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中的緣起▪P5

  ..續本文上一頁生氣的産生有如閃電般地迅速劇烈。日常生活中,內心作用如閃電般地出現,而形成苦,這當下就是緣起。如果能看得到,就會覺得實在是太恐怖了;但如果看不到,就好像什麼都沒有。倘若要問緣起是什麼,那可以用很通俗的語言來回答:造成苦的心理作用如閃電般地迅速、強烈,並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爲什麼要了解緣起?

  

  第二個問題是:「爲什麼要了解緣起?」

  

  爲了學習和修行,我們必須要明了緣起。由于現在沒有人明了,緣起反而成爲邪見。一般人的邪見有如嗏帝比丘一樣,嗏帝比丘堅持的觀念是:「在輪回中流轉和遊玩的只有識,而沒有別的。」【譯注一】這名比丘堅持地說這識有個「人」、「我」、「衆生」,在輪回中一生又一生不停地流轉遊玩,而沒有別的。相信「識」是有個「人」、「我」或「衆生」,恒在輪回中流轉遊玩,這是因不了解緣起的本質,而産生的邪見。

  

  當時比丘們都盡力設法勸谏嗏帝比丘離棄邪見,而嗏帝比丘仍固執邪見,默守自己的主張,比丘們只好禀告佛陀。佛陀就召見嗏帝比丘,詢問他說:「你真的有這種觀念嗎?」嗏帝比丘承認說:「這種識在輪回中流轉遊玩,而沒有別的。」佛陀反問他:「你所謂的識是什麼?」他回答:「可敬的佛陀,那一種能說、能感覺,或能承受一切善惡果報的主體,就是識。」

  

  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邪見:識本身能促使我們說話、感覺以及承受日後的一切果報。

  

  一般人都聽不出爲何把它當作邪見,因爲他們都像嗏帝比丘這樣地相信識是常存的,所以習以爲常,也就不知道這是邪見。

  

  這是一種邪見的說法:堅持地認爲識是恒常、存有、能自主,而不是緣生法或緣起現象。實際上,識只是一種緣生法,它沒有自我,僅是條件相互依存、和合而剎那産生,然後相續地流轉,可見識是緣生法。依照緣起,將可了解根本沒有自我。

  

  嗏帝比丘堅持有自我或自我的識能去流轉遊玩,它不僅存在于當下且延續到來生。這種能說話,能接受各種情境的感受,或承受善惡業報的自我,稱爲識。

  

  這是因爲人們已普遍存有這種見解,而不知道這是邪見。我們必須把緣起說出來,讓大家都能明了「空無自我」的實相──識不是自我。如果說識是存在的話,它也是緣生法,即是條件相互依存而相續衍生的自然現象而已,並非是任何東西的主體。因此我們才必須要知道緣起。

  

  【譯注一】記載于《中部》雙大品,愛盡大經(Mahatanhasankhaya Sutta, Greater Discourse on the Destruction of Graving, Mahayamaka-vagga, Majjhima-nikaya I, PTS p. 311—324)。

  

  請參閱愛盡大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9冊,346~363頁),本經是記述啊帝比丘主張,有個自我的識在輪回中流轉,並且認爲這是佛說,佛陀教誡他,且與諸比丘對談,以匡正他的誤解。

  

  見《中阿含經》大品第二○一經啊帝經(《大正藏》第1冊,766~770頁)。

  

  

  

  知道緣起有什麼好處?

  

  下個問題是:「知道緣起有什麼好處?」

  

  知道緣起的目的是要我們脫離邪見並産生正見,以徹底滅苦。邪見就是誤以爲有「人」的存在,且會去投生,隨著業報而成爲(某種衆生)。如果還迷惑地認爲識是自我,那還是邪見,仍會經曆痛苦且無法滅苦。所以必須知道識的本質是什麼,那就是明了識是緣生法,識依緣而生起,這樣才能夠以正見──正確的理解──徹底滅苦,這點在巴利經文有簡短的記載:「識是緣生法,即是相依互存而産生的現象,如果沒有因緣條件,識無從生起。」【譯注二】

  

  這一點是說明若識真的有個主體,它就能自主地出現,而不必依靠因緣條件,事實上,「識」本身是不能單獨存在的,只有在因緣互相依存的情況才能産生。它細微到使我們去思考和感覺,讓名色(身心)去做事、說話……等,因此就被誤解成在身心裏面有個主體,而把它稱爲識,緣起有助于我們抛棄邪見,徹底滅苦。

  

  【譯注二】出處同上經。依《漢譯南傳大藏經》:「除緣識即不生!」(第9冊,348頁)。

  

  

  

  到底要以什麼方法滅苦?怎麼去做?

