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活中的缘起▪P15

  ..续本文上一页有未来之生、老死,而有愁、有苦、有恼。」(第14册,120页)。

  

  

  

  缘起的辐射轮

  

  

  缘起中的缘起

  

  ○ 涅槃←灭尽智←解脱←离贪←厌离←如实知见←三摩地←乐←轻安←喜←悦 ←信↖

   苦(癞蛤蟆头头上的宝石)

  谁能发现○就自在了

  ○ 无明→ 行 →识 →名色→六入→ 触  → 受 →爱→ 取 →有→生老→死↗

  

  修行的根本原则是相当奇特的,我称它为缘起的辐射轮(Radiant Wheel)。它由缘起流转开始,而后进入缘起的还灭。有趣的是,它表现出「苦的功德」。

  

  佛陀宣说那奇特的灭苦次第。他说:「对于那些智者或如实观者,我会说明有关漏(asava)的止息。对于那些无智者或不如实观者,我不会说明有关漏的止息。」当一个人看到诸蕴生起和灭尽的如实现象,漏就会止息。关于有漏的止息,佛陀说当一个人如实观照或觉悟五取蕴──色、受、想、行、识──的生起和灭尽,漏就止息了。当一个H确实明了这些现象,了解它们如何生起、灭尽的如实现象,就可以说是漏的止息,因为有这些智慧,漏就尽除了。佛陀说他能宣说这个事实,是因为已如实照见且觉悟到这个事实,如果他没有如实照见或觉悟到这个事实,他绝对不会宣说的。

  

  如果有漏尽除了,就会产生智见,照见心在无漏之中。当解脱出现,尽除有漏的智见就会出现,灭尽智的出现是因为离贪,离贪随厌离而发生,厌离是因究竟智慧──如实知见,如实知见因定而产生,定随乐而产生,乐随轻安而产生,轻安由喜而产生,喜因为悦而产生,悦因为信而产生,信因为苦而产生。

  

  现在我们来看看缘起:苦是因为有生,生是因为有有,有是因为有取,取是因为有爱,爱是因为有受,受是因为有触,触是因为有六入,六入是因为有名色,名色是因为有识,识是因为有行,行是因为有无明。

  

  这也就表示,有漏的止息必须依随因缘的次序,如根据上图的顺序,直到信。如果我们对于佛、法、僧有信心,对于修行灭苦有信心,这就称为信。现在,让我们回溯这所有的因缘条件:

  

  有信则有悦,

  有悦则有喜,

  有喜则有轻安,

  有轻安则有乐,

  有乐则有三摩地,

  有三摩地则有如实知见,

  有如实知见则有厌离,

  有厌离则有离贪,

  有离贪则有解脱,

  而后便能获得灭尽智,直到涅槃。【译注一】

  

  这就表示说,必须要有信为开端,漏才能止息。

  

  信必须依附着苦,这一点很奇怪,我想没有多少人听过这样的话,因为苦而产生信念。如果苦不压迫我们,我们就不会奔向佛陀请求庇护,不是吗?我们就像难民一样奔向佛陀,我们对于佛教抱持坚定、真诚的信心,正是因为我们曾经受到苦的压迫。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苦遂成为信念的起因,苦也因此成为一个好东西,就好像奇丑无比的癞蛤蟆额头上的一颗宝石,苦变成一颗宝石,它趋使我们奔向佛陀而产生信。【译注二】

  

  佛陀说苦从无明、行、识、名色等而来,是信的所依,也就是要我们不必伤心、害怕、退缩,如果我们善用缘起,苦将成为信的基石,信就会助长佛法,让我们逐渐到达漏的止息。用此种角度看待苦,就好像在丑陋无比的癞蛤蟆额头上发现一颗宝石,但是通常人们讨厌或害怕癞蛤蟆、老鼠、千足虫或蠕虫之类的东西,如果他们知道苦是信的助缘,知道苦能发展出信,苦就将成为有用的东西了。

  

  至此,我们已经谈了许多,我相信把它们全部都记住并不容易,除非复习并仔细研读。无论如何,我将作个简短的总结,说明缘起究竟有何用处。

  

  【译注一】请参阅《相应部》因缘篇,因缘相应,十力品(《汉译南传大藏经》第14册,34—36页。)

  

  【译注二】请参阅《安徒生童话集》<蟾蜍>,故事中叙述一只丑陋的蟾蜍,它头脑里却藏着一颗宝石,它不断地往最善良的地方努力迈进。安徒生以此告诉世人要得到蟾蜍头上的宝石就须从阳光中寻找,但阳光太强,我们无法有那么好的眼力可以看到神所创造一切灿烂美好的事物,假如有一天,我们拥有这种洞悉世上一切事物的眼力,那些过程就能成为一篇美好的神话故事,而我们也都将会是故事中的主角。

  

  

  

  结论

  

  总而言之,关于缘起,我们可以说:

  

  一、当六根接触六境,而产生缘起的流转或还灭时,那么世间、世间的起因、世间的灭尽和走向世间灭尽之道都会发生,所有这些都是在这活生生的六尺之躯内,不在死后。

  

  二、缘起的各种状况,绝非日常用语所说的延续三生三世,或延续至任何一生、任何一世。甚至按照「缘」的解释,也绝无可能说成延续到来生、来世。

  

  「缘」这个字的意思是相依相存,它是相续不断地相依相存,有一连串互相依靠的连结。一如譬喻所说的:因为有太阳,就有世界;因为有世界,世界上就有水;因为世界上有水,就有水蒸发;因为有水蒸发,就有云;因为有云,就有雨;因为有雨,就会下雨;因为下雨,路会湿;因为路湿,甲先生滑倒了;因为甲先生滑倒,摔到头了;因为他摔到头,去看医生;因为去看医生,医生就治疗;因为医生治疗他,他就好了。

