽聞當下即相信佛陀的話,但經過適當地思維以及實踐的驗證後,他們就會相信。想想看這個世界上,有沒有其他任何一位宗教師,給予弟子和聽衆這個最高的自由!所以在佛教中,沒有獨斷的體系,沒有未經個人簡擇之權而必須相信的壓力,這是佛教最偉大、最特殊的特質,它使得佛教的修習者不致淪爲他人知識的奴隸。
《羯臘摩經》的十個原則,是堅實的防線,避免知識依賴,或個人的不成自我:意即個人于聽聞時,忽視了自己的智慧與知識,在佛法的語言中,這叫作“他人之聲”。當聽聞別人的話語時,必須全心注意。我們沒有理由去相信所聽聞的話語,但如果它真的造成苦的止息,這時我們就可以百分之百的相信。
《羯臘摩經》的原則適用于任何一個人、任何地點、任何世紀,以及任何一個世界——即使是天界。現在這個世界因通訊技術而縮小,資訊的交換簡易而快速,人們可以從地球上的各個方向和各個角落接收到知識。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知道去相信什麼,以致落入和羯臘摩人一樣的處境。真實而言,《羯臘摩經》成了他們的皈依之處,請給予此經應有的重視與學習,想想看它是佛陀所給予的最大寶藏,它是給全人類的禮物,只有太過愚癡的人,才無法由佛陀的這個勸言中得到利益。
《羯臘摩經》適用于各個年齡層的人們,即使是孩童,也可以應用它的原則,以便成爲覺知的小孩,而非無明(愚癡)的小孩。父母應該教導和訓練孩童,使他們知曉如何去了解所聽得的話語和指示,去分辨話語的合理性,以及它可能導致的後果。當父母教導或告訴小孩任何事情時,小孩要能了解他們所言,並由實踐中獲得利益。例如,當小孩被告知不要吸食海洛英時,這個小孩應該不單是因爲懼怕而相信,這個小孩更可能是因爲見到吸食的後果,害怕它們而自願拒絕毒品。
《羯臘摩經》是從來沒有提到小孩應該永遠不要相信任何人,不應該聽從任何人,此經意指小孩,以及任何其他人,應該在了解某事真正的意義,以及實踐可得的利益後,才予聽從或相信。當一個老師教導某事時候,讓小孩了解教導背後的意義,將使小孩不再頑固不信。對于依然頑固不信者,加一些壓力,使他們再思維一遍。如果用這樣的標准去訓練小孩,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孩們會愈來愈理解《羯臘摩經》的原則,到成年時,他們將會自行完成所有的十個項目。
在今天這樣一個科學的時代,我們因《羯臘摩經》的十個原則,符合科學的方法而愉悅地接受。科學的原則和《羯臘摩經》的原則之間,幾乎找不到什麼矛盾之處。即使是第八項,訴說不要因爲符合個人預先形成的理論就接受某事,也不和科學的原則有所沖突,真正的科學家強調實驗驗證,而非以個人的概念、意見和推論,作爲接受某事爲真的准則。基于《羯臘摩經》的這些標准,佛教將符合真正科學的期望與需要。
如果一個人遵循《羯臘摩經》的原則,將擁有獨立的知識和推理能力,用以了解初次聽聞之概念和假定的意義,以及其內在的真理。例如,當一個人聽說貪婪、怨恨和妄想是危險的和罪惡的,他會完全地且立即地理解,因爲此人早經由個人經驗而知道這些事物的相狀,一個人會相信自己甚于相信講說之人。在其他情況下也是一樣,當一個人聽聞到描述自己從未見過或所不知事物的言論時,他會先嘗試著去了解它,再決定是否接受此新聽聞的教導或勸言。一個人不應該只因爲相信講說者就接受某事,一個人應該給自己一些時間,即使即將死去時也是一樣。《羯臘摩經》護衛我們不成爲他人知識上的奴隸,即使其人爲最高的覺悟者。
每次一種新藥推出並大舉廣告的同時,都會産生一個問題:我們應基于廣告,讓自己像天竺鼠般地去試用?或是等到有足夠理由時,先淺嘗其療效,再決定是否完全依靠此藥物?我們對言論和教義的反應,應該像對藥物的反應一樣,依靠《羯臘摩經》的原則爲真正的依皈之處。
《羯臘摩經》要求我們在信仰之前要有智慧,如果一個人要先有信仰,就讓信仰由智慧而來,不要由無知而來。八正道亦同:先有了智慧與正見,讓信仰從中生起,那才是唯一的安全方法。我們永遠不應該在聽聞某事時,就立即盲目地相信,更不能因恐懼、賄賂等情事而被強迫相信。
現今的世界,被廣告力量弄得相當眩惑,很多人都成爲它的奴隸,它可以讓人掏空荷包去買不必要吃的、不必要有的和不必要用的東西。這是如此平常之事,以致在這個世紀,我們絕對必須使《羯臘摩經》的原則,成爲我們人類的親密戰友。教義的宣揚比起一般的廣告,或巴利文中所指的他人之聲,更具有傷害性。即使是一般的廣告,我們且要依靠《羯臘摩經》的原則,更何況是面對教義的宣傳,它常帶有刻意的欺騙。所以我們可以說,即是對經濟問題的解決,《羯臘摩經》也可以給我們帶來利益。
我要求各位去思考、去檢視、去驗證,看看能否發現比《羯臘摩經》更具精神自由之處。如果有人說佛教是一個自由的宗教,能不能找到任何理由去抗辯,或反對這樣的陳述?這個沈醉于自由的世界,是否真的理解或擁有像《羯臘摩經》之原則的那種自由?此種自由的缺乏,是否是對《羯臘摩經》之原則的盲目無知或忽視所造成?有的人甚至說此經教導我們不要去相信,或聽從任何人,甚者,有的人確實說佛陀宣說此經,只是爲了當時當地的羯臘摩人。爲什麼我們不張大眼睛,並注意人們今日已成爲知識的奴隸,已失去較佛陀時代之羯臘摩人更多的自由呢?朋友們,自由的尊崇者,我要求各位仔細思維《羯臘摩經》的本質與目的,以及佛陀宣說此經的初衷。然後,你做爲佛教徒的醒覺能力,即會增長與茁壯,而非依然柔弱。不要愚昧地憎恨或害怕《羯臘摩經》,“泰”這個字意謂著“自由”,你希望給這個“自由”帶來那些種自由?或是怎麼樣的“自由”才適于佛教徒,佛陀之追隨者的“自由”?
