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缘起
by Buddhadasa Bhikkhu
佛使比丘
-------------------------
目次
前言
【学习缘起是佛弟子最重要的事】
缘起甚深
「日常用语」与「法的语言」
缘起的原则
【缘起是佛教的核心】
缘起即是圆满的圣谛
缘起是什么?
为什么要了解缘起?
知道缘起有什么好处?
到底要以什么方法灭苦?怎么去做?
【缘起N在生活中】
缘起的十一种状况
缘起之流的产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缘起实例
缘起的苦必依于取
【佛陀发现并宣说缘起】
佛陀发现缘起
缘起的五种说法
缘起各支的解释
缘起用语中的有、生
缘起是四圣谛
【以违反缘起法则的方式解释缘起】
缘起中没有自我存在
错误的解释何时产生
错误地解释缘起,使佛教衰灭
解释错误的原因
【评析觉音对缘起的观点】
觉音的谦逊
觉音的背景
世间解
四遍净戒
两种涅槃
【缘起没有贯通三世】
不能以日常用语解释缘起
缘起无法在婴儿的身心中成立
缘起像闪电般生灭
在一天中可能生起好多次的有和生
【缘起的辐射轮】
缘起中的缘起
结论
◎本书段落标题为香光书乡编译组所加
关于「生活中的缘起」
-------------------------
前言
佛说「缘起甚深」,正因其深奥,致使大部分的人无法洞悉因缘法则。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对阿难的开示,至今依然真实如昔。佛教的核心──缘起,是如此难以理解,因而成为人们严重误解与扭曲佛法的症结。本书中,佛使尊者将这些误解的根源挖掘出来,并将其置于严谨的慧光下细察分析。这些根源虽可回溯到原始佛教时代,然而最早的文献记载,却是在一千五百多年前觉音(Buddhaghosa)的论集中发现的。
许多上座部的正统教说,可说是建立在觉音解说的基础上,且把觉音对缘起的误解当作标准,因此使真理变得混淆不清。简言之,觉音是从亘贯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立场来解说缘起。过去世的无明与行(意志性的活动)引生现在世,在现在世中承受过去所作所为的果报。这种过程决定了我们现世的烦恼(爱与取),且不断轮回而导致未来世中的生与苦。佛使尊者仔细检查这种解说,并提出重大疑问:如果佛陀教导无我(anatta),那么自一世转移到另一世的东西是什么?如果苦的因在某一世,而其果却在另一世,那么我们要如何践行在此生此世即可获得利益的方法呢?
正确地了解缘起非常重要,它会使我们认识到「我」这个观念,是依存于各种不同的因缘条件而生灭,让我们从「有个永存不灭的我」的谬见中解脱出来。根本没有任何「我」的存在,只有「我」的想法在无明所掩蔽的心中相续生起,无明的心被这些相续不断的生起所蒙,而耽迷于以为「有个永存不灭的我」的幻相中。然而,诚如佛使尊者所指出的,佛陀教导缘起是为了帮助我们看穿这些幻相。而贯通三世的缘起说,意味着有某种可从这一世跑到下一世的东西存在,这样就与佛陀的教导恰恰相反,事实上,它反而破坏了佛陀的教导。
佛使尊者对缘起的解说方式有强力的后盾作为凭借,他避绕各种论集,而直接回到原始巴利经文,探寻资料的源头,并时时着眼于如何使教理切合实用,让真正想于此生此世灭苦的人能够实践。缘起其实是苦的详尽分析,包含苦的生起、止息及灭苦之道。透过对因缘法则的了解,我们可清晰地看见践行之道:专注于当下的触,将可引生智慧并防止苦的生起,因为苦的生起及止息的各种成因均存在于当下。当无明掩蔽了心,苦就生起;而当正念与智慧调伏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时,苦就止息。这样的缘起是可实际应用的,因为其因与果均存在于我们所可及的今生今世。然而,若像觉音所宣说的,苦的因是存于过去世,那么要在此世解脱痛苦是不可能的,因为它的因不是我们所能掌握的。
对所有认真的佛教学习者,本书相当重要。一般人对缘起的误解就像躲在壕沟中般难以察觉,本书深入地加以澄清,并引领我们回到巴利经文中亲见佛陀的原始教导。感谢本书译者Steven Schmidt及Sublime Life Mission允许我们再版这本有价值的书。希望本书能厘清关于这个重要教义的混淆,并透过对苦的本质的清楚呈现,帮助所有人解脱痛苦且发现永恒的宁静。
佛法解行中心(The Dhamma Study & Practice Group)
学习缘起是佛弟子最重要的事