  

  你能不能在这一连串的中间任何一处打断?不能。每一步都必须紧K接连着,没有任何空隙可让事物插入,这就是「缘」的意义。缘起就是表示相依相存,并连结而发生,所以它不能被分段为三有或三生,甚至考据字义,也没有理由把它们分段为三有、三生。

  

  事实上,因为缘起和四圣谛相关,所以没有理由把它的十一种状况拆开。缘起是日常生活中的四圣谛,如果它能贯通三世,那么它就对我们没有什么帮助了,也就无法「直接体证,当下可以得到成果,请大家一起来看,向内观照和智者亲自体证」。

  

  如果抱持着缘起是延续三世的观念,就好像嗏帝比丘一样,将成为一个持有常见的人。

  

  如果任何人将缘起分段为三有或三生,缘起便像一个有趣、好玩的研究主题,而不是事实──只是一个关于缘起的有趣研究或辩论罢了。道理愈深奥会愈有趣,但一旦成为无法被践行的理论时,那就毫无价值了。只有原始巴利经文上阐述的正确缘起,才可以被践行和掌握,全部在伸手可及的范围内,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实践和处理,而延续三世的缘起就像肿瘤或癌症一样,无药可救了。

  

  三、每当触发生在一个相当大的孩子(不是子宫中的胎儿,也非牙牙学语的小婴儿)身上,缘起就开始运作了。这个婴儿必须大到能认知一些事情,并且不是因为了了分明或智慧的触,而是因为无明──失去正念的触。外缘和内根的相接而产生识,紧接着产生名色、六入,而后新的名色或六入随着无明产生作用,所有这些都发生在一瞬间,像闪电那么快,如果它很强烈,甚至会让人吓一跳!

  

  记着,如果触非常强烈,就会有吓一跳的感觉,当我们瞥见某个东西,听到某件事情,或看到某个事件,而感到惊吓或毛发竖立时,那是因为触非常强烈。当行发展出惊吓的识,在这短暂的惊吓感觉中,缘起已经流转许多次了。无明发展出行,行发展出识,识发展出名色,名色发展出六入,直到导致强烈惊吓的触。如果它强烈到让我们吓一跳,这一切必定都会随着缘起的正确顺序,依次发生。

  

  四、缘起展现出苦、苦的生灭的事实。它并未告诉我们「人」是苦的主人,可带着苦越过生生世世。其实并没有任何「人」成为苦的主人,苦发生时并没有一个受苦的人。请注意!希望大家能了解缘起展现苦的生灭,而不是说有个「人」是生灭的苦的主人。缘起同时也表示详细及实用的因果原则,只有缘起才能展现这种真理。【译注一】

  

  最后我愿意承认并请大家一起来忏悔,我曾经研读非佛陀本意的缘起,当时我别无选择,因为我还在学习佛学。后来,我当了一年的佛学老师,并以违背缘起真义的教理教导别人,我曾错误地学习和教授贯通三世的缘起。在此,我愿意承认这项错误,并请求忏悔和宽恕。并且我愿意坚定地说,我已花几十年的时间来探讨缘起,发现它其实是在我们的掌握之内,可以运用正念加以实践,并且在触的当下及时预防缘起的流转,这是唯一有益、可实践的缘起。

  

  如果要问如何实践缘起?唯一的答案是,当接触外境时,要了了分明,不要失去正念,不要让无明产生,而发展出将要受苦的行、识、名色和六入。要时常保持在本来状态【译注二】中或做一个还未投生的「求生」,这样是比较好的,因为那将不会受苦。

  

  在此祝福各位从现在开始都有正确的智慧,希望你们正确地了解缘起。即使当你在饭厅吃着美食时,要知道有和生可能已生起很多、很多次了。

  

  这种缘起的解释,很可能导致全世界,不只是泰国佛教徒的大力攻击。因为无论在何处,缘起总是被解释为延续生生世世,从前我只是阐述「空」和评论阿毗达磨,在泰国就受到强烈的批评,像这样解说缘起,我非常确定那将会导致全天下的责备,但因为我身为佛陀的使者,我必须做我该做的事。

  

  我──佛陀的使者,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凡是会伤害佛陀的事,只要我知道,我都必须奋斗对抗到底。因此,我并不害怕任何人会批评我,甚至是整个宇宙都在批评我,我也不怕,更何况是全世界的批评。

  

  这些就是缘起的解释,包括延续和非延续生生世世,我已说明过它们的不同处。延续生生世世的缘起是没有用处的,而且无法践行,就将它留在那些不认识自己的哲学家们的大声对话中吧!至于可实践的缘起才是佛陀亲身所觉悟和教导的。如果我们接受这种缘起,我们便能止息苦,并且不会与常见或边见混淆,在缘起中没有自我或主体,这才是最圆满、最实用的缘起。

  

  我想把以上的解说提供给对佛法有兴趣的人,如此一来,他们便可以更详尽正确地学习佛法。

  

  佛历二五二一年(西元一九七八年)浴佛节

  

  【译注一】请参阅《相应部》因缘篇,因缘相应,食品(《汉译南传大藏经》第14册,15页)及《相应部》因缘篇,因缘相应,十力品(《汉译南传大藏经》第14册,第38页)。

  

  【译注二】指寂静尚无缘起流转产生的状态。

  

  

  

《生活中的缘起》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法的社会主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