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緣起
by Buddhadasa Bhikkhu
佛使比丘
-------------------------
目次
前言
【學習緣起是佛弟子最重要的事】
緣起甚深
「日常用語」與「法的語言」
緣起的原則
【緣起是佛教的核心】
緣起即是圓滿的聖谛
緣起是什麼?
爲什麼要了解緣起?
知道緣起有什麼好處?
到底要以什麼方法滅苦?怎麼去做?
【緣起N在生活中】
緣起的十一種狀況
緣起之流的産生──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緣起實例
緣起的苦必依于取
【佛陀發現並宣說緣起】
佛陀發現緣起
緣起的五種說法
緣起各支的解釋
緣起用語中的有、生
緣起是四聖谛
【以違反緣起法則的方式解釋緣起】
緣起中沒有自我存在
錯誤的解釋何時産生
錯誤地解釋緣起,使佛教衰滅
解釋錯誤的原因
【評析覺音對緣起的觀點】
覺音的謙遜
覺音的背景
世間解
四遍淨戒
兩種涅槃
【緣起沒有貫通叁世】
不能以日常用語解釋緣起
緣起無法在嬰兒的身心中成立
緣起像閃電般生滅
在一天中可能生起好多次的有和生
【緣起的輻射輪】
緣起中的緣起
結論
◎本書段落標題爲香光書鄉編譯組所加
關于「生活中的緣起」
-------------------------
前言
佛說「緣起甚深」,正因其深奧,致使大部分的人無法洞悉因緣法則。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對阿難的開示,至今依然真實如昔。佛教的核心──緣起,是如此難以理解,因而成爲人們嚴重誤解與扭曲佛法的症結。本書中,佛使尊者將這些誤解的根源挖掘出來,並將其置于嚴謹的慧光下細察分析。這些根源雖可回溯到原始佛教時代,然而最早的文獻記載,卻是在一千五百多年前覺音(Buddhaghosa)的論集中發現的。
許多上座部的正統教說,可說是建立在覺音解說的基礎上,且把覺音對緣起的誤解當作標准,因此使真理變得混淆不清。簡言之,覺音是從亘貫過去、現在和未來叁世的立場來解說緣起。過去世的無明與行(意志性的活動)引生現在世,在現在世中承受過去所作所爲的果報。這種過程決定了我們現世的煩惱(愛與取),且不斷輪回而導致未來世中的生與苦。佛使尊者仔細檢查這種解說,並提出重大疑問:如果佛陀教導無我(anatta),那麼自一世轉移到另一世的東西是什麼?如果苦的因在某一世,而其果卻在另一世,那麼我們要如何踐行在此生此世即可獲得利益的方法呢?
正確地了解緣起非常重要,它會使我們認識到「我」這個觀念,是依存于各種不同的因緣條件而生滅,讓我們從「有個永存不滅的我」的謬見中解脫出來。根本沒有任何「我」的存在,只有「我」的想法在無明所掩蔽的心中相續生起,無明的心被這些相續不斷的生起所蒙,而耽迷于以爲「有個永存不滅的我」的幻相中。然而,誠如佛使尊者所指出的,佛陀教導緣起是爲了幫助我們看穿這些幻相。而貫通叁世的緣起說,意味著有某種可從這一世跑到下一世的東西存在,這樣就與佛陀的教導恰恰相反,事實上,它反而破壞了佛陀的教導。
佛使尊者對緣起的解說方式有強力的後盾作爲憑借,他避繞各種論集,而直接回到原始巴利經文,探尋資料的源頭,並時時著眼于如何使教理切合實用,讓真正想于此生此世滅苦的人能夠實踐。緣起其實是苦的詳盡分析,包含苦的生起、止息及滅苦之道。透過對因緣法則的了解,我們可清晰地看見踐行之道:專注于當下的觸,將可引生智慧並防止苦的生起,因爲苦的生起及止息的各種成因均存在于當下。當無明掩蔽了心,苦就生起;而當正念與智慧調伏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時,苦就止息。這樣的緣起是可實際應用的,因爲其因與果均存在于我們所可及的今生今世。然而,若像覺音所宣說的,苦的因是存于過去世,那麼要在此世解脫痛苦是不可能的,因爲它的因不是我們所能掌握的。
對所有認真的佛教學習者,本書相當重要。一般人對緣起的誤解就像躲在壕溝中般難以察覺,本書深入地加以澄清,並引領我們回到巴利經文中親見佛陀的原始教導。感謝本書譯者Steven Schmidt及Sublime Life Mission允許我們再版這本有價值的書。希望本書能厘清關于這個重要教義的混淆,並透過對苦的本質的清楚呈現,幫助所有人解脫痛苦且發現永恒的甯靜。