原本我决定为《法音集》里的《佛说缘起》一书作序并加以解说,但是由于身体状况不佳及其他各种条件不具足而无法完成。然而运气还不错,我所要表达的内容已经在另一本书中了,它可以很圆满地代替我所要写的序文,那本书即是《法音集》第七册【译注一】。我再次修改,以便让读者更容易了解。
另外想要向各位介绍的是,《法音集》第二册《依缘性》(Idappaccayata)的内容对于要学习缘起(Paticcasamuppada)的人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实际上,两者是一致的,只是解释上有广狭的不同罢了。以下的理由可以说明学习者必须要用本书做为学习缘起的基本原则。
【译注一】【法音集】第七册为《深深了解佛法真义》(Osaretabbadhamma),《生活中的缘起》即是译自该书的第十一章<实修止息缘起法的原则>,内容倾向对传统缘起教法的批判,佛使比丘于此章中论说缘起并没有贯通三世,可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缘起甚深
缘起是佛教徒必学的重要课题,正如巴利经典《长部》等诵经【译注二】所记载:
有二种正等觉者所善说的法,是诸比丘所应撰集,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一、处善巧(ayatana-kusalata)。
二、缘起善巧(paticcasamuppadakusalata)。【译注三】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必须尽力互相帮助以正确了解缘起,这样将能为我们自己与宗教带来利益,也为人、天二道带来安宁。尤其我们佛教徒之间应该努力建立共识,以消除纷争,因为意见分歧会引生践行缘起的问题,我们必须利用任何可能的方法来帮助彼此达成共识。在此所作的阐释,不是企图制造纷争;相反地,是要消除教缘起的老师和学缘起的学生,以及其他想研究缘起的人之间的争执。
缘起非常深奥,正是佛教的核心或精髓。因为它本身非常深奥,所以必定会引起某些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会反过来危害佛教,致使佛教徒无法从这核心的教法中受益。阿难尊者曾对佛陀表示,缘起看来非常容易而且浅显,当时佛陀答道:
阿难!别这样说,阿难!别这样说。缘起甚深,具深邃相,众生无法理解,不能明白我所教的,也无法彻底看透缘起,心就会很混乱。就像纠结难解的丝、缠结成球的线、攀生杂乱的文若草及灯心草,不得出离于苦界、恶趣、堕处、轮回。【译注四】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不可把缘起当成游戏来玩,而必须投入所有的精神智慧来学习缘起,不可漫不经心。
至于凡夫只有常见的认知,也就是常常觉得有个「自我」(sassataditthi),因而他会发现缘起非常深奥难以理解,对他们而言,缘起变成一种既深奥又复杂的哲学,好像刚才所说那束纠结的丝一样。这样一来,人们会花许多力气争辩,就像瞎子摸象,因为每个人摸到象的不同部位而产生争执。
但对阿罗汉而言,缘起就像一种自然的知识,是可被公开印证的科学,或是可放在手中把玩、观看的东西,就算不知道各缘起支的名称都无所谓,他已看清一切事物,不再执取,也不会由于接触任何情境而产生爱、取。他可以不必知道各缘起支的名称,也可能无法很详细地教导别人缘起的内容,甚至无法说明有关它的任何事,但因为阿罗汉已具备了最圆满的正念【译注五】,就能随着缘起还灭的方法而完全灭苦。
这就是缘起之所以深奥的道理,甚至像佛陀这样的智者,也花了全部的心力才发现它,并建立教法教导一切众生。虽然如此,缘起仍难以理解,所以佛陀觉悟之初,甚至考虑过不要教导众生缘起,因为只有极少数的人能了解这深奥的教法,恐怕会白费心血,但是最后由于大悲的力量,激发佛陀肩负起教导这难懂、深奥真理的艰巨工作,对世间上少数能够理解缘起的人,佛陀满怀慈悲地教导,我们必须体会佛陀为凡夫解说这难懂的缘起,是多么地辛苦啊!
【译注二】请参阅《长部》等诵经(《汉译南传大藏经》第8册,228~232页),及《长阿含经》众集经(《大正藏》第1册,49页下-50页上)。
【译注三】处善巧:以十二处为观察的对象而生起的智慧。缘起善巧:以缘起为观察的对象而生起的智慧。
【译注四】记载于《相应部》因缘篇,因缘相应,树品(10th Sutta, The Tree" Sutta,The Kindred Saying on Cause, Nidana vagga, Samyutta nikaya II, PTS, p.64)。依《…
《生活中的缘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