  

  下個問題是:「到底要以什麼方法滅苦?」

  

  答案就如一般原則常提到的:正確地修行,也就是正當的生活或正命。所謂正當的生活,即是能運用智慧來摧毀無明,以知識來破除愚癡的生活,或時常保持了了分明,尤其是當接觸外境時都了了分明。希望大家都明白,所謂正命,就是在生活中,特別是在接觸外境時,能時時具足圓滿的正念。一旦能這樣生活,愚癡無明就無法生起,也就有本事驅走無明,只存有智慧或正見,這即是正命──生活在不苦之中。

  

  緣起的重要主題如下:

  

  一、如果被問到:緣起是什麼?請如此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內心的作用如閃電般地出現,而生起苦,那當下就是緣起。

  

  二、爲什麼要了解緣起?因爲人愚癡而不懂緣起。

  

  叁、知道緣起有什麼好處?以便産生正知正見而止息苦。

  

  四、要以什麼方法滅苦?要以正T的方法來修行──遵守緣起的法則,即是別讓緣起的流轉産生,時常保持了了分明,讓它只停留在觸。

  

  總結以上四點就是緣起。

  

  

  緣起就在生活中

  

  

  緣起的十一種狀況

  

  現在有一個比上述更嚴重的問題。目前所教導的緣起未契合且未依據原始巴利經文,原始巴利經文說的和現在傳授的是兩回事。在巴利經文中,緣起是一組由十一種狀況環環相扣而成的鎖鏈,這十一種狀況組成緣起一次的輪轉,但現今這十一種狀況則被解說爲貫通叁世──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如此解說的緣起是無法用來修行的。

  

  原始巴利經文說,每當我們心中産生煩惱,十一種狀況即相依相續地産生緣起的運行。因此它不必被解說爲包含叁世,甚至一世、一年、一個月或一天的時間。在一眨眼間,一次完整輪轉的緣起以及隨之而起的苦,可能就已發生並結束了。當緣起被錯誤地教導時,它就成了沒用的東西,僅助長無聊的爭論而已。但如果像原始巴利經文中那樣正確地解說它,緣起將可提供最大的利益,因爲它直接解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因此,請注意下面所討論的事項。

  

  爲了徹底明了,首先要知道緣起的十一種狀況:

  

  @ 一、無明緣行:因以無明爲緣,才産生行。

  二、行緣識:因以行爲緣,才産生識。

  叁、識緣名色:因以識爲緣,才産生名色。

  四、名色緣六入:因以名色爲緣,才産生六入。

  五、六入緣觸:因以六入爲緣,才産生觸。

  六、觸緣受:因以觸爲緣,才産生受。

  七、受緣愛:因以受爲緣,才産生愛。

  八、愛緣取:因以愛爲緣,才産生取。

  九、取緣有:因以取爲緣,才産生有。

  十、有緣生:因以有爲緣,才産生生。

  十一、生緣老病死:因以生爲緣,才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純大苦聚集。

  

  由此可看出這十一狀況輾轉相依的運作。

  

  當這十一種狀況輾轉相依,即形成一次完整的緣起流轉,如巴利經文所說的,你可以看到十一種狀況中間沒有任何分割。因此沒有必要將前兩種狀況歸爲過去世,接著的八種狀況歸爲現在世,其余的歸爲未來世,而把緣起的一次流轉解說爲貫通叁世輪回。如果一定要這麼解釋,那要如何掌控緣起並修行滅苦呢?因爲緣起己被分割了:「因」在此世,「果」在彼世。所以,目前的緣起教義並未帶給我們任何幫助,是由于它被誤解和解說成貫通叁世輪回的緣故。

  

  如果各位研讀巴利經文,就會發現緣起並不是這樣的。它不需要等待叁世來完成一次緣起的流轉,只要一剎那,一次完整的緣起就可進行,或兩、叁個剎那便可進行。這視情況而定,不必等待叁世,只要一剎那就足夠了。

  

  

  

  

  緣起之流的産生──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緣起實例

  

  

  [從眼根而入的緣起實例]

  <例一>

  

  現在,我來舉一些日常生活中關于緣起的實例。譬如一個小孩因爲洋娃娃壞了而大哭。請先稍微思考一下,然後我再解釋緣起是如何産生的。

  

  一個小孩爲了洋娃娃壞掉而大哭。當看見壞的洋娃娃,她的眼睛和這個物體産生接觸,這時眼識生起,並且知道洋娃娃壞了。

  

  當然,這小孩充滿著無明,因爲她不懂佛法。當她看到洋娃娃壞掉時,內心就充滿著無明,無明便産生行,行是一種造作起念的力量,將引生識。在這個例子中,所謂的識即指看見壞了的洋娃娃,並且知道這洋娃娃壞了。此爲眼識,因爲它依靠眼睛看到壞了的洋娃娃。

  

  因爲小孩不懂佛法,生起無明,沒有正念,于是生起一股造作的力量(行),從而産生識,識即以將受苦的方式看待這個洋娃娃的色相。因此眼睛、色相(洋娃娃)和眼識,這叁樣結合起來稱爲觸。現在小女孩的眼觸産生了。更詳細地說,由觸産生名色,就是這小女孩的身心正准備受苦。

  

  一般情況下,我們的身心並不處于受苦的狀態,需有無明或某種力量的造作,把身心改變爲即將受苦的身心。因此,身心也只有在這時才起作用。也就是說,由無明造作出識,識改變身心的狀態而産生作用,並使身心准備受苦。

  

  當身心在這樣的狀態下時,六入生起,也准備去…

《生活中的緣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法的社會主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