佛法解行中心(The Dhamma Study & Practice Group)
學習緣起是佛弟子最重要的事
原本我決定爲《法音集》裏的《佛說緣起》一書作序並加以解說,但是由于身體狀況不佳及其他各種條件不具足而無法完成。然而運氣還不錯,我所要表達的內容已經在另一本書中了,它可以很圓滿地代替我所要寫的序文,那本書即是《法音集》第七冊【譯注一】。我再次修改,以便讓讀者更容易了解。
另外想要向各位介紹的是,《法音集》第二冊《依緣性》(Idappaccayata)的內容對于要學習緣起(Paticcasamuppada)的人是很有幫助的。因爲實際上,兩者是一致的,只是解釋上有廣狹的不同罷了。以下的理由可以說明學習者必須要用本書做爲學習緣起的基本原則。
【譯注一】【法音集】第七冊爲《深深了解佛法真義》(Osaretabbadhamma),《生活中的緣起》即是譯自該書的第十一章<實修止息緣起法的原則>,內容傾向對傳統緣起教法的批判,佛使比丘于此章中論說緣起並沒有貫通叁世,可在日常生活中實踐。
緣起甚深
緣起是佛教徒必學的重要課題,正如巴利經典《長部》等誦經【譯注二】所記載:
有二種正等覺者所善說的法,是諸比丘所應撰集,以防诤訟,使梵行久立,多所饒益,天人獲安:
一、處善巧(ayatana-kusalata)。
二、緣起善巧(paticcasamuppadakusalata)。【譯注叁】
這段經文告訴我們必須盡力互相幫助以正確了解緣起,這樣將能爲我們自己與宗教帶來利益,也爲人、天二道帶來安甯。尤其我們佛教徒之間應該努力建立共識,以消除紛爭,因爲意見分歧會引生踐行緣起的問題,我們必須利用任何可能的方法來幫助彼此達成共識。在此所作的闡釋,不是企圖製造紛爭;相反地,是要消除教緣起的老師和學緣起的學生,以及其他想研究緣起的人之間的爭執。
緣起非常深奧,正是佛教的核心或精髓。因爲它本身非常深奧,所以必定會引起某些問題,這些問題甚至會反過來危害佛教,致使佛教徒無法從這核心的教法中受益。阿難尊者曾對佛陀表示,緣起看來非常容易而且淺顯,當時佛陀答道:
阿難!別這樣說,阿難!別這樣說。緣起甚深,具深邃相,衆生無法理解,不能明白我所教的,也無法徹底看透緣起,心就會很混亂。就像糾結難解的絲、纏結成球的線、攀生雜亂的文若草及燈心草,不得出離于苦界、惡趣、墮處、輪回。【譯注四】
這段經文告訴我們,不可把緣起當成遊戲來玩,而必須投入所有的精神智慧來學習緣起,不可漫不經心。
至于凡夫只有常見的認知,也就是常常覺得有個「自我」(sassataditthi),因而他會發現緣起非常深奧難以理解,對他們而言,緣起變成一種既深奧又複雜的哲學,好像剛才所說那束糾結的絲一樣。這樣一來,人們會花許多力氣爭辯,就像瞎子摸象,因爲每個人摸到象的不同部位而産生爭執。
但對阿羅漢而言,緣起就像一種自然的知識,是可被公開印證的科學,或是可放在手中把玩、觀看的東西,就算不知道各緣起支的名稱都無所謂,他已看清一切事物,不再執取,也不會由于接觸任何情境而産生愛、取。他可以不必知道各緣起支的名稱,也可能無法很詳細地教導別人緣起的內容,甚至無法說明有關它的任何事,但因爲阿羅漢已具備了最圓滿的正念【譯注五】,就能隨著緣起還滅的方法而完全滅苦。
這就是緣起之所以深奧的道理,甚至像佛陀這樣的智者,也花了全部的心力才發現它,並建立教法教導一切衆生。雖然如此,緣起仍難以理解,所以佛陀覺悟之初,甚至考慮過不要教導衆生緣起,因爲只有極少數的人能了解這深奧的教法,恐怕會白費心血,但是最後由于大悲的力量,激發佛陀肩負起教導這難懂、深奧真理的艱巨工作,對世間上少數能夠理解緣起的人,佛陀滿懷慈悲地教導,我們必須體會佛陀爲凡夫解說這難懂的緣起,是多麼地辛苦啊!
【譯注二】請參閱《長部》等誦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8冊,228~232頁),及《長阿含經》衆集經(《大正藏》第1冊,49頁下-50頁上)。
【譯注叁】處善巧:以十二處爲觀察的對象而生起的智慧。緣起善巧:以緣起爲觀察的對象而生起的智慧。
【譯注四】記載于《相應部》因緣篇,因緣相應,樹品(10th Sutta, The Tree" Sutta,The Kindred Saying on Cause, Nidana vagga, Samyutta nikaya II, PTS, p.64)。依《…
《生活中的緣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