現在我們更進一步思維,隱藏于《羯臘摩經》經裏的利益,此經幫助我們避免會導致劇烈沖突或爭論之拙劣,器量狹小的言談,例如,愚癡地設定一種不可改變的規則,認定所有家庭中的丈夫與妻子,誰必定是主外;誰必定是主內,其實這是視每個特定的家庭狀況而定的。根據《羯臘摩經》的原則與因緣律,我們只能說誰適合哪個角色決定于每一個別家庭的環境,請不要說片面之語,與違反自然的原則。
有關于墮胎,人們對應否執行爭得臉紅脖子粗,而不實際調查以找出哪些例子該做,以及那些例子不該施行。一旦我們遵循佛教的推理原則,每個情況本身就會告訴我們什麼是合適與不合適,請停止片面的堅持吧!
在有關肉食或素食的例子中,人們常會盲目地爭論其中的一種極端,這個問題的原由,是人們把食物看成不是肉就是蔬菜。對一個佛教徒而言,這裏沒有肉或蔬菜,它們只是自然中的要素,不論是食者或被食者,也都只是自然中的要素。什麼時候應該食肉,什麼時候不應吃肉,可以運用《羯臘摩經》的原則加以判斷,正因爲這一個理由,佛陀從未肯定地說要只吃肉或只吃蔬食,也未肯定地說不要吃肉或不要蔬食。這麼不經意的言說態度,並非佛教的方式。(譯者按:佛陀時代,僧侶過著乞食生活,由于施食者不一定素食,所以並未規定不可食肉。)
如果說民主是永遠地或絕對地是好的,這樣子說如同把自己的頭埋在沙中,堅持這種說法的人並未考量自私人們的民主,比起不自私之獨裁者用法和公義的統治,是更爲糟糕的。自私人們的民主,意謂著以令人驚訝的態度,運用其自私的自由。結果,在享有自私民主的人們間,引生了無止盡的問題。不要再說民主是絕對地好,或反過來說獨裁是絕對地好,而是根據此經的原則,只要能立基于佛法,兩者都是好的,每個民族都應選取適合于他們特定情況的體製。
如果說首相一定要爲國會之一員,而不能由未曾經人民直接挑選過的人來擔任,這種說法如同盲聾人士的胡言亂語。事實上,我們應該檢視情況將變得如何,以及其原因爲何,然後依據因緣律正確地反應。這是佛教的真正方式,表現于佛教以佛法社會主義形式,具體展現民主的這種真實。因此,國會議員的選舉、政府的建立、政治體系的結構形成,應該都要應用《羯臘摩經》的原則。請思考每一個例子,你很快將會發現,我們依靠《羯臘摩經》之原則的事實。
現代世界比以前更需以《羯臘摩經》爲其基本的運作原則。這個世界,人性的染汙快速地交織,世界因更佳的運輸和通訊而縮小,由于正確的自覺、知識和智慧的缺乏,它正朝向著自我的毀滅。在染汙的力量下,這個世界崇拜物質主義、性欲的奢華,因爲它缺乏像《羯臘摩經》那樣的准則》。沒有人知道如何做符合此經原則的選擇,因此,這個世界不適于和平,犯罪和其他傷害性的罪惡時刻在增加。且讓我們以《羯臘摩經》爲准則,去除所有的這些問題與罪惡,讓我們從心中喊出:“救命!《羯臘摩經》,救救我們!”
總之,《羯臘摩經》從不禁止去相信任何事情:它僅希望我們用獨立的知識和智慧去相信。它從不禁止去聽聞任何事情;只要求我們聽聞但不使知識和智慧成爲奴隸。再者,它幫助我們能夠更敏銳且精准地思維、考量、檢驗和決定,所以我們可以在山一般的幹草堆中尋得金針。
請到來吧!《羯臘摩經》,來到世間所有佛教徒、所有人類的心中。
《羯臘摩經》,幫助我們!
《《羯臘摩經》的啓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