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气的产生有如闪电般地迅速剧烈。日常生活中,内心作用如闪电般地出现,而形成苦,这当下就是缘起。如果能看得到,就会觉得实在是太恐怖了;但如果看不到,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倘若要问缘起是什么,那可以用很通俗的语言来回答:造成苦的心理作用如闪电般地迅速、强烈,并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为什么要了解缘起?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要了解缘起?」
为了学习和修行,我们必须要明了缘起。由于现在没有人明了,缘起反而成为邪见。一般人的邪见有如嗏帝比丘一样,嗏帝比丘坚持的观念是:「在轮回中流转和游玩的只有识,而没有别的。」【译注一】这名比丘坚持地说这识有个「人」、「我」、「众生」,在轮回中一生又一生不停地流转游玩,而没有别的。相信「识」是有个「人」、「我」或「众生」,恒在轮回中流转游玩,这是因不了解缘起的本质,而产生的邪见。
当时比丘们都尽力设法劝谏嗏帝比丘离弃邪见,而嗏帝比丘仍固执邪见,默守自己的主张,比丘们只好禀告佛陀。佛陀就召见嗏帝比丘,询问他说:「你真的有这种观念吗?」嗏帝比丘承认说:「这种识在轮回中流转游玩,而没有别的。」佛陀反问他:「你所谓的识是什么?」他回答:「可敬的佛陀,那一种能说、能感觉,或能承受一切善恶果报的主体,就是识。」
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邪见:识本身能促使我们说话、感觉以及承受日后的一切果报。
一般人都听不出为何把它当作邪见,因为他们都像嗏帝比丘这样地相信识是常存的,所以习以为常,也就不知道这是邪见。
这是一种邪见的说法:坚持地认为识是恒常、存有、能自主,而不是缘生法或缘起现象。实际上,识只是一种缘生法,它没有自我,仅是条件相互依存、和合而剎那产生,然后相续地流转,可见识是缘生法。依照缘起,将可了解根本没有自我。
嗏帝比丘坚持有自我或自我的识能去流转游玩,它不仅存在于当下且延续到来生。这种能说话,能接受各种情境的感受,或承受善恶业报的自我,称为识。
这是因为人们已普遍存有这种见解,而不知道这是邪见。我们必须把缘起说出来,让大家都能明了「空无自我」的实相──识不是自我。如果说识是存在的话,它也是缘生法,即是条件相互依存而相续衍生的自然现象而已,并非是任何东西的主体。因此我们才必须要知道缘起。
【译注一】记载于《中部》双大品,爱尽大经(Mahatanhasankhaya Sutta, Greater Discourse on the Destruction of Graving, Mahayamaka-vagga, Majjhima-nikaya I, PTS p. 311—324)。
请参阅爱尽大经《汉译南传大藏经》(第9册,346~363页),本经是记述啊帝比丘主张,有个自我的识在轮回中流转,并且认为这是佛说,佛陀教诫他,且与诸比丘对谈,以匡正他的误解。
见《中阿含经》大品第二○一经啊帝经(《大正藏》第1册,766~770页)。
知道缘起有什么好处?
下个问题是:「知道缘起有什么好处?」
知道缘起的目的是要我们脱离邪见并产生正见,以彻底灭苦。邪见就是误以为有「人」的存在,且会去投生,随着业报而成为(某种众生)。如果还迷惑地认为识是自我,那还是邪见,仍会经历痛苦且无法灭苦。所以必须知道识的本质是什么,那就是明了识是缘生法,识依缘而生起,这样才能够以正见──正确的理解──彻底灭苦,这点在巴利经文有简短的记载:「识是缘生法,即是相依互存而产生的现象,如果没有因缘条件,识无从生起。」【译注二】
这一点是说明若识真的有个主体,它就能自主地出现,而不必依靠因缘条件,事实上,「识」本身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只有在因缘互相依存的情况才能产生。它细微到使我们去思考和感觉,让名色(身心)去做事、说话……等,因此就被误解成在身心里面有个主体,而把它称为识,缘起有助于我们抛弃邪见,彻底灭苦。
【译注二】出处同上经。依《汉译南传大藏经》:「除缘识即不生!」(第9册,348页)。
到底要以什么方法灭苦?怎么去做?
下个问题是:「到底要以什么方法灭苦?」
答案就如一般原则常提到的:正确地修行,也就是正当的生活或正命。所谓正当的生活,即是能运用智慧来摧毁无明,以知识来破除愚痴的生活,或时常保持了了分明,尤其是当接触外境时都了了分明。希望大家都明白,所谓正命,就是在生活中,特别是在接触外境时,能时时具足圆满的正念。一旦能这样生活,愚痴无明就无法生起,也就有本事驱走无明,只存有智慧或正见,这即是正命──生活在不苦之中。
缘起的重要主题如下:
一、如果被问到:缘起是什么?请如此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内心的作用如闪电般地出现,而生起苦,那当下就是缘起。
二、为什么要了解缘起?因为人愚痴而不懂缘起。
三、知道缘起有什么好处?以便产生正知正见而止息苦。
四、要以什么方法灭苦?要以正T的方法来修行──遵守缘起的法则,即是别让缘起的流转产生,时常保持了了分明,让它只停留在触。
总结以上四点就是缘起。
缘起就在生活中
缘起的十一种状况
现在有一个比上述更严重的问题。目前所教导的缘起未契合且未依据原始巴利经文,原始巴利经文说的和现在传授的是两回事。在巴利经文中,缘起是一组由十一种状况环环相扣而成的锁链,这十一种状况组成缘起一次的轮转,但现今这十一种状况则被解说为贯通三世──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如此解说的缘起是无法用来修行的。
原始巴利经文说,每当我们心中产生烦恼,十一种状况即相依相续地产生缘起的运行。因此它不必被解说为包含三世,甚至一世、一年、一个月或一天的时间。在一眨眼间,一次完整轮转的缘起以及随之而起的苦,可能就已发生并结束了。当缘起被错误地教导时,它就成了没用的东西,仅助长无聊的争论而已。但如果像原始巴利经文中那样正确地解说它,缘起将可提供最大的利益,因为它直接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因此,请注意下面所讨论的事项。
为了彻底明了,首先要知道缘起的十一种状况:
@ 一、无明缘行:因以无明为缘,才产生行。
二、行缘识:因以行为缘,才产生识。
三、识缘名色:因以识为缘,才产生名色。
四、名色缘六入:因以名色为缘,才产生六入。
五、六入缘触:因以六入为缘,才产生触。
六、触缘受:因以触为缘,才产生受。
七、受缘爱:因以受为缘,才产生爱。
八、爱缘取:因以爱为缘,才产生取。
九、取缘有:因以取为缘,才产生有。
十、有缘生:因以有为缘,才产生生。
十一、生缘老病死:因以生为缘,才产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纯大苦聚集。
由此可看出这十一状况辗转相依的运作。
当这十一种状况辗转相依,即形成一次完整的缘起流转,如巴利经文所说的,你可以看到十一种状况中间没有任何分割。因此没有必要将前两种状况归为过去世,接着的八种状况归为现在世,其余的归为未来世,而把缘起的一次流转解说为贯通三世轮回。如果一定要这么解释,那要如何掌控缘起并修行灭苦呢?因为缘起己被分割了:「因」在此世,「果」在彼世。所以,目前的缘起教义并未带给我们任何帮助,是由于它被误解和解说成贯通三世轮回的缘故。
如果各位研读巴利经文,就会发现缘起并不是这样的。它不需要等待三世来完成一次缘起的流转,只要一剎那,一次完整的缘起就可进行,或两、三个剎那便可进行。这视情况而定,不必等待三世,只要一剎那就足够了。
缘起之流的产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缘起实例
[从眼根而入的缘起实例]
<例一>
现在,我来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关于缘起的实例。譬如一个小孩因为洋娃娃坏了而大哭。请先稍微思考一下,然后我再解释缘起是如何产生的。
一个小孩为了洋娃娃坏掉而大哭。当看见坏的洋娃娃,她的眼睛和这个物体产生接触,这时眼识生起,并且知道洋娃娃坏了。
当然,这小孩充满着无明,因为她不懂佛法。当她看到洋娃娃坏掉时,内心就充满着无明,无明便产生行,行是一种造作起念的力量,将引生识。在这个例子中,所谓的识即指看见坏了的洋娃娃,并且知道这洋娃娃坏了。此为眼识,因为它依靠眼睛看到坏了的洋娃娃。
因为小孩不懂佛法,生起无明,没有正念,于是生起一股造作的力量(行),从而产生识,识即以将受苦的方式看待这个洋娃娃的色相。因此眼睛、色相(洋娃娃)和眼识,这三样结合起来称为触。现在小女孩的眼触产生了。更详细地说,由触产生名色,就是这小女孩的身心正准备受苦。
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身心并不处于受苦的状态,需有无明或某种力量的造作,把身心改变为即将受苦的身心。因此,身心也只有在这时才起作用。也就是说,由无明造作出识,识改变身心的状态而产生作用,并使身心准备受苦。
当身心在这样的状态下时,六入生起,也准备去…
《生活中的缘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